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安徽省淮南市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 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安徽省淮南市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 含答案),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安徽省淮南市八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不同的动物在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和不同的运动结构,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B.不同动物在相同环境运动方式一定相同
C.运动方式与运动结构相适应
D.不同运动方式是生物对环境适应的一种表现
2.裁判员判断竞走运动员动作是否犯规的依据是( )
A.双臂是否前后摆动 B.两脚是否同时离地
C.两脚是否交替运动 D.身体是否平衡
3.与人体骨折后修复有关的结构主要是( )
A.骨髓 B.骨质
C.骺端软骨层 D.骨膜内的成骨细胞
4.青少年的骨易变形,原因是骨的成分( )
A.有机物约占,无机物约占
B.有机物约占,无机物约占
C.有机物多于
D.无机物多于
5.下列属于骨骼的是( )
A.肱骨 B.胸骨 C.髋骨 D.脊柱
6.下列关于骨骼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
B.两端的肌腱分别附着于同一块骨的两端
C.肌腹是骨恪肌收缩和舒张的部分
D.骨骼肌的收缩可产生运动的动力
7.关于动物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个动作的完成只需要一块骨骼肌
B.人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
C.动物的运动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
D.骨骼肌收缩不消耗能量
8.如图表示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其中阴影部分表示相同点。下列哪一项可以写在阴影部分( )
A.生来就有 B.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
C.有利于生存与繁殖 D.能伴随动物一生
9.某生物兴趣小组用三种动物来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得到如下结果,分析数据可知,三种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是( )
动物
甲
乙
丙
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
32
65
5
A.乙、甲、丙 B.甲、丙、乙 C.丙、甲、乙 D.甲、乙、丙
10.“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说明蛾具有( )
A.取食行为 B.攻击行为 C.繁殖行为 D.防御行为
11.下列现象属于社会性行为的是( )
A.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在觅食
B.平时单独行为或雌雄相伴的狼,到了冬季就集合成群,形成有首领有分工的,并能利用各种通讯手段保持联系的集体
C.岩洞里居住着数百只蝙蝠,它们悬挂在洞顶岩壁上,有关各自固定的位置
D.固着在海底的珊瑚群,繁殖季节在潮汐到达高潮时,统一行动,同时产卵
12.家燕等鸟类都有育雏现象,下列对育雏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 )
A.是一种生殖行为
B.是生来就有的先天性行为
C.受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调控
D.与体内的遗传物质无关
13.下列属于实验法的是( )
A.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
B.用监控研究大熊猫的生育过程
C.用视频拍摄孔雀开屏
D.用声波干扰海豚,观察到海豚对声波反应敏感
14.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把草籽吃后草毁掉,用网了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而未加网罩的草地生长良好.这是因为( )
A.植被被破坏 B.缺水干旱
C.环境污染 D.食物链被破坏
15.下列动物中,属于我国特产珍稀爬行类动物的是( )
A.白鳍豚 B.扬子鳄 C.大熊猫 D.大鲵
16.如图中鸟儿的“我的家在哪里”启示人们,保护动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 )
A.保护动物的栖息地 B.控制有害动物的数量
C.宣传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D.禁止开发利用任何生物资源
17.海南黑冠长臂猿是国家I级保护动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曾有2000多只,可是到了七十年代末仅剩7只,1980年建立自然保护区后,现在才有22只。造成黑冠长臂猿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食物缺乏 B.外来物种入侵
C.自然灾害 D.人类乱捕滥杀和破坏其生存环境
18.“南水北调”工程使得丹江口市的很多陆地被水覆盖,为了保护该地区的珍稀物种,最好的保护措施是( )
A.就地保护 B.易地保护
C.法制教育和管理 D.自生自灭
19.同学们对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验法中必须有观察法
B.实验法更容易得出正确结论
C.实验法一般必须根据实验者需要改变条件
D.实验法和观察法在研究动物行为时同等重要
20.一块骨骼肌就是一个器官,因为( )
A.一块骨骼肌能够独立完成人体的多个动作
B.骨骼肌广泛分布于人体的各个部位
C.一块骨骼肌由多种组织构成,具有收缩舒张的功能
D.骨骼肌附着在骨上
21.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常常通过种植豆科植物提高土壤肥力,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这是因为豆科植物的根上长有根瘤,生活在根瘤中的根瘤菌可以( )
A.将豆科植物提供的有机物分解为植物生活所需要的无机盐
B.促进豆科植物根尖成熟区的根毛吸收土壤中的水和无机盐
C.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豆科植物能吸收和利用的含氮物质
D.将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为豆科植物能吸收和利用的无机盐
22.黄曲霉和绿叶叶肉细胞相比,其细胞结构中缺少( )
A.叶绿体 B.线粒体 C.细胞壁 D.细胞核
23.如图是蘑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能产生孢子的部位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4.酸奶是一种有益的酸性乳品,是人们利用( )的发酵作用制作的。
A.乳酸菌 B.酵母菌 C.曲霉 D.毛霉
25.下列选项中,属于人类对真菌利用的是( )
①制作面包②生产抗生素③制作米酒④酿醋⑤制作泡菜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③④⑤
二、填空题
26.(16分)热门电影《夺冠》,讲述了中国女排的艰苦奋斗和为国争光的历程。女排姑娘们在赛场上奔跑、跳跃、扣球等的发生依赖于一定的结构。图一、图二分别是人的关节结构模式图和屈肘运动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③] 把两骨牢固地联系在一起;能使关节活动更灵活的结构是[⑤]和④ 内的滑液。肘关节及肱骨在运动中分别起 和 作用。
(2)图二屈肘运动的完成必须在 系统的支配下,⑥肱二头肌处于 状态。
(3)运动时,运动系统需要 系统的调控,同时运动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这些能量来自肌细胞内 的氧化分解。
27.(12分)如图所示为某生态系统,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由图分析可知,虫体内的能量来自于绿色植物的 ,动物在食物链中扮演的角色是 。
(2)写出图中的食物链: 。
(3)在该生态系统中,担负分解者功能的是[⑤] (填生活方式)细菌和真菌。它们能够将动植物遗体等中的有机物分解成 ,归还到非生物环境中去,在 和能量流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8.(12分)微生物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图甲表示细菌,图乙表示酵母菌,图丙表示病毒,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和图乙中两种生物相比较,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图甲细胞内无 ;两种生物的生殖方式也不同,图甲进行 生殖,图乙是主要是 生殖。
(2)图丙生物结构简单,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由 外壳和 核心两部分组成;它不能独立生活,必须 (生活方式) 在其它生物的活细胞内。
29.(1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分析并解决下面的有关问题:
材料一:导盲犬是经过严格训练的犬,是工作犬的一种,经过训练后的导盲犬可帮助盲人去学校、商店、洗衣店、街心花园等。它们习惯于颈圈、导盲牵引带和其他配件的约束,懂得“来”“前进”“停止”等口令,可以带领盲人安全地走路,当遇到障碍和需要拐弯时,会引导主人停下以免发生危险。一条训练有素的导盲犬会引领主人穿梭在繁忙的人流和街道中。此外,导盲犬还具有自然平和的心态,会适时站立、拒食、帮助盲人乘车、传递物品,对路人的干扰不予理睬,同时也不会对他们进行攻击。
材料二:每到秋天,北方的严寒气候不再适合一些鸟类生存,它们便会飞往温暖的南方。
(1)导盲犬即使走很远,也不会忘记回家的路,它出去时走一段路就要撒尿,这是它利用气味留下信息,方便自己认路或“划地盘”。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分析,导盲犬的这种行为属于 行为;根据动物行为的获得途径分析,导盲犬的这种行为属于 行为。
(2)在导盲犬训练中心,训练师要对执行口令准确的导盲犬进行食物奖励,这样做的目的是: 。
A.饲喂导盲犬
B.巩固形成的学习行为,防止该行为消退
C.增加体能
D.熟悉训练师
(3)鸟类冬去春回,年年迁徙,这种行为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原因是鸟类体内存在着复杂的生化反应,我们称之为 。
(4)鸟类和 (选填“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才会发生攻击行为。
2021-2022学年安徽省淮南市八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
1.(2分)不同的动物在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和不同的运动结构,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B.不同动物在相同环境运动方式一定相同
C.运动方式与运动结构相适应
D.不同运动方式是生物对环境适应的一种表现
【分析】动物因种类不同,生存环境各异,其运动方式也不同。动物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有飞行、爬行、行走、奔跑等,分析作答。
【解答】解:A、动物的运动方式与环境相适应,如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鳍游泳,鸟类生活在空中,用翼飞行,正确。
B、动物的生活环境相同,不同动物运动方式也不同,如蝗虫的运动方式是飞行,蛇的运动方式是爬行,错误。
C、运动方式与运动结构相适应,如鸟类用翼飞行,正确。
D、不同运动方式是生物对环境适应的一种表现,正确。
故选:B。
【点评】明确各种动物的运动方式即能正确答题。
2.(2分)裁判员判断竞走运动员动作是否犯规的依据是( )
A.双臂是否前后摆动 B.两脚是否同时离地
C.两脚是否交替运动 D.身体是否平衡
【分析】奔跑、行走等动作都需要运动系统来完成,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配合才能完成。
【解答】解:奔跑的时候,人的双脚会有同时离开地面的情况,但是行走时,双脚则不会同时离开,这就是二者的区别,也是竞走时判断运动员是否犯规的依据。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奔跑和行走的区别。
3.(2分)与人体骨折后修复有关的结构主要是( )
A.骨髓 B.骨质
C.骺端软骨层 D.骨膜内的成骨细胞
【分析】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解答】解:骨的生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既骨的长长与长粗。在骨的结构中与生长有关的结构有骨骺端的软骨层和骨膜中的成骨细胞。骨表面的骨膜内层有成骨细胞,具有再生功能,对骨折后骨的愈合起作用,它还能不断产生新的骨细胞使骨不断长粗。人在幼年的时候,骨骺端的软骨层能够不断产生新的骨组织使骨不断长长,但到成年后这些软骨就骨化成骨不再生长了,因此人成年以后身体不再长高。
故选:D。
【点评】理解和掌握骨的结构和生长是关键。
4.(2分)青少年的骨易变形,原因是骨的成分( )
A.有机物约占,无机物约占
B.有机物约占,无机物约占
C.有机物多于
D.无机物多于
【分析】骨的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其物理特性表现为弹性和硬度,据此答题。
【解答】解:骨的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越多,骨的柔韧性越强,无机物越多,骨的硬度越大;在不同时期,骨的成分不同,如下表所示:
时期
有机物
无机物
骨的特性
儿童少年期
多于1/3
少于2/3
弹性大,硬度小,不易骨折易变性
成年期
约占1/3
约占2/3
既坚硬又有弹性
老年期
少于1/3
多于2/3
弹性小,易骨折
青少年要注意坐、立、行的姿势,原因是在儿童青少年的骨中,有机物多于1/3,骨的弹性大,容易变形。
故选:C。
【点评】熟记骨的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其物理特性表现为弹性和硬度。
5.(2分)下列属于骨骼的是( )
A.肱骨 B.胸骨 C.髋骨 D.脊柱
【分析】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包括骨、骨连结和骨骼肌,骨和骨连接构成骨骼。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股骨是人体内最长的骨,其长度与身高有直接关系,它没有骨连结。
B、胸骨是胸腔前面的一根剑形骨头,两侧与肋骨相连,胸骨没有骨连结。
C、髋骨是人体的一块骨头,没有骨连结。
D、脊柱是人和脊椎动物背部的主要支架,脊柱分为颈、胸、腰、骶、尾五部分,它们之间有骨连结,脊柱是由骨和骨连结组成的。
故选:D。
【点评】考查人体的骨骼是由骨和骨连接组成的。正确区分骨和骨骼。
6.(2分)下列关于骨骼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
B.两端的肌腱分别附着于同一块骨的两端
C.肌腹是骨恪肌收缩和舒张的部分
D.骨骼肌的收缩可产生运动的动力
【分析】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一块骨骼肌分别附着在不同的骨上才能牵引所附着的骨,跨越一个或几个关节完成运动。骨骼肌受到刺激具有收缩的特性。
【解答】解:A、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乳白色),A正确。
B、两端的肌腱分别附着于不同的两块骨的两端,B错误。
C、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肌腹是骨恪肌收缩和舒张的部分,C正确。
D、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兴奋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D正确。
故选:B。
【点评】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也有说枢纽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7.(2分)关于动物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个动作的完成只需要一块骨骼肌
B.人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
C.动物的运动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
D.骨骼肌收缩不消耗能量
【分析】人体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组成。骨骼是由多块骨连接而成。骨骼肌的两端较细呈乳白色的部分是肌腱(属于结缔组织),分别附着在相邻的两块骨上,中间较粗的部分是肌腹。
【解答】解:A、每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A错误。
B、人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B正确。
C、动物的运动不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还有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参与,C错误。
D、骨骼肌收缩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
故选:B。
【点评】明确运动系统的组成即能正确答题。
8.(2分)如图表示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其中阴影部分表示相同点。下列哪一项可以写在阴影部分( )
A.生来就有 B.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
C.有利于生存与繁殖 D.能伴随动物一生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区别。解答时可以从先天性行为、后天性行为的特点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后天性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动物建立后天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参与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不管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都应该有利于动物的生存与繁殖。学习行为可以建立,也可以消失,不见得能伴随动物的一生。由此分析,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获得途径和特点。
9.(2分)某生物兴趣小组用三种动物来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得到如下结果,分析数据可知,三种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是( )
动物
甲
乙
丙
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
32
65
5
A.乙、甲、丙 B.甲、丙、乙 C.丙、甲、乙 D.甲、乙、丙
【分析】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动物的种类越高等,学习能力就越强,学习行为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利用经验解决问题能力就越强。
【解答】解: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不同的动物,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动物可以通过尝试和错误产生学习行为,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形态结构越复杂,学习行为就越复杂,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反之,动物越低等,形态结构越简单,学习行为就越简单,尝试与错误的次数就越多。丙学会绕道取食所经历的尝试与错误的次数最少,所以丙最高等;乙学会绕道取食所经历的尝试与错误的次数最多,所以乙最低等。
故选:A。
【点评】关于动物的学习行为是考查的重点,可结合着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理解。
10.(2分)“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说明蛾具有( )
A.取食行为 B.攻击行为 C.繁殖行为 D.防御行为
【分析】动物在其生活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称为动物的行为,如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攻击行为等。
【解答】解:“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意思是家蚕丰收,野蚕做的茧再也没有人来收取,于是这些茧在树上就变成了秋蛾,在树叶间扑扑地飞舞着,说明蛾具有繁殖行为。
故选:C。
【点评】熟记动物行为的类型和特点是解题关键。
11.(2分)下列现象属于社会性行为的是( )
A.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在觅食
B.平时单独行为或雌雄相伴的狼,到了冬季就集合成群,形成有首领有分工的,并能利用各种通讯手段保持联系的集体
C.岩洞里居住着数百只蝙蝠,它们悬挂在洞顶岩壁上,有关各自固定的位置
D.固着在海底的珊瑚群,繁殖季节在潮汐到达高潮时,统一行动,同时产卵
【分析】本题考查动物行为的概念和特征,可以从社会行为的特点来考虑。
【解答】解:动物营群体生活,绝不是同种的许多个体简单的聚集在一起,而是动物之间存在组织,具有明确的分工和森严的等级制度,还有的靠动物的活动、声音和气味等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称为动物语言,如:平时单独行为或雌雄相伴的狼,到了冬季就集合成群,形成有首领、有分工的,并能利用各种通讯手段保持联系的集体。而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在觅食、岩洞里居住着数百只蝙蝠,它们悬挂在洞顶岩壁上,有关各自固定的位置、固着在海底的珊瑚群,繁殖季节在潮汐到达高潮时,统一行动,同时产卵等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和等级制度不存在社会行为。
故选:B。
【点评】关键知道营社会行为的动物之间存在明确的分工和森严的等级制度。
12.(2分)家燕等鸟类都有育雏现象,下列对育雏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 )
A.是一种生殖行为
B.是生来就有的先天性行为
C.受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调控
D.与体内的遗传物质无关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区别。解答时可以从先天性行为、后天性行为的特点以及动物行为的目的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例如:蜜蜂采蜜,蚂蚁建巢,蜘蛛织网,鸟类迁徙等。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
后天性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建立后天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参与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鸟类的筑巢、孵卵、育雏等一系列行为,是生来就有的,不学就会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先天性行为。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获得途径和特点。
13.(2分)下列属于实验法的是( )
A.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
B.用监控研究大熊猫的生育过程
C.用视频拍摄孔雀开屏
D.用声波干扰海豚,观察到海豚对声波反应敏感
【分析】(1)实验法就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
(2)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解答】解:ABC、观察法就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观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地感知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此三项均属于观察法。
D、实验法就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用声波干扰水中活动的海豚,观察到海豚对声波反应敏感,属于实验法。
故选:D。
【点评】关键是熟记掌握科学探究各种方法的过程以及特点。
14.(2分)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把草籽吃后草毁掉,用网了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而未加网罩的草地生长良好.这是因为( )
A.植被被破坏 B.缺水干旱
C.环境污染 D.食物链被破坏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据此答题.
【解答】解:在草原上,昆虫吃草,有的鸟吃草籽,有的鸟吃昆虫,有的鸟既吃草籽又吃昆虫;存在:草→鸟,草→昆虫→食虫鸟的食物链,农作物被网子罩起来以后,鸟飞不进去了,吃草的昆虫失去了鸟的控制,就猖獗起来,从而破坏了食物链,所以导致农业害虫大量繁殖,使粮食减产。
故选:D。
【点评】生态系统在中考中常常出现,应注意掌握.
15.(2分)下列动物中,属于我国特产珍稀爬行类动物的是( )
A.白鳍豚 B.扬子鳄 C.大熊猫 D.大鲵
【分析】我国有很多特有的珍稀动物,有的属于我国特产珍稀爬行类,有的被称为动物界的活化石,据此解答。
【解答】解:A、白鳍豚是世界最濒危的12种野生动物之一,为中国长江所独有。监测显示,上世纪90年代初,长江中的白鳍豚数量已由之前10多年的400头降到150头以下。为我国特有的水生哺乳类。不符合题意。
B、扬子鳄或称作鼍,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是世界上体型最细小的鳄鱼品种之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在生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所以,人们称扬子鳄为中生代的“活化石”。我国已经把扬子鳄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严禁捕杀。符合题意。
C、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一般称作“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色为黑白相间,被誉为“中国国宝”。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属哺乳纲,熊科,现存的主要栖息地在中国四川、陕西等周边山区。不符合题意。
D、大鲵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它的叫声很像幼儿哭声,因此人们又叫它“娃娃鱼”,是国家二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是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品种;是野生动物基因保护品种。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注意查阅资料。
16.(2分)如图中鸟儿的“我的家在哪里”启示人们,保护动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 )
A.保护动物的栖息地
B.控制有害动物的数量
C.宣传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D.禁止开发利用任何生物资源
【分析】如图中鸟儿的“我的家在哪里”告诉我们生物的栖息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威胁了生物的生存,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首先要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生物的栖息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了生物的栖息环境,即保护了环境中的生物,环境与生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构成生态系统,因此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就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解答】解: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栖息地等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偷猎。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幅度已经很大且地域扩张也很厉害,导至环境变化太大,很多物种的生活地域越来越小,且不能适应环境改造所带来的新的环境,以至于死绝,而一种生物的死绝会造成原来的生物链的断裂,一方面导至更多的生物种生存受到威胁,生态系统会失去平衡。结合分析图中鸟儿的无奈之举可知,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是保护生物多样的根本措施。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点评】明确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的根本措施.
17.(2分)海南黑冠长臂猿是国家I级保护动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曾有2000多只,可是到了七十年代末仅剩7只,1980年建立自然保护区后,现在才有22只。造成黑冠长臂猿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食物缺乏
B.外来物种入侵
C.自然灾害
D.人类乱捕滥杀和破坏其生存环境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威胁黑冠长臂猿生存的原因。解答时可以从威胁黑冠长臂猿生存的原因方面来切入。海南黑冠长臂猿是国家I级保护动物,海南黑冠长臂猿列为中国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首。
【解答】解: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黑冠长臂猿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栖息地被破坏、人类乱捕滥杀等,人类对天然林的砍伐使黑冠长臂猿的栖息地逐渐缩小,导致获取食物的范围越来越少;海南黑冠长臂猿对生存环境有很强的依赖性,只有在原始的雨林中才能生存,在林种单一的人工林、砍伐过的次生林里,海南黑冠长臂猿都不能生存。对生存环境依赖性强,而赖以栖身的原始森林不断遭到破坏,是海南黑冠长臂猿不断减少的重要原因。
随着人们大量砍伐和开垦天然林,岛上热带雨林大面积丧失,低海拔的热带雨林大部被毁,残余的雨林亦变成绿色“孤岛”,使海南黑冠长臂猿的栖息环境遭受破坏并逐渐恶化。至2008年,在海南黑冠长臂猿的分布范围内,栖息地已经丧失了75%.但是对海南黑冠长臂猿生存危害最大的还是人类的猎杀。海南黑冠长臂猿又被称作乌猿,其骨骼为药材“乌猿骨”,中医传统理论认为有滋补养颜、祛风健骨、舒筋活血的功效。海南黑冠长臂猿以家庭为单元活动,一只被打,全家都逃不了,其情非常悲惨。在东方,通什等几百公里以外的群众进入保护区偷猎的比较多,对海南黑冠长臂猿等保护动物威胁极大,使海南黑冠长臂猿数量急剧减少。 因此造成当年黑冠长臂猿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人类乱捕滥杀和破坏其生存环境。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及其保护。
18.(2分)“南水北调”工程使得丹江口市的很多陆地被水覆盖,为了保护该地区的珍稀物种,最好的保护措施是( )
A.就地保护 B.易地保护
C.法制教育和管理 D.自生自灭
【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
(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
(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解答】解: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措施,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完成,我国丹江口市的很多陆地被水覆盖,为了保护这一地区的珍稀物种,最好的保护措施是易地保护。
故选:B。
【点评】本考点直接考查了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措施的认识,基础知识,多以选择、填空形式出题。
19.(2分)同学们对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验法中必须有观察法
B.实验法更容易得出正确结论
C.实验法一般必须根据实验者需要改变条件
D.实验法和观察法在研究动物行为时同等重要
【分析】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些问题单凭观察是难以得出结论的。这时就需要通过实验来探究。实验当然也离不开观察,但与单纯的观察不同的是,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
【解答】解:A、单纯的观察法是可以没有实验,但是实验法中必须有观察法。A正确。
B、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故实验法更容易得出正确结论,B正确。
C、实验法就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不能随便根据实验者需要改变条件。C错误。
D、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些问题单凭观察是难以得出结论的,这时就需要通过实验来探究。所以观察法和实验法在研究动物行为时是同等重要的。D正确。
故选:C。
【点评】观察法和实验法的区别:观察法要求观察者对动物不施加任何影响,真实观察并记录;实验法强调根据研究目标的需要而改变动物的生活条件,在改变的环境下观察动物的行为反应。联系:实验法是以观察法为基础的。
20.(2分)一块骨骼肌就是一个器官,因为( )
A.一块骨骼肌能够独立完成人体的多个动作
B.骨骼肌广泛分布于人体的各个部位
C.一块骨骼肌由多种组织构成,具有收缩舒张的功能
D.骨骼肌附着在骨上
【分析】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叫做器官,例如人的脑、心脏、肺、肝脏等都是器官,器官一般由四种组织构成,但往往以某种组织为主。
【解答】解:每块骨骼肌都是由肌腱部分的结缔组织、肌腹部分的肌肉组织以及分布其中的神经、血管等按一定次序联合而成,并且具有收缩的功能。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骨骼肌是器官的原因。
21.(2分)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常常通过种植豆科植物提高土壤肥力,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这是因为豆科植物的根上长有根瘤,生活在根瘤中的根瘤菌可以( )
A.将豆科植物提供的有机物分解为植物生活所需要的无机盐
B.促进豆科植物根尖成熟区的根毛吸收土壤中的水和无机盐
C.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豆科植物能吸收和利用的含氮物质
D.将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为豆科植物能吸收和利用的无机盐
【分析】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这种现象叫做共生,据此解答。
【解答】解:豆科植物的根瘤是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从而提高土壤肥力,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所以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常常通过种植豆科植物来提高土壤的肥力,主要原因是豆科植物中的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从而提高土壤肥力。
故选:C。
【点评】熟练掌握共生的知识,了解根瘤菌与植物共生的内容,即可正确判断。
22.(2分)黄曲霉和绿叶叶肉细胞相比,其细胞结构中缺少( )
A.叶绿体 B.线粒体 C.细胞壁 D.细胞核
【分析】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没有叶绿体。
【解答】解:黄曲霉属于真菌,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没有叶绿体。绿叶叶肉细胞属于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叶绿体等。
因此黄曲霉和绿叶叶肉细胞相比,其细胞结构中缺少是叶绿体。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细菌真菌的结构。
23.(2分)如图是蘑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能产生孢子的部位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分析】蘑菇属于大型真菌,靠孢子繁殖。如图可知①是菌盖,②是菌褶,③是菌柄,④是菌丝。
【解答】解:蘑菇等食用菌都是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部分组成,菌丝体在基质内,一方面吸收营养,一方面分支繁殖,不断向四周蔓延扩展,并在一定季节和一定的发育阶段,产生出繁殖器官﹣﹣子实体,子实体是食用菌产生有性孢子的繁殖器官,大型伞菌的子实体由菌柄、菌盖、菌褶等部分组成,菌柄起支持菌盖和输送养分的作用,菌盖是菌褶着生的地方,菌褶是放射状排列的片状结构,是产生孢子的场所。
故选:B。
【点评】掌握蘑菇的结构,了解每部分结构的功能,即可作出正确的选择。
24.(2分)酸奶是一种有益的酸性乳品,是人们利用( )的发酵作用制作的。
A.乳酸菌 B.酵母菌 C.曲霉 D.毛霉
【分析】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有重要的作用,制酸奶用乳酸菌,据此解答。
【解答】解:酸奶是以鲜牛奶为原料,加入乳酸菌发酵而成,牛奶经乳酸菌的发酵后使原有的乳糖变为乳酸,易于消化,所以具有甜酸风味,其营养与鲜奶大致相同,是一种高营养食品。
故选:A。
【点评】了解发酵技术在食品的制作中的应用以及原理,掌握常见的微生物与食品制作的例子,即可解答。
25.(2分)下列选项中,属于人类对真菌利用的是( )
①制作面包
②生产抗生素
③制作米酒
④酿醋
⑤制作泡菜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③④⑤
【分析】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蒸馒头、做面包、酿酒等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要用到乳酸菌。
【解答】解:①做面包时,经常要用到酵母菌,酵母菌属于真菌,酵母菌可以分解面粉中的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遇热膨胀而形成小孔,使得馒头或面包暄软多孔。
②抗生素有很多,如青霉素,生产青霉素要用到青霉,青霉菌属于真菌。
③制作米酒要用到酒曲,主要成分是酵母菌,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能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④制醋用醋酸菌,醋酸菌发酵产生醋酸,醋酸菌属于细菌。
⑤制作泡菜,用到乳酸杆菌,乳酸菌属于细菌。
故选:A。
【点评】多掌握常见的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的例子,并理解其原理。
二、填空题
26.(16分)热门电影《夺冠》,讲述了中国女排的艰苦奋斗和为国争光的历程。女排姑娘们在赛场上奔跑、跳跃、扣球等的发生依赖于一定的结构。图一、图二分别是人的关节结构模式图和屈肘运动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③] 关节囊 把两骨牢固地联系在一起;能使关节活动更灵活的结构是[⑤]和④ 关节腔 内的滑液。肘关节及肱骨在运动中分别起 支点 和 杠杆 作用。
(2)图二屈肘运动的完成必须在 神经 系统的支配下,⑥肱二头肌处于 收缩 状态。
(3)运动时,运动系统需要 神经 系统的调控,同时运动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这些能量来自肌细胞内 有机物 的氧化分解。
【分析】关节是指骨与骨之间能够活动的连接,一般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关节既具有牢固性又有灵活性。图中①关节头;②关节窝;③关节囊;④关节腔,⑤关节软骨,⑥肱二头肌,⑦肱三头肌。
【解答】解:(1)图一中[③]关节囊把两骨牢固地联系在一起,使关节具有牢固性;[⑤]关节软骨能够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缓冲运动时的震荡,以及④关节腔内的滑液润滑关节软骨,使关节活动具有灵活性。肘关节及肱骨在运动中分别起支点和杠杆的作用。
(2)图二屈肘运动的完成必须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⑥肱二头肌收缩,⑦肱三头肌舒张完成。
(3)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可见,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同时运动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人体消耗的能量是由有机物提供的,在运动时消耗的能量主要还是来自于肌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故答案为:(1)关节囊;关节腔;支点;杠杆。
(2)神经;收缩。
(3)神经;有机物。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关节的结构以及运动的完成。
27.(12分)如图所示为某生态系统,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由图分析可知,虫体内的能量来自于绿色植物的 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动物在食物链中扮演的角色是 消费者 。
(2)写出图中的食物链: ②→③→④ 。
(3)在该生态系统中,担负分解者功能的是[⑤] 腐生 (填生活方式)细菌和真菌。它们能够将动植物遗体等中的有机物分解成 无机物 ,归还到非生物环境中去,在 物质循环 和能量流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分析】(1)生态系统生茶这和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食物链;2.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解答】解:(1)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的供给,而能量最初来自于太阳。在该生态系统中,虫体内的能量来自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动物在食物链中必须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消费者。
(2)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结构,称为食物链。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②→③→④。
(3)营腐生生活的⑤细菌和真菌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将物质归还到非生物环境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故答案为:(1)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消费者
(2)②→③→④;
(3)⑤;无机物;物质循环。
【点评】此题考查生态系统部分的分解者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食物链的写法等有关知识点。
28.(12分)微生物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图甲表示细菌,图乙表示酵母菌,图丙表示病毒,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和图乙中两种生物相比较,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图甲细胞内无 成形的细胞核 ;两种生物的生殖方式也不同,图甲进行 分裂 生殖,图乙是主要是 孢子 生殖。
(2)图丙生物结构简单,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由 蛋白质 外壳和 遗传物质 核心两部分组成;它不能独立生活,必须 寄生 (生活方式) 在其它生物的活细胞内。
【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
图中甲是细菌、乙是酵母菌属于真菌、丙是病毒,①是蛋白质外壳,②内部遗传物质,解答即可。
【解答】解:(1)图甲和图乙相比较,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图甲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图乙的生物细胞中具有成形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生物。图甲细菌进行分裂生殖,图乙进行孢子生殖。
(2)丙是病毒,病毒的个体非常小,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病毒的形态结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病毒体内没有叶绿体,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一旦离开了活的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故答案为:(1)成形的细胞核;分裂;孢子。
(2)蛋白质;遗传物质;寄生。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生殖方式。
29.(1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分析并解决下面的有关问题:
材料一:导盲犬是经过严格训练的犬,是工作犬的一种,经过训练后的导盲犬可帮助盲人去学校、商店、洗衣店、街心花园等。它们习惯于颈圈、导盲牵引带和其他配件的约束,懂得“来”“前进”“停止”等口令,可以带领盲人安全地走路,当遇到障碍和需要拐弯时,会引导主人停下以免发生危险。一条训练有素的导盲犬会引领主人穿梭在繁忙的人流和街道中。此外,导盲犬还具有自然平和的心态,会适时站立、拒食、帮助盲人乘车、传递物品,对路人的干扰不予理睬,同时也不会对他们进行攻击。
材料二:每到秋天,北方的严寒气候不再适合一些鸟类生存,它们便会飞往温暖的南方。
(1)导盲犬即使走很远,也不会忘记回家的路,它出去时走一段路就要撒尿,这是它利用气味留下信息,方便自己认路或“划地盘”。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分析,导盲犬的这种行为属于 领域 行为;根据动物行为的获得途径分析,导盲犬的这种行为属于 先天性 行为。
(2)在导盲犬训练中心,训练师要对执行口令准确的导盲犬进行食物奖励,这样做的目的是: B 。
A.饲喂导盲犬
B.巩固形成的学习行为,防止该行为消退
C.增加体能
D.熟悉训练师
(3)鸟类冬去春回,年年迁徙,这种行为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原因是鸟类体内存在着复杂的生化反应,我们称之为 节律行为 。
(4)鸟类和 同种 (选填“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才会发生攻击行为。
【分析】动物所进行的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把动物的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从行为所具有的适应性意义来看,动物的行为分为:取食行为、繁殖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迁徙行为、社会行为等。
【解答】解:(1)领域行为是动物为了自己的生活环境等而占领地域的行为。导盲犬即使走很远,也不会忘记回家的路,它出去时走一段路就要撒尿,这是它利用气味留下信息,方便自己认路或“划地盘”。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来看,导盲犬的这种行为属于领域行为。这种行为是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
(2)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不及时强化就会消失。在导盲犬训练中心,训练师要对执行口令准确的导盲犬进行食物奖励,这样做的目的是巩固形成的学习行为,防止该行为消退。
(3)节律行为是指生物随着地球、太阳、月亮的周期性变化,逐渐形成的周期性、有节律的行为就是节律行为,鸟类的迁徙属于节律行为。
(4)攻击行为是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地或巢区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因此鸟类和同种生物个体之间才会发生攻击行为。
故答案为:
(1)领域;先天性。
(2)B。
(3)节律行为。
(4)同种。
【点评】掌握动物各种行为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淮南市寿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分,共10分,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桐城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选择题组,综合题,资料分析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