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252585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252585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252585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理解与应用,实验与探究,分析与计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五四学制)一、选择题(每题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意,请将正确选项填入答题卡的相应表格内)1.(3分)对生活中物理量的认识,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A.我们的初中物理课本长度约为0.26m B.人步行的速度约为7.2km/h C.初三年级学生100m短跑的成绩约为7s D.一般家庭住宅的室内高度约为10m2.(3分)我们曾使用刻度尺测量过物理课本的长度。关于这个实验,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时,小数点后的位数越多越准确 B.在测量时,多测量几次,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C.如果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磨损了,则这把刻度尺不能再使用了 D.刻度尺不是沿着课本的长边平行放置,测量时会形成误差3.(3分)下列单位换算过程,表达正确的是( )A.64dm=64×10﹣1m=6.4m B.30min=30min×60=1800s C.36km/h=36÷3.6=10m/s D.3.5m=3.5m×100cm=350cm4.(3分)小明坐在行驶的小车中,看到路边的树木、房屋、行人都向后运动,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A.乘坐的小车 B.路边的树木 C.路边的房屋 D.路边的行人5.(3分)在操场直跑道上进行遥控小车比赛,甲、乙两车从t=0s时由同一起点同方向运动,两者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分别如图中的甲、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在5~10s内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0~5s内乙车的速度是2m/s C.t=10s时两车的速度相等 D.t=10s后乙车超过甲车6.(3分)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下列关于公式v=,说法正确的是( )A.运动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C.速度取决于通过的路程和时间 D.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没有关系7.(3分)声音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下有关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晨钟暮鼓”里的钟声和鼓声是人们依据音调进行分辨的 B.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C.紧闭门窗是通过防止噪声的产生来控制噪声的 D.汽车的“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测距,从而获得车后障碍物信息的8.(3分)如图所示活动中,用来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用大小不同的力打鼓 B.将响铃闹钟置于密闭玻璃罩中并抽气 C.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面水花四溅 D.对着点燃的蜡烛火焰敲击橡皮膜,火焰会熄灭9.(3分)阳光灿烂的日子,行走在绿树成荫的街道上,常常见到地面上有一些圆形的光斑,这些光斑是( )A.由于光的反射,形成了树叶的像 B.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了树叶的像 C.由于光的反射,形成了太阳的像 D.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了太阳的像10.(3分)下面关于光学现象和光学知识的连线不正确的是( )A.海市蜃楼——光发生漫反射 B.小孔成像——光沿直线传播 C.镜花水月——光的镜面反射 D.黑板反光——光的镜面反射11.(3分)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B.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 C.入射角随反射角的变化而变化 D.漫反射也遵循光的反射规律12.(3分)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30°,则入射角是( )A.30° B.60° C.90° D.120°13.(3分)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B.物在镜中成的是虚像 C.像与物总是大小相等 D.当物靠近平面镜时,像变大14.(3分)如图所示,小易利用激光灯、可折转的光屏、平面镜等器材探究光的反射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多次实验是为了减小误差 B.将B侧光屏向后折转,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C.验证“光路可逆”时必须用两个激光灯 D.光屏能显示光路,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15.(3分)物理研究中常常用到一些研究方法,下面是初中物理中的几个研究实例,其中采用了相同研究方法的是( )①利用光线来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②用悬吊着的乒乓球去靠近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③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会看到“水花四溅”④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时,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A.只有①② B.只有①④ C.只有②③ D.只有③④二、理解与应用16.(3分)小华在学习了长度时间后,对身边的物体进行了估计和测量,如下: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为1.75 ;百米赛跑成绩约为16 。(填上合适的物理单位),在接下来的小组活动中,对木块进行了测量,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使用方法而言, 尺不正确(填“上”或“下”),物体的长度是 cm;并对课本长度也进行了测量,测量的四组数据分别25.91cm、25.92cm、26.91cm、25.91cm,错误的数据是 ,该物理课本的长度为 cm。17.(3分)放学路上,小明和小红沿人行道步行,一辆汽车从身旁疾驰而过,如图所示。司机说“你没动”是选定了 为参照物;小红说“车真快”是选定了 为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 。18.(3分)小慧从家中出发到天府广场,其中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骑自行车,全程的路程与时间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知,小慧家到天府广场路程为 。步行的是图中的 段(选填“OA”或“AB”),小慧从家到天府广场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19.(3分)周末,小华在家做家务擦镜子时发现远离镜子时,自己“变小”了,她的实际身高是1.65m,则她镜中的像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65m,当她以1m/s的速度靠近平面镜时,像相对于人的移动速度为 。20.(3分)光与镜面成30°角射在平面镜上,如图所示,请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 21.(3分)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所成的像。三、实验与探究22.小明在做“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内是小车到达 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AC= cm,vAC= m/s。(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选填“大”或“小”)(5)如图所示的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小车下滑运动的是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23.小明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块可沿NO折转的白色硬纸板放置在平面镜上,如图1所示。(1)实验中让光贴着纸板沿EO入射时,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原因是:纸板没有跟平面镜 。(纸板没有翻折)(2)改正后发现从光屏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这是因为光在光屏上发生了 (填“镜面”或“漫”)反射。(3)小明在做完上述实验后,又做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他 (选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观察到反射光线。这样做的目的是:探究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是否在 。入射角/°反射角/°3030(4)通过实验,小明得到如表数据。小明分析数据,得到:在光的反射中, 的结论。请你指出他的不足: 。(5)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 。24.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活动中: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①厚为2mm的茶色玻璃、②厚为5mm的透明玻璃、③刻度尺、④光屏、⑮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B、⑩火柴。(1)探究活动中应选用的玻璃板是 (填序号),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好处是既能看到A蜡烛的像,又能看到 ,方便确定像的位置。(2)小红同学在做此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人,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分别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3)当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后,移去后面的蜡烛B,井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选填“能”成“不能”),由此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选填“实”或“虚”)。(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像的大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5)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了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通过测出A和A′、B和B′、C和C′到镜面的距离并进行比较、归纳,从而得到的平面镜成像其中的一条规律:像到镜面的距离 物到镜面的距离。25.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吃掉”声音有“吃”声音的东西吗?找一只正在计时的小闹钟,让它刚好闹铃的时候,用小棉被把它包上,我们会发现,它的闹铃声被大大地减小,甚至听不到,响声被“吃”掉了吧?其实,玻璃棉、矿渣棉、泡沫塑料、毛毯、棉絮、混凝土、吸声砖等材料都具有“吃掉”声音的能力,是吸声材料。当你们仔细看一看这些材料,就不难发现,这些材料基本上都是质地十分松软,带有大量小孔,当声波一旦传到吸声材料上时,就会引起小孔隙里的空气和细小纤维的振动,由于互相之间的摩擦和阻碍等原因,声音所带的能量就转化成为热能,声音就被“吃掉”了,如果把吸声材料安装在房间的内表面上,或在室内悬挂一些吸声的吸声体,房间的噪声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另外,在现实生活和生产中,除了使用吸声材料可以“吃”掉声音外,还可以有很多方法“吃掉”声音。请你多到外面走走,观察一下还有哪些是人类用来设计成“吃”掉声音的材料或操作。(1)室内安装了吸声材料,会使室内的声音的 减小,从而起到“吃”掉声音的目的,这属于减弱噪声的 途径(选填序号“①防止噪声产生”“②阻断噪声传播”或“③防止噪声进入耳朵”)(2)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是不同的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图。其中属于噪声的波形图是 图。(3)在医院中有一些利用声音为我们健康服务的例子,如通过B超来检查身体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 。四、分析与计算26.一列长150m的火车以25m/s的速度匀速通过一条隧道,用了2min的时间。问:这条隧道长多少m?27.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会前,有一位参会代表曾查看G184次列车从温博站到北京南站的乘车信息,列车运行的时刻表如下:站次站名到达时间开车时间运行时间里称(公里)1青岛始发站09:230分02高密10.1310.1545分983潍坊10.42,10:441小时14分1834昌乐10:5610:581小时28分2075淄博11:2611:281小时58分2836济南12:1512:182小时47分3937济南西12:3412:383小时6分4138沧州西13:2413:263小时56分6099北京南14:18终点站4小时50分819请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1)该列车由淄博站出发到达北京南站的运行时间为 min,两站之间的距离为 km。(2)该列车由始发站(青岛站)驶往终点站(北京南站)的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要求:计算结果只保留整数)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五四学制)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题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意,请将正确选项填入答题卡的相应表格内)1.【解答】解:A、我们的初中物理课本长度约为26cm=0.26m,故A符合实际;B、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4km/h,故B不符合实际;C、初三年级学生100m短跑的成绩约为15s,故C不符合实际;D、一般家庭住宅的室内高度约为3m,故D不符合实际。故选:A。2.【解答】解:A、长度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多保留就没有意义了,故A错误;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使测量结果更接近真实值,更准确,故B正确;C、零刻线被磨损的刻度尺还可以使用,另选一个刻度值作为测量的起点就行,故C错误;D、刻度尺不是沿着课本的长边平行放置,测量时产生的是错误,不是误差,故D错误。故选:B。3.【解答】解:A、正确的换算过程为:64dm=64×10﹣1m=6.4m,故A正确;B、正确的换算过程为:30min=30×60s=1800s,故B错误;C、正确的换算过程为:36km/h=36×m/s=10m/s,故C错误;D、正确的换算过程为:3.5m=3.5×100cm=350cm,故D错误。故选:A。4.【解答】解:路旁的树木、房屋、行人是被研究的物体,路旁树木、房屋、行人向后运动,树木、房屋、行人与汽车(或乘客)之间发生位置变化,所以以小车为参照物,路边的树木、房屋、行人都是向后运动的。故选:A。5.【解答】解:A、由图象看出甲车5~10s内通过的路程为0m,所以在5~10s内甲车的速度是0,处于静止状态,故A错误;B、由图象看出乙车0~10s内通过的路程为10m,所以乙车0~10s内的速度是v乙===1m/s,乙车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在0~5s内乙车的速度是1m/s,故B错误;C、由图象可知,t=10s时,甲车静止,速度为0,乙车的速度是1m/s,两车的速度不相等,故C错误;D、由图象可知,两车在10s末相遇,t=10s后,甲车静止,乙车超过甲车,故D正确。故选:D。6.【解答】解: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是恒定的,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不会随路程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根据v=可知,通过相同路程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7.【解答】解:A、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暮鼓晨钟”里的钟声和鼓声是人们依据音色进行分辨的,故A错误;B、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说话声音大,即声音的响度大,故B正确;C、紧闭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故C错误;D、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的,故D错误。故选:B。8.【解答】解: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的是响度跟振幅的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B、将响铃闹钟置于密闭玻璃罩中并抽气,闹钟铃声明显减小,可以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故B不符合题意;C、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面水花四溅,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C符合题意;D、对着点燃的蜡烛火焰敲击橡皮膜,火焰会熄灭,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9.【解答】解:树荫下的地面上出现的圆形光斑,是太阳光通过浓密的树叶中的小孔所成的太阳的实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选:D。10.【解答】解:A、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形成的,属于光的折射,故A错误;B、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正确;C、镜花水月属于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是镜面反射,故C正确;D、黑板反光是由于黑板太光滑,光在这儿发生里镜面反射,故D正确。故选:A。11.【解答】解:A、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故A正确;B、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故B正确;C、在光的反射定律中,入射是因,反射是果,所以应该说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故C错误;D、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故D正确。故选:C。12.【解答】解:因为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30°,所以反射角为90°﹣30°=6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入射角为60°。故选:B。13.【解答】解:A、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故A正确;B、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故B正确;C、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等,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故C正确,D错误。故选:D。14.【解答】解:A、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故A错误;B、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要向后折反射光线的那侧光屏,即左侧光屏,故B正确;C、证“光路可逆”时,如果让光线逆着反射的方向射向镜面,这时的入射角为原来的反射角,看这时的反射角是否为原来的入射角,从而验证光路是否可逆,用笔在屏上画出即可,不必用两个激光灯,故C错误;D、光屏能显示光路,是因为光照射到光屏上发生了漫反射,故D错误。故选:B。15.【解答】解:①利用光线来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采用的是模型法;②用悬吊着的乒乓球去靠近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采用的是转换法;③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会看到“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采用的是转换法;④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时,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能够确定虚像的位置,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所以研究方法相同的是②③。故选:C。二、理解与应用16.【解答】解:(1)一支新铅笔的长度大约是1.75dm;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小于10s,所以一般中学生百米赛跑的成绩约为16s;(2)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所以B尺的使用方法不正确;A的分度值是1mm,木块的长度为2.20cm;(3)四次读数中,26.91cm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属错误数据,应去除,则物理课本的长度为L=≈25.91cm。故答案为:dm;s;B;2.20;26.91cm;25.91cm。17.【解答】解: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司机和乘客,以司机为参照物,乘客相对司机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乘客是静止的;以地面(或小明、小红)为参照物,司机、乘客和汽车相对于地面(或小明、小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车是运动的;同一辆汽车,出现两个截然相反的状态描述,原因是前后选择的参照物不同,说明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故答案为:汽车;地面(或小明、小红);相对性。18.【解答】解:(1)由图像可知,小慧家到天府广场的路程为3600m;图中OA段和AB段的s﹣t图像均是倾斜直线,说明均是匀速直线运动,则OA段的速度为:vOA===72m/min,AB段的速度为:vAB===360m/min,由上述可知vAB>vOA,步行速度应小于骑自行车速度,因此步行是图中的OA段;(2)小慧从家到天府广场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2m/s。故答案为:3600m;OA;2m/s。19.【解答】解:(1)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已知小华的实际身高是1.65m,所以她在镜中的像高等于1.65m。(2)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像对称,当她以1m/s的速度靠近平面镜时,她在平面镜中的像也以1m/s的速度靠近平面镜,像相对于人的移动速度1m/s+1m/s=2m/s。故答案为:等于;2m/s。20.【解答】解:先过入射点垂直平面镜作出法线,再在法线的左侧画出反射光线,注意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与镜面成30°角,入射角为60°反射角也等于60°,如图所示:21.【解答】解: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三、实验与探究22.【解答】解:(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原理是:v=;(2)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车在斜面上滑下的速度越快,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短,不方便测量时间,因此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3)由图可知AC段的路程为sAC=100.0cm﹣10.0cm=90.0cm=0.9m;AC段所用的时间为:tAC=15:35:23﹣15:35:20=3s,则AC段的平均速度为:vAC===0.3m/s;(4)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所测量的时间会偏小,而AC段的路程一定,由v=可知测得的AC段的平均速度偏大;(5)由图可知AB段路程为:sAB=100.0cm﹣60.0cm=40.0cm=0.4m,AB段所用的时间为:tAB=15:35:22﹣15:35:20=2s,则AB段的平均速度为:vAB===0.2m/s;BC段的路程为:sBC=60.0cm﹣10.0cm=50.0cm=0.5m,BC段所用的时间为:tBC=15:35:23﹣15:35:22=1s,则BC段的平均速度为:vBC===0.5m/s,由上述可知vBC>vAB,即小车在斜面上做加速运动;A、由图可知,随时间增加,速度在逐渐减小,说明是减速运动,不符合题意;B、由图可知,随时间增加,速度保持不变,说明是匀速直线运动,不符合题意;C、由图可知,随时间增加,速度不断增加,说明是加速运动,符合题意;D、由图可知,随时间增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加,不符合题意;故选C。故答案为:(1)v=;(2)小;(3)90.0;0.3;(4)大;(5)C。23.【解答】解:(1)如果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放置,让光线仍贴着纸板沿E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也在同一平面内,但不在纸板所在平面内(原因是纸板倾斜了),故不能看到反射光线;(2)在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是由于光在光屏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3)由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当E、F两块板共面时,可以在光屏上看到反射光;若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F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将F板向后折的目的就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4)由数据可知,此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由于小明只做了一次实验就得出实验结论,实验结论不具有普遍性,应该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多次进行实验;(6)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故答案为:(1)垂直;(2)漫;(3)不能;同一平面内;(4)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只进行一次实验,结论不具有普遍性;(5)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24.【解答】解:(1)茶色玻璃能使像和环境的对比度增大,像更清晰;比较薄的玻璃板,玻璃板两个反射面成像距离很近,近似的看成一个像,当玻璃板很厚时,玻璃板两个反射面成像距离较大,实验时会出现明显的两个像,使实验比较复杂,所以应该选择①厚为2mm的茶色玻璃;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好处是既能看到A蜡烛的像,又能看到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蜡烛B和A的像重合,说明蜡烛B和A的像等大,AB是相同的蜡烛,所以A蜡烛和A的像相同.所以选择两段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发现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因为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说明是虚像;(4)因为平面镜成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所以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像的大小不变;(5)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了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通过测出A和A′、B和B′、C和C′到镜面的距离并进行比较、归纳,从而得到的平面镜成像其中的一条规律: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到镜面的距离。故答案为:(1)①;蜡烛B;(2)大小;(3)不能;虚;(4)不变;(5)等于。25.【解答】解:(1)室内安装了吸声材料,会使室内的声音的响度减小,从而起到“吃”掉声音的目的;这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是阻断噪声传播。(2)属于噪声的波形图是丁图,因为丁的波形杂乱无章。(3)通过B超来检查身体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答案为:(1)响度;②阻断噪声传播。(2)丁。(3)信息;四、分析与计算26.【解答】解:火车完全通过隧道行驶的路程为:s=vt=25m/s×2×60s=3000m,则隧道的长为:L隧=s﹣L车=3000m﹣150m=2850m。答:这条隧道长2850m。27.【解答】解:(1)由运行时刻表可知该列车由淄博站出发到达北京南站的运行时间为:t=14:18﹣11:28=2h50min=170min;两站之间的距离为:s=819km﹣283km=536km;(2)由运行时刻表可知该列车由始发站驶往终点站的路程为:s′=819km,由始发站驶往终点站所用的时间为:t′=14:18﹣09:23=4h55min=,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67km/h。答:(1)该列车由淄博站出发到达北京南站的运行时间为170min,两站之间的距离为536km;(2)该列车由始发站(青岛站)驶往终点站(北京南站)的全程的平均速度是167km/h。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物理试题,共4页。
这是一份2023年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中考一模物理试题(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理解与应用,实验与探究,分析与计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