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5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散文欣赏20210927228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5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散文欣赏20210927228第1页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5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散文欣赏20210927228第2页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5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散文欣赏20210927228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文与可现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文与可现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共8页。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知识梳理]一、读准字音筼筜谷(yún)(dānɡ)  (tiáo) 兔起落(hú)  轮者也(zhuó) 素(jiān)   (niè)士大夫(yù)   龙(tuò) 书画(pù)  昔(chóu) 亲厚无(jiàn) 子由《墨竹赋》(wéi)余(wèi)   竹(yǎn) (yàn)  荟萃(huì)(cuì) (piān)   少纵则逝(shāo)二、辨识通假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通“稍”稍微)三、一词多义(1)具(2)发(3)识(4)过四、词类活用(1)近士大夫(名词作动词告诉)(2)吾将买田而归焉(形容词作动词养老)(3)余因而之(形容词作动词实)(4)与可之(形容词作动词厌恶)(5)初不自贵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重)五、古今异义(1)而心识其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2)吾将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3)余因而实之古义:于是、就今义:表结果。六、文言句式(1)庖丁解牛者也。  (判断句)译文:庖丁是杀牛的人(2)轮扁斫轮者也。  (判断句)译文:轮扁是造车轮的人(3)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判断句)译文:内外不一致心与手不相适应这是没有实践的过错啊(4)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状语后置句)译文: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5)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  (状语后置句、省略句)译文:与可当天与他的妻子在筼筜谷游玩(6)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省略句)译文:文人们传播着他的话把它作为话柄(7)吾将以为袜。  (省略句)译文:我将用这些白绢做袜子 [资料链接]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学文同(又名与可)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主要作品诗文有《东坡七集》词有《东坡乐府》等文与可(1018—1079)即文同北宋画家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的表兄。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与可赴湖州任所途中于陈州宛丘驿卒。苏轼于徐州闻讯二月五日为文祭之。三月苏轼继任湖州知州。是年七月七日,苏轼在湖州晾晒书画,见文同遗画《筼筜谷偃竹》图,乃作《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以悼之。是文即以此画为线索,叙述作者和文与可的深挚友谊。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文本鉴赏]本文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对“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创作思想的理解指出“艺”与“道”的密切关系。又通过叙述文与可的轶事和二人间的交往表现了他的品德、个性。因旧谊深厚故睹物思人传递出深切的悼念之情。1本文借画竹阐发了哪两个方面的创作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胸有成竹故画竹,必先……少纵则逝矣。其含意是:心中要有事物完整、鲜明的形象,灵感来时,要适时捕捉,一气呵成,使胸中的形象成于笔下。心手相应:夫既心识其所以然……不学之过也。其含意是:要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逐渐做到熟练地掌握技巧。2文中通过哪三件轶事表现文与可怎样的个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将求画者送来的缣素视为袜材——脱俗、淡泊。②作者与文与可关于“万尺竹”之辩由诗书往来之中既见其才情过人又见其风趣、旷达。③与可赠画给作者作者还之以诗可见文与可对挚友情谊之深为人的无拘、率直。3此文作为纪念亡友的文章对文与可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又是如何来表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对他的艺术造诣表示钦敬之情对他的为官清廉、淡泊名利、不图享乐表示称赞而对他的去世则表示了极大的悲痛。(2)作者的这种感情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①借助对二人交往中零碎的往事回忆捕捉往事中二人思想和感情交流过程中发生的心灵相通的点点琐事趣事在“乐”事的叙述中凸显二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而这个“乐”又与失友的“悲”形成了反差更显其悲愈见其动人。②借助典故抒发感情。③利用故人遗物来引发哀思直接抒发感情。4本篇既谈“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又记《筼筜谷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它的出发点是说理还是抒情?文章的中心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本文以抒情为主兼具叙事和说理。对绘画理论的阐述、对《筼筜谷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的叙述,其实都是围绕着文与可、苏轼与竹的这段深厚的感情展开的。文章的中心是通过对与画竹相关的绘画理论的阐释和生活琐事的描述,表现作者与文与可的真挚情谊。流露出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切怀念。 [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借物喻人 本文内容丰富有对绘画理论的议论,有对两人友情的渲染,有对人物个性的勾勒,有对生活细节的描摹有对亡友深情的抒发。通篇以画作为主线以怀友为中心这里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苏轼崇拜表兄的墨竹画更钦佩表兄那如竹一般的节操将文与可视作竹的化身。定义: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皆可是作文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作用:(1)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2)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2写法指导运用借物喻人手法“两要求”(1)所描述事物的特点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2)让人读了文章能清楚地认识到文章借物要说明什么赞誉怎样的人。3迁移运用请你恰当地运用“借物喻人” 的写作方法写一段生动形象的文字,200字左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示例】 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间还是在贫瘠的土地上只要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也不管是你有意种植的还是随意丢落的也不管是风吹来的还是从飞鸟的嘴里跌落的总之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这是我每看到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之一的确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相关学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祭十二郞文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祭十二郞文导学案及答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导入,了解作者及文与可,检查预习,朗读课文,探究思考,感悟与思考,拓展欣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文与可现筼筜谷偃竹记学案:

    这是一份语文文与可现筼筜谷偃竹记学案,共3页。

    选修单元综合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选修单元综合导学案及答案,共4页。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