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沪教版高中一年级 第一学期2.4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沪教版高中一年级 第一学期2.4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流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设计说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4(2)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一、教学目标设计1、进一步掌握两个基本不等式:(、)、(、为任意正数).2、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如求最值或求取值范围的简单问题以及简单不等式的证明.3、进一步理解代换的数学方法.二、教学重点及难点基本不等式的简单应用.三、教学流程设计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基本不等式1 对于任意实数和,有,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基本不等式2 对于任意正数、,有,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我们把和分别叫做正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因此基本不等式2也可叙述为: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说明]复习过程中需强调三点:1、两个基本不等式各自适用的范围.2、两个基本不等式各自等号成立的条件.3、两个基本不等式之间的联系. 二、新课讲授(2)几何问题 根据上节课的讨论,我们知道在周长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当且仅当矩形相邻两边相等即为正方形时,其面积最大.很自然我们会考虑下面的问题.例3 在面积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何时矩形的周长最小?解:设矩形的长、宽分别为、(、)且(定值),则同样面积的正方形的边长为. 矩形周长,正方形周长. 由基本不等式2,得,又由不等式的性质得,即.由题意,(定值),所以(定值).当且仅当,即矩形为正方形时,矩形的周长最小.[说明]当两个正数的积为定值时,它们的和有最小值. 例如,若时,,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一方面当时,有,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另一方面当时,有,即,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两个正数的和为定值,则它们的积有最大值;两个正数的积为定值,则它们的和有最小值.这两个结论常常用于求解最值问题.在具体应用时,要注意“一正、二定、三等号”.(2)代数证明例4 求证:对于任意实数、、,有,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证明:由基本不等式1,得,,, 把上述三个式子的两边分别相加,得,即,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另证:. 即,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例5 均值不等式链设、,则(调和均值几何均值算术均值平方均值),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证明:(1)由、,得,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2),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已证.(3)由. 所以,当、时,有,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综合(1)、(2)、(3)得,当、时,有,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说明]事实上当、时,有:① ,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② .证明:① 由,当且仅当 时等号成立. ② 由. 即,. 不等式等号成立当且仅当. 不等式等号成立当且仅当. 不等式等号成立当且仅当.例6 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沿同一条路线行到B地。甲在前一半时间的行走速度为,后一半时间的行走速度为;乙用速度走完前半段路程,用速度走完后半段路程;问:谁先到达B地?解:设A、B两地的距离为,甲、乙两人用时分别为、,则。 因此。所以,当时,,甲、乙两人同时到达B地;当时,,甲先到B地。另解:设A、B两地的距离为,甲、乙两人用时分别为、,平均速度分别为、,则。因而,当时,,甲、乙两人同时到达B地;当时,,甲先到B地。 三、课堂小结略四、作业布置1、习题2.4 1、2、4、72、思考题 均值不等式链的几何解释.五、教学设计说明本堂课是《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的第二节课,在学生掌握两个基本不等式的前提下,介绍了基本不等式的简单应用. 从上堂课的最后一个几何问题入手,得出例3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最大值、最小值)的基本方法. 在讲解完例4有关利用不等式进行简单代数证明后,结合上堂课留给学生的思考题(整理一些基本不等式的常用变式并给出证明)给出“基本不等式链”.有关“基本不等式链”的证明应由学生给出,一方面作为课堂练习,另一方面也给出了一个重要的不等式结论,这个结论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用到.对于说明中的相关内容,视学生的情况而定,可由教师做适当引导,也可留为课后思考. 整堂课的教学重在两个基本不等式的应用.在如何使用基本不等式解决问题(几何、代数)的同时,需对两个不等式适用的范围以及各自等号成立的条件做反复强调.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沪教版2.4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沪教版高中一年级 第一学期2.4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用一次函数的性质,利用一元二次函数的判别式,利用函数的最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沪教版高中一年级 第一学期2.4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