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4 生活与哲学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学科
政治
学段: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
年级
高二
相关
领域
生活与哲学
教材
书名: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4必修生活与哲学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3月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者
讲课者
课件制作者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学科素养,是指在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培养学生做一个有经济头脑的人、有政治觉悟的人、有文化修养的人、有理论思维的人,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价值追求。
在本课教学中,以《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我努力做到教学内容生活化,让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堂活动,打破教材局限,从感性入手,引导学生形成理性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参与政治课教学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哲学、增长智慧、蕴育情感,提高素养。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本节课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节。承接本单元前两课“唯物论”部分,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进一步正确认识外部世界,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并为下一单元“辩证法”部分奠定“认识论”基础。理论上,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无论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还是改造客观世界,都离不开社会实践;从考纲看,本节课的知识点也是高频考点,因此,本节课在本单元及整本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学生学好整本书具有重大意义。
学生情况: 学生此前已学过唯物论的基本知识,此部分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学习将有一定的兴趣;我授课的班级是高二文科班,学生不重视理科学习,容易产生认知局限,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同时高二的学生又在向成年人迈进,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的成长使得他们的独立性进一步增强,硬性的知识灌输和强加的思想观念不能使他们愉快地接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和增强学生的自主活动,做到论从事实出、情从感悟出,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的。
教学方式:本节课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避免空洞说教和简单灌输。教学方法上采用讨论、设问、合作探究等方式,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和社会实际,设疑问难,循序渐进,用丰富而生动的现实材料来引出和论证相关观点。从材料中引出问题,由问题引发思考,在合作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得出结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精神。在教学模式上,采用主体参与与创新教学模式,将学生推到思维的前沿阵地,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通过采用视频、图片、题板等组合形式,直观、形象、具体、生动地展示给学生,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觉。
技术准备:教师搜集文字、图片、声音资料,制作POWERPOINT课件;确定课堂上要组织的学生活动,设计相关问题;为学生活动准备和制作卡片。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1.知识目标
识记实践的含义和特点,理解并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能力目标
提高对材料的阅读、分析的能力,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用实践的观点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让知识服务于实践;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会敬学业。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故事导入
猜一猜:出示照片
同学们是否认识照片上的人物?
请一位同学讲讲对孟德尔的了解。
教师讲解: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与日常生活中,人类便认识到了遗传的存在。 自古以来,人类就没有停止过对遗传与变异这种神秘的生命现象孜孜不倦的探索。今天我们就跟随孟德尔一起来探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学生观看ppt中的图片猜人物——孟德尔
学生根据生物课上的了解做有关孟德尔的简介
潜移默化中传递学科综合的思想,结合生物学科已有的知识储备,转换思维角度,引起学生关注。
读一读:组织学生阅读孟德尔的故事
议一议:寻找孟德尔成功的因素
写一写:把找到的因素用短语或者短
句的形式写在题板上
教师过渡:同学们完成的题板会用来解决我们对孟德尔的一些疑问。请各小组选好分享交流的代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共同完成故事的阅读、关键词句的挖掘,题板的书写等。
推选发言代表。
为后面的教学环节的实现做好前期准备和铺垫;
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帮助学生树立合作探究意识;
提高阅读、书写、推理的能力。
以例推理
教师提问:孟德尔一生都执着于什么事情,为什么?
教师归纳、讲解:孟德尔一生都执着于园艺工作和豌豆实验,这些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是实践活动。园艺活动是为了满足生活需求,是生产实践;豌豆实验是为了探索本质和规律,是科学实验。还有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
这些都是实践的基本形式。
小组代表带着题板上台,分享自己找到的关键词句,并分析解决问题。
学生在小组展示讲解过程中理解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
帮助学生理解实践相关知识;
鼓励学生勇于表达,锻炼表达能力及胆量;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出示图片:
教师提问:图片中能观察到哪些信息?
教师提问:这些信息是否为主观想象?
教师归纳:孟德尔是实践的主体,植物是实践的对象,工具是实践的手段,这些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物质的,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学生根据已有的唯物论的相关知识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回答:孟德尔本身、花、桶、院子等
学生回答:都是客观的
学生根据教师引导,进行合理推论。
对唯物论的知识进行温故知新,培养学生有意识的进行学科知识的联系。
通过图片信息的提取和对比,理解实践的特点。
出示图片:
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回答:种花等园艺工作是为了兴趣爱好,自己喜欢;
学生回答:研究豌豆是为了获得性状,得到规律。
学生根据教师引导,进行合理推论。
对唯物论的知识进行温故知新,培养学生有意识的进行学科知识的联系。
通过图片信息的提取和对比,理解实践的特点。
以例推理
教师提问:孟德尔的园艺工作和豌豆实验是否为了满足同样的需求?
教师归纳:孟德尔的不同实践活动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所以实践具有能动性。
出示图片:
教师提问:观察图片,请对比孟德尔的实验条件和现代实验室,谈谈感受。
教师归纳、讲解:两个时期不同的实验室条件,以及社会环境的差异,说明实践活动收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回答:现代不用在教堂院子里实验;
学生回答:以前也没有精密的仪器;
学生根据教师引导,进行合理推论。
通过图片信息的提取和对比,理解实践的特点。
教师提问:有人说孟德尔的遗传假说是来源于他智慧的头脑,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
教师归纳、讲解:
无论是从他人实践当中得来的深厚理论基础,还是孟德尔做豌豆进行亲身实践,都是孟德尔提出假说的根本,说明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获得都来源于实践。
学生展示、交流,分享。
学生从材料中找到关键词:理论基础、豌豆实验等
分析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提高学生阅读、书写、表达的能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帮助学生实现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的统一;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感受敬业精神。
教师提问:孟德尔对遗传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为什么会有这样认识上的变化?
教师归纳、讲解:
孟德尔通过持续的豌豆实验,推动了他对遗传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发展,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学生展示、交流,分享。
学生从材料中找到关键词:无意识到有意识、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等
分析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提高学生阅读、书写、表达的能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帮助学生实现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的统一;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感受敬业精神。
教师提问:为什么人们曾经认为孟德尔在进行毫无意义的举动,而后来称他为现代遗传学之父?
教师归纳、讲解:
实践活动架起了主客观的桥梁,实验结果的正确,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学生展示、交流,分享。
学生从材料中找到关键词:豌豆实验、英国人和日本人实验等
分析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提高学生阅读、书写、表达的能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帮助学生实现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的统一;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感受敬业精神。
教师提问:孟德尔发现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价值是什么?
教师归纳:
认识只有为实践服务,才具有现实意义,所以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学生展示、交流,分享。
学生从材料中找到关键词:育种、杂交等
分析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学科综合及运用;
帮助学生实现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的统一;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感受敬业精神。
用理释例
教师提问:遗传的认识和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怎样的影响?
学生思考、交流、分享
学生回答:袁隆平杂交水稻
学生读图,推理遗传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实现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的统一;
树立学科综合的思维方式。
教师讲解:除了孟德尔的有性遗传规律,随着实践的发展,遗传的知识更加深入和发展,无性遗传在社会生活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学生观察、思考、分享
学生感受遗传认识的发展和进步为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实现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的统一。
教师总结:同学们,遗传的认识发展到今天,离不开多年的实践,当然得到遗传规律,也必然应用到我们的生活,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学生思考、分享
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实现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的统一。
教师总结:著名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运用遗传规律,提高了水稻产量,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他的禾下之梦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请同学们畅想未来,我们可以利用遗传规律让我们的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学生畅所欲言
引用袁隆平的禾下之梦,引导学生畅想未来,怎样利用遗传规律让生活更美好。实现教学过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对未来有很多设想,也许我们能上天入地,也许我们能青春永驻,遗传规律也会进一步发展,生命科学会应用于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生活更美好,但是这些都需要靠我们不断的实践才能实现。
学生聆听、感受、思考、内省
引导学生理论实践相结合
板书设计(ppt电子板书)
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不再是简单的习题练习,考查知识的识记,而是通过对现代生活中理论的应用作为教学效果的评价,意在开拓学生思维,观察生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后反思
1.彰显学科底蕴,突出学科素养
在教学设计中,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对现实材料的理论分析,运用科学的思维和推理得出理论观点,再用理论去说明现实,突出了生活逻辑和知识逻辑相统一。
2. 突出价值立意,坚持立德树人
学生学习过程中被孟德尔坚持不懈的敬业精神所感染,产生情感认同和价值观认同,心灵得到滋养。潜移默化中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引导学生在求学期间敬学业。
3.打破学科局限,关注综合素质
本节课的设计初衷就是顺应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的趋势,体现学科综合的理念。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生物学的内容,去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过程,让学生在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历史过程中发现哲学的指导作用。生物牵手政治,让学生打破原有的单一学科的学习和应用的固有思想,更加全面辩证地完成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简单的理论推导和知识运用,本节课的设计力求提高学生的阅读、书写、表达、逻辑推理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4.关注个性发展,引导学以致用
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简单的理论推导和知识运用,本节课的设计力求提高学生的阅读、书写、表达、逻辑推理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论从事实出、情从感悟出,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设计中尝试课堂教学转变,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辩证思维、整合知识、理例结合,具备基本的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重视理论学习后的实践操作,学以致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确立依据,播放视频 创设情境,教师归纳,调查任务,环节一:情境导入,环节二:新课讲授,环节三:学以致用,环节四: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