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云南省2022届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云南省2022届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第1页
    云南省2022届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第2页
    云南省2022届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云南省2022届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云南省2022届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共16页。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意象”一般指可感之自然物象与虚化之思维情感,即“物”与“心”相融合,而被赋予某种特殊含义和艺术趣味的审美形象。书法之“意象”与其他艺术相比,更为丰赡、深邃和玄妙,这缘于书法以线条点画,在对外取象、自身成象中,对客观物象已作出既像又不像、什么都像又什么都不像之取舍弃夺。传统书法重视“象”,但更重视“象外之象”的跃出和省悟,而这“象外之象”就是我们所说之“意象”。那么,“象”与“意”本一实一虚、一外一内、一清晰一模糊之不同概念,是如何一步一步耦合到一起而构成“意象”的?
    “象”在甲骨文、金文中,属于象形字,本指动物。后“象”作为哲学范畴,指事物本体,称客观物象。文献记载较早的为战国荀子。他在《乐论》中说:“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旌,从以磬管,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这里“象”已有“类似”“取法”“取象”之意。
    “意”,是传统书法演进之藤结出的一颗硕果,也是传统书法审美熔炉中孕育和提炼出来的一粒灵丹,它具有极大弹性和张力,得以与其他艺术概念耳鬓厮磨,相映成趣,如“意味”“意趣”“意境”等。《孟子》中云:“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庄子》有言:“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可见,“意”,属于精神范畴,是指人们对现实客观世界的心理态度,是人们思想活动产生的过程和结果。必须强调,“意”客观存在,并不是唯心主义杜撰的“绝对精神”,神秘虚无而不可捉摸。
    “意”虽然客观存在,但“意”具有强烈依附性,必须依附于一定“表象”之中,凭空不会有“意”之产生。这在古代艺术论中成为重要审美论断。汉刘勰《文心雕龙》中说:“何谓为比?盖写物以附意,飏言以切事也。”古人称书法为“心画也”。“意在笔先”强调书家已从若干书作取得经验运筹新的作品,“意在笑后”“强调”“意”已附加在书法作品之中。有时书家创作会沉浸在无意识心理状态,但“意”已附加、积淀在书家过去的经验、技巧及文化审美诸因素之中。
    “意”这种依附性,会表现在书家和赏析者直觉判断上。比如,随着各种“意”的交会与聚合,书家创作激情被撩起,创作灵感应时而至,创作情绪也得到渲染,直觉让书家感到非要借诸笔墨来表现不可。在这种直觉下诞生之书法作品,才更具强烈艺术效果。“意”除了依附于书家直觉之外,更多地则依附于书法作品之中。与书家将“意”外化于直觉相比,外化于书作则“意”又向“象”聚合了一步。
    “象”向“意”接近,“意”也向“象”接近,最终两者组合成新的审美概念“意象”,因其具有“象”“意”一实一虚之双重特征,兼容着外形与内情,所以备受艺术之尊崇。六朝之前,书论家多从“意”或“象”单方面述及;六朝之后,书家注重“意象”作用,“具象”逐渐边缘化。唐蔡希综在《法书论》中这样说:“述来率府长史张旭。卓然孤立。声被寰中。意象之奇,不能不全其古制。……字所未形,雄逸气象。是为天纵。”道出了“意象”的本质特征,而这种本质特征概括起来有三方面;其一,不可名状,只能心领神会。书法“披封睹迹,欣如会面”“只可意会,不可言宣”说的就是这种情形。其二,涵盖万千,囊括周制。正如现代学者傅雷《观画答客问》中说:“视君意趣若何耳。远以瞰全局,辨气韵,玩神味;近以察细节,求笔墨。远以欣赏。近以研究。”“意象”因“物情皆备”,功夫尽在字画之外。其三,不为法限。追求随情所适。这在宋代最为明显,如苏轼、黄庭坚对“意象”的理解就是不计较工拙,讲究天然与率意。
    (摘选自嵇绍玉《传统书法中的“意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书法重视“象”,但更重视“意”,“象”“意”一实一虚,组合为“意象”。
    B. “象”是象形字,指大象,后指客观存在的可感物象,也有”取法”“取象”意。
    C. “意”具有强烈的依附性,它依附在书家和欣赏者的直觉上,依附于书法作品中。
    D.六朝后书家重视“意象”,与“意象”兼容外形与内情、一实一虚之双重特征有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意对“意象”解释和评述,引用历史典籍,逐层阐述了书法意象的内涵和特征。
    B.文章以书家创作灵感应时而至,情绪得到渲染为例,阐释“意”依附于书家直觉上的道理。
    C.文章引述的典籍甚广,如书法论、绘画论、古典文论等等,足见作者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
    D.文章内容详写“意”,因为“意”具有极大弹性和张力,比“象”难理解也更重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孟子》“以意逆志”的观点解说“意”,说明诗歌欣赏与书法审美是相通的。
    B.书家创作会沉浸在无意识心理状态。即蔡希综所言“字所未形,雄逸气象。是为天纵”。
    C. “意”客观存在,不是唯心主义的“绝对精神”,而是以书家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
    D.意象只可意会,不可言说,讲究天然与率意,说明书法创作与欣赏都具有主观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4~6题。
    为了生存,植物必须对周边视觉环境的动态了如指掌。为此它们需要知道光的方向、强度、持续时间和颜色。毫无疑问植物可以察觉人类可见和不可见的电磁波。我们只能感知波长范围较窄的一段电磁波。植物却能感知到波长更短或更长的电磁波。不过,,尽管植物能看到的光谱的波长范围要比我们能看到的宽广得多,它们却看不到图像。植物没有神经系统,不能把光信号转化为图像,但是能够转化成调控生长的种种指示。植物没有眼睛,正如我们没有叶子。但是我们和植物都能察觉到光。
    视觉不仅是察觉电磁波的能力,也是对这些电磁波做出反应的能力。视网膜上的细胞察觉到光信号。把信息传递给大脑,然后我们便能够对这些信息做出反应。植物同样可以把视觉信号转换成生理上可识别的指令。植物如果只会用茎尖看到光是不够的——它们还得吸收这些光,然后通过某种方式转化成指令,告诉茎要弯曲。由多种光受体产生的复合信号可以使植物在变化的环境中将其生长调节到最佳状态。
    从一个更宽广的视角来看,植物光敏色素和人类的感红光视蛋白并不是同一种光受体——虽然它们都吸收红光,却是不同的蛋白质,有着不同的化学成分。作为我们视觉媒介的光受体,只能在其他动物体内发现;作为一株黄水仙的视觉媒介的光受体,则只能在其他植物体内发现。当然,植物和人类的光受体在一点上是相似的——它们都由一种蛋白质和一种与之联结的能吸收光的化学染料构成。受自然法规的限制,光受体要发挥作用,肯定要采取这种结构。
    并且。动物和植物都含有叫作隐花色素的蓝光受体。植物体内的隐花色素不会引起向光效应,但在植物生长调控中,它可以行使其他几种功能,其中之一就是控制植物的生物钟。植物像动物一样,具有名为“昼夜节律钟”的生物钟,和正常的昼夜周期同步运转。对人类来说,这种生物钟调控了我们生命的各个方面,比如何时感到饥饿,何时觉得筋疲力尽等等。我们的身体及行为每日发生的这种变化叫作昼夜节律,因为即使把我们关在完全照不进阳光的封闭房间中,这些变化也仍然大致以24小时为周期循环往复。跨越半个地球的飞行会使我们的昼夜节律钟和昼夜信号不再同步,这就是时差反应。昼夜节律钟可以被光照重新调节,但这需要几天的时间。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待在室外有光照的地方要比待在阴暗的宾馆房间中能更快地把时差倒过来。
    隐花色素这种蓝光受体,主要的功能就是根据光照来重新调节我们的昼夜节律钟。隐花色素吸收蓝光,然后向细胞发出信号,表明现在是白天。植物同样也有内在的昼夜节律钟,如果我们人为地改变植物的昼夜周期,它一样会有时差反应(虽然不会发脾气),需要花几天时间才能重新调整过来。比如说,如果植物叶片在正常情况下在傍晚合拢,在早晨张开,那么颠倒它的光暗周期会让它的叶片在黑暗中(本来应该是白天的时刻)张开,在光亮中(本来应该是夜晚的时刻)合拢。但这只是刚开始的情况。叶片的开合在几天之内就会调整到和新的光暗周期同步。
    正如果蝇和小鼠体内的隐花色素一样,植物隐花色素的主要功能也是使外界的光信号和生物钟相协调。在蓝光控制昼夜节律这个现象的分子水平上,植物和人类是用一模一样的办法“看到”蓝光的。隐花色素的功能居然如此恒定地保留下来,乍一看令人吃惊,但若从演化的视角来看就不觉得奇怪了。早在动物界和植物界分道扬镳之前,在单细胞生物中就已经演化出了昼夜节律钟。这种原始的昼夜节律钟的功能很可能是为了保护细胞免受高强度紫外线辐射的伤害。当这种早期的生物钟运行时,隐花色素的古老祖先监视着细胞周围的光环境。把细胞分裂调整到夜间进行。直到今天。在包括细菌和真菌在内的大多数单细胞生物中,仍然可以发现这种相对较为简单的生物钟。后来,以这种所有生物都共同具备的光受体为起点,生物的光感继续演化,便在植物和动物体内形成彼此有别、各具特色的两套视觉系统。
    (摘编自【美】丹尼尔·查莫维茨《植物和人类一样有视觉》)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植物虽没有眼睛,不能看到图像,却能用茎尖察觉到比人类看到的波长范围更为宽广的电磁波,并对光做出反应。
    B.植物光敏色素和人类的感红光视蛋白是有着不同化学成分的蛋白质,不属于同一种光受体,只存在于相同的物体内。
    C.当昼夜周期被人为改变后,植物和人一样会产生时差反应,并需要几天的时间通过隐花色素来调整昼夜节律钟。
    D.动物和植物甚至在大多数单细胞生物中,隐花色素使外界的光信号和生物钟相协调的功能都被恒定地保留了下来。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多处使用括号,如“它一样会有时差反应(虽然不会发脾气)”等,这些括号里的文字既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补充,又使语言风趣幽默。
    B.作为一株黄水仙的视觉媒介的光受体,只能在其他的植物体内被找到,说明植物和人类的光受体既有相似的构成也有不同的化学成分。
    C.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植物能够由蓝光受体调控生长状态,作者通过“人类生物钟对人的生命各方面的调控”和“时差反应”等现象进行说明。
    D.本文以生动而准确、浅近又易读的语言,从发展的角度比较了人类的感觉和植物的感觉,从而告诉我们植物是如何感知周边的视觉环境的。
    6.请结合文本概括人类和植物相同的视觉特点。(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苍岭烟树起于墨
    查干
    ①我真欢山水画,尤其喜欢刻意有留白的那种。凡是留白的山水画,大都显得云烟辽阔、大气磅礴,给人以力量和浩然之气。这,或许源自人的心灵需求。
    ②因为,人心有时很小。小到容不得一点点怨愤和气恼。然而,人心也可以很大。大到可容纳十万大山和浩荡江河——前提是要学会借物阔心。这就是说,一个人只要以智慧去开启自己的心灵,就可以由狭隘走向开阔和坦荡。这或许就是山水画家们高寿的原因吧。因为他们心中藏有高山阔水和清风明月的缘故。我有时闲来无事,就去观赏画坛高手挥毫作画的视频;只见他们左手捋须,右手蘸墨,浩气一吐,便是——苍岭烟树笔底起,巨作横空出世来。显然,他们不是照葫芦画瓢,去复制照片。山水,是长在他们心中的圣境;于是才有墨汁与色彩、智慧和情致的有机融合。
    ③那么,除了丹青高手之外,我们普通人可不可以;以高山阔水为邻,使自己的心灵变得畅阔而通达呢?答案是肯定的。在人的一生中,谁没有游目聘怀、登高望远之举?这是心灵渴望坦荡与自由的表现。对人生而言,苦难是随时而来的怪物——阔绰与贫寒,得意与失意,亦只有咫尺之遥。因此我们就需要有坚韧与阔达的心怀与意志,需要有内心的修炼。那么,去借山水之气,或许是一条捷径。
    ④我们有个略带贬义的词汇。叫做:游山玩水。依我看。游山玩水,没有什么不好:“玩”。其实含有随意狂放之意。假若没有高山阔水的陪伴和激励。李白、杜甫、王维们就不会有诗的灵感。也就没有情动天地的诗作留世。我们也读不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些激励人心的壮丽诗篇。在人世间,人心与山水。一定是互利互补而存在的,只是我们没有去细细琢磨而已。因此,走出家门,亲近山水,以此借山水之灵,提升自身的思想高度,使灵魂像一泓活水,清凌凌流动不止,是生命之求,不可忽略不计的。
    ⑤那日我和家人走入家附近的中山公园。这里正值郁金香盛开,观赏者众。然而,公国里十分安静而整洁。在公园的东北角,在高大树木的簇拥中,有一座似曾相识的古亭,突然出现在眼前,以前不知为什么,未曾注意。亭子里没有游人,倒是有几只灰山鹊,落在那里,叽叽喳喳议论着什么。亭前那一株白海棠,也显得眼熟,银装素裹地静默着。恰在此刻,一对白发老人,驻足于树下。他们微笑着,指指白花,又指指自己的一头白发,让人拍照,仿佛在说,看谁白过谁?这是对岁月发出的慨然幽默,亦是对自己的善意嘲讽。这一达观之举,无疑来自畅阔的心态。
    ⑥这亭这花,这一对白发情侣,遽然使我想起一段往事。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初进北京,独自闯荡,环境与人事,皆为陌生,渐渐感到冷酷与孤寂的滋味,心情有些沉重。
    ⑦恰在那一年的春夏之交,我受邀走入武陵山脉深处,走进猛洞河谷。在崎岖的盘山道上,我突然遇见极为古朴的一座山亭,使我眼热心亦热。亭为八角亭,失修有年,显得有些苍凉,但掩不住一身的仙风道骨之气。亭前,有一株白海棠树,苍然地正盛开着一树的悲壮白花——但那悲壮,并非出于对岁月的悼亡,而只是一种独白,或者抒怀罢了。周遭的山峦,皆隐于淡淡的一片水雾之中,不知有怎样的隐喻潜伏在里边?岭头树木,似烟非烟,谜语般地静默着。谜底,不会是那些在高树间跳来荡去的金丝猴吧?假若是,是不是在展示生命之坚韧与活络呢?见此,不知为什么,我的心情突然明朗起来,并且由阴转晴,沉重淡去。
    ⑧正在此时,有一只鹧鸪,鸣声连连,掠过头顶,终于使我从梦幻中惊醒。难道,这是慈悲的大自然对我的启迪与教诲吗?苍岭烟树起于墨,那便是信念的智化。由此明了,画山水者,画的不仅仅是自然之物,而是一种信仰。正因如斯,猛洞河谷的那座山亭和亭前那株古老的白海棠树,留于心底,久久不去。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不随流俗,词翻新意,把“游山玩水”化贬义为褒义,这源于作者对自然的热爱,还凸显了作者豁达舒朗的人生境界。
    B.文章以“白海棠树”为线索串联全文,将猛洞河谷往事和与家人公园赏花的经历相互呼应,彰显了自然对人心的慰藉,突出了文章意旨。
    C.第②段中,作者用“捋”“蘸”“吐”等词再现画家“酝酿—挥毫—成作”的过程,表明高手作画不是简单再现景物,还倾注了其对自然的体悟。
    D.本文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展现出作者对留白山水画的喜爱及从山水之中感受到的人生启迪,语言清丽,感情真挚。
    8.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6分)
    9. “苍岭烟树起于墨”这个文题蕴藏作者的哪些思考?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解说。(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初韩弘之子右骁卫将军公武为其父谋以财结中外及公武卒弘继薨稚孙昭宗嗣主藏奴与史讼于御史府。上怜之,尽取弘财薄自阅视,凡中外主权,多纳弘货,独朱句细字曰:“某年月日,送户部牛侍郎钱千万,不纳。”上大喜,以示左右曰:“果然,吾不缪知人。”三月壬戌,以僧孺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五年秋九月,吐蕃维州副使悉怛谋请降,李德裕遣行维州刺史虞藏俭将兵入据其城,具奏其状。牛僧孺曰;“吐蕃之境,四面各万里,失一维州,未能损其势。徒弃诚信,有害无益。”上以为然,诏德裕以城归吐蕃,执悉怛谋归之,吐蓄诛之于境上。德裕由是怨僧孺。六年冬十一月乙卯,西川监军王践言入知枢密,数为上言:“缚送悉怛谋以快虏心,绝后来降者,非计也。”上亦悔之,尤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牛僧孺失策。附李德裕者因言“僧孺与德裕有隙,害其功”。上亦疏之。僧孺内不自安,会上御延英,谓宰相曰:”天下何时当太平,卿等亦有意于此乎?“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退,谓同列曰:“主上责望如此,吾曹岂得久居此地乎!”因累表请罢。十二月,乙丑,以僧孺同平章事,充淮南节度使。
    臣光曰:“君明臣忠,佞邪黜远,礼修乐举,兵革偃戟,诸侯顺附,四夷怀服,时和年丰,家给人足,此太平之象也。于斯之时,阍寺专权,胁君于内,弗能远也;藩镇阻兵,陵慢于外,弗能制也;士卒杀逐主帅,拒命自立,弗能诘也;军旅岁兴,赋敛日急,骨血纵横于原野,杼轴空竭于里闾,而僧孺谓之太平,不亦诬乎?当文宗求治之时,僧孺任居承粥,进则偷安取容以窃位,退则欺君诬世以盗名,罪孰大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朋党之祸》)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韩弘之子右骁卫将军公武为其父谋以财/结中外/及公武卒/弘继薨/稚孙昭宗嗣主/藏奴与吏讼于御史府/
    B.初/韩弘之子右骁卫将军公武为其父谋以财/结中外/及公武卒/弘继薨/稚孙昭宗嗣主/藏奴与吏/讼于御史府/
    C.初/韩弘之子右骁卫将军公武为其父谋/以财结中外/及公武卒/弘继薨/稚孙昭宗嗣/主藏奴与吏/讼于御史府/
    D.初/韩弘之子右骁卫将军公武为其父谋/以财结中外/及公武卒/弘继薨/稚孙昭宗嗣/主藏奴与吏讼于御史府/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侍郎,初为宫廷近侍,唐代设置为中书省、门下省及尚书省的各部长官。
    B.小康,指政教修明、百姓富裕安乐的儒家理想社会,低于“大同”理想。
    C.阍寺,即阍人与寺人,阍人负责掌门禁,寺人是宫廷近侍,文中指宦官。
    D.里闾,“里”指百姓所居之处,“闾”指里巷大门,后“里闾”泛指乡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弘之子贿赂朝廷官员被揭发后,皇帝亲自审阅账目,发现牛僧孺拒不受贿,皇帝大喜,牛僧孺也得到赏识重用。
    B.牛僧孺认为接受归降、收归维州不能真正削减吐蕃势力,反而破坏双方信任,就让李德裕把降将悉怛谋送回吐蕃。
    C.皇帝听到王践言的多次进谏后,责怪牛僧孺的策谋错误,加之依附李德裕的官员挑拨离间、皇帝就疏远了牛僧孺。
    D.司马光认为当时藩镇割据、士卒自立、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牛僧孺却说是太平之世,这是言语不真实的行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缚送悉怛谋以快虏心,绝后来降者,非计也。
    (2)进则偷安取容以窃位,退则欺君诬世以盗名,罪孰大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书相问,因以赠之,时七夕
    李嘉祐
    移家避寇逐行舟,厌见南徐江水流。
    吴越征徭非旧日,秣陵①凋弊不宜秋。
    千家闭户无砧杵,七夕何人望斗牛。
    只有同时骢马客,偏宜尺牍问穷愁。
    【注】①秣陵;古县名,今江苏南京市江宁县南。②骢马客:代指章侍御。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携家人躲避寇乱,行舟至京口时,接到了来自朋友章侍御问候的书信。
    B.作者行舟途中,发出“厌见”之叹,只源于每日唯见江水长流的单调景色。
    C.诗中写如今江南一带民生凋敝,寂寂无人,加之秋天来临,令人倍感凄凉。
    D.与杜甫笔下的“白帝城高急暮砧”相比,本诗第五句所写的景象越显清冷。
    15.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离骚》中庆幸“我”迷失方向还不算太远,打算调转车头走回原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送东阳马生序》开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揭示了作者小时候爱好学习的特点,并统领全文;文中还写到作者站着陪侍在前辈左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低身侧耳向前辈请教。
    (3)陆游的《游山西村》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可以从中体味出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一幅古代绘画,( ),还能带给观者什么?如果赏画仅仅停留在欣赏画面本身,未免_________。在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的余辉看来,一幅古画能带我们穿越回它所描绘的朝代,体验彼时的_________、社会风物,更为深入地理解历史。以五代南唐宫廷画家周文矩所绘的《重屏会棋图》为例,透过用两座屏风搭建的画面中的三个平行世界,阐释了南唐中主李璟潜藏的隐逸思想和王位的继承顺序,以及北宋宫廷画家临摹此画来加强宋太宗“兄终弟及”政权合理性的政治意图。
    尽管余辉对《重屏会模图》的解读只是_________,这幅著名的绘画流传至今已经引发了学界民间大量的讨论,画中的故事尚未_________,但是他的尝试却带给观画者一个全新的思考维度——回到画卷创作的年代,代入时人的社会背景,揣测古代画家的创作意图,也许能加深对作品本质的认识。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纵使精巧的构图、配色的精妙、人物形象的精彩
    B.除了精巧的构图、精妙的配色、精彩的人物形象
    C.除了构图的精巧、配色的精妙、精彩的人物形象
    D.纵使构图的精巧、精妙的配色、人物形象的精彩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浮光掠影 人情世故 一家之作 拨云见日
    B.蜻蜓点水 人情冷暖 一家之作 水落石出
    C.蜻蜓点水 人情世故 一家之言 水落石出
    D.浮光掠影 人情冷暖 一家之言 拨云见日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透过用两座屏风搭建的画面中的三个平行世界,解读出了南唐中主李璟潜藏的隐逸思想和王位的继承顺序。
    B.余辉透过画面中用两座屏风搭建的三个平行世界,阐释了南唐中主李璟潜藏的隐逸思想和王位的继承顺序。
    C.他透过画面中用两座屏风搭建的三个平行世界,阐释了南唐中主李璟潜藏的隐逸思想和王位的继承顺序。
    D.余辉透过画面中用两座屏风搭建的三个平行世界,解读出了南唐中主李璟潜藏的隐逸思想和王位的继承顺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20~21题。
    啄木鸟啄木的频率达到每秒约15次,每次敲击的速度可达每秒555米,头部摆动速度相当于每小时约2092公里,比时速55千米的汽车快37倍。啄木鸟啄木时,头部迅速运动,①,这个冲击力度约等于其所受重力的1000倍,相当于太空人乘火箭起飞所受压力的250倍。然而啄木鸟并不会因此脑震荡。原来啄木鸟的头骨十分坚固,喙和脑的构造都可以抗震,其大脑周围有一层绵状骨骼,内含液体,②。再加上啄木鸟的脑壳周围还长满了且有减震作用的肌肉,能把喙尖和头部始终保持在一条直线上。使其在啄木时头部严格地进行直线运动。假如啄木鸟啄木时头稍微一歪。这个旋转动作加上啄木的冲击力就会把它的脑子震坏。正因为啄木鸟的喙尖和头部始终保持在一条直线上,所以尽管它每天啄木不止,多达12000次,③。
    20.请在文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提取文段的主要信息,概括啄木鸟不会脑震荡的原因,不超过6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3分)A【解析】“但更重视‘意’”曲解文意,原文“更重视‘象外之象’的跃出和省悟”。
    2.(3分)D【解析】“因为‘意’具有极大弹性和张力,比‘象’难理解也更重要”错,属于主观臆断,于文无据。
    3.(3分)C【解析】“是以书家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表述绝对,“意”还可以依附于欣赏者的直觉上。
    4.(3分)B【解析】“只存在于相同的物体内”理解有歧义,原文第3段表述为“只能在其他动物体内发现”“只能在其他植物体内发现”,故选B。
    5.(3分)C【解析】A项,“使语言风趣幽默”错,不是所有括号里的文字都有这一特点;B项,黄水仙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动植物的光受体并不相同;D项,“从发展的角度比较了人类的感觉和植物的感觉”范围扩大。
    6.(6分)①都能觉察到光的存在,并都能把视觉信号转换成生理上可以识别的指令;②都具有光受体;③都含有叫做隐花色素的蓝光受体,来控制名为“昼夜节律钟”的生物钟,且“看到”蓝光的方法相同。(每点2分)
    7.(3分)B【解析】串联全文不当,“白海棠树”不是全文线索。
    8.(6分)①“慨然”有感慨之意,迟暮是人生必然的结果,但老人与花比美的行为在作者看来是一种幽默和释然,消解了年华逝去的无奈;②“善意嘲讽”不是对苍白年老的悲叹,更近于调侃与自嘲,这是老人面对迟暮现实优雅老去的从容姿态。这个举动体现了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③既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行为的赞赏,也让读者随着作者的思索提升了思想境界,凸显了文章“借物阔心”的主张。(每点2分)
    9.(6分)①丹青高手用笔墨描绘自然,同时表达心中的智识与信仰,拥有舒阔的心胸才能呈现巨作。②作者对山水画,尤其留白山水画的喜爱源自其给人以力量和浩然之气,符合人的心灵需求。③人要借物阔心,以智慧开启心灵;心中存丘壑,才能拥有由狭隘走向开阔和坦荡的心境。(每点2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据,可酌情给分)
    10.(3分)D【解析】“以财”是作“结中外”的状语,表示凭借的方式;“主藏奴”的意思是“主管库藏的奴仆”;“主藏奴与吏”做主语,不能断开。
    11.(3分)A【解析】唐代以侍郎为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各部长官的副职。
    12.(3 分)B【解析】”就让李德裕把降将悉怛谋送回吐蕃“”说法错误,原文“上以为然,诏德裕以城归吐蕃,执悉怛谋归之”,可知,皇帝下诏让李德裕拘系悉怛谋送还叶蕃。
    13.(10分)翻译:
    (1)(5分)捆绑送还悉怛谋,来使敌寇心里畅快,断绝以后前来投降的人,不是好计策啊。(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畅快,1分;后来:古今异义,以后前来,1分;者:……的人,1分;句子通顺完整2分。)
    (2)(5分)进用就苟且偷安取悦皇上来窃取名位,黜退则蒙蔽君主欺骗世人来盗取名声,罪恶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进:进用,1分;取容:取悦皇帝,1分;诬世:欺骗世人,1分;句子通顺完整2分。)
    14.(3分)B【解析】“厌见”是由于作者对当下处境的忧心而导致。
    15.(6分)①对避乱生活的厌弃与流离凄苦之情。为逃避战乱,作者携家人一直在外漂泊,不知何时才能结束。②对百姓生活困苦的深切同情。百姓们遭逢乱离,百业凋零,七夕佳节也无人相庆。③对朋友关心的感激之情。在战乱自身难保之时,还能接到朋友来信问候自己的现状。(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6.(6分)
    (1)回朕车以复路兮 及行迷之未远
    (2)余幼时即嗜学 援疑质理
    (3)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每空1分,错、漏、添字该空不得分)
    17.(3分)B【解析】A、D项“纵使”使用不当;C项短语结构不一致。
    18.(3分)C【解析】蜻蜓点水,意思是指蜻蜓在水面飞行时用尾部轻触水面的动作,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浮光掠影,指水面上的反光,一掠而过的影子,比喻对事物观察不细致,印象不深。人情世故,意思是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人情冷暖,指在别人得势时就奉承巴结,失势时就不理不睬。一家之言,意思是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学说或论著,或者是指个人的见解;一家之作,指自成一家的著作。水落石出,意思是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拨云见日,拨开云雾,看见了太阳,比喻冲破黑暗,重见光明。
    19.(3分)D【解析】A项,缺主语,多项定语语序不当;B项,动宾搭配不当;C项,动宾搭配不当。
    20.(6分)
    ①会受到较大的冲击力
    ②能起到缓冲和减震作用
    ③它的头部也不会受到伤害(或;它的头部也承受得起强大的震动力)
    (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21.(5分)①头骨坚固可以抗震;②绵状骨骼内含液体可以缓震;③脑壳周围长有减震作用的肌肉。(答对一处1分,答对两处3分,答对三处5分。意思对即可)
    22.(60 分)【写作点拨】必须走的路,可理解为“当下”和“现实”,也可理解为“基础”,有坎坷但无法回避;想走的路,可理解为“未来”和“梦想”,也可理解为“飞跃”,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可立意为“立足当下才能把握未来”“现实的路再艰难,也是为梦想做铺垫”,“打好基础才能实现飞跃”,“必须走的路和想走的路合起来,才是完整的人生”。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当初,韩弘的儿子、右骁卫将军韩公武.为父亲谋划,用财物结交朝廷内外的人。等到韩公武死了,韩弘接着也去世,年幼的孙子韩昭宗继承家业,掌管库藏的奴仆和官吏到御史府打官司。皇帝很同情他,把韩弘的财物账目全部拿来亲自查看,发现凡是朝廷内外掌权的人大多接受了韩弘的贿赂,唯独用红笔小字写着;“某年某月某日,送给户部牛侍郎一千万钱,不接受。”皇帝非常高兴,把账本拿给左右的人看,说:“当真如此,我没有看错人。”三月壬戌戊,任命牛僧孺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唐文宗大和五年秋九月,吐蕃维州副使悉怛谋请求归降,李德裕派遣代行维州刺史虞藏俭率兵进入占据维州城,备文上奏这个情况。牛僧孺说:“吐蕃的边境,四面各有万里,失去一个维州,不能损害吐蕃的势力,白白地破坏了双方的真诚信任,有坏处没有好处。”皇帝认为他说得对,命令李德裕把维州城归还给吐蕃,拘系悉怛谋送还吐蕃。吐蕃在边境上杀死了悉怛谋。李德裕因此怨恨牛僧孺。唐文宗大和六年冬十一月乙卯,西川监军王践言入宫主持枢密院事,多次对皇帝说:“捆绑送还悉怛谋,来使敌寇心里畅快,断绝以后前来投降的人,不是好计策啊。”皇帝也感到后悔,责怪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牛僧孺失策。依附李德裕的人趁机说:“牛僧孺与李德裕之间有怨隙,(牛僧孺)妒忌李德裕的功劳。”皇帝也疏远牛僧孺。牛僧孺内心感到不安。适逢皇帝到延英殿,对宰相说:”天下何时能够太平,你们也在考虑这个吗?“牛僧孺回答说;“太平没有迹象。现在四方的外族没有相互侵犯,黎民百姓不至于离散流亡,虽然不是最好的治世(按唐避高宗李治讳,改“至治”为“至理”),也可以说是小康。陛下如果另外谋求太平,不是我们这些人所能做得到的。”退出之后,对同僚们说:“皇上这样责怪抱怨,我们怎能久居于此哪!”于是多次上表请求辞职。十二月,乙丑,任命牛僧孺为同平章事,担任淮南节度使。
    臣司马光评论说:“君主贤明臣下忠诚,奸邪的人被贬逐,推行礼乐,停止战争,诸侯归顺,四周夷狄顺服,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家富裕人人饱暖,这是太平之世的迹象啊。在那时,宦官专权,在宫廷之内胁迫君主,不能疏远他们;藩镇仗恃军队,在外欺侮怠慢朝廷,不能制服他们;士兵杀害驱逐主帅,抗拒朝命自立主帅,不能责问他们;连年兴师动众,征收赋税日益紧迫,尸骨鲜血遍布于原野,乡里织布机上的布帛被一扫而空,而牛僧孺却认为是太平之世,不是说假话吗?在文宗力求治世之时,牛僧孺处于宰相之位,进用就苟且偷安取悦皇上来窃取名位,黜退则蒙蔽君主欺骗世人来盗取名声,罪恶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相关试卷

    2024届云南省“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一)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4届云南省“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一)语文试题,文件包含云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一语文试题pdf、云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一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云南省“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一)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4届云南省“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一)语文试题,文件包含云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一语文试题pdf、云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一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云南省“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云南省“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简答题组,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