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上海市同济大学第一附中高三(上)期中化学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19-2020学年上海市同济大学第一附中高三(上)期中化学试卷,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19-2020学年上海市同济大学第一附中高三(上)期中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2分)下列对化学科学的认知错误的是( )
A.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B.化学家可以制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C.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D.化学研究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人类终将毁灭在化学物质中
2.(2分)垃圾分类有利于资源回收利用.下列垃圾归类不合理的是( )
①
②
③
④
垃圾
废易拉罐
废塑料瓶
废荧光灯管
不可再生废纸
垃圾分类
A.① B.② C.③ D.④
3.(2分)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N2的电子式:
B.S2﹣的结构示意图:
C.质子数为53,中子数为78的碘原子:
D.邻羟基苯甲酸的结构简式:
4.(2分)下列关于石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石油属于可再生矿物能源
B.石油主要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石油裂化属于物理变化
D.石油分馏属于化学变化
5.(2分)如图是一种有机物的比例模型,该模型代表的有机物可能是( )
A.饱和一元醇 B.羟基酸 C.羧酸 D.饱和一元醛
6.(2分)有关NaCl晶体的性质,正确的是( )
A.易导热 B.易熔化
C.熔融状态能导电 D.有延展性
7.(2分)水的离子积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关于一定量的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温度升高,水中分子总数减少
B.水中c(OH﹣)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C.水的pH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D.水的电离过程是放热过程
8.(2分)向CH3COOH溶液逐滴加入NaHCO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H++CO32﹣→H2O+CO2↑
B.2CH3COOH+CO32﹣→H2O+CO2↑+2CH3COO﹣
C.2H++CO32﹣→H2O+CO2↑
D.CH3COOH+HCO3﹣→H2O+CO2↑+CH3COO﹣
9.(2分)下列离子在稳定人体血液的pH中起作用的是( )
A.Na+ B.HCO3﹣ C.Fe2+ D.Cl﹣
10.(2分)2﹣氯丁烷常用于有机合成等,有关2﹣氯丁烷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的同分异构体除本身外还有4种
B.与硝酸银溶液混合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C.可混溶于乙醇、乙醚、氯仿等多数有机溶剂
D.与氢氧化钠、乙醇在加热条件下的消去反应有机产物只有一种
11.(2分)一定温度下,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 N2(g)+3H2 (g)⇌ 2NH3 (g) 反应,反应速率与反应时间的关 系如图所示。对两种平衡状态下各物理量的比较错误的是( )
A.平衡状态Ⅱ时的 c (H2 )一定小
B.平衡状态Ⅱ时的 c (NH3 ) 一定大
C.平衡常数 K 一样大
D.平衡状态Ⅱ时的 v (正)一定大
12.(2分)关于氯化铵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中c(NH4+)=c(Cl﹣)
B.加水稀释后溶液酸性增强
C.可除去某些金属表面的氧化物
D.微热促进水解平衡右移氯离子数目增多
13.(2分)元素的原子结构决定其性质和周期表中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元素的最高化合价
B.多电子原子中,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的能量较高
C.P、S、Cl得电子能力和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均依次增强
D.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金属和非金属分界线附近的元素属于过渡元素
14.(2分)室温下向10mLpH=3的醋酸溶液中加水稀释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中导电粒子的数目减少
B.溶液中不变
C.醋酸的电离程度增大,c(H+)亦增大
D.再加入10mLpH=11的NaOH溶液,混合液的pH=7
15.(2分)为探究雾霾颗粒中的可溶性成分,某课外活动小组采集雾霾颗粒样品,用蒸馏水浸取得到浸取液,取浸取液进行以下实验,其中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滴入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雾霾中一定含Mg2+
B.滴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雾霾中一定含Cl﹣
C.滴入硝酸酸化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雾霾中一定含SO42﹣
D.加入浓NaOH溶液微热,试管口的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说明雾霾中一定含NH4+
16.(2分)已知还原性 I﹣>Fe2+>Br﹣,在只含有I﹣、Fe2+、Br﹣的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氯气,所得溶液中可能存在的离子是( )
A.I﹣、Fe3+ B.Fe2+、Br﹣ C.Fe2+、Fe3+ D.Fe2+、I﹣
17.(2分)下列制取SO2、验证其漂白性、收集并进行尾气处理的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制取SO2 B.验证漂白性
C.收集SO2 D.尾气处理
18.(2分)常温下a mol•L﹣1稀氨水和b mol•L﹣1稀盐酸等体积混合,对混合后溶液判断一定正确的是( )
A.若a=b,则c(NH4+)=c(Cl﹣)
B.若a>b,则c(NH4+)>c(Cl﹣)
C.若a>b,则c(OH﹣)>c(H+)
D.若a<b,则c(OH﹣)<c(H+)
19.(2分)如图试验中,所选装置不合理的是( )
A.分离Na2CO3溶液和CH3COOC2H5,选④
B.用CCl4提取碘水中的碘,选③
C.用FeCl2溶液吸收Cl2选⑤
D.粗盐提纯,选①和②
20.(2分)H2O2分解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实验测得 70℃时不同条件下H2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表明,其他条件相同时,H2O2浓度越小,其分解速率越快
B.图乙表明,其他条件相同时,溶液pH越小,H2O2分解速率越快
C.图丙表明,少量Mn2+存在时,溶液碱性越强,H2O2分解速率越快
D.图丙和图丁表明,碱性溶液中,Mn2+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大
二、综合分析题(共60分)
21.(15分)“常见无机物”,主要是指的铝、铁、硫、氯四种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完成下列填空:
(1)四种元素原子的半径大小Fe> > > 。
(2)铝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 ,有 种不同能量的电子。
(3)若铝热剂的成分是铝粉与氧化铁的混合物,写出该铝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并标明该反应的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4)工业上用氯气和 制取得到漂粉精,其有效成分是 (写化学式)。
(5)硫的非金属性 于氯(选填“强”、“弱”),请用一个事实证明 ,再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加以解释 。
22.(15分)可用以下方法处理尾气中的SO2。
方法一:活性炭还原法:
反应原理:恒温恒容2C (s)+2SO2(g)⇌S2(g)+2CO2(g)+Q,反应进行到不同时间测得各物质的浓度如图1:
(1)第一次达到平衡的时间是第 min;0~20min化学反应速率表示v(SO2)= 。
(2)30min时平衡发生移动的条件是 。
(3)40min时,平衡常数的计算式为 。 (指代入具体数值的算式)
方法二:亚硫酸钠吸收法
(4)Na2SO3溶液吸收SO2的离子方程式为 。
(5)图2是Na2SO3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相对大小关系示意图。其中③是 (填微粒符号)。常温下,当吸收至pH=6时,吸收液中相关离子浓度关系一定正确的是 (填序号)。
a.c(Na+)+c(H+)>c(SO32﹣)+c(HSO3﹣)+c(OH﹣)
b.c(Na+)=c(SO32﹣)+c(HSO3﹣)+C(H2SO3)
c.水电离出c(OH一)=l×l0﹣8mol/L,
23.(16分)聚合物F的合成路线图如图:
已知:HCHO+RCH2CHO→
请据此回答:
(1)A中含氧官能团名称是 ,C的系统命名为 。
(2)检验B中所含官能团所用的试剂有、;E→F的反应类型是 ,B+D→E的反应类型是 。
(3)写出AB的化学方程式 。
(4)写出CD的化学方程式 。
(5)参照上述合成路线,设计一条由甲醛、乙醛和甲醇为主要原料制备的合成路线
24.(14分)氮的氧化物(NOx)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工业上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条件下用NH3 将NOx还原生成N2.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对NH3与NO2反应进行了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氨气的制备
①氨气的发生装置可以选择上图中的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欲收集一瓶干燥的氨气,选择上图中的装置,其连接顺序为:发生装置→
(2)氨气与二氧化氮的反应 (按气流方向,用小写字母表示)。
将上述收集到的 NH3 充入注射器 X 中,硬质玻璃管 Y 中加入少量催化剂,充入NO2(两端用夹子 K1、K2 夹好)。在一定温度下按图示装置进行实验。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原因
打开K1,推动注射器活塞,使X中的气体缓慢充入Y管中
①Y管中
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将注射器活塞退回原处并固定,待装置恢复到室温
Y管中有少量水珠
生成的气态水凝聚
打开K2
③
④
2019-2020学年上海市同济大学第一附中高三(上)期中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2分)下列对化学科学的认知错误的是( )
A.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B.化学家可以制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C.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D.化学研究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人类终将毁灭在化学物质中
【分析】A.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B.化学家可以制造出不存在的物质;
C.在化学反应时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
D.化学研究不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解答】解:A.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故A正确;
B.化学家可以制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如新型有机高分材料,医药等,故B正确;
C.因化学反应不仅质量守恒,而且能量也守恒,在化学反应时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故C正确;
D.化学研究不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的主要特点与意义,题目难度不大,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
2.(2分)垃圾分类有利于资源回收利用.下列垃圾归类不合理的是( )
①
②
③
④
垃圾
废易拉罐
废塑料瓶
废荧光灯管
不可再生废纸
垃圾分类
A.① B.② C.③ D.④
【分析】分析这道题,要密切结合生活常识,根据各种废品的可利用程度来分类.
【解答】解:A、废易拉罐可回收利用,所以属于可回收物。
B、废塑料瓶也可回收利用,所以属于可回收物。
C、废荧光灯管中含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所以属于有害垃圾。
D、废纸可以燃烧,所以属于可燃垃圾。
故选:B。
【点评】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通过综合处理回收利用,可以减少污染,节省资源.
3.(2分)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N2的电子式:
B.S2﹣的结构示意图:
C.质子数为53,中子数为78的碘原子:
D.邻羟基苯甲酸的结构简式:
【分析】A.氮原子最外层有5个电子;
B.硫离子质子数为16,核外电子数为18,最外层有8个电子;
C.元素符号的左上角是质量数,左下角是质子数;
D.邻位是两个支链链接在主链上的碳是相邻的.
【解答】解:A.氮原子最外层有5个电子,要达到稳定结构得形成三对共用电子对,即,故A错误;
B.硫离子质子数为16,核外电子数为18,最外层有8个电子,离子结构示意图为,故B错误;
C.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53+78=131,故C正确;
D。
邻位是两个支链链接在主链上的碳是相邻的,间位是这两个碳中间间隔着一个碳,间羟基苯甲酸的结构简式:,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电子式、化学式或化学符号及名称的综合,难度不大,注意掌握质量数与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关系.
4.(2分)下列关于石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石油属于可再生矿物能源
B.石油主要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石油裂化属于物理变化
D.石油分馏属于化学变化
【分析】A、石油是化石燃料;
B、石油是多种烷烃、环烷烃的混合物;
C、石油裂化是以重油为原料来生产轻质油的过程;
D、根据石油中各组分的沸点的不同,用加热的方法将组分分离的操作称为石油的分馏.
【解答】解:A、石油是化石燃料,是由远古时期的动物尸体转化而来,短期内不可再生,故A错误;
B、石油是多种烷烃、环烷烃的混合物,故主要含C、H两种元素,故B正确;
C、石油裂化是以重油为原料来生产轻质油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故是化学变化,故C错误;
D、根据石油中各组分的沸点的不同,用加热的方法将组分分离的操作称为石油的分馏,无新物质生成,故为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石油的综合利用,应注意根据石油综合利用的目的和原理来区分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5.(2分)如图是一种有机物的比例模型,该模型代表的有机物可能是( )
A.饱和一元醇 B.羟基酸 C.羧酸 D.饱和一元醛
【分析】比例模型可以直观地表示分子的形状,其碳原子的成键情况是确定分子结构的关键,碳原子的成键情况主要根据与碳原子形成共价键的原子的数目确定,原子半径的关系为C>O>H,黑色球为C,黄色球为H,蓝色球为O.
【解答】解:由比例模型可知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CH3CHOHCOOH,故为羟基酸。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有机物分子的比例模型,难度不大,注意利用模型得出有机物的结构简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明确模型中不同小球代表的原子及成键来分析解答即可.
6.(2分)有关NaCl晶体的性质,正确的是( )
A.易导热 B.易熔化
C.熔融状态能导电 D.有延展性
【分析】NaCl晶体属于离子晶体,具有较高的熔沸点,难挥发,硬而脆,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解答】解:NaCl晶体属于离子晶体,熔融状态下能导电,不易导热、没有延展性、熔沸点较高,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晶体的物理性质,难度不大,熟悉常见晶体以及其物理特点为解答的关键。
7.(2分)水的离子积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关于一定量的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温度升高,水中分子总数减少
B.水中c(OH﹣)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C.水的pH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D.水的电离过程是放热过程
【分析】水的离子积KW=c(H+)•c(OH﹣),水的离子积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升高,说明水的电离为吸热过程,
A.升高温度,水的电离程度最大,水分子数目减少;
B.温度升高后水的电离程度最大,则氢离子、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
C.升高温度后氢离子浓度增大,水的pH减小;
D.水的电离过程为吸热过程.
【解答】解:水的离子积KW=c(H+)•c(OH﹣),水的离子积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升高,说明水的电离为吸热过程,
A.温度升高,水的电离程度最大,则水中分子总数减少,故A正确;
B.升高温度后水的电离程度最大,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即水中c(OH﹣)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B错误;
C.温度升高水的电离程度最大,氢离子浓度增大,则水的pH减小,即水的pH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故C错误;
D.水的离子积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升高,说明水的电离为吸热过程,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水的电离及其影响,题目难度不大,根据题干信息明确水的电离为吸热过程为解答关键,注意熟练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其影响因素,试题侧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
8.(2分)向CH3COOH溶液逐滴加入NaHCO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H++CO32﹣→H2O+CO2↑
B.2CH3COOH+CO32﹣→H2O+CO2↑+2CH3COO﹣
C.2H++CO32﹣→H2O+CO2↑
D.CH3COOH+HCO3﹣→H2O+CO2↑+CH3COO﹣
【分析】醋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醋酸钠和水、二氧化碳,醋酸为弱酸应保留化学式,碳酸氢根离子为弱酸的酸式根离子,不能拆,据此判断。
【解答】解:醋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醋酸钠和水、二氧化碳,离子方程式为:CH3COOH+HCO3﹣=H2O+CO2↑+CH3COO﹣,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明确反应实质,熟悉化学式拆分原则即可解答,题目难度不大。
9.(2分)下列离子在稳定人体血液的pH中起作用的是( )
A.Na+ B.HCO3﹣ C.Fe2+ D.Cl﹣
【分析】根据稳定人体血液的pH可知,则选项中的离子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才符合题意,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A.Na+不水解,为强碱阳离子,则不能起到调节人体内pH值的作用,故A错误;
B.HCO3﹣在溶液中存在两个趋势:HCO3﹣离子电离使得溶液呈酸性,或者HCO3﹣水解呈现碱性,即电离呈酸性,降低pH值,水解呈碱性,pH值升高,故B正确;
C.Fe2+水解,为弱碱阳离子,使得溶液水解呈酸性,只能降低pH值,故C错误;
D.Cl﹣不水解,为强酸阴离子,则不能起到调节人体内pH值的作用,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属于容易题,明确稳定pH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并熟悉盐类水解的规律及常见离子的水解及酸式酸根离子的性质来解答.
10.(2分)2﹣氯丁烷常用于有机合成等,有关2﹣氯丁烷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的同分异构体除本身外还有4种
B.与硝酸银溶液混合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C.可混溶于乙醇、乙醚、氯仿等多数有机溶剂
D.与氢氧化钠、乙醇在加热条件下的消去反应有机产物只有一种
【分析】A.丁烷有两种结构CH3CH2CH2CH3、CH3CH(CH3)2;
B.2﹣氯丁烷中不含有氯离子;
C.2﹣氯丁烷为有机物,易溶于有机溶剂;
D.2﹣氯丁烷与氢氧化钠、乙醇在加热条件下的消去反应,生成1﹣丁烯或2﹣丁烯。
【解答】解:A.丁烷有两种结构CH3CH2CH2CH3、CH3CH(CH3)2,CH3CH2CH2CH3的一氯代物有2种,CH3CH(CH3)2的一氯代物有2种,故2﹣氯丁烷的同分异构体除本身外还有3种,故A错误;
B.2﹣氯丁烷中不含有氯离子,则其与硝酸银溶液混合不产生白色沉淀,故B错误;
C.2﹣氯丁烷为有机物,易溶于有机溶剂,可混溶于乙醇、乙醚、氯仿等多数有机溶剂,故C正确;
D.2﹣氯丁烷与氢氧化钠、乙醇在加热条件下的消去反应,生成1﹣丁烯或2﹣丁烯,则有机产物只有2种,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机物的组成、结构与性质,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掌握常见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根据卤代烃的知识进行解答即可,试题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11.(2分)一定温度下,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 N2(g)+3H2 (g)⇌ 2NH3 (g) 反应,反应速率与反应时间的关 系如图所示。对两种平衡状态下各物理量的比较错误的是( )
A.平衡状态Ⅱ时的 c (H2 )一定小
B.平衡状态Ⅱ时的 c (NH3 ) 一定大
C.平衡常数 K 一样大
D.平衡状态Ⅱ时的 v (正)一定大
【分析】根据图象可知,在平衡状态Ⅰ的基础上改变条件的瞬间,正逆反应速率不变、正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着正向移动,说明是增大了反应物浓度,可以通入 N2或 H2,也可以是N2和H2的混合物;平衡状态Ⅱ时氨气的浓度增大、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由于温度不变,则平衡常数不变,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解:根据图象可知,在平衡状态Ⅰ的基础上改变条件的瞬间,正逆反应速率不变、正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着正向移动,说明是增大了反应物浓度,可以通入 N2或 H2,也可以是N2和H2的混合物,
A.若通入氢气,平衡向着正向移动,但平衡时 c(H2 )增大,故A错误;
B.由于平衡向着正向移动,则平衡状态Ⅱ时的c (NH3)一定大,故B正确;
C.平衡常数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则两个平衡状态下的平衡常数K不变,故C正确;
D.根据图象可知,平衡状态Ⅱ时的v (正)、V(逆)都一定增大,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平衡及其影响,题目难度中等,明确图象曲线变化的含义为解答关键,注意熟练掌握化学平衡及其影响因素,试题培养了学生水的分析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
12.(2分)关于氯化铵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中c(NH4+)=c(Cl﹣)
B.加水稀释后溶液酸性增强
C.可除去某些金属表面的氧化物
D.微热促进水解平衡右移氯离子数目增多
【分析】氯化铵为弱碱强酸盐,弱碱根水解而使溶液显酸性,稀释有利于水解平衡正向移动;水解过程为吸热过程,温度升高,平衡正向移动,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氯化铵为弱碱强酸盐,,NH4+水解,浓度减小,则溶液中c(NH4+)<c(Cl﹣),故A错误;
B.稀释有利于水解平衡正向移动,加水稀释后,n(H+)增大,但溶液的体积影响更大,所以c(H+)减小,酸性减弱,故B错误;
C.氯化铵为弱碱强酸盐,NH4+水解而使溶液显酸性,所以可除去某些金属表面的氧化物,故C正确;
D.水解过程为吸热过程,温度升高,平衡正向移动,所以微热促进水解平衡右移,H+的数目增多,但Cl﹣的数目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盐类水解的应用,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把握盐类水解的规律以及水解原理,把握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
13.(2分)元素的原子结构决定其性质和周期表中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元素的最高化合价
B.多电子原子中,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的能量较高
C.P、S、Cl得电子能力和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均依次增强
D.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金属和非金属分界线附近的元素属于过渡元素
【分析】该题考查了元素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电子离核远近能量的高低,以及非金属性强弱与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关系,过渡元素的概念,综合性强,基础性强。
【解答】解:A、对于主族元素是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元素的最高化合价,故A错;
B、多电子原子中,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低,故B错;
C、因P、S、Cl同周期,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则电子能力和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均依次增强,故C正确;
D、因过渡元素指的是中间十列元素,故D错;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明确位置与性质的关系、周期表的结构是解答的关键。
14.(2分)室温下向10mLpH=3的醋酸溶液中加水稀释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中导电粒子的数目减少
B.溶液中不变
C.醋酸的电离程度增大,c(H+)亦增大
D.再加入10mLpH=11的NaOH溶液,混合液的pH=7
【分析】根据醋酸是弱电解质,则室温下向10mLpH=3的醋酸溶液中加水稀释将促进电离,离子的数目增多,但溶液的体积增大,则电离产生的离子的浓度减小,并利用温度与电离常数的关系、酸碱混合时PH的计算来解答.
【解答】解:A、因醋酸溶液中加水稀释,促进电离,则液中导电粒子的数目增多,故A错误;
B、因=,温度不变,Ka、Kw都不变,则不变,故B正确;
C、加水稀释时,溶液的体积增大的倍数大于n(H+)增加的倍数,则c(H+)减小,故C错误;
D、等体积10mLpH=3的醋酸与pH=11的NaOH溶液混合时,醋酸的浓度大于0.001mol/L,醋酸过量,则溶液的pH<7,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弱电解质的稀释,明确温度与电离平衡常数的关系、溶液的pH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稀释中溶液体积的变化与离子的物质的量的变化程度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5.(2分)为探究雾霾颗粒中的可溶性成分,某课外活动小组采集雾霾颗粒样品,用蒸馏水浸取得到浸取液,取浸取液进行以下实验,其中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滴入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雾霾中一定含Mg2+
B.滴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雾霾中一定含Cl﹣
C.滴入硝酸酸化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雾霾中一定含SO42﹣
D.加入浓NaOH溶液微热,试管口的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说明雾霾中一定含NH4+
【分析】A.白色沉淀不一定为氢氧化镁,可能为氢氧化铝等;
B.因未加入酸酸化,沉淀不一定为AgCl;
C.如含有SO32﹣,可被氧化生成SO42﹣;
D.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为氨气.
【解答】解:A.白色沉淀不一定为氢氧化镁,可能为氢氧化铝,雾霾中可能含有Al3+,不一定含Mg2+,故A错误;
B.硫酸银、氯化银、碳酸银都是白色沉淀,故向一种未知溶液滴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此沉淀不能确定是氯化银,故B错误;
C.如含有SO32﹣,可被氧化生成SO42﹣,也可能生成AgCl沉淀,应先加入盐酸,如无现象,再加入氯化钡检验,故C错误
D.一种未知溶液滴加NaOH溶液,加热后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该气体为氨气,故原溶液中存在铵根,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离子的检验,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实验方案的评价,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掌握常见离子的性质及检验方法,明确检验离子是否存在时,需要排除干扰情况,确保检验方案的严密性.
16.(2分)已知还原性 I﹣>Fe2+>Br﹣,在只含有I﹣、Fe2+、Br﹣的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氯气,所得溶液中可能存在的离子是( )
A.I﹣、Fe3+ B.Fe2+、Br﹣ C.Fe2+、Fe3+ D.Fe2+、I﹣
【分析】还原性为I﹣>Fe2+>Br﹣,还原性强的先被氧化,且离子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不能共存,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A.I﹣、Fe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一定不能共存,故A错误;
B.氯气少量时,只有I﹣被氧化,溶液中可存在Fe2+、Br﹣,故B正确;
C.若存在Fe2+、Fe3+,可知Fe2+部分被氧化,溶液中应存在Br﹣,故C错误;
D.由还原性可知,不能先氧化Br﹣,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为高频考点,把握还原性的强弱、氧化的先后顺序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选项C、D为解答的难点。
17.(2分)下列制取SO2、验证其漂白性、收集并进行尾气处理的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制取SO2 B.验证漂白性
C.收集SO2 D.尾气处理
【分析】实验室可用浓硫酸和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制备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具有漂白性,可使品红褪色,二氧化硫为酸性氧化物,可与碱反应,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A.稀硫酸和铜不反应,应用浓硫酸和铜反应制备二氧化硫气体,故A错误;
B.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可使品红褪色,操作符合要求,可达到实验目的,故B正确;
C.二氧化硫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应从长导管进入,故C错误;
D.二氧化硫不溶于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应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尾气,且防止倒吸,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较为综合,涉及气体的制备、收集以及性质的检验等,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物质的性质的异同以及实验的严密性和可行性的评价,难度中等
18.(2分)常温下a mol•L﹣1稀氨水和b mol•L﹣1稀盐酸等体积混合,对混合后溶液判断一定正确的是( )
A.若a=b,则c(NH4+)=c(Cl﹣)
B.若a>b,则c(NH4+)>c(Cl﹣)
C.若a>b,则c(OH﹣)>c(H+)
D.若a<b,则c(OH﹣)<c(H+)
【分析】A.如果a=b,等浓度等体积的氨水和盐酸恰好反应生成氯化铵,根据盐的类型确定离子浓度;
B.如果a>b,等体积混合时,氨水的物质的量大于盐酸,根据溶液中的溶质判断离子浓度;
C.如果a>b,等体积混合时,氨水的物质的量大于盐酸,根据溶液的酸碱性判断;
D.如果a<b,等体积混合时,溶液中的溶质是盐酸和氯化铵,根据溶质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解答】解:A.如果a=b,等浓度等体积的氨水和盐酸恰好反应生成氯化铵,氯化铵是强酸弱碱盐,其水溶液呈酸性即c(OH﹣)<c(H+),根据电荷守恒知c(NH4+)<c(Cl﹣),故A错误;
B.如果a>b,等体积混合时,氨水的物质的量大于盐酸,溶液可能呈中性也可能呈碱性,当溶液呈中性时,c(NH4+)=c(Cl﹣),当溶液呈碱性时,c(NH4+)>c(Cl﹣),故B错误;
C.如果a>b,等体积混合时,氨水的物质的量大于盐酸,溶液可能呈中性也可能呈碱性,当溶液呈中性时,c(OH﹣)=c(H+),当溶液呈碱性时,c(OH﹣)>c(H+),故C错误;
D.如果a<b,等体积混合时,溶液中的溶质是盐酸和氯化铵,溶液呈酸性,则c(OH﹣)<c(H+),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酸碱混合溶液定性判断,根据溶液中的溶质判断溶液的酸碱性,结合电荷守恒得出离子浓度大小,难度中等.
19.(2分)如图试验中,所选装置不合理的是( )
A.分离Na2CO3溶液和CH3COOC2H5,选④
B.用CCl4提取碘水中的碘,选③
C.用FeCl2溶液吸收Cl2选⑤
D.粗盐提纯,选①和②
【分析】A.Na2CO3溶液和CH3COOC2H5,分层;
B.CCl4提取碘水中的碘,发生萃取,水在上层;
C.用FeCl2溶液吸收Cl2,导管应长进短出;
D.粗盐提纯,溶解后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
【解答】解:A.Na2CO3溶液和CH3COOC2H5,分层,则选择分液法分离,即图中③装置,故A错误;
B.CCl4提取碘水中的碘,发生萃取,水在上层,则选择萃取、分液装置,即图中③装置,故B正确;
C.用FeCl2溶液吸收Cl2,导管应长进短出,应利用洗气瓶图中⑤来实现,故C正确;
D.粗盐提纯,溶解后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然后蒸发即可,则选择过滤、蒸发装置,即选①和②,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混合物分离方法及选择、实验基本操作等为解答的关键,侧重物质性质及实验能力的综合考查,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20.(2分)H2O2分解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实验测得 70℃时不同条件下H2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表明,其他条件相同时,H2O2浓度越小,其分解速率越快
B.图乙表明,其他条件相同时,溶液pH越小,H2O2分解速率越快
C.图丙表明,少量Mn2+存在时,溶液碱性越强,H2O2分解速率越快
D.图丙和图丁表明,碱性溶液中,Mn2+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大
【分析】A.图甲中溶液的pH相同,但浓度不同,浓度越大,相同时间内浓度的变化量越大;
B.图乙中H2O2浓度相同,但加入NaOH浓度不同,说明溶液的pH不同,NaOH浓度越大,相同时间内双氧水浓度变化量越大;
C.图丙中少量Mn2+存在时,相同时间内双氧水浓度变化量:0.1mol/LNaOH溶液>1.0mol/LNaOH溶液>0mol/LNaOH溶液;
D.图丁中pH相同,锰离子浓度越大,相同时间内双氧水浓度变化量越大。
【解答】解:A.图甲中溶液的pH相同,但浓度不同,浓度越大,相同时间内浓度的变化量越大,由此得出相同pH条件下,双氧水浓度越大,双氧水分解速率越快,故A错误;
B.图乙中H2O2浓度相同,但加入NaOH浓度不同,说明溶液的pH不同,NaOH浓度越大,相同时间内双氧水浓度变化量越大,由此得出:双氧水浓度相同时,pH越大双氧水分解速率越快,故B错误;
C.图丙中少量Mn2+存在时,相同时间内双氧水浓度变化量:0.1mol/LNaOH溶液>1.0mol/LNaOH溶液>0mol/LNaOH溶液,由此得出:锰离子作催化剂时受溶液pH的影响,但与溶液的pH值不成正比,故C错误;
D.图丁中pH相同,锰离子浓度越大,相同时间内双氧水浓度变化量越大,图丙中说明催化剂的催化效率受溶液的pH值影响,由此得出:碱性溶液中,Mn2+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大,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以双氧水分解为载体考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为高频考点,侧重考查学生图象分析、判断、归纳及知识灵活运用能力,明确图中曲线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是解本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二、综合分析题(共60分)
21.(15分)“常见无机物”,主要是指的铝、铁、硫、氯四种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完成下列填空:
(1)四种元素原子的半径大小Fe> Al > S > Cl 。
(2)铝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 1s22s22p63s23p1 ,有 5 种不同能量的电子。
(3)若铝热剂的成分是铝粉与氧化铁的混合物,写出该铝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并标明该反应的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4)工业上用氯气和 石灰乳 制取得到漂粉精,其有效成分是 Ca(ClO)2 (写化学式)。
(5)硫的非金属性 弱 于氯(选填“强”、“弱”),请用一个事实证明 氯气通入硫化钠溶液中有黄色沉淀生成 ,再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加以解释 Cl、S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r(Cl)<r(S),最外层电子数:Cl>S,在反应中Cl原子比S原子更容易获得电子达稳定结构,故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 。
【分析】(1)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小;
(2)Al原子核外有13个电子,根据构造原理书写其核外电子排布式;同一能级中的电子能量相同;
(3)高温条件下Al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氧化铝和Fe,该反应中Al元素化合价由0价变为+3价、Fe元素化合价由+3价变为0价,转移电子数位6;
(4)工业上用氯气和石灰乳制取漂粉精,漂粉精中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钙;
(5)同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性增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得电子能力越强。
【解答】解:(1)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铁是四个电子层,铝、硫、氯只有三个电子层,所以半径大小为:Fe>Al>S>Cl,
故答案为:Al;S;Cl;
(2)Al原子核外有13个电子,根据构造原理书写其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1;同一能级中电子能量相同,基态Al原子有5种能级,所以有5种能量的电子,
故答案为:1s22s22p63s23p1;5;
(3)高温条件下Al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氧化铝和Fe,该反应中Al元素化合价由0价变为+3价、Fe元素化合价由+3价变为0价,转移电子数位6,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可表示为,
故答案为:;
(4)工业上用氯气和石灰乳制取漂粉精,漂粉精的有效成分是Ca(ClO)2,
故答案为:石灰乳;Ca(ClO)2;
(5)硫的非金属性弱于氯,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氧化性较强的单质能置换出氧化性较弱的单质,所以能发生反应Na2S+Cl2=2NaCl+S↓;Cl与S位于同一周期,分别位于ⅦA族和ⅥA族,原子半径:S>Cl,因为Cl的核电荷数大于S,Cl的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比S强,即Cl的电子能力比S强,非金属性Cl比S强,
故答案为:弱;氯气通入硫化钠溶液中有黄色沉淀生成;Cl、S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r(Cl)<r(S),最外层电子数:Cl>S,在反应中Cl原子比S原子更容易获得电子达稳定结构,故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
【点评】本题考查较综合,涉及元素周期律、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等知识点,侧重考查分析、判断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明确元素周期律内涵、原子结构、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是解本题关键,注意漂粉精中有效成分和主要成分的区别,题目难度不大。
22.(15分)可用以下方法处理尾气中的SO2。
方法一:活性炭还原法:
反应原理:恒温恒容2C (s)+2SO2(g)⇌S2(g)+2CO2(g)+Q,反应进行到不同时间测得各物质的浓度如图1:
(1)第一次达到平衡的时间是第 20 min;0~20min化学反应速率表示v(SO2)= 0.03mol/(L•min) 。
(2)30min时平衡发生移动的条件是 减小CO2的浓度 。
(3)40min时,平衡常数的计算式为 。 (指代入具体数值的算式)
方法二:亚硫酸钠吸收法
(4)Na2SO3溶液吸收SO2的离子方程式为 SO32﹣+SO2+H2O=2HSO3﹣ 。
(5)图2是Na2SO3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相对大小关系示意图。其中③是 OH﹣ (填微粒符号)。常温下,当吸收至pH=6时,吸收液中相关离子浓度关系一定正确的是 ac (填序号)。
a.c(Na+)+c(H+)>c(SO32﹣)+c(HSO3﹣)+c(OH﹣)
b.c(Na+)=c(SO32﹣)+c(HSO3﹣)+C(H2SO3)
c.水电离出c(OH一)=l×l0﹣8mol/L,
【分析】(1)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根据v= 计算二氧化硫的速率;
(2)30min瞬间,CO2浓度降低,S2的浓度不变,CO2、S2浓度增大,据此分析;
(3)40min的平衡常数和20min时相同,根据K=计算平衡常数;
(4)Na2SO3溶液与SO2反应生成亚硫酸氢钠;
(5)亚硫酸钠为强碱弱酸盐,SO32﹣水解使溶液显弱碱性,据此分析作答;
a.根据电荷守恒判断;
b.溶液可能是NaHSO3、Na2SO3混合溶液,根据物料守恒进行判断;
c.水电离出H+的浓度等于溶液中OH﹣的浓度。
【解答】解:(1)从图中可知20min时各组分的浓度不变,此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0﹣20min时,SO2的浓度从1.0mol/L变为0.4mol/L,变化量为0.6mol/L,因此v(SO2)===0.03mol/(L•min),
故答案为:20;0.03mol/(L•min);
(2)30min瞬间,CO2浓度降低,S2的浓度不变,CO2、S2浓度增大,应是减小CO2的浓度形成的,
故答案为:减小CO2的浓度;
(3)40min的平衡常数和20min时相同,20min时,SO2的浓度为0.4mol/L,S2的浓度为0.3mol/L,CO2的浓度为0.6mol/L,因此平衡常数K==,
故答案为:;
(4)Na2SO3溶液与SO2反应生成亚硫酸氢钠,离子方程式为:SO32﹣+SO2+H2O=2HSO3﹣,
故答案为:SO32﹣+SO2+H2O=2HSO3﹣;
(5)亚硫酸钠完全电离生成Na+和SO32﹣,而SO32﹣水解生成HSO3﹣,且HSO3﹣能继续水解生成H2SO3,最终使溶液呈弱碱性,即c(OH﹣)>c(H+),因此Na2SO3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相对大小关系为:c(Na+)>c(SO32﹣)>c(OH﹣)>c(HSO3﹣)>c(H+),因此图中③是OH﹣;
a.根据电荷守恒知:c(Na+)+c(H+)=2c(SO32﹣)+c(HSO3﹣)+c(OH﹣),因此溶液中c(Na+)+c(H+)>c(SO32﹣)+c(HSO3﹣)+c(OH﹣),故a正确;
b.当溶质为NaHSO3时,溶液中S元素以SO32﹣、HSO3﹣、H2SO3的形式存在,Na元素与S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因此溶液中c(Na+)=c(SO32﹣)+c(HSO3﹣)+c(H2SO3),若溶液中存在Na2SO3,则c(Na+)>c(SO32﹣)+c(HSO3﹣)+c(H2SO3),故b错误;
c.水电离出H+的浓度等于溶液中OH﹣的浓度,由于pH=6,那么水电离出的c(OH﹣)═10﹣8mol/L,故c正确;
故答案为:OH﹣;ac。
【点评】本题考查反应速率计算、化学平衡计算与影响因素、离子浓度比较等,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难度中等。
23.(16分)聚合物F的合成路线图如图:
已知:HCHO+RCH2CHO→
请据此回答:
(1)A中含氧官能团名称是 醛基 ,C的系统命名为 1,2﹣二溴丙烷 。
(2)检验B中所含官能团所用的试剂有、;E→F的反应类型是 加聚反应 ,B+D→E的反应类型是 取代反应 。
(3)写出AB的化学方程式 +HCHO+H2O 。
(4)写出CD的化学方程式 CH3CHBrCH2Br+2NaOH+2NaBr 。
(5)参照上述合成路线,设计一条由甲醛、乙醛和甲醇为主要原料制备的合成路线
【分析】苯乙醛与甲醛发生信息中先加成再消去生成A为.A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发生氧化反应,然后酸化得到B为.由F的结构简式可知E为,则D为,故C3H6为CH3CH=CH2,丙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C为CH3CHBrCH2Br,C在氢氧化钠水溶液、加热条件下水解得到D。
(5)甲醛与乙醛反应CH2=CHCHO,然后用新制氢氧化铜将醛基氧化为羧基,再与甲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CH2=CHCOOCH3,最后发生加聚反应可得。
【解答】解:(1)A为,A中含氧官能团名称是:醛基。C为CH3CHBrCH2Br,C的系统命名为:1,2﹣二溴丙烷,
故答案为:醛基;1,2﹣二溴丙烷;
(2)B为,B中含有的含氧官能团为羧基,可用碳酸氢钠(或碳酸钠)溶液检验羧基;E→F生成高聚物,没有小分子物质生成,水加聚反应;,B+D→E是羧基与羟基之间发生的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故答案为:NaHCO3溶液(或Na2CO3);加聚反应;取代反应;
(3)A→B的化学方程式为:+HCHO+H2O,
故答案为:+HCHO+H2O;
(4)C→D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HBrCH2Br+2NaOH+2NaBr,
故答案为:CH3CHBrCH2Br+2NaOH+2NaBr;
(5)甲醛与乙醛反应CH2=CHCHO,然后用新制氢氧化铜将醛基氧化为羧基,再与甲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CH2=CHCOOCH3,最后发生加聚反应可得,合成路线为:,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有机物的推断与合成,注意对题目信息的理解,结合F的结构、反应条件进行分析判断,熟练掌握官能团的性质与转化,是对有机化学基础的综合考查。
24.(14分)氮的氧化物(NOx)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工业上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条件下用NH3 将NOx还原生成N2.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对NH3与NO2反应进行了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氨气的制备
①氨气的发生装置可以选择上图中的 A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2NH4ClCaCl2+2NH3↑+2H2O
②欲收集一瓶干燥的氨气,选择上图中的装置,其连接顺序为:发生装置→ d→c→f→e→i
(2)氨气与二氧化氮的反应 ①红棕色气体慢慢变浅;②8NH3+6NO27N2+12H2O;③Z中NaOH溶液产生倒吸现象;④反应后气体分子数减少,Y管中压强小于外压。 (按气流方向,用小写字母表示)。
将上述收集到的 NH3 充入注射器 X 中,硬质玻璃管 Y 中加入少量催化剂,充入NO2(两端用夹子 K1、K2 夹好)。在一定温度下按图示装置进行实验。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原因
打开K1,推动注射器活塞,使X中的气体缓慢充入Y管中
①Y管中 红棕色气体慢慢变浅
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8NH3+6NO27N2+12H2O
将注射器活塞退回原处并固定,待装置恢复到室温
Y管中有少量水珠
生成的气态水凝聚
打开K2
③ Z中NaOH溶液产生倒吸现象
④ 反应后气体分子数减少,Y管中压强小于外压。
【分析】(1)①铵盐与碱加热制备氨气,为固体加热制备气体;
②生成氨气后,先干燥除去水,再选向下排空法收集,最后尾气处理需要防止倒吸;
(2)打开K1,推动注射器活塞,使X中的气体缓慢充入Y管中,则氨气与二氧化氮发生归中反应 生成氮气;打开K2,反应后气体分子数减少,装置内压强降低。
【解答】解:(1)①实验室用加热固体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方法制备氨气,反应物状态为固体与固体,反应条件为加热,所以选择A为发生装置,反应方程式为Ca(OH)2+2NH4ClCaCl2+2NH3↑+2H2O,
故答案为:A;Ca(OH)2+2NH4ClCaCl2+2NH3↑+2H2O;
②实验室用加热固体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方法制备氨气,制备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氨气为碱性气体,应选择盛有碱石灰干燥管干燥气体,氨气极易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密度所以应选择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氨气极易溶于水,尾气可以用水吸收,注意防止倒吸的发生,所以正确的连接顺序为:发生装置→d→c→f→e→i,
故答案为:d→c→f→e→i;
(2)打开K1,推动注射器活塞,使X中的气体缓慢充入Y管中,则氨气与二氧化氮发生归中反应 生成无色氮气,所以看到现象为:红棕色气体慢慢变浅;根据反应8NH3+6NO27N2+12H2O以及装置恢复至室温后气态水凝聚可判断反应后气体分子数减少,装置内压强降低,所以打开K2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发生倒吸,
故答案为:①红棕色气体慢慢变浅;②8NH3+6NO27N2+12H2O;③Z中NaOH溶液产生倒吸现象;④反应后气体分子数减少,Y管中压强小于外压。
【点评】本题考查了氨气的制备和性质的检验,明确氨气的制备原理及制备气体的一般程序是解题关键,本题的难点和易错点是装置的连接顺序,注意气体制备一般顺序为:发生装置,净化装置,收集装置,尾气处理装置,结合氨气为碱性气体,密度小于空气密度,极易溶于水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题目难度中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上海市华师大二附中高一(上)期中化学试卷,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19-2020学年湖南师大附中高一(上)期中化学试卷,共8页。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上海市复旦大学附中高一(上)期中化学试卷,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