【最新】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2部分 热考主题练 训练8 关注民生问题,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学案
展开训练8 关注民生问题,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一、选择题
1.北宋法律规定,所有与农户有关的田宅、婚姻、债务之类的民事诉讼,必须在每年十月一日后才能起诉,次年正月二十日停止受理,三月三日以前审理完毕。这一规定体现了( )
A.薄赋观念 B.程朱理学思想
C.重本思想 D.经世致用观念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必须在每年十月一日后才能起诉,次年正月二十日停止受理,三月三日以前审理完毕”可知,涉及农业生产的诉讼案件要避开农耕最繁忙的时间,这体现了古代重本的思想,故选C项。
2.宋太宗末年,朝廷命三司使陈恕考究茶法利害,陈恕召茶商条陈利弊,分茶法为三等,对副使朱太初说:“吾观上等之说,取利太深,此可行于商贾,而不可行于朝廷;下等同灭裂无取;唯中等之说,公私藏济二”并最终实行了“公私兼济”的中等之法。据此可知,当时( )
A.政府对商人逐利行为正当性的认同
B.商税收入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
C.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已逐渐废弛
D.对外贸易发展促使国家政策的调整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陈恕召茶商条陈利弊”“最终实行了‘公私兼济’的中等之法”等信息,说明当时政府在调整政策时,没有只单方面考虑朝廷利益,而是同时考虑商人的利益,可见政府对商人逐利行为正当性的认同,故A项正确;B、D两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排除;材料现象反映出当时“抑商”的松弛,没有体现“重农”政策,故C项错误。
3.明朝时期,北方延绥镇兵马云集,其军需全赖商人接济,每年有定额,往往招集山西商人,领认淮、浙二盐,输粮于各堡仓给(盐)引,然后前去江南盐运使司,领盐发卖,大获其利。这一现象( )
A.打破了私人对贩盐业的垄断
B.推动了地方商业中心形成
C.抑制了徽商经济实力的增强
D.优化了政府对经济的管控
答案 D
解析 依据材料“输粮于各堡仓给(盐)引,然后前去江南盐运使司,领盐发卖”可知,明政府需要商人运输物资,开放盐业,引导商人卖粮贩盐,该做法优化了政府对经济的管控,D正确;“打破了私人对贩盐业的垄断”的说法不符合题意,A排除;该做法不能推动地方商业中心形成,B排除;该做法的目的并不是抑制徽商增强经济实力,曲解了题意,C排除。
4.苏州碑刻博物馆《永禁机匠叫歇碑》记载:清雍正十二年,苏州城内从事纺织业的机匠发动大规模聚众“叫歇”(罢工),最后以机户在改善机匠待遇的基础上,呈请官吏行文“永禁”“叫歇”告终。这反映了( )
A.统治者镇压人民的反抗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C.新生产关系中的矛盾性 D.西学东渐影响下的反应
答案 C
解析 机户和机匠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叫歇”(罢工)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中的矛盾,“叫歇”告终与材料中“机户在改善机匠待遇的基础上”相符,故选C项。
5.据记载,光绪中叶以后,上海县西南乡乡民采用洋纱以手工织成的土布每年约有百万匹,民国初年仍有四五十万匹,远销东三省、直隶、山东等地。材料反映出当时( )
A.织耕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殖民地化倾向明显
C.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现象加剧
D.传统棉纺织业自我更新维持了生命力
答案 D
解析 依据材料,光绪中叶以后,上海县西南乡乡民采用洋纱以手工织成的土布每年约有百万匹,民国初年仍有四五十万匹,这说明虽然机器工业已经出现,但传统的棉纺织业根据形势变化购买洋纱织布,仍然得以生存,故选D项。
6.光绪二十七年,除洋布大宗之外,一切日用皆能体华人之心,仿华人之制。如药材、颜料、瓶盎、针纽、肥皂、蜡烛、钟表、玩器,悉心讲求,贩运来华,虽僻陋市场,摩所不至。这种情况表明( )
A.中国的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
C.列强在诸多领域侵略中国
D.中国市场由被动转为主动开放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虽僻陋市场,摩所不至”体现中国民众生活跟世界市场关联很多,故选B项;关税主权开始丧失是在《南京条约》中,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经济领域的中外交流,排除C项;中国市场由被动转为主动开放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D项。
7.下表是1820—1911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这反映了该地区( )
人数 时期 | 乡民迁出总人数 | 迁至他乡种田人数 | 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 | 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 |
1820—1849年 | 29 | 29 | 0 | 0 |
1850—1879年 | 72 | 15 | 49 | 8 |
1880—1911年 | 156 | 0 | 118 | 38 |
A.农业生产商品化加强 B.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C.主动融入了世界市场 D.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答案 B
解析 由表格数据可知,1820—1911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迁至他乡种田的人数减至0,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出国从事工商业的人数激增。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数据反映了该地区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故B正确;数据中没有农业生产商品化的信息,故A错误;从数据中看不出是主动融入还是被动融入,故C错误;材料数据主要反映了人口迁移,无法体现城市化进程,故D错误。
8.1961—1962年,湖北农村掀起了生产队集体和社员私人的大规模“挖边”高潮,即通过挖田地四周边、挖道路边等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据此可知,“挖边”高潮( )
A.促进了“大跃进”的发展
B.反映了农业生产技术革新
C.体现了人民公社的优越性
D.有利于缓解农村粮食困难
答案 D
解析 在1959—1961年严重经济困难后,湖北农村开展生产自救,“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有利于缓解农村粮食困难,故选D项;材料措施是对“大跃进”造成经济困难的补救,排除A项;材料措施目的在“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并未体现出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排除B项;材料措施是对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经济困难的补救,并未体现出人民公社的优越性,排除C项。
9.下图是1936—1938年美国“工程兴办署”吸收的失业人员占总失业人数的比例情况。由此可知,“工程兴办署”( )
A.落实了以工代赈政策 B.解决了社会失业问题
C.遏制了通货膨胀现象 D.保障了工人基本权利
答案 A
解析 根据图表中数据可发现1936—1938年美国“工程兴办署”吸收的失业人员占总失业人数的比例不断增加,结合所学,“工程兴办署”是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政府投巨额资金设立的以吸收失业人员兴建公共工程的机构,因此“工程兴办署”落实了以工代赈政策,故选A项。
10.19世纪80年代德国逐步建立起全国性的疾病、失业、养老保险等体制,俾斯麦因此被称为欧洲社会福利计划的奠基人。这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德国( )
A.工业革命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B.重视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完善
C.为了对外战争而改善人民生活
D.工业迅速发展导致社会问题频发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19世纪80年代德国逐步建立起全国性的疾病、失业、养老保险等体制,俾斯麦因此被称为欧洲社会福利计划的奠基人”,可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展开,各种社会矛盾也日益突显出来,为解决这些矛盾,俾斯麦在德国建立起社会福利制度,故选D项。
11.1920年,莫斯科最大的集市被取缔,随后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都被查禁。供应城市的粮食约有一半是由“背口袋的人”从农村背进城里的,“背口袋的人”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人。这一现象( )
A.巩固了城乡工农之间的联盟
B.推动了新的经济政策的出台
C.促进了城市工业的迅速恢复
D.探索出过渡时期的正确道路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下自由贸易被取消,而人们对于“背口袋的人”所贩卖的东西又有需求,因此反映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由此推动了新的经济政策的出台,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利于巩固联盟,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工业,排除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弊端,不是过渡的正确道路,排除D。
12.1950年钱松嵒在画作中题诗写道:“细作精耕产量加,原来土地已还家。一门绝早田中去,脸放红光心放花。写此歌颂劳动人家”。对这幅作品解释正确的是( )
A.描述了土地改革后农民生活风貌
B.为农业生产产量提高提供了方法
C.创作背景是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
D.赞扬农业合作化运动后的新生活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中的信息“1950年”“细作精耕产量加,原来土地已还家。一门绝早田中去,脸放红光心放花”可知,这幅作品描绘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生产热情的情景,由此可知,A正确。
13.如表是“三五”计划、“四三方案”的主要内容摘录。由此可见,“四三方案”( )
方案 | 制定时间 | 内容 |
“三五”计划 | 1965年 | 基本建设投资中,重工业、国防工业、交通运输业共628亿,比例占74%,轻工业37.5亿,占4.4%;从地区来看,中西部三线建设总投资为360亿元,占42% |
“四三 方案” | 1973年 | 从西方国家引进26套成套技术设备、化肥和轻纺工业用汇占总额的50.7%,冶金及能源各占20%左右,大部分项目放在沿海沿江地区 |
A.强调工业的区域均衡布局
B.注重人民生活的改善
C.开始大规模引进国外技术
D.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三五”计划中轻工业占4.4%,而“四三方案”中轻纺工业用汇总额占50.7%,有明显的提升,反映出“四三方案”注重人民生活的改善,故B项正确;“三五”计划、“四三方案”中都没有体现区域分布,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引进国外技术问题,也没有体现要发展外向型经济,故排除C、D项。
14.据统计,1940年与1926—1927年相比,苏联工业品的价格提高了5.5倍,而农产品价格却只提高了2.32倍。据此可知当时的苏联( )
A.农民为工业化作出了牺牲
B.新经济政策实施成效显著
C.苏联已经初步实现工业化
D.卫国战争造成粮食的短缺
答案 A
解析 苏联工业品和农产品价格剪刀差越来越大,这说明农业在苏联工业化进程中做出了牺牲,选项A正确;1940年新经济政策早已结束,排除B;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工业化,选项C排除;此时卫国战争尚未开始,排除D。
15.它既对垄断资本的某些方面进行扶植或抑制,又对劳动人民做出部分让步,以换取劳动人民对现政府的支持,从而保证垄断资本的根本利益。“它”是( )
A.美国奴隶制度的废除 B.美国罗斯福新政推行
C.苏联新经济政策实施 D.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中一方面压制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剥削,同时又实行社会保障制度,以缓和社会矛盾,最终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与题干描述相符,B正确。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富民”阶层,是中唐以来特别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南宋叶适指出:“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宋代以来,国家不断推行改革,但一般来说,均平赋役和整顿吏治始终是国家改革的两个重点。而这两点又均与“富民”阶层紧密相关。“宋王朝对农民的统治是通过户等制实现的”,而乡村组织一级头目基本都由户等靠前的富民群体来担任。
——摘编自林文勋、杨瑞璟《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
材料二 1987年,国务院提出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创办各类中小型合资企业、股份公司等”。这直接促成了大量民营科技企业的成立,其中的经营者个人收入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劳动者,具备了老中产阶级的特征。随着老中产阶级的发展,经济制度明显落后于社会变革,这种现象持续到1988年,宪法修正案规定“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1991年7月,中央指出私营经济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存在和发展,对私营企业主“采取团结、帮助、教育、引导的方针,要求他们爱国、敬业、守法”。
——摘编自赵竹茵《制度变迁视域下的中国中产阶级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以来崛起的“富民”阶层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在推动中产阶级崛起方面所采取的关键性举措。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今中外中产阶级(“富民”阶层)崛起的认识。
答案 (1)作用:为国家稳定和发展提供物质条件;成为国家控制乡村的重要依靠力量;推动了国家改革,有利于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2)举措: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合法经营;承认私营经济的地位;对私营企业主的市场行为加强引导和规范。认识:中产阶级的崛起受到不同时期国家政策的推动;中产阶级的崛起推动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崛起的中产阶级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最新】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2部分 热考主题练 训练1 中国古代和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学案: 这是一份【最新】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2部分 热考主题练 训练1 中国古代和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最新】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2部分 热考主题练 训练9 传承历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学案: 这是一份【最新】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2部分 热考主题练 训练9 传承历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最新】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2部分 热考主题练 训练4 “中国梦”及世界大国崛起的不同之路学案: 这是一份【最新】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2部分 热考主题练 训练4 “中国梦”及世界大国崛起的不同之路学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