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八课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八课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自主学习,学生先讨论,后讲解,课堂小结,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8课 百家争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老子、孔子及其他思想家的主张,掌握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记住百家争鸣的作用。过程与方法2.列表比较诸子百家的主张,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情景剧表演切身体会各学派的主张。学会归纳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树立良好的学风,敢于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各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及其主张。教学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新课导入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领域有哪些主要的代表人物?出现了怎样的繁荣景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利用《论语》导入新课二、展示学习目标1. 说出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概括其共同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3.初步认识孔子的历史地位,感受百家争鸣对当时及后世的重要意义。三、自主学习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1.老子学派: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__道家__学派的创始人。思想主张: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__顺应自然_;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_相互转化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张“__无为而治”。他的学说集中在《_道德经_》一书,这部书成为道家经典。2.孔子和儒家学说政治方面:核心思想是“_仁__”,提出“仁者爱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_以德治国_,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教育方面: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_有教无类__”,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在教学中,注重_道德 教育和__文化知识___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影响:孔子是_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由弟子整理成《__论语__》一书。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3.百家争鸣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渐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_百家争鸣__”。四、学生先讨论,后讲解。学生先讨论,后讲解。归纳“百家争鸣” 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1)墨子:墨家的创始人 主张“兼爱”“ 非攻”,要求人民互 爱互利;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2)孟子:儒家的代表,主张实行“仁政”;“民为贵,社 稷次之,君为轻”;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3)荀子:儒家的代表,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4)庄子:道家的代表,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 独立的人格。 (5)韩非:法家的集大成者,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五、课堂小结百家争鸣1.老子2.孔子和儒家学说3.百家争鸣课后作业完成本课相关习题,高效学习通P24-26页。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思想文化是历史与社会课程重要的内容组成,也是了解历史与社会的有效途径。但相对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不仅显得过于理性、抽象,而且呈现形式也比较单调,往往是一些人物的观点罗列,缺乏生动的情景,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于教师而言,且不说如何教学,就是要把握这些思想、文化大家的思想观点和学术成果,也不能不说是件困难的事。所以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机械记忆的现状还是常有的事。如何改变思想文化课教学中的两难境地?我结合刚上的七年级历史11课《百家争鸣》来谈谈我的做法:
一、教师的教对于初一的学生,通过学习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进而形成对“社会存在的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些哲学观点的初步认识是不容易的。我用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教授,使学生掌握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由于本课涉及人物众多,各派思想纷呈,哲学理论性很强,七年级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极少,理解能力更是难以达到,常规教学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五个有趣的环节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每个环节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了而且使学生从历史知识中感悟到“学有所用”。
二、学生的学
诸子思想博大精深,就一个孔子国家专门成立“孔子研究院”,国际上有多少专家、学者穷其毕生精力在学习、在研究!而我们要在一堂课里,让七年级的学生了解儒、道、墨、法、兵五个学术流派的主要观点,那也只能、只要求教学点到为止,当然我不是说,教学中只要罗列观点,死记硬背,而是努力使观点从情景中反映出来,能结合社会背景,理解认同,甚至把学生置于当时的历史时代,成为那个争着发表观点的人。为此,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热情的参与到每个活动环节中来。
三、美中不足
我所设计的五大环节中,第三环节和第四环节是最吸引学生的活动。特别是第三环节,学生能踊跃参与到活动大讨论中来发表各自的见解,但所设计的问题为了不“禁锢”学生的思想设计得开放一点,讨论的过程用时也较长所以上课时间掌握不是很到位。第四环节不仅发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也由于时间关系有大部分的学生难以完成名片设计。
当然课堂是教学现实和教学理想协商的结果。真实的课堂总会带着些无奈与遗憾,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之路上不断探索去实践自己的教学理想,使自己有更大的进步。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第一册第8课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共5页。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课 远古的传说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