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湘艺版音乐八年级上学期教学设计整套
音乐湘艺版渔舟唱晚 夜深沉教案设计
展开这是一份音乐湘艺版渔舟唱晚 夜深沉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古筝,了解古筝的历史和各部分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运用欣赏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讨论法等方法,学习欣赏《渔舟唱晚》。
3、通过欣赏《渔舟唱晚》,感受中国民乐,懂得“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筝,欣赏《渔舟唱晚》。
2、让学生了解中国民乐,热爱祖国。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古筝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认识古筝
1、古筝的历史:古筝是最古老的传统弹拨乐器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它就盛行于陕西、甘肃一带。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他上书秦始皇时,曾描述了中国传统筝歌的生动场面:“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乎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此后,筝也常常被称为“秦筝”。2008年6月7日,古筝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古筝各部分的名称:筝头、筝尾、码子(雁柱)、琴弦(21弦)、出音孔。
(二)新课教授
1、聆听全曲,简单介绍
《渔舟唱晚》是用古曲《归去来兮》为素材,发展编创而成者。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诗句。
2、分析乐曲,整体把握
①乐曲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这首古筝曲极富诗情画意,仿佛描绘了夕阳西下,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怀丰收喜悦荡桨归舟的欢乐情景。
②曲式结构
《渔舟唱晚》的曲式结构:单三部曲式(ABC+尾声)
3、分段赏析,深入理解
①跟随音乐,模唱音乐主题I,并分析A段音乐。
A段(1-15小节):慢板。这是一段悠扬如歌、平稳流畅的抒情性乐段。配合左手的揉、吟等演奏技巧,音乐展示了优美的湖光山色--渐渐西沉的夕阳,缓缓移动的帆影,轻轻歌唱的渔民……给人以"唱晚"之意,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
②跟随音乐,模唱音乐主题II,并分析B段音乐。
B段(16-39小节):音乐速度加快。这段旋律从前一段音乐发展而来,从全曲来看,"徵"音是旋律的中心音,进入第二段出现了清角音"4",使旋律短暂离调,转入下属调,造成对比和变化。这段音乐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波浪前进的欢乐情绪。
③跟随音乐,聆听音乐主题III,并分析C段音乐。
C段(40-63小节):快板。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随着音乐的发展,速度渐次加快,力度不断增强,加之突出运用了古筝特有的各种按滑叠用的催板奏法,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景象。
④跟随音乐,聆听尾声,并分析尾声。
尾声(63-70小节):在高潮突然切住后,尾声缓缓流出,其音调是第二段一个乐句的紧缩,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出人意外又耐人寻味。
4、分组表演
领衔吟诵
伴唱组
伴奏组
伴舞组
表演结束后,教师点评。
(三)拓展探究
1、欣赏古筝十大古曲之一《高山流水》。
2、播放《高山流水的故事》视频。
3、后来,“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五、课堂小结
我们中华民乐是如此优美,如此动听,只要我们用心去聆听,去感受,你就会发现它无穷无尽的魅力,让我们相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热爱我们的中华民乐,热更爱我们的祖国!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音乐湘艺版八年级上册月光 秋的巧语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发兴趣,组织教学,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湘艺版渔舟唱晚 夜深沉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音乐导入,完整欣赏《渔舟唱晚》,分段欣赏《渔舟唱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渔舟唱晚 夜深沉教案设计,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