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邓州市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模拟题(二)(word版 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邓州市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模拟题(二)(word版 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块制成冰雕 B.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C.西瓜压榨成西瓜汁 D.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2.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水分子是保持水的性质的最小粒子
B.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够燃烧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1:2
D.用水灭火,主要是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3.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青蒿索(C15H22O5)和双氢青蒿素(C15H24O5)而荣获了诺贝尔奖.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青蒿素比双氢青蒿素少两个氢原子
B.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都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C.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中碳、氧原子个数比都为3:1
D.青蒿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比双氢青蒿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大
4. (2019•孝感模拟)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丙可能是单质
B.若消耗3g的乙,则生成17g的丙
C.丁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甲、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丙的质量
5. 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Z在反应中可能是催化剂B.反应中X与Y的质量比是9:17
C.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该反应中Y全部参加了反应
6. 化学的学习使我们学会了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宏观现象,下列对宏观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干冰升华﹣﹣分子的体积变大
B.闻到远处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水变为水蒸气体积变大﹣﹣分子间间隔增大
D.氧化汞受热分解﹣﹣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7.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符号是( )
A.Si B.FeC.Al D.Ca
8. 下列符号中,既表示一种元素,又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还能表示该元素所组成的单质是( )
A.H2 B.OC.CO D.C
9. 为鉴别分别盛有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的三瓶气体,应选用的方法是( )
A.将气体分别通入水中
B.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C.将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D.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
10. 下列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呈+4价的是( )
A.N2B.N2O4C.HNO3D.NH3
11. 对下列化学用语中“2”所表示意义的理解,错误的是( )
A.Fe2+中的“2”表示一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B.2CO中的“2”表示两个一氧化碳分子
C.中的“2”表示碳酸根的化合价为﹣2价
D.2O中的“2”表示两个氧元素
12. 水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水分子( )
A.大小发生了变化 B.质量发生了变化
C.之间的间隙发生了变化 D.总是不断运动的
13. 下列有关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木炭在空气燃烧,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白雾
B.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粉末
C.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并放出大量的热
14. 原子核是( )
A.由电子和质子构成B.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由电子和中子构成D.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15. 化学在工农业生产、科技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铝合金制飞机外壳是因为其硬度大、密度小、耐腐蚀
B.造成空气污染的气体主要有SO2、CO2和CO等
C.发射火箭采用的液氢、液氧都是无污染的纯净物
D.生活中常用加热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二.填空题(共6小题,满分25分)
16. 试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1)用H2做“零污染汽车”的燃料: .
(2)灯泡里放极少量的红磷来延长白炽灯泡的寿命 .
(3)在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若不慎将体温计打破,散落出来的汞产生的汞蒸气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此时可以撒一些硫粉在上面,使硫与汞发生化合反应生成固体硫化汞(HgS).
①写出硫与汞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体温计测量体温时汞柱上升的现象 .
17. 用化学符号表示:
①2个铝原子
②3个水分子
③2个碳酸根离子
④氧化铁中铁元素显+3价 .
18. 安全、规范的操作是化学实验的基本保障.回答下列问题:
(1)点燃可燃性气体前需要检验它们的 .
(2)不慎将燃着的酒精灯碰倒,洒出的酒精燃烧,立即用湿抹布盖灭,这是利用了灭火原理中的降低温度和 .
(3)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为了防止污染空气,可在集气瓶中加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吸收有毒的SO2,其反应的生成物是Na2SO3和H2O,这一反应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
19. A、B、C、D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这四种物质中均含有同一种元素.其中A为无色气体单质,B、C为氧化物,且B为有毒气体,D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它们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反应条件及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已省略).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A的化学式: .
(2)写出由物质B转化为C物质的化学方程式 .
(3)写出C物质的一个用途是 .
20. 欲除去下列物质溶液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写出相应的试剂:
(1)HNO3(HCl) .
(2)NaNO3(Na2SO4) .
21. 甲、乙、丙三种物质三种物质均含有同一种元素,且该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甲、乙是组成元素相同的化合物,丙是单质;乙通常为无色无味的液体,在一定条件下可分解生成丙;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转化关系(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经略去).则甲为 ,乙为 .乙分解生成丙的化学方程式为 .甲和乙组成元素相同,但化学性质不同,因为 .
三.实验探究题(共3题,满分25分)
22. 镁将成为21世纪重要的轻型环保材料,我国含有非常丰富的镁资源.
(1)金属镁是一种活泼金属,在二氧化碳气体中能燃烧.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Mg+CO2C+2MgO,此反应类型属于 反应(填分解、化合、置换).由此你对燃烧有什么新的认识 (写一点)
(2)老师每次做有关镁的实验时都会强调:镁是一种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金属.但拿出的镁条总是有一层灰黑色的“外衣”,这层灰黑色的外衣是什么物质呢?
猜想:小明认为可能是MgO;小赵认为可能是Mg2(OH)2CO3;
小花认为可能是Mg (OH)2.小赵认为小明的猜想是错误的,其理由是 .
实验探究:小赵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发现试管口有液滴出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同时试管内生成白色固体.
实验分析:实验后,小赵认为小花的猜测也是错误的,其理由是 .
得出结论:镁条在空气中反应生成物一定含 (填化学式下同),这种生成物可能除了与空气中的水、氧气有关,还与 有关.
23. 在研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同学们想证明:稀H2SO4与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反应.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实施和评价.(注:硫酸钠溶液呈中性)
(1)向NaOH溶液中滴入2﹣3滴酚酞溶液,溶液由无色变为 色.
(2)根据上述实验中颜色变化,确定稀H2SO4与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因为溶液变成了无色,小林说“稀硫酸一定过量了”,小林这么说的理由是 .
(4)为确定小林的说法是否正确,同学们又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上述方案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填“方案一”或“方案二”).
另外一个实验方案错误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请你再设计一种实验方案确定稀H2SO4过量,你选用 (填药品).
24. 某兴趣小组按照课本实验方法用图甲做木炭与氧化铜反应实验时,发现很难观察到紫红色铜的生成,却往往有暗红色固体出现.他们决定对这个实验进行探究和改进.
【提出问题】暗红色的固体是什么?如何选择合适的条件,使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更明显?
【查阅资料】铜有+1和+2两种化合价,通常情况下,氧的化合价为﹣2,碳的化合价为+4或﹣4.
【猜想与假设】
(1)同学们认为这种暗红色固体可能是一种化合物,并猜测它的化学式为 .
(2)同学们还认为,通过改变反应物的状态、质量比,以及反应装置,可以使该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减少出现暗红色固体的情况.
【分析与交流】
(1)小吴建议用超细炭粉与氧化铜粉末进行实验.你认为这样建议的原理是 .
(2)小周建议用图乙装置替代甲装置.与甲相比较,乙装置中将试管直立放置的作用是 .
【实验与结论】
同学们决定按改进后的方案进行实验,他们在检验了乙装置的气密性后,往试管中加入已干燥的药品并开始加热,当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刚出现浑浊时,可以确定氧化铜和炭粉已经开始反应.
不久,即可看到试管底部变红热,停止加热后,仍能看到红热现象,并沿试管底部自下而上蔓延,这个现象说明该反应是 (填“吸”或“放”)热反应.
待反应结束,先将导气管从石灰水中取出,然后关闭止水夹,让产物自然冷却.若不关闭止水夹,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
待产物冷却后,同学们终于找到了期待已久的紫红色铜珠,实验获得了圆满成功.
四.计算题(1小题,共20分)
实验室新进一批块状大理石.某化学小组成员称取12.5g该大理石样品,加入足量稀盐酸测定碳酸钙的含量.完全反应后,称得固体剩余物的质量为2.5g.样品中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稀盐酸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 .
(2)计算12.5g该样品最多可以制得二氧化碳的质量,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
参考答案
一. 1. B 2. D 3. A 4. B 5. C 6. A 7. C 8. D 9. D 10. B 11. D 12. C 13. A 14. B 15. B
二. 16. (1)2H2+O22H2O;
(2)4P+5O22P2O5;
(3)①Hg+S═HgS;②温度升高,汞原子间的间隔变大.
17. ①2Al;②3H2O;③2CO32﹣;④2O3.
18. (1)纯度;
(2)隔绝氧气;
(3)2NaOH+SO2=Na2SO3+H2O.
19. (1)O2;
(2)2CO+O22CO2;
(3)灭火.
20. (1)硝酸银溶液;(2)硝酸钡溶液.
21. H2O2,H2O,2H2O2H2↑+O2↑,分子构成不同.
三. 22. (1)置换、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或金属镁失火时不能用CO2灭火或不是所有的火灾都能用CO2来灭火
(2)因为氧化镁是白色的而“外衣”是灰黑的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会改变,由于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CO2生成,而Mg(OH)2中不含碳元素Mg2(OH)2CO3;CO2
23. (1)红.
(2)H2SO4+2NaOH═Na2SO4+2H2O.
(3)酸溶液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
(4)方案二;BaCl2+Na2SO4═BaSO4↓+2NaCl;铁粉.
24. 【猜想与假设】(1)Cu2O.
【分析与交流】(1)使用颗粒更小的反应物,可以增加表面积,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2)有利于集中加热,获得持续高温.
【实验与结论】放;空气会进入反应的试管中,使生成灼热的铜重新被氧化.
四:
解:(1)样品中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稀盐酸反应,所以加入足量稀盐酸完全反应后固体剩余物的质量2.5g即是杂质的质量,碳酸钙的质量=12.5g﹣2.5g=10g;
(2)设12.5g该样品最多可以制得二氧化碳的质量的为x,12.5g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12.5g﹣2.5g=10g;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10g x
=
x=4.4g
故答案为:(1)10g;(2)12.5g该样品最多可以制得二氧化碳4.4g.物质
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g
22
34
2
0
反应后的质量/g
40
待测
2
16
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样,滴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稀H2SO4过量
方案二
取样,滴入2﹣3滴紫色石蕊溶液
溶液变成红色
稀H2SO4过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模拟题(二)(word版 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永城市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模拟题(二)(word版 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 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模拟题(二)(word版 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