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集训13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含解析
展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峡谷是在新构造运动迅速抬升和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下形成的谷地,是一种两壁狭长且陡峭、深度大于宽度的地貌景观。下图示意太行山峡谷横剖面。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太行山峡谷形成的年代,从早至晚的次序为( )
A.V形峡谷、U形宽谷、盘状宽谷
B.U形宽谷、V形峡谷、盘状宽谷
C.盘状宽谷、V形峡谷、U形宽谷
D.盘状宽谷、U形宽谷、V形峡谷
2.下列关于峡谷地区的地质推断成立的是( )
A.石柱地貌形成早于孤峰
B.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C.峡谷处在火山地震带上
D.该河流走向受断裂带控制
1.D 2.D [第1题,由材料中峡谷的概念与图中信息可知,太行山峡谷首先形成盘状宽谷,然后经地壳抬升、流水下切,形成U形宽谷,最后地壳继续抬升、流水下切,形成V形峡谷。故A、B、C项错误,D项正确。第2题,石柱地貌形成时间不一定早于孤峰,故A项错误;由峡谷地区地壳抬升形成的地貌可知,该处以垂直运动为主,故B项错误;该峡谷地理位置不在火山地震带上,故C项错误;该处构造运动导致地壳迅速抬升,所以断裂带会影响河流的走向,故D项正确。]
(2020·宜昌市调研)侵蚀基准面是影响某一河段或全河发育的顶托基面,通常分为总侵蚀基准面(即海平面)和地方侵蚀基准面,其升降引起河段的冲淤和形态上的变化。夷平面是地壳在长期稳定的条件下,外力作用于起伏的地表,形成的近似平坦地面,其发育过程受侵蚀基准面的控制。夷平面被抬升以后即成为残留在山坡或山顶上的古夷平面。读图,完成3~5题。
3.若侵蚀基准面下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河流的侵蚀作用减弱 B.河流的堆积作用加强
C.河流的长度将会加长 D.河流的宽度将会变窄
4.在山区,多级古夷平面的存在,表明( )
A.地壳长期稳定 B.地壳持续性抬升
C.地壳间歇性抬升 D.侵蚀基准面持续上升
5.在岩性差异不大的可溶性岩石中,若在当地岩溶基准面的控制下,岩溶发育速度与深度的关系是( )
A.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强 B.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弱
C.与深度无关 D.在不同地区关系不同
3.C 4.C 5.B [第3题,读图可知,若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与侵蚀基准面高差增大,河流的侵蚀作用增强,A、B错误;河流到基准面的距离增大,河流的长度将会加长,C正确;河流侵蚀加强,侧蚀也会加强,河流的宽度将会变宽,D错误。第4题,夷平面被抬升以后即成为残留在山坡或山顶上的古夷平面。在山区,多级古夷平面的存在,表明地壳间歇性抬升,C正确;地壳长期稳定,地表形成的近似平坦地面不是多级,A错误;地壳持续性抬升、侵蚀基准面持续上升不能形成多级近似平坦地面,B、D错误。第5题,在岩性差异不大的可溶性岩石中,若在当地岩溶基准面的控制下,随着深度的增加,岩石与基准面的高差减小,侵蚀逐渐减弱,岩溶发育速度减慢。B正确,A、C、D错误。]
(2020·门头沟区一模)图1为我国某地景观图,图2为地壳物质循环图。据此,完成6~8题。
图1 图2
6.该地最可能位于( )
A.内蒙古高原 B.云贵高原
C.柴达木盆地 D.青藏高原
7.该地的主要岩石类型是图2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8.该地貌景观( )
A.受海水侵蚀的影响而形成
B.表现为石灰岩溶蚀特点
C.反映热带自然景观特征
D.在冬季观赏时效果最佳
6.B 7.D 8.B [第6题,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奇峰林立,地表崎岖,与图示地区相符,该景观应为喀斯特地貌,云贵高原有大面积喀斯特地貌,故该景观最可能位于云贵高原。第7题,图2中沉积物形成的岩石丁是沉积岩,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甲、乙是岩浆岩,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形成变质岩,丙是变质岩。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岩石是石灰岩,属于沉积岩。第8题,喀斯特地貌景观的形成受流水侵蚀的影响,A错误;表现为石灰岩溶蚀特点,B正确;热带、亚热带、温带都有可能出现,C错误;在夏季观赏时效果最佳,D错误。]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是我国第二大流动沙漠,其东南部沙丘规模宏大,以高大沙山为主,丘间地湖泊发育。研究发现,湖泊水由深部断裂带的地下水补给,湖泊及附近出现钙华及钙质胶结层。下图示意某科研小组研究得出的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形成模型。据此完成9~11题。
钙华:含碳酸氢钙的地热水接近和出露于地表时,因二氧化碳大量逸出而形成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
9.沙山不断增长的直接原因是( )
A.流动沙丘被植被滞留
B.碳酸钙胶结面黏附沙粒
C.钙华阻挡沙丘流动
D.蒸汽吸附沙粒
10.当地沙山地下水的蒸发量与地表蒸发量相等时( )
A.内能释放停止 B.钙华现象停止
C.沙山不再生长 D.湖泊水补给地下水
11.沙山沙粒粒径的分布特征是( )
A.东南坡从坡顶到坡底,粒径由大到小
B.西北坡同一流动沙丘粒径均匀
C.同一海拔处的粒径,西北坡大于东南坡
D.同一海拔处,坡面越陡粒径越大
[答案] 9.D 10.C 11.C
风化坑是岩石顶面上因积水风化作用而产生的凹坑,我国珠江口庙湾岛上的花岗岩风化坑即为典型,它多出现在裸露的巨大砾石顶部,及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研究者在凹坑内发现岩石的长石经外力作用,其钙、钾等元素流失,并向黏土矿物转化。图1示意风化坑剖面,图2示意地壳物质循环。据此完成12~13题。
12.岩石按成因分类,庙湾岛的风化坑属于图2所示的( )
A.①类岩石 B.②类岩石
C.③类岩石 D.④类岩石
13.形成庙湾岛风化坑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物理风化 B.化学风化
C.流水侵蚀 D.海浪侵蚀
12.A 13.B [第12题,根据材料可知,庙湾岛上的风化坑岩石是花岗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依据图2判断,①为侵入型岩浆岩,②为喷出型岩浆岩,③为沉积岩,④为变质岩。第13题,根据风化坑的概念可知,其是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再根据材料中提到的化学元素流失及矿物类型的转化可以判断,该风化坑的形成主要是化学风化作用的结果。]
岱崮地貌是继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嶂石岩地貌、张家界地貌之后的中国第五大岩石造型地貌。组成该地貌的岩石中普遍含有三叶虫化石。该地貌在地貌学上属于地貌形态中的桌形山或方形山,其典型特征是四周陡峭、顶端较平坦。崮顶之下梯田层层,沟壑舒展。该地貌在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境内普遍分布。如图示意岱崮地貌景观。据此完成14~16题。
14.临沂市蒙阴县境内组成岱崮地貌的岩石主要为( )
A.花岗岩 B.玄武岩
C.大理岩 D.石灰岩
15.岱崮地貌的形成过程为( )
A.固结成岩 岩层断裂 地壳抬升 外力侵蚀
B.岩层断裂 裂隙扩张 岩浆喷发 地壳抬升
C.岩石沉积 地壳抬升 外力侵蚀
D.岩石沉积 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16.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岱崮地貌顶部应当( )
A.开垦耕地,种植作物 B.禁止开发,保持原状
C.植树种草,保护地表 D.修建亭榭,以供观赏
14.D 15.A 16.C [第14题,本题考查岩石的种类。材料指出“组成该地貌的岩石中普遍含有三叶虫化石”,而三叶虫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故临沂市蒙阴县境内的岩石主要为石灰岩。花岗岩和玄武岩属于岩浆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第15题,石灰岩形成后,地壳运动使石灰岩岩层断裂,之后地壳抬升,海拔增高,经外力的风化、侵蚀形成岱崮地貌。第16题,岱崮地貌顶部海拔较高,土层浅薄,极易受到外力的破坏,因而应当植树种草,保护地表。]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一位到澳大利亚旅游过的游客在日记中写道:这里的十二使徒岩(下图所示),仿如哨兵一样站立在陡峭的石灰岩悬崖之前,守卫着澳大利亚大陆。其实它们是海边一组十二块各自独立的岩石,其数量及形态恰巧酷似耶稣的十二使徒,因此人们就以圣经故事里的这十二门徒为其命名。这宛如十二使徒的石柱群,是大自然造就出的“海岸雕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随着岁月的洗礼,原来的十二使徒现在只余下八个……
(1)据下面短文,填写后半段内容,完成对十二使徒岩形成过程的描述。
十二使徒岩形成于海浪的侵蚀作用。在过去的1 000万到2 000万年中,来自南部大洋的风暴和大风卷起巨浪,不断地侵蚀相对松软的石灰岩悬崖,并在其上形成了许多洞穴,这些洞穴不断被侵蚀变大,以致发展成海蚀拱桥(门)……
(2)与图a相比,指出图b的明显变化并说明其变化的自然原因。
(3)推测随着时间的推移,十二使徒岩海岸地带(景区)未来将发生的变化。
[答案] (1)在海浪的不断侵蚀下,海蚀拱桥(门)顶部最终坍塌,海蚀拱桥(门)外侧的部分形成形状各异的岩石柱,并从海岸岩体分离出去,最终形成了十二使徒岩。
(2)变化:(石柱数量发生变化)一根石柱已成碎石。
原因:海浪长期侵蚀着石柱的根基,导致这根石柱倒塌并破碎。
(3)由于十二使徒岩继续受海风、海水的侵蚀,导致其仍会倒塌(数量减少),被海水搬运;同时,海水不断击打、侵蚀石灰岩海岸,在使海岸后退的过程中,又有新的“使徒岩”形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集训46海洋地理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集训46海洋地理含解析,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集训45中国地理分区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集训45中国地理分区含解析,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集训16植被与土壤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集训16植被与土壤含解析,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