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0年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一中中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原卷版)
展开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2020年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一中中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原卷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2020年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一中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原卷版doc、精品解析2020年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一中中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常熟市第一中学2020年中考二模卷
初三化学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选择题第1页至第4页,非选择题第5页至第8页,共32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点名称、考场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位置上。
3.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相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 -23 S -32
选 择 题 (共50分)
单项选择题(包括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党的十九大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要求、新目标和新部署,为未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了行动指南。下列行为符合“尊重自然,自觉践行绿色生活”理念的是
A. 限制、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B. 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塑料袋等
C. 为保护环境,把废旧电池深埋处理
D. “能开车就不步行”提高出行效率,彰显城市发达程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A、限制、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减少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的有害气体二氧化硫等,减少空气污染,符合“尊重自然,自觉践行绿色生活”理念,A符合题意;
B、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塑料袋等会造成白色污染,还会破坏森林,不符合“尊重自然,自觉践行绿色生活”理念,故B不符合题意;
C、废旧电池深埋处理会造成有害物质污染土壤,不符合“尊重自然,自觉践行绿色生活”理念,故C不符合题意;
D、“能开车就不步行”提高出行效率,彰显城市发达程度,不能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A。
2. 下列我国科技成果所涉及物质的应用中,发生的不是化学变化的是
A. 开采可燃冰将其作为能源使用
B. 甲醇低温所制氢气用于新能源汽车
C. 偏二甲肼用作发射“天宫二号”的火箭燃料
D. 利用第三代铝锂合金材料打造大型客机C919
【答案】D
【解析】
【详解】A、开采可燃冰,将其作为能源使用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甲醇低温所制氢气用于新能源汽车过程中有新物质氢气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偏二甲肼用作发射“天宫二号”的火箭燃料过程中,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利用第三代铝锂合金材料打造大型客机C919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 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 锌 B. 氨气 C. 氯化钠 D. 金刚石
【答案】B
【解析】
【详解】A、锌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锌原子直接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B、氨气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氨分子构成的,符合题意。
C、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D、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 生活中发生缓慢氧化的实例很多,下列过程中不涉及缓慢氧化的是
A. 农家肥的腐熟 B. 钢铁生锈
C. 氢气安静燃烧 D. 人在长跑时急促呼吸
【答案】C
【解析】
【分析】
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有的氧化反应比较剧烈,属于剧烈氧化,例如燃烧。有的氧化反应比较缓慢,属于缓慢氧化,例如钢铁生锈、食物腐败变质等。
【详解】A、农家肥的腐熟过程中物质和氧气发生了氧化反应,并且反应比较缓慢,属于缓慢氧化,不符合题意;
B、钢铁生锈过程中发生的氧化反应也比较缓慢,属于缓慢氧化,不符合题意;
C、氢气燃烧时比较剧烈,放出大量的热,属于剧烈氧化反应,符合题意;
D、人在长跑时急促呼吸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并且反应比较缓慢,属于缓慢氧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其中不合理的是
A. 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B. 氢气和氧气生成水——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C. 气体可以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
D. 1滴水中大约有 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答案】A
【解析】
【详解】A、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冰中的分子仍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故选项解释错误。
B、氢气和氧气生成水,属于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故选项解释正确。
C、由于分子之间有间隔,在受压时间隔变小,所以,气体可以压缩储存在钢瓶中。故解释正确。
D、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是因为分子很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6. 下列化学符号中“2”的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A. 2H —2个氢元素 B. O2 —2个氧原子
C. 2Cl-—2个氯离子 D. CO2 —二氧化碳中含有2个氧原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2H中的“2”表示氢原子的个数为2,故选项A说法错误;
B.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O2中的“2”表示1个氧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故选项B说法错误;
C.标在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2Cl-中的“2”表示氯离子的个数为2,故选项C说法正确;
D.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CO2中的“2”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故选项D说法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元素符号不同位置的数字表示的意义,掌握标在元素符号不同位置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7.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倾倒液体 B. 检验溶液酸碱性
C. 称量NaOH固体 D. 稀释浓硫酸
【答案】D
【解析】
【详解】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瓶口没有紧挨、瓶塞没有倒放、标签没有向着手心,所示操作错误;
B、检验溶液酸碱性,应取样滴加酚酞溶液,不能向试剂瓶中滴加酚酞溶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且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8. 下列物质按照单质、氧化物、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A. 氧气 高锰酸钾 空气 B. 铁 四氧化三铁 生铁
C. 碘 酒精 碘酒 D. 水 双氧水 冰水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高锰酸钾是由钾元素、锰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A不正确;
B.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四氧化三铁是由铁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生铁是由铁和碳等组成的合金,属于混合物,故选项B正确;
C.碘是由碘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酒精中含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碘酒是碘溶解在酒精中形成的混合物,故选项C不正确;
D.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双氧水是过氧化氢的俗称,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冰是水的固体,冰水中含有一种物质水,属于纯净物,故选项D不正确。
故选B。
9. 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可用明矾区分硬水和软水
B. 长期饮用蒸馏水不利于人体健康
C. 经过沉淀、过滤后得到的矿泉水是纯净物
D.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气、氧气组成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A、硬水中含较多钙镁化合物,软水中不含或含较少钙镁化合物,加入肥皂水,硬水中产生泡沫少浮渣多,软水中产生泡沫多浮渣少,用肥皂水来区分,明矾是十二水合硫酸铝钾,和硬水和软水没有作用,明矾无法区分,故A错误;
B、蒸馏水中不含人体健康需要的矿物质,长期饮用蒸馏水不利于人体健康,故B正确;
C、经过沉淀、过滤后只除去了水中不溶性杂质,得到的矿泉水中还含有可溶性杂质,不是纯净物,故C错误;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故D错误;
答案选B。
10. 下列选项中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一致的是
A. 银 水银 Ag B. 碳酸钠 纯碱 NaHCO3
C. 氧化钙 熟石灰 CaO D. 氢氧化钠 苛性钠 NaOH
【答案】D
【解析】
【详解】A.汞的俗名为:水银,化学式为:Hg,故选项A不正确;
B.碳酸钠俗名为:纯碱,化学式为:Na2CO3,故选项B不正确;
C.氧化钙俗名为:生石灰,化学式为:CaO,故选项C不正确;
D.氢氧化钠俗名:苛性钠,化学式为:NaOH,故选项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俗称、化学式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1. 施肥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手段,下列化肥中,属于复合肥的是( )
A. NH4HCO3 B. Ca(H2PO4)3 C. K2SO4 D. (NH4)2HPO4
【答案】D
【解析】
【详解】A、NH4HCO3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错误;
B、Ca(H2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错误;
C、K2SO4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错误;
D、(NH4)2HPO4中含有氮元素和磷元素,属于复合肥,正确。故选D。
【点睛】分析化肥中含有几种营养元素,如果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营养元素就属于复合肥。
12. 由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A. ④表示的是阳离子 B. ①③的化学性质相似
C. ②④形成的化合物是Al2O3 D. ①③属于同种元素,②④属于另一种元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A.④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该粒子是阳离子,故选项A说法正确;
B.①③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6,所以化学性质相似,故选项B说法正确;
C.②的质子数为8,是氧元素,在化合物中显-2价,④的质子数为13,是铝元素,在化合物中显+3价,二者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l2O3,故选项C说法正确;
D.根据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①与③、②与④的质子数不同,因此①与③不属于同种元素,②与④也不属于同种元素,故选项D说法不正确。
故选D。
13. 健康的生活离不开化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用甲醛溶液浸泡水产品防腐 B. 补充钙元素可以预防佝偻病
C. 亚硝酸钠可代替食盐作调味品 D. 霉变的花生洗净煮熟后可以继续食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甲醛有毒,不能用甲醛溶液浸泡水产品防腐,故A错误;
B.补充钙元素可以预防佝偻病,故B正确;
C.亚硝酸钠有毒,不能用亚硝酸钠代替食盐作调味品,故C错误;
D.霉变的花生可能会有黄曲霉菌生长的,可能会引起肝损伤的情况的,因此不能讲霉变的花生洗净煮熟后继续食用,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B。
14. 据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人员利用钴及其氧化物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高效“清洁”地转化成液体染料,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前后原子总数减少
B. 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共有两种氧化物
C. 得到的液体燃料化学式是H2C2O
D. 可用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目信息结合微观示意图排除未反应的分子的干扰可写出反应的方程式为:CO2+H2
H2CO2。
A、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量没有改变,故A错误;
B、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反应物中CO2是氧化物,生成物中没有氧化物,故B错误;
C、得到的液体燃料化学式是H2CO2,故C错误;
D、二氧化碳转化为液体燃料,可用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故D正确。故选D。
1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铵态氮肥和草木灰混用可以提高肥效
B.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属于可燃物
C. 在有积雪公路上撒盐,可使冰雪很快融化
D. 利用洗洁精的溶解作用可除去餐具上的油污
【答案】C
【解析】
【详解】A.铵态氮肥不能和碱性物质草木灰混用,否则会产生氨气,降低肥效,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属于助燃物,不属于可燃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C.向公路上的积雪撒盐,可使冰雪快速融化,因为盐溶于水形成溶液的凝固点比水的低,从而使冰雪在较低的温度下也能融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D.洗洁精对油污起到了乳化作用,所以利用洗洁精的乳化作用可除去厨具上的油污,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6. 下列对有关实验异常现象分析的可能原因中,合理的是
A.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水量偏多——红磷过量
B. 做过滤实验时,过滤速度过慢——没有用玻璃棒在漏斗内进行搅拌
C. 测定某盐酸溶液pH时,测出的pH偏大——蘸取溶液的玻璃棒洗涤后未擦干
D. 给液体加热的实验结束后,发现试管破裂——试管内盛的液体超过了三分之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A、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水量偏多,与红磷过量无关,红磷过量是正确的操作,能完全消耗装置中的氧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B、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不能用玻璃棒在漏斗内进行搅拌,以防止损坏滤纸,故选项说法错误。
C、蘸取溶液的玻璃棒洗涤后未擦干,则相当于稀释了待测溶液,使溶液的酸性减弱,测定结果偏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D、试管内盛的液体超过了三分之一,可能会导致液体沸腾时喷出伤人,不会造成试管破裂,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7. “中国芯”的核心材料是单质硅,工业上制取粗硅的化学方程式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Si属于金属元素 B. X的化学式为CO
C. Si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D. 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均不变。
【详解】A、Si是石字旁,不属于金属元素,故A不正确;
B、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均不变,反应前有1个硅原子,2个氧原子,2个碳原子,反应后生成1个硅原子,还有2个氧原子,2个碳原子,X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为2,则X的化学式为CO,故B正确;
C、O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故C不正确;
D、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两种化合物的反应,该反应反应物是一种化合物和一种单质,生成物的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D不正确。故选B。
18. 某同学在2020年苏州市初中化学实验考查后整理了以下内容,其中实验现象和方程式都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A
锈铁钉与盐酸的反应
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变为浅绿色
FeO + 2HCl = FeCl2 + H2O
B
铝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铝片表面出现红色固体
Al+CuSO4=Cu+AlSO4
C
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产生红褐色沉淀
FeCl3+3NaOH=Fe(OH)3↓+3NaCl
D
稀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
产生大量气泡
NaOH+HCl=NaCl+H2O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铁锈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氯化铁溶液为黄色,实验现象是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变为黄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此选项错误;
B、铝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生成的铜附着在铝的表面,可观察到铝片的表面附着一层红色固体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3CuSO4=3Cu+Al2(SO4)3,此选项错误;
C、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3+3NaOH=Fe(OH)3↓+3NaCl,此选项正确;
D、 稀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无明显实验现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此选项错误。
故选C。
19. 造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回收农田产生的秸秆作为造纸原料,可以减少焚烧带来的污染。秸秆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C6H10O5)n,n为正整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纤维素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 一个纤维素分子中有21个原子
C. 纤维素中氧元素质量分数最大 D. 纤维素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36:5:40
【答案】B
【解析】
【详解】A.纤维素属于有机物,且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故选项A说法正确;
B.由纤维素的化学式(C6H10O5)n可知,一个纤维素分子中有21n个原子,故选项B说法错误;
C.纤维素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6n):(1×10n):(16×5n)=36:5:40,则纤维素中氧元素质量分数最大,故选项C说法正确;
D.纤维素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6n):(1×10n):(16×5n)=36:5:40,故选项D说法正确。
故选B。
20. 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 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于制作电池
B. NaCl溶液有咸味,可用于配制生理盐水
C. Ca(OH)2微溶于水,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D. 氢氧化钠能与酸反应,可用作治疗胃酸过多的药剂
【答案】A
【解析】
【详解】A、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于制作干电池的电极,故A正确;
B、生理盐水是0.9%的氯化钠溶液,它的渗透压值和正常人的血浆、组织液都是大致一样的,所以可以用作补液,氯化钠可用于配制生理盐水不是因为NaCl溶液有咸味,故B错误;
C、Ca(OH)2具有碱性,可以和酸发生酸碱中和反应,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C错误;
D、氢氧化钠是强碱,能与酸反应,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但是氢氧化钠的碱性太强,具有腐蚀性,不能作治疗胃酸过多的药剂,一般选用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故D错误;
答案选A。
【点睛】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需要学生找到它们的对应关系,为易错点。
21. 下列各组离子在pH=1的无色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 Na+、Fe3+、Cl- B. H+、K+、CO
C. Ba2+、Na+、OH- D. Mg2+、NH、SO
【答案】D
【解析】
【详解】pH为1的水溶液显酸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H+;
A.三种离子在溶液中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但Fe3+的水溶液呈黄色,故选项A错误;
B.CO32-在溶液中与H+结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B错误;
C.OH-在溶液中与H+结合生成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C错误;
D.三种离子在溶液中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故选项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离子共存的问题,判断各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或水;还要注意是在酸性溶液中共存,还要注意特定离子的颜色。
22.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使用的方法错误的是
A. CaO(CaCO3):高温煅烧 B. MnO2(KCl):加水过滤
C. NH3(H2O):用浓硫酸洗气 D. N2(O2):通过灼热的铜网
【答案】C
【解析】
【详解】A、CaCO3固体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KCl易溶于水,MnO2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但能与氨气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C。
23. 下列物质的转化在给定条件下均能实现的是
A. H2OO2SO3
B. CuOCuCl2 Cu(OH)2
C. Na2CO3Na2SO4NaCl
D. CaCl2溶液CaCO3Ca(OH)2
【答案】BC
【解析】
【详解】A、 H2O在通电时,可生成氢气和氧气,,氧气不能与硫反应生成三氧化硫,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CuO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CuO+2HCl=CuCl2+H2O,氯化铜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CuCl2+2NaOH=Cu(OH)2↓+2NaCl,此选项符合题意;
C、碳酸钠可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二氧化碳,Na2CO3+H2SO4=Na2SO4+H2O+CO2↑,Na2SO4可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Na2SO4+BaCl2=BaSO4↓+2NaCl,此选项符合题意;
D、CaCl2溶液不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C。
24. 下列归纳和总结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化学与人物
B 化学之最
①相对原子质量测定:张青莲
②元素周期律的发现:门捷列夫
③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拉瓦锡
①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石墨
②相对分子量最小的氧化物:H2O
③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Al
C 物质鉴别所用的试剂或方法
D 物质的用途
①羊毛线和棉线:灼烧
②聚乙烯和聚氯乙烯:灼烧
③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硫:澄清石灰水
①一氧化碳:炼钢
②氧气:炼铁、医疗急救
③二氧化碳:灭火、气体肥料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①张青莲测定了一些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②门捷列夫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③拉瓦锡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故选项归纳和总结完全正确。
B、①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石墨质软;②相对分子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其化学式为H2O;③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故选项归纳和总结有错误。
C、①可用灼烧的方法鉴别羊毛线和棉线,产生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线,产生烧纸烧纸气味的是棉线;②可用灼烧的方法鉴别聚乙烯和聚氯乙烯,产生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聚氯乙烯;③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硫均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能鉴别;故选项归纳和总结有错误。
D、①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常用于炼铁,炼钢一般用氧气;②氧气可用于炼钢、医疗急救;③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的大,可用于灭火,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可用作气体肥料;故选项归纳和总结有错误。
故选:A。
25. 下列设计的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用方案甲研究微粒的运动
B. 用方案乙研究温度对微粒运动速率的影响
C. 用方案丙研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D. 用方案丁研究不同催化剂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率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A、图中实验,一段时间后,B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色,而两者没有直接接触,说明氮分子运动到了酚酞溶液中,故A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B、图中实验,滴入热水中的红墨水扩散的速率快,说明温度升高,微粒运动速率快,故B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C、图中实验,干花不变色,放入二氧化碳气体中的湿花变红色,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酸,可用于研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故C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D、图中实验,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不同,不能研究不同催化剂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率的影响,故D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D。
非 选 择 题 (共50分)
26. 填相应的序号
①② ③ ④ ⑤⑥
可回收物___;节约用水___;禁止吸烟___;皮肤消毒___;腌制咸菜___;制冷剂___
【答案】 (1). ② (2). ③ (3). ① (4). ⑤ (5). ⑥ (6). ④
【解析】
【详解】图①为禁止吸烟标志;图②为可回收标志;图③为节水标志;图④为干冰,可作制冷剂;图⑤为酒精,可杀菌消毒;图⑥为食盐,可腌制食物。
故可回收物填:②;
故节约用水填:③;
故禁止吸烟填:①;
故皮肤消毒填:⑤;
故腌制咸菜填:⑥;
故制冷剂填:④。
27. 2020年7月1日沪通高铁即将通车,届时常熟将一举进入高铁时代!请回答下列问题:
(1)常熟高铁站总建筑面积达10998平方米,侧式站房主体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属于_____材料。
(2)高铁刹车制动盘使用合金锻钢制作,说明该合金具有耐高温、耐磨、____等特性。
(3)在高铁站的建设中,使用了大量的钢铁。工业上用磁铁矿(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铁)炼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
(4)高铁轨道焊接时,可用铝热反应2Al+Fe2O32Fe+Al2O3,该反应属于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5)高铁上提供的餐点食品包括米饭、鸡肉、蔬菜、牛奶等,其中富含糖类的是____。
(6)高铁站欲配制2%的过氧乙酸溶液1500g用于喷雾消毒,需要15%的过氧乙酸溶液____g。
【答案】 (1). 复合 (2). 耐腐蚀 (3). Fe3O4+4CO3Fe+4CO2 (4). 置换 (5). 米饭 (6). 200
【解析】
【分析】
根据材料的类型进行判断;根据合金的特性回答;工业上用磁铁矿和一氧化碳反应炼铁;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判断反应类型;根据食物所含营养成份进行分析;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计算,由此分析。
【详解】(1)钢筋混凝土均由两种材料复合而成,属于复合材料;
(2)高铁刹车制动盘使用合金锻钢制作,刹车需要摩擦,说明该合金具有耐高温、耐磨、耐腐蚀等特性;
(3)工业上用磁铁矿和一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反应方程式为Fe3O4+4CO3Fe+4CO2;
(4)高铁轨道焊接时,可用铝热反应2Al+Fe2O32Fe+Al2O3,该反应是单质和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5)米饭主要成分是淀粉,属于糖类;牛奶和鸡肉主要含有蛋白质;蔬菜主要含有维生素;其中富含糖类的是米饭;
(6)配制2%的过氧乙酸溶液1500g,设需要15%的过氧乙酸溶液的质量为x,稀释前后过氧化氢的质量不变,得到:1500g×2%=15%×x,解得x=200g。
28.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2020年,我国包括北京在内的46个城市,将要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
表1 2016年北京市生活垃圾主要组成的质量分数(%)
厨余
纸类
塑料
玻璃
金属
木竹
砖瓦
织物
53.22
19.60
19.59
1.25
0.15
2.83
0.60
0.72
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目前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为填埋、焚烧和堆肥。垃圾焚烧处置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恶臭气体和酸性气体,如:NO2、SO2等,严重污染自然环境。NO2是大气污染物之一,所带来的环境效应包括:湿地和陆生植物物种之间竞争与组成变化,大气能见度降低,地表水的酸化、富营养化等,还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化合,形成酸雨主要成分之一的硝酸(HNO3)。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处理,首要目标是解决垃圾处置问题,获取能源是附带效应。北京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过程基本类同,主要工艺过程如下图。
(1)由表1可知,2016 年北京市生活垃圾中数量最多的是____。
(2)矿泉水瓶、旧报纸___(填“是”或“不是”)可回收垃圾。
(3)国际上将____的降水称为酸雨。形成酸雨主要成分之一的硝酸时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 垃圾焚烧首要目标是获取能源
B 垃圾分类有利于资源化再利用
C 垃圾焚烧发电是无害化处理的一种方式
D 图中生活垃圾在垃圾池内脱水、干燥有利于垃圾的焚烧
【答案】 (1). 厨余垃圾 (2). 是 (3). pH<5.6 (4). 4NO2+2H2O+O2=4HNO3 (5). BD
【解析】
【详解】(1)由表1可知,2016年北京市生活垃圾中数量最多的是厨余垃圾;故填:厨余垃圾;
(2)矿泉水瓶、旧报纸是可回收垃圾;故填:是;
(3)pH<5.6的降水称为酸雨。二氧化氮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化合生成硝酸(HNO3),化学方程式为4NO2+2H2O+O2=4HNO3;故填:pH<5.6;4NO2+2H2O+O2=4HNO3;
(4)A.垃圾焚烧首要目标是解决垃圾处置问题,获取能源是附带效应,选项说法错误;
B.垃圾分类有利于资源化再利用,选项说法正确;
C.垃圾焚烧处置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恶臭气体和酸性气体,如:NO2、SO2等,严重污染自然环境,选项说法错误;
D.图中生活垃圾在垃圾池内脱水、干燥有利于垃圾的焚烧,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D。
29. 根据NaCl、KNO3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20℃时,KNO3的溶解度(S)=_。
(2)50℃时,饱和Na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ω1)与饱和KN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ω2)的大小关系是:ω1_ω2(填“>”“=”或“<”)。
(3)20℃时,将40gNaCl固体投入到100g水中,得到的是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此时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是__(保留到0.1%)。
(4)把KNO3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填序号)。
A 溶剂的质量一定变小 B 溶质的质量可能不变
C 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D 该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其它物质
(5)如图所示,小烧杯中盛放的是饱和硝酸钾溶液。若将适量的下列物质分别小心地加入到大烧杯的水中不断搅拌,能够使小烧杯中有固体析出的是____。
A 冰 B 氧化钙 C 硝酸铵 D 氢氧化钠
(6)除去KNO3固体中混有的少量NaCl的实验操作为:加适量水溶解→加热浓缩得到热饱和溶液→_→过滤→洗涤→干燥→KNO3。
【答案】 (1). 31.6g (2). < (3). 饱和 (4). 26.5% (5). BD (6). AC (7). 降温
【解析】
【详解】(1)查阅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
(2)查阅溶解度曲线可知,5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略大于36g,硝酸钾的溶解度是85.5g。显然,该温度下,100g水中溶解的氯化钠质量小于100g水中溶解的硝酸钾质量,由此可以判断溶质的质量分数:ω1<ω2。
(3)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即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g氯化钠。因此将40g氯化钠加入100g水中时,会有4g氯化钠不能完全溶解,是饱和溶液。此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4)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所以将其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用的方法有:
①向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
②降低溶液温度;
③蒸发掉部分水;
其中,溶剂质量变化的情况是:①②不变,③变小。
溶质质量变化的情况是:①变大,②③不变。
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情况是:①③变大,②不变。
综上所述,可以判断:说法A和C不正确,说法B正确。
根据溶液的概念可知,一种溶液中可以有一种或几种溶质,因此。在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在,还可以溶解其它物质。故说法D正确。故填:BD。
(5)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所以可用降温结晶法使它从饱和溶液中结晶析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冰融化和硝酸铵溶解于水都会吸热,故向图中大烧杯中加入冰或者硝酸铵后,都能降低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温度。故填:AC。
(6)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所以除去硝酸钾中的少量氯化钠时,采用降温结晶法,操作步骤为:溶解→加热浓缩得到饱和溶液→降温→过滤→洗涤→干燥→硝酸钾固体。故填:降温。
30. 实验室利用下图实验装置进行有关化学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甲的名称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较纯净的氧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用充满水的装置E收集氧气,氧气需从__(填“a”或“b”)端通入。
(3)实验室用B装置制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把产生的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看到出现气泡,但一直没有出现浑浊,其可能原因是___。
(4)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盐酸制氢气方程式是_____,用C装置代替B装置的优点是__;若要检验氢气中是否含有氯化氢气体,可将气体通过盛有___(填“AgNO3”或“饱和NaHCO3”)溶液的E装置。
【答案】 (1). 酒精灯 (2). 2KMnO4K2MnO4 + MnO2 + O2↑ (3). b (4). CaCO3+2HCl=CaCl2+H2O+CO2↑ (5). 盐酸浓度大或石灰水浓度太稀或变质等 (6). Zn + 2HCl = ZnCl2 + H2↑ (7). 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8). AgNO3
【解析】
【详解】(1)仪器甲的名称是酒精灯;
(2)加热高锰酸钾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方程式是:2KMnO4K2MnO4 + MnO2 + O2↑;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小于水,用充满水装置E收集氧气,则氧气需从b(短)管进入;
(3)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大理石或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将制取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的石灰水中,澄清的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可能的原因是:盐酸浓度大或石灰水浓度太稀或变质等;
(4)锌和盐酸反应生氯化锌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Zn + 2HCl = ZnCl2 + H2↑;在装置C中,固体药品放在多孔隔板上,液体药品从长颈漏斗中加入。反应后关闭开关时,试管中的气体增多,压强增大,把液体压入长颈漏斗,固体和液体分离,反应停止,打开开关时,气体导出,试管中的气体减少,压强减小,液体和固体混合,反应进行。实验室常用装置C代替装置B制取气体,装置C的优点是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和硝酸,所以通常用硝酸银(AgNO3)溶液来检验氢气中是否混有氯化氢气体。
31. 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配制了含等碳原子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探究两者分别与稀盐酸的反应:
(1)观察到的现象为:①试管甲中溶液开始时显浅红色,逐滴滴入稀盐酸立即产生大量气泡,浅红色逐渐消失。②试管乙中溶液开始时显红色,刚滴入稀盐酸只有少量气泡产生,溶液颜色逐渐变为浅红色后,继续滴加稀盐酸有大量气泡产生,浅红色逐渐消失。
(2)反思:在碳酸钠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盐酸,为何刚开始没有大量气泡产生?研究小组查阅资料,绘出微观示意图。
①向碳酸钠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盐酸,实质是H+依次与___、___(填微粒符号)发生反应。
②该兴趣小组同学配制的碳酸氢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的碱性强弱关系为:碳酸氢钠溶液__碳酸钠溶液(选填“>”,“<”,“=”)。
【答案】 (1). CO32- (2). HCO3- (3). <
【解析】
【详解】①根据实验现象及微观示意图可知,向碳酸钠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盐酸,实质是H+依次与CO32-、HCO3-发生反应。
②酚酞试液遇碱性溶液变红。5mL碳酸钠溶液、5mL碳酸氢钠溶液中分别滴加2滴酚酞试液,碳酸氢钠溶液开始时显浅红色,碳酸钠溶液开始时显红色,所以碳酸氢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的碱性强弱关系为:碳酸氢钠溶液<碳酸钠溶液。
【点睛】根据实验现象和酚酞试液的颜色变化进行分析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32. 稀土金属因其独特的性能而被誉为“新材料之母”。稀土金属钇的氧化物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涂层材料。我国蕴藏着丰富的钇矿石,以此矿石为原料生产氧化钇(Y2O3)的主要流程如下:
已知:有关金属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时的pH如下表:
离子
开始沉淀
完全沉淀
Fe3+
2.7
3.7
Y3+
6.0
8.2
(1)在“共熔”前,将钇矿石粉碎的目的是______。
(2)实验室中,过滤操作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____。
(3)写出加稀盐酸溶解过程时发生的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4)生成沉淀物A时的适当pH范围是___。
(5)草酸钇煅烧时发生分解,生成一种金属氧化物和两种非金属氧化物,化学方程式是__。
【答案】 (1). 增大接触面积,利于反应充分进行,提高利用率 (2). 漏斗 (3). Y(OH)3+3HCl=YCl3+3H2O (4). 2.7-3.7 (5).
【解析】
【详解】(1)矿石粉碎后,增加接触面积,有利于提高反应速率,使反应充分进行,提高资源利用率;
(2)过滤还需要漏斗过滤滤液;
(3)酸为盐酸,碱为氢氧化钇,两者反应生成氯化钇和水,所以化学方程式为Y(OH)3+3HCl=YCl3+3H2O;
(4)根据题目信息可知铁离子生成沉淀的pH范围为2.7-3.7,而沉淀A为氢氧化铁,所以选择此pH范围就可以使铁离子全部析出;
(5)草酸钇煅烧生成的金属氧化物为氧化钇,另外两种为非金属氧化物,而草酸钇含有钇、碳和氧元素,则另外两种非金属氧化物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因此反应为草酸钇在煅烧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钇、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所以化学方程式。
33. 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老师引导下开展探究活动。以下是教学片段,请你参与学习并帮助填空(包括表中空格)。
【演示实验】将一定量的稀H2SO4加入到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
【学生板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I.定性探究
【提出问题】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部分同学产生了疑问: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是什么呢?
【猜 想】针对疑问大家纷纷提出猜想。甲组同学的猜想如下:
猜想一:只有Na2SO4猜想二:有Na2SO4和H2SO4
猜想三:有Na2SO4和NaOH 猜想四:有Na2SO4、H2SO4和NaOH
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有一种猜想是不合理的。你认为不合理的猜想是____,并说出理由_____。
【继续实验】(1)丙组同学取烧杯中的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CuSO4溶液,无明显变化,溶液中一定没有___。
(2)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组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并选用老师提供的pH试纸、铜片、BaC12溶液、Na2CO3溶液,分别进行如下三组探究实验。
实验方案
测溶液pH
滴加Na2CO3溶液
滴加BaCl2溶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pH<7
___
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
溶液中有H2SO4
溶液中有H2SO4
溶液中有H2SO4
【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全班同学一致确定猜想二是正确的。
【评价反思】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并且得出正确结论给予肯定,同时指出上述三个实验探究中存在两处明显错误。同学们经过反思发现了这两处错误:
(1)实验操作中明显的一处错误是_______。
(2)实验方案探究中也有一个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原因是_______。
II.定量探究
为了测定【演示实验】反应后烧杯中剩余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取该烧杯中溶液50g,逐滴加入10%的氢氧化钠溶液并不断搅拌,用数字化实验仪器测得pH变化如图所示。计算演示实验反应后烧杯中剩余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 (1). 2NaOH+H2SO4=Na2SO4+2H2O (2). 四 (3). 能反应的物质不能同时存在,氢氧化钠能与稀硫酸反应 (4). NaOH (5). 有气泡产生 (6). 将pH试纸浸入待测溶液中 (7). 稀硫酸、硫酸钠都可与氯化钡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加入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说明溶液中含有稀硫酸 (8). 4.9%
【解析】
【详解】[学生板演]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2H2O
I.[猜想]能反应的物质不能同时存在,氢氧化钠能与稀硫酸反应,故不合理的猜想是四。
[继续实验](1)氢氧化钠能与CuSO4溶液反应,丙组同学取烧杯中的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CuSO4溶液,无明显变化,则溶液中一定没有NaOH。
(2)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在溶液中生成气体,会有气泡冒出。
实验方案
测溶液pH
滴加Na2CO3溶液
滴加BaCl2溶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pH<7
有气泡产生
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
溶液中有H2SO4
溶液中有H2SO4
溶液中有H2SO4
[评价反思]
(1)测定溶液的pH,要将待测溶液滴在pH试纸上,不能将pH试纸浸入待测溶液中。(2)实验方案探究中也有一个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原因是稀硫酸、硫酸钠都可与氯化钡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加入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说明溶液中含有稀硫酸。
II.碱性溶液的pH>7,中性溶液的pH=7,酸性溶液的pH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2020年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中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原卷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2020年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原卷版doc、精品解析2020年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中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2020年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立达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原卷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2020年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立达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原卷版doc、精品解析2020年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立达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2021年江苏省苏州市新区三中中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原卷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2021年江苏省苏州市新区三中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原卷版doc、精品解析2021年江苏省苏州市新区三中中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