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 光现象三 学生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第2课时教案及反思
展开第2课时 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2.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实验探究的方法与合作学习。
难点: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一块平面镜,一块玻璃板,两个带有缺口的磁带盒作为支架,一张8K白纸,一盒火柴,若干支高度不同的蜡烛(有两根等高),刻度尺,笔, 两个空心塑料纸筒。
教师演示器材:火柴,蜡烛,平面镜,教学课件。
【新课引入】
播放影片《红楼梦》中关于刘姥姥在宝玉房间照镜子的趣事片断。
教师:刘姥姥把谁看成了她的亲家母? 学生:她自己。
教师:哪的自己?学生:镜中的。
教师:物理学中把刘姥姥照的那面表面是平的镜子称为平面镜;镜子外面的她称为“物”;镜子里面的她称为“像”。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平面镜成像”。教师板书课题。(本环节学生怀着好奇心观看影像,感受“刘姥姥”第一次照镜子时颇有趣味性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避免了解释“像”是什么的困难,又对什么是“像”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
【教学内容】
学生知道:看到燃烧的烛焰是烛焰发出的光进入人眼,引起的视觉;也会有学生误认为:看到烛焰在镜中的像,也一定是像发出的光进入人眼引起的视觉。为纠正学生的这种错误认识,帮助学生建立“虚像”的概念,设计以下学生活动:
1.学生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相同的蜡烛与像完全重合,确定像的位置。
2.用一个空心塑料纸筒,把像罩在“里面”,学生会发现在玻璃板前面还能看到烛焰的像,说明人眼看到像时,进入人眼的光不是由像发出的。
3.再用另一个空心塑料纸筒,把点燃的蜡烛罩在里面,此时看不到烛焰的像,说明人眼看到像时,引起视觉的光与烛焰发出的光有关。
教师:烛焰发出的光,经过怎样的路径进入人眼,让我们看到像的呢?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解释平面镜成像原理:
烛焰上S点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人眼感觉这些反射光线好像是从镜后的S’点发出的,人眼逆着反射光线看过去就看到了点S’,S’就是S在平面镜中的像。实际上镜后并不存在光源S’,进入人眼的光也不是由像点S’发出。像点S’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它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我们把这样的像称为虚像。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2.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等等。这些设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堂上能够让所有学生都“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教师的导入没有吸引力。
初中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三 学生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a href="/wl/tb_c1451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三 学生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设计</a>,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程序设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三 学生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三 学生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三 学生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第1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三 学生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