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4 愚公移山导学案及答案
展开23.《愚公移山》学案
教师寄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能流畅地翻译全文。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及其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学习过程:
一、文本链接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二、积累运用
1.你能读准下列加线字的读音吗?
万仞( ) 箕畚( ) 荷担( ) 冀州( )穷匮( ) 始龀( ) 惩 ( ) 孀妻( )
2、.解释下列加线的字的意思。
年且九十 ( ) 且焉置土石 ( ) 河曲智叟亡以应 ( )杂然相许 ( ) 甚矣,汝之不惠( )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A.吾与汝毕力平险
毕: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用尽。 险: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词活用作状语,用箕畚。
(5)特殊句式
A.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主谓倒置),谓语前置以突出感叹语气,即“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B.告之于帝
倒装句(状语后置),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情。
C.帝感其诚
被动句,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2、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四、问题探究
1.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有何用意?
2、智叟和愚公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物,作者对他们各持什么态度?你对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看法?他们的名字有什么深意?
3、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五、拓展延伸
在现代社会“愚公移山”的精神还重要吗?你还赞成愚公的做法吗?谈谈你的看法。
六、课堂小结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对寓言的理解要通过故事叙述了解故事所寄寓的深刻含义。而不要纠缠这个故事是否“真实”,神话故事是否与迷信有关,甚至用现代的眼光审视愚公的形象等。这些都与阅读寓言的本义有违背的。
七、达标检测
阅读《愚公移山》一文(节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意思
① 年且九十( ) ② 寒暑易节( )
③ 杂然相许( ) ④ 甚矣,汝之不惠( )
2.从文段中另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例。
①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
② 面山而居 。
3.将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
4.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 的用意是 , 写愚公智叟辩论的作用是 。
5、 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许多成语都是出自古代寓言故事。请与小组成员合作共同收集这样的成语故事,请将你们收集的成语写 出来。
6.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4 愚公移山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4 愚公移山导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交流点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部编版24 愚公移山第2课时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24 愚公移山第2课时学案,文件包含《愚公移山》第2课时导学案doc、《愚公移山》第2课时导学案学生版doc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4 愚公移山第1课时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4 愚公移山第1课时学案及答案,文件包含《愚公移山》第1课时导学案doc、《愚公移山》第1课时导学案学生版doc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