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1 大洲和大洋》教案教学设计初一优秀公开课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10/1246254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1 大洲和大洋》教案教学设计初一优秀公开课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10/1246254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1 大洲和大洋》教案教学设计初一优秀公开课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10/1246254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及反思,共9页。
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社会生活的空间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地 球、认识世界的开始,也是学生学习自然及人文特征的基础。课文主要介绍七大 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位置分布和海陆面积比例;大陆、岛屿、大洲、海峡等一些 基本概念;陆地及海洋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地图
和图片等直观资料,以加强学生的理解,化抽象为形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世界海陆分布大势;
知道七大洲的分布,大小和各洲的界线;知道四大洋的分布及面积大小;
知道陆地和海洋相关的概念。过程与方法:
能够在地图上准确找到七大州。
通过读图、填图等方法学习世界各大洲的空间分布,培养阅读地图的能力、空 间想象力和从地图上查找搜寻地理信息及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今天正确反映在地图上的海陆面貌,是无数人科学研究的 结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全球海陆分布特点
读图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教学难点:
相邻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方
法
读图分析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
图
情景导
展示加加林进入太空的资料:当有人问起他所看
读材料,观看视频,
先利用
入:
到的地球是什么样时 ?他说:“我看到的地球
了解太空中地球真
加加林
更像一个水球。”
实的样子。
对地球
出示《太空中看地球》视频,引导学生说一说:
的认识
你看到的地球是什么颜色的呢?
调动学
为什么?
生的好
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地球的面貌吧!
奇心,
然后观
看视
频,加
深认识
活动一: 辨析“地球”?
“水
球”?
出示小情景:甲:我们一直生活在陆地上,我认为叫“地球”好。乙:我方认为叫“水球”好。 提问: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认知,下面我们去寻找答案。
出示海陆分布图,用具体的数据说明为什么地球更像是一个“水球”?
引导学生做一做:观察手中的地球仪,你发现 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有什么规律?
(1)观察角度一:南北半球
但是北半球的陆地比例只有 39%,小于海洋面积。
读一读,说一说
读图分析:地球表层由海洋和陆地构成。海洋面积占 71%, 陆地面积占 29%。概略地说,地球表层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转动地球仪,观察发现:世界海陆分布不均匀
(1)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 洋 主 要 集 中 在
南半球,而南极周围
利用人类的争辩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海陆比例, 增加趣味性
三个角
(2)观察角度二:东西半球
却是一块陆地。
陆地主要集中在 东 半 球 ; 海洋主要集中在西半球。
在陆半球中, 陆地分布最为集中,
(海洋)面积大。在水半球中,海洋分布最为集中,(海洋)面积大。
读一读,感受地球母亲对人类的重要性
读一读,讲一讲, 人类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过程。
公元前 2 世纪,中国汉代使者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15 世纪初,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足迹远及现在的东南亚、南亚、西
度让学生感受海陆分布不均匀, 进一步感受三分陆地, 七分海洋的海陆分布格局
渗透情感 教育, 注重保护地球母亲的意识
东半球陆地比例仍然小于海洋比例。
(3)观察角度三:陆半球和水半球
归纳总结:海陆分布不均,无论怎样划分半球, 都是海洋多于陆地。
4.引导学生读一读:无论叫“地球”,还是“水球”她都是目前我们人类在宇宙中唯一的家园。 值得我们好好的珍爱与呵护,无论陆地,还是海洋,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与资源提供场所。 5.拓展视野:人类对地球海陆面貌的认识,经历
了极其漫长的过程。
[古希腊]赫卡特(?—公元前 475 年)绘制的世界地图
[中国] 《山海经》(先秦时期)想象的世界地图
13 世纪,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为亚欧的交往竖起了一块路标
世纪末,意大利探险家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开辟了沟通美洲与欧洲的海上航 路。
世纪,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完成了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
提问:如果只利用陆路交通工具能否完成这样的 壮举?
引入大洲和大洋的学习。
亚和非洲东海岸,并且留下了著名的航海图。
想一想:海洋彼此相连,陆地则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块。
活动二: 慧眼识 七大洲 和四大 洋
指点迷津:认识大陆、半岛、岛屿、海、洋、 海峡
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任务一:记名称、识位置——七大洲
1.图文结合:面积广大的陆地称为大陆; 陆地伸向海洋的凸出部分称为半岛;面积较小的陆地称为岛屿;
在图中找出世界之最:
世界最大的大陆
——亚欧大陆 世界最大的半岛
——阿拉伯半岛、
世界最大的岛屿
图文结合, 将枯燥内容形象化
认识世界 之最, 加深学生
——格陵兰岛 世界最大的群岛
——马来群岛
说名称, 记准位置。
读一读,想一想
辨轮廓,说名称, 给七大洲按面积进行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读图完成下列任务三:(1)被赤道穿过 的 大 洲 有
、 、
、 ;
对概念的认知
补充各大洲名称的由来:亚洲:亚细亚洲的简称。在古代,居住在地中海沿岸的人们,把地中海以东的地方称为“亚细亚”,意为“东方日出之地”。
欧洲:欧罗巴洲的简称。在古代地中海人的语言中,意为“西方日落之地”。
非洲:阿非利加洲的简称。源自古希腊文,意为“阳光灼热的大陆”。美洲:亚美利加洲的简称, 以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的名字命名。大洋洲: 顾名思义,为“大洋中的陆地”。
南极洲:因位于南极地区而得名。
3. 任务二:识轮廓,比大小
以学生活动为主体, 将内容学习任务化, 引导学生逐步自主完成
4.出示七大洲图,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三:
5.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四:请利用地图找出七大洲
自主学习与小
之间的分界线
亚洲与欧洲分界线? 亚洲与非洲分界线? 南北美洲分解线?
亚洲与北美洲分界线? 南美洲与南极洲分界线?
6.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海、洋和海峡的含义。出示图片:
完全位于北半球的是 洲和
洲;完全位于南半球 的是洲;
大部分位于西半球的是 洲和
洲;跨经度最多的大 洲是洲、跨纬度最多的大洲是 _洲。
读图完成,并将分界线填写在地图中
读课本,图文结合理解概念:海:靠近大陆,洋的边缘;洋: 远离大陆,海洋的主体部分
小组合作:
面积排序:太大印北
观察发现: 大西洋:世界第二大洋, 轮廓略象“S”形。北冰洋:四大洋中面
组合作结合, 锻炼学生独立完成任务, 学会 交流, 学会评价
注重讲解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海 峡中一般水深较深,水流较急多涡流。海峡在军 事上及航运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7. 开展小组比赛:辨认图中的大洋
8.补充四大洋的特征:
太平洋:面积最大,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一半 以上。
印度洋:世界第三大洋。印度洋是联系亚洲、非 洲、大洋洲之间的交通要道。
拓展:北冰洋上空是联系亚、欧、北美三洲之间 的最短航空线所在,地理位置重要。
将概念学习与图和实际地理事物结合, 降低难度
积最小、深度最浅的一个。洋面上终年覆盖着冰, 所以叫做“冰洋”。
培养学生自主读图, 归纳总结的学习习惯
课堂总结:
拓展应用
趣味题目:辨真假
北极熊:我们北极附近几乎全为陆地! 企鹅:我们南极附近几乎全为海洋!
拓展:(1)识图:请找出包围南极洲大洋、包围北冰洋的大洲有哪些?
(2)空间思维比赛:请准确的说出包围四大洋的大洲有哪些?
通过认识大洲和大洋之间的相互关系, 建立地球事物之
间的空
建立空间概念:
做到心中有图。
间位置概念
1. 下图中深色区域代表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比例,能正确表示地球海陆分布状况的是()
随堂练习, 巩固 基础, 课
堂达标
2.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是()
课堂达标
苏伊士运河
白令海峡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巴拿马运河
大洲 A 与大洲 B 的分界线是 。大洲 E 与大洲 F 合称洲,它们的分界线是 。
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岛屿 岛,位于 洲。
北极圈自西向东依次穿过 洲、 洲和 洲。
南回归线自西向东依次穿过 洲、 洲和洲。
面积最大的大洋是 洋,面积最小的大洲是 洲。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三节 地图的阅读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要素,,个简略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共10页。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