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答题模板学案
展开一、“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②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二、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问题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设问模式:请结合材料,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或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分析……原因(意义)或措施
答题模式:物质决定作用+意识能动作用(总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措施+意义
答题要素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发挥正确意识(或科学理论)的促进作用。
②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③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设问模式:请结合材料,运用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分析……原因(意义)或措施
答题模式: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结合+措施+意义
答题要素
(1)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2)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在运动变化中利用规律。
(3)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分析问题
1.联系观
设问模式:请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知识(或联系客观性原理或整体与部分关系原理)分析的原因(意义)或措施
答题模式: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措施+意义
答题要素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材料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材料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材料
④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重视局部的作用。+材料
⑤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求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材料
发展观
设问模式:请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知识(或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的原因(意义)或措施
答题模式:发展的普遍性和实质+发展的状态+发展的趋势+其他观点+措施+意义
答题要素
①发展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材料
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材料
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发展的状态)。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促成质的飞跃;坚持适度原则。+材料
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趋势)。要求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材料
3.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1.对立统一规律的体现
【答题要素】
斗争性的表现+同一性的表现(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答题模板】
①原理内容(对立统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②具体关系(具体表述二者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③如何做(两者并重,既要……又要……)。
2.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问题
【答题要素】
一分为二+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共性与个性结合+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
【答题模板】
①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②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在认识事物时要遵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认识顺序,在处理问题时要坚持“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的工作方法。
⑤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
⑥既要把握主流、识大体、顾大局,又不能忽视支流。
⑦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反对均衡论和一点论。
哲学第二单元答题模板
一、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问题
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问题
设问模式:如何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问题的原因(意义)或措施
答题模式实践决定认识+认识的反作用+真理的特点+认识过程
答题要素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分析问题
1.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设问模式结合材料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答题模式:真理的特点+真理的检验标准+真理的发展+真理的作用+材料
答题要素
(1)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与谬误不容混淆。
(2)一切真知都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真理才能得到发展。
(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真理永无止境。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设问模式: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相关道理的
答题模式:可知论+实践论+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发展
答题要素
(1)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
(2)实践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决定认识:来源+动力+唯一标准+目的
(4)认识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三、运用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分析问题
1.运用唯物史观的知识分析材料
设问模式:如何运用唯物史观的知识分析问题的原因(意义)或措施
答题模式: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价值观+人民群众+其他观点
答题要素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另外应注意的观点: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②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另外应与时俱进,使价值判断、价值选择跟上时代的步伐。
2.根据材料领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设问模式: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对材料进行分析
答题模式辩证关系(从一般到个别决定作用+反作用+相对独立性)+分析材料
答题要素
决定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分析材料。
(2)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具有不同的反作用)+分析材料。
(3)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先于或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
3.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设问模式: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的知识说明…的依据
答题模式: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材料分析
答题要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材料分析。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材料分析。
(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材料分析。
(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材料分析。
4.社会历史的主体
设问模式:结合材料,分析…是怎样坚持社会历史主体观的
答题模式: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的基本观点+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材料分析
答题要素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的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材料分析。
(2)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材料分析。
5.“关注民生”的理论依据
设问模式:结合材料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题模式: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两个标准
答题要素
(1)历史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结合材料。
(2)导向作用(先进的价值观具有促进作用)+结合材料。
(3)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两个标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结合材料。
四、运用人生价值的知识分析问题
设问模式:如何运用人生价值的知识分析问题的原因(意义)或措施
答题模式:人的价值+价值观+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答题要素
(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我们应该积极为社会作贡献。
(2)价值观对人的行为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应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立场上、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4)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①弘扬劳动精神,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
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奉献社会中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③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
文化
一、运用文化功能的知识命题
设问模式:运用文化功能的知识,说明发展……文化的意义答题模式: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的核心+文化的功能(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民族国家
答题要素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先进健康的文化为经济、政治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文化的核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引领风尚: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
(4)教育人民: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服务社会: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6)推动发展: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7)民族国家: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命题
1.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设问模式:请结合材料分析,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答题模式:文化价值(继承创新、国家、人民、文化遗产、对外)+教育功能+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其他角度
答题要素
文化价值。
①继承创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筑牢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挖掘…文化的深刻内涵,注入时代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②国家: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助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和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③人民: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人民感受传统文化独特魅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增强文化获得感。
④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⑤对外:促进文化交流、借鉴、融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教育功能: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帮助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经济价值: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商业贸易等,变文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政治价值:为党治国理政提供智慧和经验,提高公民的政治素养;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
设问模式:请结合材料分析,如何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答题模式:继承(保护、选择)+创新+中华民族精神+传播(途径手段、借鉴、走出去)+人民+科技+方向
答题要素
继承: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要批判继承,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好…文化的物质载体;选择……的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深刻文化内涵和道德价值(时代价值)
创新:立足实践,注入时代精神,在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上进行创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弘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传播:
①途径手段:通过商业贸易、教育和人员往来等促进秀传统文化交流传播。通过大众传媒等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借鉴: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既要学习借鉴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又要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民族特色。
③走出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化的传播,推动其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5)人民: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调动人民广泛参与,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优秀文化。
(6)科技: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信息技术),创新传播手段和形式,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传播。
(7)方向: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树立社会主义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反对文化虚无主义。
三、运用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命题
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原因
设问模式:结合材料说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并谈谈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答题模式:基本内涵+特点+现状+必要性+重要性
答题要素
基本内涵:
①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②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原因:
①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②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对人)
⑤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对综合国力)
⑥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对政治)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举措设问模式:结合材料分析他们是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答题模式:主心骨+传统文化、外来文化+时代精神+实践
答题要素
一个“主心骨”、一个价值观、三个必须、一个实践
①最主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
②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正
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④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四、运用中外文化交流的知识命题
1中外文化交流的原因
设问模式: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要进行中外文化交流(或意义)
答题模式:文化交流+多样性+走出去+文化创新
答题要素
(1)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推动了不同国家和民族在经济、政治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加强不同国家和民族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互相了解。
(2)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3)走出去: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4)文化创新: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创新,推动双方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促进世界文化共同繁荣。
2.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措施
设问模式:结合材料说明如何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答题模式:态度+原则+借鉴+途径+手段+走出去+方向
答题要素
(1)态度: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2)原则: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繁荣。
(3)借鉴: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学习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同时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民族特色。
(4)途径: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通过商业贸易、教育、文化产业合作等途径加强文化交流。
(5)手段:立足实践,依靠现代科技和大众传媒,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6)走出去: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7)方向: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定文化自信,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中华文化立场。
专题十四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复习学案-2022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这是一份专题十四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复习学案-2022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学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建设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导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