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练56区域与区域发展含解析
展开[2021·江苏无锡市高三一模]城市开发边界是指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划定可进行城市开发建设与不可进行城市开发建设的界线。从管控对象上看,城市开发边界主要包括中心城区开发边界、城镇开发边界、城乡开发边界。从管控内容上看,城市开发边界主要包括中心城区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以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等。据此完成1~2题。
1.符合城市开发边界特点的是( )
A.界线模糊而闭合B.多为道路、河流或山脊线
C.内部完全成为建设用地D.兼具保护与引导的功能
2.城镇化过程中不断优化城市开发边界,其主要目的是( )
A.扩大土地资源供给B.保障土地集约利用
C.缓解城市热岛效应D.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2021·福建漳州市高三三模]“番仔”是过去闽南一带对“南洋人”的称呼,出洋祖先回乡盖的房子被称为“番仔楼”。位于福建漳州的曾氏“番仔楼”,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该楼群前为闽南风格古厝,中为哥特式楼房,后为红砖骑楼,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图为该建筑群局部,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建筑底部架空并开有孔洞的目的是( )
A.防洪B.防御
C.防潮D.散热
4.曾氏“番仔楼”群前中后建筑风格不一,体现闽南文化的( )
A.稳定性B.地域性
C.独特性D.包容性
[2021·北京高三一模]我国习惯上以秦岭—淮河一线为集中供暖分界线。近年来,随着南方异常寒冷天气频频出现,居民对供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据此完成5~7题。
5.集中供暖分界线经过( )
A.湘B.冀
C.赣D.陕
6.南方部分城市冬季温度低,却一直未实现集中供暖的原因可能是( )
A.供暖设施占地面积大,挤占大量生活空间
B.南方冬季湿度大,导致供暖系统稳定性差
C.南方冬季低温期短,供暖设施的利用率低
D.南方地势起伏大,供暖设施建设工程量大
7.南方部分地区实行集中供暖后,可能会( )
A.加剧当地能源供应紧张状况
B.吸引大量外地劳动力迁入
C.促进管道运输的普及与扩展
D.推动当地城镇化快速发展
[2021·山东高三一模]地名是人类认识、利用及改造自然的记录和表达。其形成有着深刻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环滇池地区地处高原湖泊平坝区,地形复杂多样,其乡村“涉水”地名文化景观的分布在历史上经历了山区与河(湖)漫滩地区的多次变化过程。下表为环滇池地区乡村“涉水”地名用字分类统计。据此完成8~9题。
8.各类“涉水”地名用字反映的环滇池乡村地理特征是( )
A.Ⅰ类近湖分布B.Ⅰ类位于河(湖)漫滩
C.Ⅱ类位于山区D.Ⅲ类反映居民生产方式
9.环滇池地区乡村“涉水”地名文化景观分布位置多次变化,主要原因是( )
A.高原间断抬升B.气候冷暖变化
C.滇池水位涨落D.生产方式变化
二、综合题
10.[2021·全国高三模拟]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华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两熟制农田主要采取冬小麦和夏玉米轮作的种植方式。2014年以来,河北省推广季节性休耕制度,在两熟制农田区实行“一季休耕、一季雨养农业”种植模式,每亩农田提供500元补助。近年来,华北地区的两熟制农田面积呈减少趋势,一些农户在自家耕地种上杨树,与种植粮蔬作物相比,种树的年平均收入并不丰厚,但是他们还算满意。这种“农地杨树化”现象对于耕地的危害很大,已经引起社会关注。随着国家科技示范项目“渤海粮仓”工程的实施,冀东、鲁西北低平原地区的大量荒地和中低产田改造成高标准粮田,两熟制农田的面积逆势增长。
材料二 下图为2014年河北省和山东省的两熟制农田分布图。
(1)填写下表,比较河北省和山东省两熟制农田的自然分布状况。
(2)分析河北省实行季节性休耕制度的生态效益。
(3)说明“农地杨树化”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对于耕地的深远危害。
(4)阐述“渤海粮仓”工程的积极意义。
专练56 区域与区域发展
1.D 城市开发边界属于行政划分的区域,边界清晰,便于执行,A错。城市开发边界不一定是道路、河流或山脊线,B错。城市内部有绿地等其他功能区,不是全都为建设用地,C错。从管控对象上看,城市开发边界对城市建设有引导功能,从管控内容上看,城市开发边界对生态、农田具有保护功能,D对。故选D。
2.B 优化城市开发边界并不等同于扩大土地资源供给,A错。城市建设过程中提高土地利用率是重要目标,可以通过优化城市开发边界来进行,B对。缓解热岛效应需要增加水域或绿地面积,而不是优化城市开发边界,C错。优化城市开发边界,与产业发展关系不大,D错。故选B。
3.C 闽南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且近海,水汽多,底部架空并开有孔洞的目的是通风性更好,为了防潮,C正确。并不具有防洪、防御的功能,A、B错误。散热不是主要的目的,D错误。故选C。
4.D 曾氏“番仔楼”群前中后建筑风格不一,该楼群前为闽南风格古厝,中为哥特式楼房,后为红砖骑楼,主要是旅居海外的华侨回乡所建,吸收了不同国家的建筑文化,形成不同的建筑风格,体现了闽南文化的包容性,D正确。由于整体建筑群是不同时期建成,风格不一,不能反映稳定性、地域性、独特性,A、B、C错误,故选D。
5.D 秦岭—淮河一线,经过陕西,D正确;湘、赣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A、C错误;冀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B错误。故选D。
6.C 供暖设施占地面积不大,也可以设置地暖,A错误;供暖稳定性与湿度关系不大,B错误;南方冬温较高,低温期短,供暖设施的利用率低,C正确;供暖设施主要是在居住区内,特别是室内,工程量与地势起伏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
7.A 集中供暖会耗用能源,南方部分地区实行集中供暖后可能会加剧当地能源供应紧张状况,A正确;外地劳动力迁入主要是寻求就业机会,供暖条件改善对其影响较小,B错误;管道运输主要是天然气和石油等矿产资源的输送,与集中供暖关系较小,C错误;城镇化的发展往往是通过工业化或第三产业发展来推动的,D错误。故选A。
8.D Ⅰ类中有“水、河、溪、江、沟、洪”等用字,Ⅰ类近河分布,但并不一定位于河(湖)漫滩,A、B错;Ⅱ类中有“海、潮、波、滩、滇、湖、浪、潭、池”等,近湖分布,没有位于山区,C错;Ⅲ类中有“渔、塘、井、饮、船、坝、闸、田、洗、港、泊”等,反映了居民在此从事相应的生产生活,Ⅲ类反映居民生产方式,D正确。故选D。
9.C 地名是人类认识、利用及改造自然的记录和表达。其形成有着深刻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环滇池地区临近滇池,乡村“涉水”地名文化景观分布位置多次变化,反映了滇池水位涨落,人类活动随滇池水位涨落而变化,表现为乡村“涉水”地名文化景观分布位置的多次变化,C正确;注意材料信息“地名文化景观的分布在历史上经历了山区与河(湖)漫滩地区的多次变化过程”,高原间断抬升导致河流间断下切,不会出现山区与河(湖)漫滩地区的多次变化过程,A错;题干反映的是滇池水位的涨落变化,而气候冷暖变化是热量条件的变化,不一定导致滇池水位高低起伏的变化,B错;该区域生产方式变化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影响,而不是生产方式变化导致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进一步导致乡村“涉水”地名文化景观分布位置多次变化,D错。故选C。
10.答案:(1)
(2)减少灌溉用水,涵养地下水,治理地面沉降危害。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轻环境污染;保护土地资源,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
(3)种植业的收益低于种树和外出务工的总收入。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业劳动力短缺,务农人口老龄化。杨树的根系发达,严重消耗土壤养分(破坏土壤结构),种植杨树以后,耕地很难再恢复粮食生产。
(4)土地和气候资源的利用潜力得以挖掘,粮食产量增加;促进农村脱贫致富;有利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类型
主要用字
总数(个)
占比(%)
Ⅰ
水、河、溪、江、源、涧、洼、沟、洪、洞、浦
587
58.4
Ⅱ
海、潮、波、滩、滇、湖、咀、漾、浪、潭、池
211
21.0
Ⅲ
渔、塘、井、饮、船、坝、闸、田、洗、港、泊
208
20.7
空间分布特点的差异性
主导因素
河北省
山东省
空间分布特点的差异性
主导因素
河北省
南多北少
纬度(热量因素)
山东省
西多东少
地形
新高考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56区域与区域发展: 这是一份新高考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56区域与区域发展,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练65区域发展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练65区域发展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练63资源跨区域调配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练63资源跨区域调配含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