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复习资料,共23页。主要包含了辽阔的疆域, 众多的人口,多民族的大家庭,京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八年级地理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一、辽阔的疆域
1、位置优越
⑴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⑵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⑶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无寒带。
⑷位置优点:
发展农业生产
我国地域广大,南北、东西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对外交往与合作
东濒太平洋,多优良港湾,海上交通便利,有利于同海外各国友好往来;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与多国接壤,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
发展海洋事业
东临太平洋,沿海多优良港湾,便于开发各种海洋资源。
其 它
造就了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北国冰雪、南国热带风光。
2、国土辽阔
⑴陆地面积:约960万Km2,差不多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在世界各国中居第3位,是世界上面积较大的国家。
⑵领土四至:
①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
②最西:新疆的帕米尔高原(73°E);
③最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
④最北:黑龙江省漠河以北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4°N)。
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因东西跨经度大,两地存在着晨昏差异(差约5个小时);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因南北跨越纬度广存在着季节差异。
⑶陆上疆界:2万多千米;海岸线:1.8万多千米。
⑷陆上邻国:陆上邻国(14个):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不丹、南部还有缅、老、越。朝鲜与我国的吉林和辽宁接壤
⑸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从南向北口诀记忆分别是:印尼马文菲日韩
⑹ 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渤海、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渤海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⑺半岛、岛屿、群岛:主要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海南岛北部)。
主要岛屿——台湾岛(我国第一大岛)、海南岛、崇明岛(上海)。
四大群岛:舟山群岛、庙岛群岛、澎湖列岛、南海诸岛
3、34个省级行政(P7中的图1.7)
⑴行政区划: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三级。
⑵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
⑶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
名称
简称
行政中心
名称
简称
行政中心
北京市
京
北京
贵州省
贵或黔
贵阳
天津市
津
天津
云南省
云或滇
昆明
河北省
冀
石家庄
西藏自治区
藏
拉萨
山西省
晋
太原
陕西省
陕或秦
西安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
呼和浩特
甘肃省
甘或陇
兰州
辽宁省
辽
沈阳
安徽省
皖
合肥
吉林省
吉
长春
福建省
闽
福州
黑龙江省
黑
哈尔滨
江西省
赣
南昌
上海市
沪
上海
山东省
鲁
济南
江苏省
苏
南京
河南省
豫
郑州
浙江省
浙
杭州
湖北省
鄂
武汉
湖南省
湘
长沙
青海省
青
西宁
广东省
粤
广州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
银川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
南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
乌鲁木齐
海南省
琼
海口
香港特别行政区
港
香港
重庆市
渝
重庆
澳门特别行政区
澳
澳门
四川省
川或蜀
成都
台湾省
台
台北
直辖市:北京、天津(位于暖温带),重庆、上海(位于亚热带)
有两个简称的省市:贵州省(贵或黔)、云南省(云或滇)、甘肃省(甘或陇)、四川省(川或蜀)、陕西省(陕或秦)
⑷特殊的省级行政区。
①跨纬度最广的是海南省(因为南海部分也算)。跨经度最广的是内蒙古自治区。
②地处纬度最高的是黑龙江省。 纬度最低的是海南省。
③少数民族数目最多的是云南省。
④大陆海岸线最长的是广东省。 沿海岛屿最多的是浙江省。
⑤全部处于热带的是海南省。
⑥邻国最多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邻省最多的是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
⑦面积最大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面积最小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
⑧人口最多的是广东省。 人口最少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
⑨同时濒临黄、渤海的是辽宁省、山东省。 位于热带:港澳琼(全部)滇桂粤台(部分)
⑩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的省是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台湾省。
(11)临海省:(自北向南):辽、冀、津、鲁、苏、沪、浙、闽、台、粤、港、澳、桂、琼(14个)
(12)有陆上邻国的省:辽、吉、黑、内蒙古、甘、新、藏、云、桂(9个省)
(5)34省地理方位口诀记忆
东北三省黑吉辽,北部边疆内蒙古。黄河中下六省市,晋冀豫鲁和京津
长江中下七省市 鄂湘赣皖浙苏沪。南部沿海七省区,琼台港澳桂粤闽。
西南云贵川渝藏 ,西北陕甘青宁新
二、 众多的人口
1、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⑴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以上。2005年1月6日,为中国的13亿人口日。
⑵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
⑶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4)人口增长曲线图反应的是:1949年前(新中国成立前)人口增长缓慢,1949年后(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迅速,呈直线增长
2、人口东多西少
⑴人口密度: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4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会计算人口的密度(人口密度=该地区的总人口数(人)/该地区的总面积(平方千米))
⑵人口分布特点:以黑河(黑龙江省)——腾冲(云南省)为界,东多西少。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500-600人每平方千米),面积43%,人口占94%,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10人每平方千米),面积57%,人口仅占6%,东西人口分界线:从黑龙江省的黑河市至云南省的腾冲县。
⑶34个省级行政区中,人口最多的是广东省,人口最少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密度最大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密度最小的是西藏自治区。23个省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是江苏省。
三、多民族的大家庭
1、56个民族
⑴人口数最多的是汉族,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
⑵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最少是珞巴族,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
口诀记忆:中华民族五十六,人口最多是汉族,少数民族五十五,人口最多是壮族(1600万)五百万人满回土,苗维彝藏和蒙古
⑶各民族有独特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和传统的体育活动,如汉族的端午节、傣族的泼水节、孔雀舞,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维吾尔族的开斋节、彝族的火把节、朝鲜族的长鼓舞,苗族的芦笙节等。
⑷民族政策: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2、民族的分布
⑴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⑵汉族: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
⑶少数民族:相对分散,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 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云南省,东北主要少数民族;满族、朝鲜族; 西北主要少数民族:维吾尔族、回族 ;西南少数民族:藏族、壮族、彝族、苗族、傣族
注意: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泛的民族,全国2000多个县几乎都有回族分布。
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蒙古族和藏族信仰喇嘛教(藏传佛教的一门分支)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一、地势和地形
1、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⑴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多为山地、高原和盆地,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
为主。
⑵三级阶梯概况
阶梯名称
海拔高度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第一级阶梯
4000米以上
高原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东缘
第二级阶梯
1000~2000米
高原、盆地
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
500米以下
丘陵、山地、平原、
盆地相间分布
东南丘陵、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⑶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产生的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②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入海洋;河流从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的水能。
③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但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2、地形复杂多样(P24中的图2.4)
⑴四大高原的特点
①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冰川广布、雪山连绵。世界最高,中国最大的平原。
②黄土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黄土分布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
③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不平,俗称“坝子”。
④内蒙古高原:我国第二大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垠。
⑵三大平原特点
① 东北平原: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地势坦荡,黑土广布,称“黑土地”。海拔200米以下
②华北平原:我国最完整的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称“黄土地”。海拔50米以下
③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最低平的平原,河湖密布,著名的“鱼米之乡”、“水乡”。海拔10米以下。
⑶四大盆地特点
① 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盆地,有我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我国最大内流河——塔里木河
②准噶尔盆地:我国面积第二大盆地,相对湿润,位置最高,纬度最北。
③柴达木盆地:我国地势最高的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④四川盆地:也称“紫色盆地”,最大的外流盆地,西部有面积较大的成都平原,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⑷主要山脉(P26中的图2.6)
①东西走向的三列
北列:天山—阴山—燕山 中列:昆仑山—秦岭 –大别山 南列:南岭
[注意]秦岭是划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秦岭南北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差异。
②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
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中列:长白山—武夷山 东列:台湾山脉
口诀记忆:大(大兴安岭)太太(太行上)无(巫山)靴子(雪峰山),还经常(长白山)上五(武夷山)台山(台湾山脉)
③西北—东南走向的三列,多在我国西部。
北列:阿尔泰山(西) 小兴安岭 (东) 中列:祁连山 南列:巴颜喀拉山
④南北走向的三列
北列:贺兰山 中列:六盘山 南列:横断山区
[注意]横断山脉是由许多列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脉组成。它们由北向南地势逐渐降低,山高谷深、山河相间,极大地阻碍了东西交通。
山脉名称
两侧地形区名称
西侧
东侧
大兴安岭
内蒙古高原
东北高原
太行山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巫山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雪峰山
云贵高原
江南丘陵
横断山脉
青藏高原
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贺兰山
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
南侧
北侧
天山
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
昆仑山
青藏高原
塔里木盆地
阴山
黄土高原
内蒙古高原
秦岭
汉中谷地
黄土高原
南岭
两广丘陵
江南丘陵
⑤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是世界第一高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境。
⑥中国五岳: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南岳衡山(湖南),北岳恒山(河北)中岳嵩山(河南)。
⑸主要丘陵:自北向南依次是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注意:太行山是山西和陕西界山,巫山是重庆与湖北的界山,昆仑山是新疆与西藏的界山,祁连山是甘肃与青海的界山,武夷山是福建与江西的界山,大兴安岭全部在内蒙古
3、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
⑴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当2/3。
意义:①有利影响: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森林、矿产、水力、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林业,采矿业及旅游业。)
②不利影响:山区多,平原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总结:不同的地形区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利用方式也不同。如湿润半湿润的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畜牧业和旅游业;干旱、半干旱的平原、高原则适宜发展畜牧业;干旱、半干旱区只有在有水灌溉的绿洲区、平原区才可发展种植业。
⑵山区的开发利用
①有利条件: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优势较大,森林、矿产、生物资源、山区水能丰富。
②不利条件:地形崎岖,交通不便,易发生自然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开发利用山区时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的发生。
注意:我国的贫困山区多集中在中西部: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秦岭-大巴山区和四川盆地边缘
二、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1、南北气温的差异
⑴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
原因:主要受纬度影响(北方太阳高度比南方低),北方比南方获得的太阳热量少,气温低;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而南方由于山岭的阻挡,受到的影响较小。
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0℃等温线重要意义: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南方和北方分界线,水田和旱地分界线,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湿润和半湿润的分界线,亚热带季风和温带季风分界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分界线,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
⑵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在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大多数地方南北相差不大。
原因:主要受纬度影响,南北获得的太阳热量差不多。
⑶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黑龙江的漠河镇,最热地方:海南海口;夏季最热的地方:新疆的吐鲁番,最冷地方:青藏高原。夏季号称三大火炉的是:重庆、武汉、南京
读图:P31 2——13 P32 2——14,读图步骤如下:
① 根据图例,读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概括总结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② 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出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③ 根据等温线的疏密了解气温空间变化的梯度式变化幅度;④阅读南北气温极端数值,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
如图2..13:我国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由南向北递减,即越往北去,气温越低。从图中可以看出0℃等温线大致穿过秦岭——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曲,主要是因为地形地势的影响;等温线的密集,说明了气温的差异较大。我国最南气温为16℃,最北气温-32℃,所以我国南北1月平均气温大约相差50℃。
⑷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①依据:A、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和农业生产的实际(农业生产实际主要指一个地方气候为农作物所能提供的热量条件) B、将≥10℃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称为活动积温,它是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针。
②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P33中的图2.15)类型五个加一个高原气候区:(北→南)寒温带(高原气温区)、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
温度带
寒温带
中温带
暖温带
亚热带
热带
高原气候区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
一年一熟
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
一年两熟到三熟
一年三熟
一年一熟
作物
春小麦
春小麦、大豆、玉米、甜菜
冬小麦、玉米、苹果、梨
水稻、油菜、甘蔗、柑橘
水稻、芒香蕉
青稞、豌豆、小麦
搭:不同的温度带内,同一种粮食作物(如小麦),选择的播种时间也不同,暖温带适合于秋季播种,收获的是冬小麦;中温带适合于春季播种小麦,收获的是春小麦。
关系:①不同的温度带,地面植被不同,因而生长的水果也不同;②不同的温度带,农作物生长期内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不同,因而农作物的熟制也不同;③不同的温度带,冬夏的气温差异很大,因而居民的建筑特色也不同;④不同的温度带,所处的纬度位置高低不同,接受太阳光热多少不同,气温高低不同,因而农作物的播种时间也不同。
例:P37活动2:气候干湿程度不同,对人们的身体也有很大影响,如南方降水多,人们易患风湿病,因而爱吃辣椒,北方降水少,气候干旱,人们易上火,体力消耗大,因而爱吃菠菜,爱喝绿豆米汤。
关系:干湿地区影响地面植被,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因而森林繁茂;干旱地区,降水稀少,因而草木短小,农业类型不同,农作物(经济作物)也不同,人们的饮食习惯和身体状况也不同。
2、东西干湿的差异
降水分布和时间分配规律及原因
基本特点(规律)
原因
影响
名称
内容
空间分布规律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渐少
影响我国降水的主要原因是夏季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大,降水多;西北内陆地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稀少
东南部湿润,愈向西北部内陆越干燥
时间变化
季节变化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月到9月的夏秋季节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降水丰沛;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燥空气的影响,降水少
使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得早,退得晚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得晚,退得早,南涝北旱
年际变化
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干旱地区最大
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反常所造成的
降水的南北
差异
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南方:降水多,雨季长
由夏季风形成锋面雨带进退规律决定的。
形成北方的春旱、夏涝;江淮地区的梅雨和伏旱
⑴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年降水量空间(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⑵我国降水最多地方是台湾省的火烧寮;降水最少地方是新疆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⑶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可划分为四类干湿地区类型。(P36中的图2.17)
干湿地区
干湿状况
分布地区
植被
湿润地区
年降水量>800mm
降水量>蒸发量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东北三省东部、黑龙江西北、内蒙古东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森林
半湿润地区
年降水量400mm-800mm
降水量>蒸发量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
森林草原
半干旱地区
年降水量200mm-400mm
降水量<蒸发量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分
草原
干旱地区
年降水量<200mm
降水量<蒸发量
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和青藏高原西北部
多荒漠
(4)我国400mm等降水量线经过地: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400mm等降水量线的重要意义:半干旱和半润润的分界线。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3、我国气候特点
⑴季风气候显著
①季风:季风是指随季节变化而变更风向的风。
②季风的成因:海陆热力差异是形成我国季风的主要原因。
季风是指一年内盛行风向随着季节变换而显著变化的风;季风气候则是指一年内因盛行不同风向的季风而形成的气候类型。
季风名称
成因
发源地
风向
陆地→海洋
海洋→陆地
性质
影响范围(地区)
冬季风
由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
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高原一带
偏北
(西北、东北)
陆地→海洋
寒冷干燥
我国东部广大地区(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台湾等)
夏季风
太平洋、印度洋的热带海面
偏南
(东南、西南)
海洋→陆地
温暖湿润
东南季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西南季风:我国西南华南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
③季风气候的特征:冬季吹偏北风(东北季风和西北季风),寒冷干燥;夏季吹偏南风(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温暖湿润。
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其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⑤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区别:季风区降水丰富,主要集中于夏季;非季风区受海陆位置和地形因素的影响,夏季风难以到达,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较干旱。
⑥我国东部地区主要的降水形式:锋面雨。夏季风的进退影响我国东部雨带的转移
锋面雨形成的雨带移动规律:五月到东南,六月到长江淮河流域,形成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季节,七八月到达华北、东北,长江中下游形成伏旱天气,九月回撤东南,十月完全退出我国大陆。
⑵气候复杂多样(P42中的图2.26)
①东部: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旱雨季分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和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影响因素为:纬度。我国季风气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雨热同期(夏季高温多雨)
②西北部: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主要集中在夏季)。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
③西南部(青藏高原地区):高原山地气候(夏季凉爽,冬季严寒,降水稀少,主要集中在夏季)。影响因素是:地形因素。
注意:书上42页吐鲁番盆地气候干燥,冬冷夏热,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冬季寒冷漫长,青藏高原大部分四季常冬,海南岛气候湿润,终年皆夏。
4、我国气候的影响
①气候复杂多样,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经济,使我国的农作物和各种动植资源极其丰富。
②季风区最突出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降水量最多的时候,也是气温最高的时候,这时也正是农作物生长时期,雨热搭配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容易带来各种灾害性天气。冬季风活动强烈,会爆发寒潮;夏季风活动不稳定,也会导致水旱灾害的发生。
主要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寒潮、台风、旱灾、洪涝等。其中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例:P40活动2:我国东部背靠亚欧大陆,面临太平洋,地处季风气候区,受夏季风影响非常明显,因而夏季高温多雨,由此可知造成两个地区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不是纬度位置而是海陆位置,正是由于海陆位置的影响,才使地处同纬度大洋西岸的阿拉伯半岛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同纬度的我国长江中下游成为“水乡”、“鱼米之乡”。
例:P40活动3
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东部地区: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地区:高原山地气候。
P42图2——26,我国的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地区
例:P43活动2: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人们种植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瓜果蔬菜也不同,如东北种植的是春小麦、甜菜;华北、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南地区种植的是冬小麦、甘蔗;北方(东北、华北)种植的油料是花生、大豆,长江以南则种油菜;北方水果有:苹果、梨、葡萄;南方则有柑橘、菠罗、香蕉。
影响我国的灾害性天气
灾害
多发地区
多发季节
特点
成因
伏旱
长江中下游地区
7月
天气酷热少雨,抗旱任务艰巨
冬季风北退,雨带移出长江中下游地区
春旱
华北
春季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河湖水位下降
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夏季风没有到达(或受单一冷气流影响),降水少,又值农作物播种、生长季节,需水量大
台风
东南沿海
夏秋季
狂风暴雨
热带海洋上形成的强烈的热带气旋
洪涝
长江中下游,其它大河流域
夏季
洪涝灾害
季风进退反常
寒潮
我国青藏、海南、台湾云贵以外其它地区
秋末,冬季初冬
大风降温
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
三、河流和湖泊
1、众多的河湖
⑴外流河、外流区:最后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外流河,所在的区域为外流区。
⑵内流河、内流区: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内流河,所在的区域为内流区。
⑶我国外流区和内流区的比较:
流域名称
占全国总面积
主要大河
外流区域
2/3
流入太平洋:长江、黄河、珠江、澜沧江(境外称湄公河)。
流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境外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怒江(境外称萨尔温江)。
流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我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
分 界 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内流区域
1/3
流入沙漠深处:塔里木河
⑷外流河与内流河水文特征的比较:
①外流河大多分布在东南部外流区内,受季风气候影响,河流水量大,河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河流汛期自南向北越来越短,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冬季有结冰现象。
②内流河分布在西北内陆,水量较小,季节变化大,河水主要来源于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
2、京杭运河
京杭运河是世界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全长达1800千米,自北向南经过京、津2市和冀、鲁、苏、浙4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附:京杭运河:
起、终点
地位
长度
经过省、市
沟通水系
航运量
北京到杭州
世界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
1800千米
京、津、冀、鲁、苏、浙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浙江、江苏境内的运河段,仍是重要的运输线,年运输量在内河航运中仅次于长江
影响因素
对我国河流的影响
地形(地势)
地势西高东低,河水滚滚东流入海,成为外流河,位于外流区
气候
气温
成为内流河,位于内流区
夏季升高,高山冰雪融水增多,河水就多
冬季降低,高山冰雪融水减少,河水就少
降水
增多,外流河水就增多,水位就上涨
减少,外流河水就减少,水位就下降
不同地区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成因:
地区
东北
秦-淮以北
秦-淮以南
河流
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
辽河、海河、黄河
长江、珠江
水量
特征
丰富
较小
丰富
成因
流经森林茂密、气候湿润的地区
流经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
流经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
水位变化
特征
较小
大
小
成因
河流补给多样
河流补给主要是7、8月的降水
降水的季节长
汛期
特征
汛期较短、季变较小
汛期较短、季变大
汛期长、季变小
成因
冬季积雪,春天融化,形成春汛,夏季受夏季风影响,形成夏汛
降水季节短
降水多,且季节长
含沙量
特征
小
大
小
成因
森林茂密,水土流失小
河流上、中游植被少,且流经疏松土质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植被保护较好
结冰期
特征
长
较短
无
成因
冬季长,气温低
冬季较短
冬季气温在0℃以上
3、长江与黄河(P48中的图2.32、P53中的图2.36)
黄河的治理:P48 图2——32,知道黄河的概况,流经省区
黄河发源于青海的巴彦喀拉山的约古宗列曲,呈巨大“几”字型,全长5464千米,为我国第二长河,(注意:黄河不能称为第二大河,只是第二长河)向东流经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九省区,注入渤海;黄河上游和中游有丰富的水能资源(龙羊峡等),中游则修渠灌溉(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经黄河灌溉成了“塞上江南”),下游形成地上河,夏季多洪水泛滥。
a黄河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和中游,上游水电站:龙羊峡、李家峡(青海)、刘家峡(甘肃兰州附近);中游:小浪底(黄河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河南);
b黄河上最大的水电站:拉西瓦水电站;
c黄河上的著名景观:壶口瀑布(位于山西和陕西交界处)
河段
黄河的忧患
治理措施
表现
成因
上游(源头——内蒙古的河口)
气候干旱、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宁夏、内蒙古有凌汛
降水少,放牧过度,植被破坏,纬度高,解冻迟
造林种草,合理放牧,修建水库、水电站,及时疏通河道
中游(内蒙古的河口-河南的孟津
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
乱伐森林、滥垦草地、流经黄土高原
禁止破坏森林、草地 治沙
退耕还林、还草
造林种草、打坝淤地 并举
修建梯田,承包治理
修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防洪
下游(河南的孟津-山东的利津
形成“地上河”,易决口改道,洪水泛滥,山东境内有凌汛
大量泥沙入河,下游河床抬高而形成,解冻迟
加固大堤,引黄淤灌,疏通河道
黄河的凌汛主要发生在初春的上游:宁夏、内蒙古和下游的山东境内
黄河重要任务是治沙和保持水土
黄河下游还容易发生断流:(1)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2)人为原因沿岸生产生活用水增多,(3)解决办法:修建水库、植树造林、涵养水源,跨区域调水,协调生产、生活用水。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东雪山西南侧(正源沱沱河),流经青、川、藏、云、渝、鄂、湘、赣、皖、苏、沪11省,全长6300千米,流域面积1808500平方千米,注入东海。(P53图2——36)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长度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流量最大(上游:源头——湖北宜昌;中游到江西湖口;下游至上海入海口)(即源头---上游宜昌----中游湖口---下游上海)
长江上游主要支流:北四南三七支流,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汉(江)\乌(江)湘(江)\赣(江)(注意:金沙江不是支流而是干流)
长江干流时段的称呼:通天河(源头至青海玉树),金沙江(玉树至宜宾)、川江(宜宾至湖北宜昌)、荆江(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矶)、扬子江(江苏、镇江段)
长江上游主要水电站及图上位置:雅砻江与金沙江汇合处:二滩水电站,宜昌附近:三峡水电站(中国最大发电站、水利枢纽工程兼防洪)、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
长江支流上重要湖泊:湘江(洞庭湖)、赣江(鄱阳湖)
长江上的重要城市:宜宾(岷江与金沙江交汇处)、重庆(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武汉
长江的两个称呼:水能宝库、黄金水道
水能宝库:长江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上游河段(源头——宜宾段和三峡段),蕴藏量占全国的1/3,可利用量占全国的一半,但由于工程条件复杂,投资大等原因现阶段开发较少。
黄金水道:①干流横贯东西,宜宾以下四季通航;②干支流航程近8万千米,占全国的2/3,货运量约占全国的60%。
例:P56活动2:
长江洪涝发生原因:①夏季降水集中,汛期长、水量大;支流多,流域广②有三大洪水来源(宜昌以上的长江上游干支流;中游南面的洞庭湖、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汉江);③社会原因:围湖造田、滥伐森林、陡坡开荒等)
治理措施:① 加固江防大堤;② 兴建一批分洪,蓄洪工程;③ 修建许多水库;④ 重点治理一些河段(如荆江,川江等);⑤ 在长江上游大力植树造林,保持水土,禁止乱砍滥伐森林、滥垦草地、过度放牧、破坏生态环境;⑥ 禁止人们围湖造田,政府应实施平垸行洪政策,落实移民建镇计划,帮助农民发展替代产业,减少抗洪压力;⑦ 教育人们退耕还林还草还湖;⑧ 建设一些大型的水利枢纽工程。
长江洪水对长江中下游危害最大,长江的最主要任务是防洪
长 江
黄 河
长 度
6300千米
5500千米
发源地
唐古拉山的沱沱河
巴颜喀拉山的约古宗列曲
特 点
呈“V+W”字形,是我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
呈“几”字形,是我国第二长河,是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注入海洋
东海
渤海
上、中、下游的
分界点
上——宜昌—中—湖口——下
上——河口—中—孟津——下
流经省区
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11个)
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9个)
流经地形区
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四川盆地、巫
山、长江中下游平原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主要支流
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汉江、乌江、湘江、赣江
泾河、湟水、汾河、渭河
开 发
①“水能宝库”,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著名水电站:三峡、葛洲坝。
②“黄金水道”,干流横贯东西,终年不冻,宜宾以下四季通航。
①中上游利用水能发电。著名水电站:龙羊峡、三门峡、小浪底。
②引黄灌溉:塞外江南——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华北平原重要的引用水源。
忧 患
①长江上中游湖泊面积缩小,森林和草地植被遭到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②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岸的汉江,是中下游平原地区洪水的三个主要来源。
③川江滩多流急,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泥沙淤积。
①上游:气候趋于干旱,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宁夏、内蒙古和山东境内初春时节易形成凌汛。
②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成为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③下游:河道变宽,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沉积,使河床抬高,成为“地上河”,洪水威胁严重,水污染加重。山东境内初春时节易形成凌汛。
治理措施
①兴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保持水土;兴建分洪、蓄洪工程。(蓄)
②整治河道,退耕还林还湖。(导)
③加固江防大堤。(防)
治理川江和荆江(裁湾取直)
①上游:合理放牧,恢复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修建水库、水电站。(用)
②中游: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打坝淤地,保持水土。(防)
③下游:加固加高黄河大堤,疏浚河道,治理水污染。(治)
4、主要的湖泊
我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青海),同时也是最大的咸水湖。
我国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江西)(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4月22日 世界地球日)
1、自然资源: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
2、分类:
①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能够循环使用,如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②非可再生资源——用一些就少一些,如矿产资源。
基本特征:①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我国是世界资源大国。不仅如此,我国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矿种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②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许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居世界后列。③自然资源形势严峻。由于利用不当、管理不善,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和浪费的现象严重。
自然资源的特点:①从那里来→自然界;②对人类有何意义→有使用价值;
分类:①可再生资源:可以循环使用的资源,我们应合理利用,并注重保护和培育,实现永续利用;②非可再生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用一点少一点,我们应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我国的资源现状:资源丰富,人均不足
例:P61、62活动1、2
人口与资源的矛盾:①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还会不断大量增长;②人民生活水平和生产能力的提高,自然资源的消耗也持续增长;③我国资源利用不当,保护不力、管理不善、破坏和浪费严重。
对策:节约资源,保护资源
3、特点: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不足,相对短缺。
二、土地资源(6月25日 世界土地日)
1、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2、各类土地构成比例不合理:耕地、林地少,难以利用的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3、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⑴优势:总量丰富、类型齐全,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⑵劣势:人均占有量少、比例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各种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运用资料,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①我国主要利用的土地类型有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
②特点:a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b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少;c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d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③从我国土地资源空间分布看,耕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平原、盆地及低山丘陵,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的深山区和边远地区及东南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及青藏高原。
我国土地利用中的核心问题是: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
我国土地利用中的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④问题:
滥砍滥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滥垦草原或过度放牧导致的沙漠化;不合理灌溉引起的土壤次生盐碱化;因乱建设滥占耕地导致的大量农田丧失等等。
⑤对策:
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其他对策:依照政策法令管理;做好开源与节流两项工作;加强土地资源的建设与保护。
例:读图3、8,并联系我国地形、气候等知识,从有利、不利两方面,简要评价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劣(P67活动):
4、分布地区
⑴耕地和林地 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这里土地利用程度高,其中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和低缓的丘陵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的山地。
⑵草地 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这里难利用土地多,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低,牧业在该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占主要地位。
⑶北方旱地与南方水田的差异:北方地多水少,以旱地为主;南方水多地少,以水田为主。
5、存在的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等。
6、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三、水资源(3月22日 世界水日;3月22-28日 中国水周)
1、水是宝贵的资源
⑴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淡水资源绝大部分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是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⑵水危机的原因:用水量增加、水污染、水浪费。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⑴时间分配不均:夏秋季多、冬春季少且年际变化大。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由于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均,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有必要兴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工程(如:引黄济青、南水北调)。
⑵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我国水、土资源的配合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
⑶措施:
①解决季节分配不均——兴修水库。
②解决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如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
③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⑷南水北调工程的三条计划线路
①东线方案:在江苏扬州市把长江水抽进京杭运河,用闸控制,逐级提升,过黄河后,自北自流,沿途供水,直达天津市。
②中线方案:首先从丹江口水库引水到华北平原,第二步在三峡巨型水库建成后,利用高峡出平湖,筑渠输水自流进汉江。
③西线方案:计划提高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的水位,再开凿一些巨大的隧洞,把长江水引入黄河上游,补充西北的水源。
3、我国水资源的特点:⑴水资源短缺⑵时空分布不均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水资源:我国是世界上缺水严重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已成为了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造成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不是总量不足,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衡。
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若将“水资源”与人口、耕地面积结合起来看,我国水土资源配合欠佳,缺水最严重的华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40%,水资源仅占全国的6%,这里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下,河流径流量小,更重要的是人口稠密,耕地广大,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从时间变化看,我国水资源季节变化大,夏秋多、冬春少。
解决水资源不足的主要措施有:①跨流域调水,以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已建或在建的引水工程有: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②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问题。如规模宏大的长江三峡工程和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完成后,都将在防洪、灌溉及水资源调配方面发挥重大作用;③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水污染和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用水紧张的状况。今后我们要加大污水处理力度,发展节水农业,开展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或杜绝水的浪费。
(2)水能资源:水电与火电相比,具有清洁、廉价的特点;而且水力发电是可再生资源,可循环使用。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许多河流在流经阶梯交界处时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蕴藏巨大。我国水能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其中长江水系、雅鲁藏布江、黄河中上游和珠江水系尤其丰富,已开发的水电站,大多分布在长江、黄河和珠江的上游。目前,发电量居前的电站有二滩、葛洲坝、龙羊峡等。正在建设的三峡电站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水电站。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先行官”
1、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⑴交通运输:指的是利用交通工具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
⑵运输工具:火车、汽车、船舶、飞机等。
⑶运输方式: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和管道。
⑷现代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
运输方式
优 点
缺 点
公路运输
方便、机动灵活、速度快
运费较贵、运量较小
铁路运输
速度快、运费低、运量大、连续性好
灵活性较差、短途运输成本高
航空运输
速度最快、舒适、安全
运量最小、运费最高
水路运输
运费最低、运量最大
速度最慢、受天气影响较大
管道运输
方便、速度快运量大、运费低、损耗小、安全可靠、连续性强、管理方便
灵活性差
⑸历史上的四大米市:无锡、九江、芜湖、长沙。
原因:
①雨热同期的气候使得这里的农作物以稻米为主。
②这里位于长江干流和许多支流以及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水运条件非常优越。
③长江中下游自古就是人口聚集的地区,有很大的市场。
2、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线
⑴我国交通运输的分布特点:分布不均,东部密集,西部稀疏,密度相差很大。
⑵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铁路运输。
⑶我国主要铁路线: “三横五纵” (P91中的图4.6)
南北向的铁路线(自东向西排列)
1、京沪线
2、京九线
3、京哈——京广线
4、焦柳线
5、宝成——成昆线
东西向的铁路线(自北向南排列)
6、京包——包兰线
7、陇海——兰新线
8、沪杭线——浙赣线——湘黔线——贵昆线
3、转换灵活的交通运输枢纽
⑴在若干条交通运输线交叉的地方,形成了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⑵重要的铁路运输枢纽
项目
所在省(区)
交汇的铁路
北京
北京
京哈、京沪、京九、京广、京包
成都
四川
宝成、成昆
徐州
江苏
京沪、陇海
株洲
湖南
京广、浙赣、湘黔
兰州
甘肃
包兰、兰新、陇海、兰青
杭州
浙江
沪杭、浙赣
郑州
河南
陇海、京广
4、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⑴客运:根据旅客的出行目的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进行选择。
⑵货运:
①贵重或急需的货物且数量不大的,多由航空运送;
②易死亡变质的活物、鲜货,短程可由公路运送,远程而又数量大的可用铁路上的专用车;
③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运输,尽可能利用水运或铁路运输。
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基础产业
1、农业与我们
⑴概念: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⑵地位: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⑶主要部门:依据劳动对象的不同,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个部门。
2、农业的地区分布
⑴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为东西、南北和垂直三个方面的差异。其中,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把我国分为东部农耕区和西部牧业区。
⑵东部地区农业分布
①种植业: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②林业: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
③渔业: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⑶西部地区农业分布
①天然草场广布,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源、河谷和绿洲。
②我国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
⑷南北差异: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耕地类型
作物熟制
主要农作物
北方地区
旱地
东北平原:一年一熟
华北平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小麦、花生、大豆、甜菜、棉花。
南方地区
水田
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年两熟
华南及海南岛:一年三熟
水稻、油菜、甘蔗、棉花。
我国三大产棉区: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3、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①宜林则林: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但是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
②宜粮则粮: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的地方,适宜种粮。
③宜牧则牧:降水较少,但是牧草生长良好,适宜发展畜牧业。
④宜渔则渔:河湖较多的地方和沿海地区,适宜发展渔业。
4、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⑴问题:耕地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
⑵对策:①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种草。②科技兴农,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③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业。④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⑶九大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江淮地区、太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
⑷ 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农业发展方向的差别及原因。
①“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地理条件:地势平坦,多平原、丘陵地形;降水丰富,热量充足,水热配合较好;交通发达,便于运输,临海,进出口方便,适于发展对外农业贸易;技术设备先进,信息来源广;居民众多,市场大。
②“西部地区之所以要实行退耕还林,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主要是因为西部自然条件在发展耕作业方面处于劣势,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已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形势严峻,所以必须根据西部特点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
一、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广义的农业包括耕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在我国,种植业是农业的主体。种植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它一方面要求有适宜耕作的土地,一般要求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灌溉便利;另一方面要有足够的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光照、热量和水分,世界上农业发展较早、农业发达的地区多分布在降水适中的热带、温带平原地区。
我国农业的差异:①东西差异——界线:400毫米年降水量线。东部以种植业、林业、渔业为主;西部以畜牧业为主(分布着我国的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 原因: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特别是种植业,一方面要求有适宜耕作的土地,另一方面要有农作物生长需要的光照、热量、水分等条件。它需要的是多种自然条件的组合。某一地区,即使其它自然条件都很优越,但只要一个自然因素不适宜,都会成为发展种植业的限制因素,西部气候干旱,降水较少,地势高峻,以高原、山地为主;水、热、土配合较差,且人口稀少,农业发展历史较晚,农业小而分散,以畜牧业为主。东部是湿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平原大部分分布在东部,水、热、土配合良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农业类型多样。
②南北差异——界线:秦岭——淮河 原因分析:北方降水比南方少,雨季短,水资源短缺。 熟制原因:由于南北的热量差异
例:P101活动1、2
因地制宜: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方。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四大原则:宜林则林、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例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的地方适合发展耕作业,例如长江三角洲、三大平原地区,这些地方地形、土壤、水源、气候条件相对来说都比较优越;②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的地方适合发展林业,既增加收入,又可保持水土,发挥森林的环境效益;③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但牧草生长良好的地方,适合发展畜牧业;④河湖较多,水资源充足的地方适合发展渔业。
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例:P103活动1、2、3
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发展
现状
发展成就
举世瞩目:产量、位次、生产能力等
面临挑战
问题严重:耕地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
发展方向与对策
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②建立商品粮基地
③科技兴农
例:P106、107活动1、2、3
三、工业的分布与发展——主导产业
1、工业与我们
⑴概念:从自然界取得物质资源,以及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
⑵分类:
重工业
以生产生产资料为主的工业
采矿、冶金、电力、机械、化学工业、核工业等。
轻工业
以生产生活资料为主的工业
纺织、食品、皮革、造纸、钟表家用电器等。
2、工业的空间分布(3沿)
⑴沿铁路线:京广、京沪、哈大等铁路沿线形成许多工业基地。
⑵沿河: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⑶沿海:集中了4个工业基地、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⑷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
工业基地
辽中南地区
京津唐地区
沪宁杭地区
珠江三角洲
工业中心
大连、沈阳、鞍山
北京、天津、唐山
上海、南京、杭州
广州、深圳、珠海
工业特色
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我国北方最大的
综合性工业基地
我国最大的综合
性工业基地
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3、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⑴涵义:以新的科学技术为基础,电子和信息为龙头,产品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⑵特点:科技人员比例大、研究开发费用高、产品更新换代快。⑶布局: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北京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88年)⑷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区发展方向的差导:
①沿海——科技园区型 ②沿边——贸易导向型 ③内陆——国防军工型
二、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工业的一般生产过程:对原材料加工再加工,如汽车生产:开采铁矿→冶炼钢铁→生产汽车
工业生产特点:阶段性、关联性、计划性
后一阶段所用的原料是前一阶段所用的产品,即前一阶段的生产是为了后一阶段的进行,生产是有计划性,针对性的生产而非盲目生产。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他是国家经济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为农业、建筑、科研、军事等部门提供了许多机械设备、科研仪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我国工业的分布:①我国工业东部沿海、长江沿岸地区多,广大的西部地区少;②我国工业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京广、京沪、哈大等铁路沿线,形成了很多具有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如北京、天津、广州等;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如兰州、包头、西安、郑州、济南等;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地区集中了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合理分布工业:①辽中南地区:资源配置好、交通便利,以重工业为主;②沪宁杭工业区:资源匮泛、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综合型工业;③珠江三角洲:靠近港澳、邻近东南亚、海陆交通便利,“前店后厂”的外向型经济;④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例:111、112活动1——4
高新技术产业的涵义:科学技术为基础、电子和信息为龙头、产品科技含量高
特点:科技人员比例大,研究开发费用高,产品更新换代快。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分布:①发展:起步晚,发展迅猛;②分布:依附于大城市,大分散小集中;③地区差异:沿海——科技园区型,沿边——贸易导向型,内陆——国防军工
P115 活动1、2
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工业区
主要工业中心及工业部门
特征
有利条件
不利因素
辽中南
沈阳机械,鞍山、本溪的钢铁,大连造船与石化,锦州石化
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
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便利的交通
水资源短缺
京津唐
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钢铁、机械、汽车制造、造船工业、航空航天、纺织、化学、电子石油、食品、高新技术等产业。
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丰富的铁矿、石油、海盐等资源、交通便利,丰富煤、石油等能源
水资源短缺
沪宁杭
上海、南京、杭州、无锡、常州、苏州。工业有钢铁、石化、机械、造船、食品
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雄厚的基础和科技力量,便利的交通条件
能源短缺
珠江三角洲
广州、深圳、珠海。
电器、服装、食品、玩具。
以轻工业为主的外向型工业基地
靠近港澳和东南亚,有引进外资和管理的优势
能源短缺
三、比较不同交通运输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的大致分布格局
交通运输:利用交通工具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
交通工具:汽车、飞机、轮船、火车、牲畜、地铁、管道等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交通运输是联系生产与消费的纽带,是连接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桥梁,为了开发利用资源,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强各地区、各民族、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联系,都应首发发展交通运输。
我国交通运输的分布特点:分布不均,东部稠密,西部稀疏,密度相差很大。
原因:我国人口的东多西少,矿产资源的北煤南磷,农产品的南稻北麦,都向交通运输提出了要求;地形上,东部大部分地区为平原,西部地势较高,地形复杂,修路成本高。
铁路线
联系
命名法
类似线
京沪线
京是北京的简称,沪是上海的简称
用起止点城市命名
哈大线、成昆线
湘黔线
湘是湖南简称,黔是贵州简称
以起止点城市所在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命名
浙赣线、青藏线
兰新线
兰为兰州简称,新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简称
以起点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和一个终点城市简称命名
陇海线
南疆线
南疆为新疆南部
以铁路线所在的位置命名
北疆线
命名规律:①从北京出发,“京”在前面;②南北走向,北前南后;③东西走向,东前西后(陇海线除外)。
我国铁路网的骨架,简称“三横五纵”
南北向的铁路线(自东向西排列)
1、京沪线
2、京九线
3、京哈线——京广线
4、同蒲线(大同—孟塬)——太焦线——焦柳线
5、包兰线——宝中线(宝鸡—中卫)——宝成线——成昆线
东西向的铁路线(自北向南排列)
6、大秦线——京包线——包兰线
7、陇海线——兰新线
8、沪杭线——浙赣线——湘黔线——贵昆线
五纵”与陇海线、长江干流交汇处的城市
“五纵”名称
京沪线
京九线
京广线
焦柳线
宝成-成昆线
与陇海线交汇处的城市“
徐州
商丘
郑州
西安
宝鸡
与长江干流交汇处的城市“
南京
九江
武汉
枝城
攀枝花
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
运输方式
特点
优点
缺点
航空运输
速度最快
运量最小,费用最高
铁路运输
速度快、费用低、运量大、连续性好
灵活性较差、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方便、机动灵活、速度快
运费较贵、运量较小
水路运输
费用最低、运量最大
速度最慢,受天气影响较大
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需要考虑的因素有):货物本身性质及运货量、运输距离、目的地位置、运输工具的特点等。
八年级地理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一、辽阔的疆域
1、位置优越
⑴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⑵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⑶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无寒带。
⑷位置优点:
发展农业生产
我国地域广大,南北、东西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对外交往与合作
东濒太平洋,多优良港湾,海上交通便利,有利于同海外各国友好往来;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与多国接壤,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
发展海洋事业
东临太平洋,沿海多优良港湾,便于开发各种海洋资源。
其 它
造就了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北国冰雪、南国热带风光。
2、国土辽阔
⑴陆地面积:约960万Km2,差不多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在世界各国中居第3位,是世界上面积较大的国家。
⑵领土四至:
①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
②最西:新疆的帕米尔高原(73°E);
③最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
④最北:黑龙江省漠河以北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4°N)。
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因东西跨经度大,两地存在着晨昏差异(差约5个小时);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因南北跨越纬度广存在着季节差异。
⑶陆上疆界:2万多千米;海岸线:1.8万多千米。
⑷陆上邻国:陆上邻国(14个):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不丹、南部还有缅、老、越。朝鲜与我国的吉林和辽宁接壤
⑸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从南向北口诀记忆分别是:印尼马文菲日韩
⑹ 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渤海、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渤海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⑺半岛、岛屿、群岛:主要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海南岛北部)。
主要岛屿——台湾岛(我国第一大岛)、海南岛、崇明岛(上海)。
四大群岛:舟山群岛、庙岛群岛、澎湖列岛、南海诸岛
3、34个省级行政(P7中的图1.7)
⑴行政区划: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三级。
⑵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
⑶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
名称
简称
行政中心
名称
简称
行政中心
北京市
京
北京
贵州省
贵或黔
贵阳
天津市
津
天津
云南省
云或滇
昆明
河北省
冀
石家庄
西藏自治区
藏
拉萨
山西省
晋
太原
陕西省
陕或秦
西安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
呼和浩特
甘肃省
甘或陇
兰州
辽宁省
辽
沈阳
安徽省
皖
合肥
吉林省
吉
长春
福建省
闽
福州
黑龙江省
黑
哈尔滨
江西省
赣
南昌
上海市
沪
上海
山东省
鲁
济南
江苏省
苏
南京
河南省
豫
郑州
浙江省
浙
杭州
湖北省
鄂
武汉
湖南省
湘
长沙
青海省
青
西宁
广东省
粤
广州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
银川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
南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
乌鲁木齐
海南省
琼
海口
香港特别行政区
港
香港
重庆市
渝
重庆
澳门特别行政区
澳
澳门
四川省
川或蜀
成都
台湾省
台
台北
直辖市:北京、天津(位于暖温带),重庆、上海(位于亚热带)
有两个简称的省市:贵州省(贵或黔)、云南省(云或滇)、甘肃省(甘或陇)、四川省(川或蜀)、陕西省(陕或秦)
⑷特殊的省级行政区。
①跨纬度最广的是海南省(因为南海部分也算)。跨经度最广的是内蒙古自治区。
②地处纬度最高的是黑龙江省。 纬度最低的是海南省。
③少数民族数目最多的是云南省。
④大陆海岸线最长的是广东省。 沿海岛屿最多的是浙江省。
⑤全部处于热带的是海南省。
⑥邻国最多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邻省最多的是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
⑦面积最大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面积最小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
⑧人口最多的是广东省。 人口最少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
⑨同时濒临黄、渤海的是辽宁省、山东省。 位于热带:港澳琼(全部)滇桂粤台(部分)
⑩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的省是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台湾省。
(11)临海省:(自北向南):辽、冀、津、鲁、苏、沪、浙、闽、台、粤、港、澳、桂、琼(14个)
(12)有陆上邻国的省:辽、吉、黑、内蒙古、甘、新、藏、云、桂(9个省)
(5)34省地理方位口诀记忆
东北三省黑吉辽,北部边疆内蒙古。黄河中下六省市,晋冀豫鲁和京津
长江中下七省市 鄂湘赣皖浙苏沪。南部沿海七省区,琼台港澳桂粤闽。
西南云贵川渝藏 ,西北陕甘青宁新
二、 众多的人口
1、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⑴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以上。2005年1月6日,为中国的13亿人口日。
⑵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
⑶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4)人口增长曲线图反应的是:1949年前(新中国成立前)人口增长缓慢,1949年后(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迅速,呈直线增长
2、人口东多西少
⑴人口密度: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4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会计算人口的密度(人口密度=该地区的总人口数(人)/该地区的总面积(平方千米))
⑵人口分布特点:以黑河(黑龙江省)——腾冲(云南省)为界,东多西少。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500-600人每平方千米),面积43%,人口占94%,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10人每平方千米),面积57%,人口仅占6%,东西人口分界线:从黑龙江省的黑河市至云南省的腾冲县。
⑶34个省级行政区中,人口最多的是广东省,人口最少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密度最大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密度最小的是西藏自治区。23个省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是江苏省。
三、多民族的大家庭
1、56个民族
⑴人口数最多的是汉族,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
⑵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最少是珞巴族,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
口诀记忆:中华民族五十六,人口最多是汉族,少数民族五十五,人口最多是壮族(1600万)五百万人满回土,苗维彝藏和蒙古
⑶各民族有独特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和传统的体育活动,如汉族的端午节、傣族的泼水节、孔雀舞,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维吾尔族的开斋节、彝族的火把节、朝鲜族的长鼓舞,苗族的芦笙节等。
⑷民族政策: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2、民族的分布
⑴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⑵汉族: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
⑶少数民族:相对分散,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 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云南省,东北主要少数民族;满族、朝鲜族; 西北主要少数民族:维吾尔族、回族 ;西南少数民族:藏族、壮族、彝族、苗族、傣族
注意: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泛的民族,全国2000多个县几乎都有回族分布。
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蒙古族和藏族信仰喇嘛教(藏传佛教的一门分支)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一、地势和地形
1、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⑴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多为山地、高原和盆地,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
为主。
⑵三级阶梯概况
阶梯名称
海拔高度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第一级阶梯
4000米以上
高原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东缘
第二级阶梯
1000~2000米
高原、盆地
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
500米以下
丘陵、山地、平原、
盆地相间分布
东南丘陵、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⑶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产生的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②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入海洋;河流从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的水能。
③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但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2、地形复杂多样(P24中的图2.4)
⑴四大高原的特点
①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冰川广布、雪山连绵。世界最高,中国最大的平原。
②黄土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黄土分布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
③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不平,俗称“坝子”。
④内蒙古高原:我国第二大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垠。
⑵三大平原特点
① 东北平原: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地势坦荡,黑土广布,称“黑土地”。海拔200米以下
②华北平原:我国最完整的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称“黄土地”。海拔50米以下
③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最低平的平原,河湖密布,著名的“鱼米之乡”、“水乡”。海拔10米以下。
⑶四大盆地特点
① 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盆地,有我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我国最大内流河——塔里木河
②准噶尔盆地:我国面积第二大盆地,相对湿润,位置最高,纬度最北。
③柴达木盆地:我国地势最高的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④四川盆地:也称“紫色盆地”,最大的外流盆地,西部有面积较大的成都平原,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⑷主要山脉(P26中的图2.6)
①东西走向的三列
北列:天山—阴山—燕山 中列:昆仑山—秦岭 –大别山 南列:南岭
[注意]秦岭是划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秦岭南北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差异。
②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
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中列:长白山—武夷山 东列:台湾山脉
口诀记忆:大(大兴安岭)太太(太行上)无(巫山)靴子(雪峰山),还经常(长白山)上五(武夷山)台山(台湾山脉)
③西北—东南走向的三列,多在我国西部。
北列:阿尔泰山(西) 小兴安岭 (东) 中列:祁连山 南列:巴颜喀拉山
④南北走向的三列
北列:贺兰山 中列:六盘山 南列:横断山区
[注意]横断山脉是由许多列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脉组成。它们由北向南地势逐渐降低,山高谷深、山河相间,极大地阻碍了东西交通。
山脉名称
两侧地形区名称
西侧
东侧
大兴安岭
内蒙古高原
东北高原
太行山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巫山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雪峰山
云贵高原
江南丘陵
横断山脉
青藏高原
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贺兰山
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
南侧
北侧
天山
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
昆仑山
青藏高原
塔里木盆地
阴山
黄土高原
内蒙古高原
秦岭
汉中谷地
黄土高原
南岭
两广丘陵
江南丘陵
⑤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是世界第一高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境。
⑥中国五岳: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南岳衡山(湖南),北岳恒山(河北)中岳嵩山(河南)。
⑸主要丘陵:自北向南依次是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注意:太行山是山西和陕西界山,巫山是重庆与湖北的界山,昆仑山是新疆与西藏的界山,祁连山是甘肃与青海的界山,武夷山是福建与江西的界山,大兴安岭全部在内蒙古
3、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
⑴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当2/3。
意义:①有利影响: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森林、矿产、水力、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林业,采矿业及旅游业。)
②不利影响:山区多,平原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总结:不同的地形区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利用方式也不同。如湿润半湿润的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畜牧业和旅游业;干旱、半干旱的平原、高原则适宜发展畜牧业;干旱、半干旱区只有在有水灌溉的绿洲区、平原区才可发展种植业。
⑵山区的开发利用
①有利条件: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优势较大,森林、矿产、生物资源、山区水能丰富。
②不利条件:地形崎岖,交通不便,易发生自然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开发利用山区时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的发生。
注意:我国的贫困山区多集中在中西部: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秦岭-大巴山区和四川盆地边缘
二、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1、南北气温的差异
⑴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
原因:主要受纬度影响(北方太阳高度比南方低),北方比南方获得的太阳热量少,气温低;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而南方由于山岭的阻挡,受到的影响较小。
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0℃等温线重要意义: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南方和北方分界线,水田和旱地分界线,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湿润和半湿润的分界线,亚热带季风和温带季风分界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分界线,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
⑵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在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大多数地方南北相差不大。
原因:主要受纬度影响,南北获得的太阳热量差不多。
⑶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黑龙江的漠河镇,最热地方:海南海口;夏季最热的地方:新疆的吐鲁番,最冷地方:青藏高原。夏季号称三大火炉的是:重庆、武汉、南京
读图:P31 2——13 P32 2——14,读图步骤如下:
① 根据图例,读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概括总结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② 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出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③ 根据等温线的疏密了解气温空间变化的梯度式变化幅度;④阅读南北气温极端数值,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
如图2..13:我国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由南向北递减,即越往北去,气温越低。从图中可以看出0℃等温线大致穿过秦岭——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曲,主要是因为地形地势的影响;等温线的密集,说明了气温的差异较大。我国最南气温为16℃,最北气温-32℃,所以我国南北1月平均气温大约相差50℃。
⑷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①依据:A、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和农业生产的实际(农业生产实际主要指一个地方气候为农作物所能提供的热量条件) B、将≥10℃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称为活动积温,它是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针。
②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P33中的图2.15)类型五个加一个高原气候区:(北→南)寒温带(高原气温区)、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
温度带
寒温带
中温带
暖温带
亚热带
热带
高原气候区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
一年一熟
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
一年两熟到三熟
一年三熟
一年一熟
作物
春小麦
春小麦、大豆、玉米、甜菜
冬小麦、玉米、苹果、梨
水稻、油菜、甘蔗、柑橘
水稻、芒香蕉
青稞、豌豆、小麦
搭:不同的温度带内,同一种粮食作物(如小麦),选择的播种时间也不同,暖温带适合于秋季播种,收获的是冬小麦;中温带适合于春季播种小麦,收获的是春小麦。
关系:①不同的温度带,地面植被不同,因而生长的水果也不同;②不同的温度带,农作物生长期内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不同,因而农作物的熟制也不同;③不同的温度带,冬夏的气温差异很大,因而居民的建筑特色也不同;④不同的温度带,所处的纬度位置高低不同,接受太阳光热多少不同,气温高低不同,因而农作物的播种时间也不同。
例:P37活动2:气候干湿程度不同,对人们的身体也有很大影响,如南方降水多,人们易患风湿病,因而爱吃辣椒,北方降水少,气候干旱,人们易上火,体力消耗大,因而爱吃菠菜,爱喝绿豆米汤。
关系:干湿地区影响地面植被,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因而森林繁茂;干旱地区,降水稀少,因而草木短小,农业类型不同,农作物(经济作物)也不同,人们的饮食习惯和身体状况也不同。
2、东西干湿的差异
降水分布和时间分配规律及原因
基本特点(规律)
原因
影响
名称
内容
空间分布规律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渐少
影响我国降水的主要原因是夏季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大,降水多;西北内陆地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稀少
东南部湿润,愈向西北部内陆越干燥
时间变化
季节变化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月到9月的夏秋季节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降水丰沛;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燥空气的影响,降水少
使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得早,退得晚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得晚,退得早,南涝北旱
年际变化
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干旱地区最大
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反常所造成的
降水的南北
差异
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南方:降水多,雨季长
由夏季风形成锋面雨带进退规律决定的。
形成北方的春旱、夏涝;江淮地区的梅雨和伏旱
⑴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年降水量空间(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⑵我国降水最多地方是台湾省的火烧寮;降水最少地方是新疆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⑶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可划分为四类干湿地区类型。(P36中的图2.17)
干湿地区
干湿状况
分布地区
植被
湿润地区
年降水量>800mm
降水量>蒸发量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东北三省东部、黑龙江西北、内蒙古东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森林
半湿润地区
年降水量400mm-800mm
降水量>蒸发量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
森林草原
半干旱地区
年降水量200mm-400mm
降水量<蒸发量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分
草原
干旱地区
年降水量<200mm
降水量<蒸发量
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和青藏高原西北部
多荒漠
(4)我国400mm等降水量线经过地: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400mm等降水量线的重要意义:半干旱和半润润的分界线。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3、我国气候特点
⑴季风气候显著
①季风:季风是指随季节变化而变更风向的风。
②季风的成因:海陆热力差异是形成我国季风的主要原因。
季风是指一年内盛行风向随着季节变换而显著变化的风;季风气候则是指一年内因盛行不同风向的季风而形成的气候类型。
季风名称
成因
发源地
风向
陆地→海洋
海洋→陆地
性质
影响范围(地区)
冬季风
由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
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高原一带
偏北
(西北、东北)
陆地→海洋
寒冷干燥
我国东部广大地区(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台湾等)
夏季风
太平洋、印度洋的热带海面
偏南
(东南、西南)
海洋→陆地
温暖湿润
东南季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西南季风:我国西南华南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
③季风气候的特征:冬季吹偏北风(东北季风和西北季风),寒冷干燥;夏季吹偏南风(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温暖湿润。
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其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⑤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区别:季风区降水丰富,主要集中于夏季;非季风区受海陆位置和地形因素的影响,夏季风难以到达,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较干旱。
⑥我国东部地区主要的降水形式:锋面雨。夏季风的进退影响我国东部雨带的转移
锋面雨形成的雨带移动规律:五月到东南,六月到长江淮河流域,形成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季节,七八月到达华北、东北,长江中下游形成伏旱天气,九月回撤东南,十月完全退出我国大陆。
⑵气候复杂多样(P42中的图2.26)
①东部: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旱雨季分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和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影响因素为:纬度。我国季风气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雨热同期(夏季高温多雨)
②西北部: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主要集中在夏季)。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
③西南部(青藏高原地区):高原山地气候(夏季凉爽,冬季严寒,降水稀少,主要集中在夏季)。影响因素是:地形因素。
注意:书上42页吐鲁番盆地气候干燥,冬冷夏热,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冬季寒冷漫长,青藏高原大部分四季常冬,海南岛气候湿润,终年皆夏。
4、我国气候的影响
①气候复杂多样,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经济,使我国的农作物和各种动植资源极其丰富。
②季风区最突出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降水量最多的时候,也是气温最高的时候,这时也正是农作物生长时期,雨热搭配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容易带来各种灾害性天气。冬季风活动强烈,会爆发寒潮;夏季风活动不稳定,也会导致水旱灾害的发生。
主要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寒潮、台风、旱灾、洪涝等。其中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例:P40活动2:我国东部背靠亚欧大陆,面临太平洋,地处季风气候区,受夏季风影响非常明显,因而夏季高温多雨,由此可知造成两个地区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不是纬度位置而是海陆位置,正是由于海陆位置的影响,才使地处同纬度大洋西岸的阿拉伯半岛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同纬度的我国长江中下游成为“水乡”、“鱼米之乡”。
例:P40活动3
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东部地区: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地区:高原山地气候。
P42图2——26,我国的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地区
例:P43活动2: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人们种植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瓜果蔬菜也不同,如东北种植的是春小麦、甜菜;华北、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南地区种植的是冬小麦、甘蔗;北方(东北、华北)种植的油料是花生、大豆,长江以南则种油菜;北方水果有:苹果、梨、葡萄;南方则有柑橘、菠罗、香蕉。
影响我国的灾害性天气
灾害
多发地区
多发季节
特点
成因
伏旱
长江中下游地区
7月
天气酷热少雨,抗旱任务艰巨
冬季风北退,雨带移出长江中下游地区
春旱
华北
春季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河湖水位下降
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夏季风没有到达(或受单一冷气流影响),降水少,又值农作物播种、生长季节,需水量大
台风
东南沿海
夏秋季
狂风暴雨
热带海洋上形成的强烈的热带气旋
洪涝
长江中下游,其它大河流域
夏季
洪涝灾害
季风进退反常
寒潮
我国青藏、海南、台湾云贵以外其它地区
秋末,冬季初冬
大风降温
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
三、河流和湖泊
1、众多的河湖
⑴外流河、外流区:最后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外流河,所在的区域为外流区。
⑵内流河、内流区: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内流河,所在的区域为内流区。
⑶我国外流区和内流区的比较:
流域名称
占全国总面积
主要大河
外流区域
2/3
流入太平洋:长江、黄河、珠江、澜沧江(境外称湄公河)。
流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境外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怒江(境外称萨尔温江)。
流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我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
分 界 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内流区域
1/3
流入沙漠深处:塔里木河
⑷外流河与内流河水文特征的比较:
①外流河大多分布在东南部外流区内,受季风气候影响,河流水量大,河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河流汛期自南向北越来越短,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冬季有结冰现象。
②内流河分布在西北内陆,水量较小,季节变化大,河水主要来源于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
2、京杭运河
京杭运河是世界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全长达1800千米,自北向南经过京、津2市和冀、鲁、苏、浙4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附:京杭运河:
起、终点
地位
长度
经过省、市
沟通水系
航运量
北京到杭州
世界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
1800千米
京、津、冀、鲁、苏、浙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浙江、江苏境内的运河段,仍是重要的运输线,年运输量在内河航运中仅次于长江
影响因素
对我国河流的影响
地形(地势)
地势西高东低,河水滚滚东流入海,成为外流河,位于外流区
气候
气温
成为内流河,位于内流区
夏季升高,高山冰雪融水增多,河水就多
冬季降低,高山冰雪融水减少,河水就少
降水
增多,外流河水就增多,水位就上涨
减少,外流河水就减少,水位就下降
不同地区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成因:
地区
东北
秦-淮以北
秦-淮以南
河流
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
辽河、海河、黄河
长江、珠江
水量
特征
丰富
较小
丰富
成因
流经森林茂密、气候湿润的地区
流经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
流经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
水位变化
特征
较小
大
小
成因
河流补给多样
河流补给主要是7、8月的降水
降水的季节长
汛期
特征
汛期较短、季变较小
汛期较短、季变大
汛期长、季变小
成因
冬季积雪,春天融化,形成春汛,夏季受夏季风影响,形成夏汛
降水季节短
降水多,且季节长
含沙量
特征
小
大
小
成因
森林茂密,水土流失小
河流上、中游植被少,且流经疏松土质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植被保护较好
结冰期
特征
长
较短
无
成因
冬季长,气温低
冬季较短
冬季气温在0℃以上
3、长江与黄河(P48中的图2.32、P53中的图2.36)
黄河的治理:P48 图2——32,知道黄河的概况,流经省区
黄河发源于青海的巴彦喀拉山的约古宗列曲,呈巨大“几”字型,全长5464千米,为我国第二长河,(注意:黄河不能称为第二大河,只是第二长河)向东流经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九省区,注入渤海;黄河上游和中游有丰富的水能资源(龙羊峡等),中游则修渠灌溉(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经黄河灌溉成了“塞上江南”),下游形成地上河,夏季多洪水泛滥。
a黄河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和中游,上游水电站:龙羊峡、李家峡(青海)、刘家峡(甘肃兰州附近);中游:小浪底(黄河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河南);
b黄河上最大的水电站:拉西瓦水电站;
c黄河上的著名景观:壶口瀑布(位于山西和陕西交界处)
河段
黄河的忧患
治理措施
表现
成因
上游(源头——内蒙古的河口)
气候干旱、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宁夏、内蒙古有凌汛
降水少,放牧过度,植被破坏,纬度高,解冻迟
造林种草,合理放牧,修建水库、水电站,及时疏通河道
中游(内蒙古的河口-河南的孟津
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
乱伐森林、滥垦草地、流经黄土高原
禁止破坏森林、草地 治沙
退耕还林、还草
造林种草、打坝淤地 并举
修建梯田,承包治理
修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防洪
下游(河南的孟津-山东的利津
形成“地上河”,易决口改道,洪水泛滥,山东境内有凌汛
大量泥沙入河,下游河床抬高而形成,解冻迟
加固大堤,引黄淤灌,疏通河道
黄河的凌汛主要发生在初春的上游:宁夏、内蒙古和下游的山东境内
黄河重要任务是治沙和保持水土
黄河下游还容易发生断流:(1)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2)人为原因沿岸生产生活用水增多,(3)解决办法:修建水库、植树造林、涵养水源,跨区域调水,协调生产、生活用水。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东雪山西南侧(正源沱沱河),流经青、川、藏、云、渝、鄂、湘、赣、皖、苏、沪11省,全长6300千米,流域面积1808500平方千米,注入东海。(P53图2——36)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长度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流量最大(上游:源头——湖北宜昌;中游到江西湖口;下游至上海入海口)(即源头---上游宜昌----中游湖口---下游上海)
长江上游主要支流:北四南三七支流,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汉(江)\乌(江)湘(江)\赣(江)(注意:金沙江不是支流而是干流)
长江干流时段的称呼:通天河(源头至青海玉树),金沙江(玉树至宜宾)、川江(宜宾至湖北宜昌)、荆江(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矶)、扬子江(江苏、镇江段)
长江上游主要水电站及图上位置:雅砻江与金沙江汇合处:二滩水电站,宜昌附近:三峡水电站(中国最大发电站、水利枢纽工程兼防洪)、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
长江支流上重要湖泊:湘江(洞庭湖)、赣江(鄱阳湖)
长江上的重要城市:宜宾(岷江与金沙江交汇处)、重庆(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武汉
长江的两个称呼:水能宝库、黄金水道
水能宝库:长江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上游河段(源头——宜宾段和三峡段),蕴藏量占全国的1/3,可利用量占全国的一半,但由于工程条件复杂,投资大等原因现阶段开发较少。
黄金水道:①干流横贯东西,宜宾以下四季通航;②干支流航程近8万千米,占全国的2/3,货运量约占全国的60%。
例:P56活动2:
长江洪涝发生原因:①夏季降水集中,汛期长、水量大;支流多,流域广②有三大洪水来源(宜昌以上的长江上游干支流;中游南面的洞庭湖、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汉江);③社会原因:围湖造田、滥伐森林、陡坡开荒等)
治理措施:① 加固江防大堤;② 兴建一批分洪,蓄洪工程;③ 修建许多水库;④ 重点治理一些河段(如荆江,川江等);⑤ 在长江上游大力植树造林,保持水土,禁止乱砍滥伐森林、滥垦草地、过度放牧、破坏生态环境;⑥ 禁止人们围湖造田,政府应实施平垸行洪政策,落实移民建镇计划,帮助农民发展替代产业,减少抗洪压力;⑦ 教育人们退耕还林还草还湖;⑧ 建设一些大型的水利枢纽工程。
长江洪水对长江中下游危害最大,长江的最主要任务是防洪
长 江
黄 河
长 度
6300千米
5500千米
发源地
唐古拉山的沱沱河
巴颜喀拉山的约古宗列曲
特 点
呈“V+W”字形,是我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
呈“几”字形,是我国第二长河,是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注入海洋
东海
渤海
上、中、下游的
分界点
上——宜昌—中—湖口——下
上——河口—中—孟津——下
流经省区
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11个)
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9个)
流经地形区
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四川盆地、巫
山、长江中下游平原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主要支流
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汉江、乌江、湘江、赣江
泾河、湟水、汾河、渭河
开 发
①“水能宝库”,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著名水电站:三峡、葛洲坝。
②“黄金水道”,干流横贯东西,终年不冻,宜宾以下四季通航。
①中上游利用水能发电。著名水电站:龙羊峡、三门峡、小浪底。
②引黄灌溉:塞外江南——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华北平原重要的引用水源。
忧 患
①长江上中游湖泊面积缩小,森林和草地植被遭到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②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岸的汉江,是中下游平原地区洪水的三个主要来源。
③川江滩多流急,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泥沙淤积。
①上游:气候趋于干旱,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宁夏、内蒙古和山东境内初春时节易形成凌汛。
②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成为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③下游:河道变宽,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沉积,使河床抬高,成为“地上河”,洪水威胁严重,水污染加重。山东境内初春时节易形成凌汛。
治理措施
①兴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保持水土;兴建分洪、蓄洪工程。(蓄)
②整治河道,退耕还林还湖。(导)
③加固江防大堤。(防)
治理川江和荆江(裁湾取直)
①上游:合理放牧,恢复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修建水库、水电站。(用)
②中游: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打坝淤地,保持水土。(防)
③下游:加固加高黄河大堤,疏浚河道,治理水污染。(治)
4、主要的湖泊
我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青海),同时也是最大的咸水湖。
我国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江西)(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4月22日 世界地球日)
1、自然资源: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
2、分类:
①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能够循环使用,如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②非可再生资源——用一些就少一些,如矿产资源。
基本特征:①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我国是世界资源大国。不仅如此,我国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矿种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②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许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居世界后列。③自然资源形势严峻。由于利用不当、管理不善,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和浪费的现象严重。
自然资源的特点:①从那里来→自然界;②对人类有何意义→有使用价值;
分类:①可再生资源:可以循环使用的资源,我们应合理利用,并注重保护和培育,实现永续利用;②非可再生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用一点少一点,我们应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我国的资源现状:资源丰富,人均不足
例:P61、62活动1、2
人口与资源的矛盾:①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还会不断大量增长;②人民生活水平和生产能力的提高,自然资源的消耗也持续增长;③我国资源利用不当,保护不力、管理不善、破坏和浪费严重。
对策:节约资源,保护资源
3、特点: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不足,相对短缺。
二、土地资源(6月25日 世界土地日)
1、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2、各类土地构成比例不合理:耕地、林地少,难以利用的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3、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⑴优势:总量丰富、类型齐全,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⑵劣势:人均占有量少、比例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各种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运用资料,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①我国主要利用的土地类型有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
②特点:a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b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少;c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d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③从我国土地资源空间分布看,耕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平原、盆地及低山丘陵,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的深山区和边远地区及东南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及青藏高原。
我国土地利用中的核心问题是: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
我国土地利用中的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④问题:
滥砍滥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滥垦草原或过度放牧导致的沙漠化;不合理灌溉引起的土壤次生盐碱化;因乱建设滥占耕地导致的大量农田丧失等等。
⑤对策:
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其他对策:依照政策法令管理;做好开源与节流两项工作;加强土地资源的建设与保护。
例:读图3、8,并联系我国地形、气候等知识,从有利、不利两方面,简要评价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劣(P67活动):
4、分布地区
⑴耕地和林地 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这里土地利用程度高,其中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和低缓的丘陵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的山地。
⑵草地 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这里难利用土地多,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低,牧业在该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占主要地位。
⑶北方旱地与南方水田的差异:北方地多水少,以旱地为主;南方水多地少,以水田为主。
5、存在的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等。
6、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三、水资源(3月22日 世界水日;3月22-28日 中国水周)
1、水是宝贵的资源
⑴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淡水资源绝大部分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是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⑵水危机的原因:用水量增加、水污染、水浪费。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⑴时间分配不均:夏秋季多、冬春季少且年际变化大。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由于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均,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有必要兴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工程(如:引黄济青、南水北调)。
⑵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我国水、土资源的配合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
⑶措施:
①解决季节分配不均——兴修水库。
②解决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如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
③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⑷南水北调工程的三条计划线路
①东线方案:在江苏扬州市把长江水抽进京杭运河,用闸控制,逐级提升,过黄河后,自北自流,沿途供水,直达天津市。
②中线方案:首先从丹江口水库引水到华北平原,第二步在三峡巨型水库建成后,利用高峡出平湖,筑渠输水自流进汉江。
③西线方案:计划提高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的水位,再开凿一些巨大的隧洞,把长江水引入黄河上游,补充西北的水源。
3、我国水资源的特点:⑴水资源短缺⑵时空分布不均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水资源:我国是世界上缺水严重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已成为了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造成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不是总量不足,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衡。
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若将“水资源”与人口、耕地面积结合起来看,我国水土资源配合欠佳,缺水最严重的华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40%,水资源仅占全国的6%,这里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下,河流径流量小,更重要的是人口稠密,耕地广大,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从时间变化看,我国水资源季节变化大,夏秋多、冬春少。
解决水资源不足的主要措施有:①跨流域调水,以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已建或在建的引水工程有: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②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问题。如规模宏大的长江三峡工程和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完成后,都将在防洪、灌溉及水资源调配方面发挥重大作用;③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水污染和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用水紧张的状况。今后我们要加大污水处理力度,发展节水农业,开展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或杜绝水的浪费。
(2)水能资源:水电与火电相比,具有清洁、廉价的特点;而且水力发电是可再生资源,可循环使用。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许多河流在流经阶梯交界处时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蕴藏巨大。我国水能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其中长江水系、雅鲁藏布江、黄河中上游和珠江水系尤其丰富,已开发的水电站,大多分布在长江、黄河和珠江的上游。目前,发电量居前的电站有二滩、葛洲坝、龙羊峡等。正在建设的三峡电站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水电站。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先行官”
1、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⑴交通运输:指的是利用交通工具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
⑵运输工具:火车、汽车、船舶、飞机等。
⑶运输方式: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和管道。
⑷现代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
运输方式
优 点
缺 点
公路运输
方便、机动灵活、速度快
运费较贵、运量较小
铁路运输
速度快、运费低、运量大、连续性好
灵活性较差、短途运输成本高
航空运输
速度最快、舒适、安全
运量最小、运费最高
水路运输
运费最低、运量最大
速度最慢、受天气影响较大
管道运输
方便、速度快运量大、运费低、损耗小、安全可靠、连续性强、管理方便
灵活性差
⑸历史上的四大米市:无锡、九江、芜湖、长沙。
原因:
①雨热同期的气候使得这里的农作物以稻米为主。
②这里位于长江干流和许多支流以及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水运条件非常优越。
③长江中下游自古就是人口聚集的地区,有很大的市场。
2、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线
⑴我国交通运输的分布特点:分布不均,东部密集,西部稀疏,密度相差很大。
⑵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铁路运输。
⑶我国主要铁路线: “三横五纵” (P91中的图4.6)
南北向的铁路线(自东向西排列)
1、京沪线
2、京九线
3、京哈——京广线
4、焦柳线
5、宝成——成昆线
东西向的铁路线(自北向南排列)
6、京包——包兰线
7、陇海——兰新线
8、沪杭线——浙赣线——湘黔线——贵昆线
3、转换灵活的交通运输枢纽
⑴在若干条交通运输线交叉的地方,形成了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⑵重要的铁路运输枢纽
项目
所在省(区)
交汇的铁路
北京
北京
京哈、京沪、京九、京广、京包
成都
四川
宝成、成昆
徐州
江苏
京沪、陇海
株洲
湖南
京广、浙赣、湘黔
兰州
甘肃
包兰、兰新、陇海、兰青
杭州
浙江
沪杭、浙赣
郑州
河南
陇海、京广
4、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⑴客运:根据旅客的出行目的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进行选择。
⑵货运:
①贵重或急需的货物且数量不大的,多由航空运送;
②易死亡变质的活物、鲜货,短程可由公路运送,远程而又数量大的可用铁路上的专用车;
③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运输,尽可能利用水运或铁路运输。
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基础产业
1、农业与我们
⑴概念: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⑵地位: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⑶主要部门:依据劳动对象的不同,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个部门。
2、农业的地区分布
⑴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为东西、南北和垂直三个方面的差异。其中,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把我国分为东部农耕区和西部牧业区。
⑵东部地区农业分布
①种植业: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②林业: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
③渔业: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⑶西部地区农业分布
①天然草场广布,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源、河谷和绿洲。
②我国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
⑷南北差异: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耕地类型
作物熟制
主要农作物
北方地区
旱地
东北平原:一年一熟
华北平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小麦、花生、大豆、甜菜、棉花。
南方地区
水田
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年两熟
华南及海南岛:一年三熟
水稻、油菜、甘蔗、棉花。
我国三大产棉区: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3、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①宜林则林: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但是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
②宜粮则粮: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的地方,适宜种粮。
③宜牧则牧:降水较少,但是牧草生长良好,适宜发展畜牧业。
④宜渔则渔:河湖较多的地方和沿海地区,适宜发展渔业。
4、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⑴问题:耕地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
⑵对策:①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种草。②科技兴农,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③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业。④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⑶九大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江淮地区、太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
⑷ 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农业发展方向的差别及原因。
①“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地理条件:地势平坦,多平原、丘陵地形;降水丰富,热量充足,水热配合较好;交通发达,便于运输,临海,进出口方便,适于发展对外农业贸易;技术设备先进,信息来源广;居民众多,市场大。
②“西部地区之所以要实行退耕还林,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主要是因为西部自然条件在发展耕作业方面处于劣势,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已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形势严峻,所以必须根据西部特点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
一、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广义的农业包括耕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在我国,种植业是农业的主体。种植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它一方面要求有适宜耕作的土地,一般要求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灌溉便利;另一方面要有足够的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光照、热量和水分,世界上农业发展较早、农业发达的地区多分布在降水适中的热带、温带平原地区。
我国农业的差异:①东西差异——界线:400毫米年降水量线。东部以种植业、林业、渔业为主;西部以畜牧业为主(分布着我国的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 原因: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特别是种植业,一方面要求有适宜耕作的土地,另一方面要有农作物生长需要的光照、热量、水分等条件。它需要的是多种自然条件的组合。某一地区,即使其它自然条件都很优越,但只要一个自然因素不适宜,都会成为发展种植业的限制因素,西部气候干旱,降水较少,地势高峻,以高原、山地为主;水、热、土配合较差,且人口稀少,农业发展历史较晚,农业小而分散,以畜牧业为主。东部是湿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平原大部分分布在东部,水、热、土配合良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农业类型多样。
②南北差异——界线:秦岭——淮河 原因分析:北方降水比南方少,雨季短,水资源短缺。 熟制原因:由于南北的热量差异
例:P101活动1、2
因地制宜: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方。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四大原则:宜林则林、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例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的地方适合发展耕作业,例如长江三角洲、三大平原地区,这些地方地形、土壤、水源、气候条件相对来说都比较优越;②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的地方适合发展林业,既增加收入,又可保持水土,发挥森林的环境效益;③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但牧草生长良好的地方,适合发展畜牧业;④河湖较多,水资源充足的地方适合发展渔业。
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例:P103活动1、2、3
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发展
现状
发展成就
举世瞩目:产量、位次、生产能力等
面临挑战
问题严重:耕地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
发展方向与对策
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②建立商品粮基地
③科技兴农
例:P106、107活动1、2、3
三、工业的分布与发展——主导产业
1、工业与我们
⑴概念:从自然界取得物质资源,以及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
⑵分类:
重工业
以生产生产资料为主的工业
采矿、冶金、电力、机械、化学工业、核工业等。
轻工业
以生产生活资料为主的工业
纺织、食品、皮革、造纸、钟表家用电器等。
2、工业的空间分布(3沿)
⑴沿铁路线:京广、京沪、哈大等铁路沿线形成许多工业基地。
⑵沿河: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⑶沿海:集中了4个工业基地、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⑷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
工业基地
辽中南地区
京津唐地区
沪宁杭地区
珠江三角洲
工业中心
大连、沈阳、鞍山
北京、天津、唐山
上海、南京、杭州
广州、深圳、珠海
工业特色
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我国北方最大的
综合性工业基地
我国最大的综合
性工业基地
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3、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⑴涵义:以新的科学技术为基础,电子和信息为龙头,产品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⑵特点:科技人员比例大、研究开发费用高、产品更新换代快。⑶布局: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北京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88年)⑷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区发展方向的差导:
①沿海——科技园区型 ②沿边——贸易导向型 ③内陆——国防军工型
二、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工业的一般生产过程:对原材料加工再加工,如汽车生产:开采铁矿→冶炼钢铁→生产汽车
工业生产特点:阶段性、关联性、计划性
后一阶段所用的原料是前一阶段所用的产品,即前一阶段的生产是为了后一阶段的进行,生产是有计划性,针对性的生产而非盲目生产。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他是国家经济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为农业、建筑、科研、军事等部门提供了许多机械设备、科研仪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我国工业的分布:①我国工业东部沿海、长江沿岸地区多,广大的西部地区少;②我国工业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京广、京沪、哈大等铁路沿线,形成了很多具有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如北京、天津、广州等;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如兰州、包头、西安、郑州、济南等;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地区集中了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合理分布工业:①辽中南地区:资源配置好、交通便利,以重工业为主;②沪宁杭工业区:资源匮泛、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综合型工业;③珠江三角洲:靠近港澳、邻近东南亚、海陆交通便利,“前店后厂”的外向型经济;④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例:111、112活动1——4
高新技术产业的涵义:科学技术为基础、电子和信息为龙头、产品科技含量高
特点:科技人员比例大,研究开发费用高,产品更新换代快。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分布:①发展:起步晚,发展迅猛;②分布:依附于大城市,大分散小集中;③地区差异:沿海——科技园区型,沿边——贸易导向型,内陆——国防军工
P115 活动1、2
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工业区
主要工业中心及工业部门
特征
有利条件
不利因素
辽中南
沈阳机械,鞍山、本溪的钢铁,大连造船与石化,锦州石化
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
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便利的交通
水资源短缺
京津唐
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钢铁、机械、汽车制造、造船工业、航空航天、纺织、化学、电子石油、食品、高新技术等产业。
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丰富的铁矿、石油、海盐等资源、交通便利,丰富煤、石油等能源
水资源短缺
沪宁杭
上海、南京、杭州、无锡、常州、苏州。工业有钢铁、石化、机械、造船、食品
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雄厚的基础和科技力量,便利的交通条件
能源短缺
珠江三角洲
广州、深圳、珠海。
电器、服装、食品、玩具。
以轻工业为主的外向型工业基地
靠近港澳和东南亚,有引进外资和管理的优势
能源短缺
三、比较不同交通运输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的大致分布格局
交通运输:利用交通工具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
交通工具:汽车、飞机、轮船、火车、牲畜、地铁、管道等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交通运输是联系生产与消费的纽带,是连接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桥梁,为了开发利用资源,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强各地区、各民族、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联系,都应首发发展交通运输。
我国交通运输的分布特点:分布不均,东部稠密,西部稀疏,密度相差很大。
原因:我国人口的东多西少,矿产资源的北煤南磷,农产品的南稻北麦,都向交通运输提出了要求;地形上,东部大部分地区为平原,西部地势较高,地形复杂,修路成本高。
铁路线
联系
命名法
类似线
京沪线
京是北京的简称,沪是上海的简称
用起止点城市命名
哈大线、成昆线
湘黔线
湘是湖南简称,黔是贵州简称
以起止点城市所在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命名
浙赣线、青藏线
兰新线
兰为兰州简称,新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简称
以起点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和一个终点城市简称命名
陇海线
南疆线
南疆为新疆南部
以铁路线所在的位置命名
北疆线
命名规律:①从北京出发,“京”在前面;②南北走向,北前南后;③东西走向,东前西后(陇海线除外)。
我国铁路网的骨架,简称“三横五纵”
南北向的铁路线(自东向西排列)
1、京沪线
2、京九线
3、京哈线——京广线
4、同蒲线(大同—孟塬)——太焦线——焦柳线
5、包兰线——宝中线(宝鸡—中卫)——宝成线——成昆线
东西向的铁路线(自北向南排列)
6、大秦线——京包线——包兰线
7、陇海线——兰新线
8、沪杭线——浙赣线——湘黔线——贵昆线
五纵”与陇海线、长江干流交汇处的城市
“五纵”名称
京沪线
京九线
京广线
焦柳线
宝成-成昆线
与陇海线交汇处的城市“
徐州
商丘
郑州
西安
宝鸡
与长江干流交汇处的城市“
南京
九江
武汉
枝城
攀枝花
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
运输方式
特点
优点
缺点
航空运输
速度最快
运量最小,费用最高
铁路运输
速度快、费用低、运量大、连续性好
灵活性较差、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方便、机动灵活、速度快
运费较贵、运量较小
水路运输
费用最低、运量最大
速度最慢,受天气影响较大
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需要考虑的因素有):货物本身性质及运货量、运输距离、目的地位置、运输工具的特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