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1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1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新课教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传统文化的含义。2、识记传统文化的表现。3、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重点)4、分析传统文化的作用及对其应持的正确态度。(难点)(二).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归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等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增强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学情分析(1)高一下学期的学生们具有了社会调查、收集信息处理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概括分析能力和强烈的好奇心与追知欲,能够在教师主导作用下,以协作探究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传播方式,对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交融的现象已有一定的认识,部分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较深,忽视自已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对身边的传统历史文化视而不见,这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很不利,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由社会调查实践到感悟传统文化,由理解传统文化再到实践中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围绕材料理解文化的继承性,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对待传统文化的能力。重点难点1.传统文化的特点;2.传统文化的作用及对其应持的正确态度。教学方式和手段 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型:新授课,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前播放山东春晚的宣传片: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为什么还能保留至今?——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文化具有继承性。【新课教学】一、什么是传统文化1.传统文化的含义学生活动:描述一下自己心目中的传统文化。活动总结、概念阐释: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教师强调:(1)历史上沿传下来的民族文化,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2)本土文化,是人们长期共同生活的积淀,带有自己民族的特色,(3)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4)既存在于历史中,也存在于现实中;(5)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2.传统文化的继承请同学们归纳出传统文化的继承表现在几个方面?活动总结、教材梳理: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含义 影响 地位 例子 老师总结:传统文化的继承形势:传统习俗: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传统建筑: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思想: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从中国的传统节日里可以看出我们有哪些风俗习惯?请学生分组讨论,上台展示。并从列出的风俗习惯中,请学生自主概括出传统文化的特征:1.传统文化的特征(1)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A.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稳定性B.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相对稳定性(2)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精神根基)中国的传统节日——典型(春节)(放鞭炮、贴春联、压岁钱等)。观看视频《乡愁》,进一步理解传统文化的民族性。(3)继承性小小辩论观点一:传统文化是财富。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如果没有传统文化,我们的生活将失去精神家园。观点二:传统文化是包袱。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钳制着我们的交往和思维方式,控制着我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思考:1、你认为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还是包袱?为什么?学生两大组讨论回答:一组是正方观点“传统文化是财富”; 一组是反方观点“传统文化是包袱”。 2.传统文化的作用总结: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消极作用。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生思考: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孝文化”?教师归纳:“孝”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封建社会,“孝”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维系政权的一个重要工具;一切听命于“一家之长”的观念,使人们往往屈从于独断的权威或传统的家庭礼教,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形成了家庭关系中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又被逐渐推广到整个社会。另一方面,“孝”又包含尊老、敬老、养老,以及亲亲、爱人、爱国等思想,是中华民族家庭和睦、邻里乡亲、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所以,对待包括“孝”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三)、课堂小结;(多媒体展示)学生谈今天的收获 (四)、巩固练习1.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其起源据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忠臣屈原,每到这一天,人们就会吃粽子、赛龙舟。这说明( )
①传统习俗是对传统文艺的继承
②传统文化具有自己的民族色彩
③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④传统习俗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2.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内涵,这说明( ) A.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 B.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会因时而变 C.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B.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 (五)、板书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六)、布置作业在“洋”节盛行的今天,该如何过好我们的“土”节?请你结合自身实际从传统节日这一角度,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生活1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时安排,教学过程实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1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生活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1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小结与反思,教学反馈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