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章古代诗歌阅读3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章古代诗歌阅读3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二章古代诗文阅读,第二讲古代诗歌阅读,修辞手法,考点一,表达方式,考点二,表现手法,考点三,结构技巧,考点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三节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赏析艺术技巧,就是赏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此考点在设题中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修辞手法,二是表达方式,三是表现手法,四是结构技巧。
在诗歌鉴赏中,对修辞手法的把握主要有两点:一是正确判定,二是明了其表达效果。下面是经常考到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例1.(2014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周 晋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絮影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步,确定手法。“尽放春愁去”是拟人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卷帘尽放春愁去”是说卷帘把春愁放出屋外,本来“愁”是无形的,使用“放”“去”等动词把它人格化。第三步,点明表达效果。这样化无形为有形,使诗句更生动,使“春愁”更形象。【答案】 此句采用了比拟(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放”“去”等动词把“春愁”人格化,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1.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些)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某联(句)进行赏析。例如:(2013·安徽卷)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方法点拨]1.熟练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2.了解常见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所用的修辞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第三步,点明表达效果。
[基本句式]这首诗运用了__(术语)__的修辞手法,通过__(具体分析)__,突出了__(作用、效果)__,表达了诗人__(中心)__情感。
1.(2015年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雨过至城西苏家[宋]黄庭坚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注】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侧重修辞手法。作答时,先确定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最后点明效果。答案:①对偶(对仗),“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②比拟,“拂”字将柳人格化。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诗意赏析]春雨绵绵,飘洒自在,道路上没有一丝因为车马走过扬起的尘土。紫烟逐渐散去,但依然笼罩着宫殿;雨过天晴,天空晴朗,阳光明媚。走在路上,飞花落在衣袖上,红花还沾着雨滴;嫩绿的杨柳枝条轻拂着我骑着的马匹。领受美好的春光,痛饮美酒,在这个都城里,谁还有自己这般清闲呢?
这首诗,首联,上句写春雨的自在飘洒;下句写雨过天晴的美丽状态,道路干净,没有尘土。颔联,写雨后紫烟逐渐散去,但还笼罩着宫殿;雨过天晴,都城呈现一片风和日丽的景象。该联通过对雨后天晴、丽日当空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得知朋友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等要职后的快乐之情,也表现了诗人仕途上的踌躇满志。颈联,使用了对仗、比拟、通感的手法,描写诗人见到的景物,飞花落在衣袖上,红花还沾着雨滴,葱翠的杨柳轻拂诗人骑着的马匹。尾联,抒发诗人的情怀,欣赏美丽的风光,痛饮美酒,这个都城除了自己谁还有这般清闲呢?反问的语气,更能够清楚地表达出诗人此时去拜望朋友的极度喜悦之情以及对春天的热爱。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海上吊吴野人[注]墓于 震日落平原海气昏,一坟萧瑟对空村。纵教大业留天壤,到底虚名误子孙。岸拆蛟龙移墓道,潮来风雨吊诗魂。当年冠盖应俱在,独认残碑剔藓痕。【注】 吴野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吴嘉纪,号野人。明朝覆亡后,隐居故里泰州,卒后葬于海滨。诗歌后两联分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修辞手法的能力。作答时先明确修辞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最后点明效果。答案:①颈联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诗歌用“蛟龙”比喻海浪,用蛟龙的“移”和风雨的“吊”等拟人手法写吴野人墓的荒寂。②尾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用吴野人当年诗名的显赫与如今墓地的荒寂作对比,表现诗人对文人不幸命运的悲叹。
[诗意赏析]这首诗歌首句点明诗人吊吴野人墓的时间,渲染思念之情,为后文作铺垫;第二句描绘吴野人墓地衰败的景色。首联营造了悲凉、萧瑟、苍茫的意境,充满哀伤情调。颔联是激愤之语,表现对吴野人身后悲凉、冷落遭遇的悲叹和同情。颈联、尾联更加详细地描绘了吴野人墓地的景象。全诗极力渲染吴野人墓地衰败、冷落的氛围,哀叹吴野人身后凄凉的遭际,反复表露声誉名望只是空名的思想,表达对吴野人不幸命运的悲叹之情。
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和抒情。在诗歌中最主要的是描写和抒情。描写手法
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鹧 鸪 天[宋]张炎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注】 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侧重从景情关系角度考查抒情方式。第一步,审清题干。题目中已明确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第二步,描绘上片景物。可抓住上片意象“笛声”“山水”“暝云”“燕子”“梨花”来概括意境,描绘画面。第三步,点明感情。上片通过燕子远飞、雨中梨花写出了诗人孤苦之愁、思乡之情。【答案】 词的开头,玉笛声唤起作者的哀怨之情。春水茫茫,暮云低垂,使作者心情变得黯淡。看到远飞的燕子,作者不禁想起自己飘零千里之外;看到雨打过后稀疏的梨花,作者感到自己孤寂无依。
[诗意赏析]这是一首明写客中思家实则蕴含作者故国之思的小令。上片侧重写景,景中含情。起首写因笛声撩人心魄而引起思乡之情,定下深沉的思念故乡、故友的感情基调。次句“山前水阔暝云低”,写作者因闻笛而起故乡之思,不禁引颈往故乡方向眺望,然而却是茫茫的一片春水和低垂的暝云,这一画面在缕缕凄恻的笛声中推出,更给人一种压抑、低沉的感觉。“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三、四句继续写眼前所见之景。春天的燕子正忙着觅食、筑巢安家,而自己却流落千里,有如断梗漂萍,随波逐浪。
下片侧重抒情,将上片压抑在画面背后的愁绪直抒而出。下片前三句写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修禊”,为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游采兰,以驱除不祥,称为修禊。“卖饧时”,亦古代之风俗,寒食节这一天要食饧(糖)粥。此句谓寒食节将近。作者将两个节日名列出,我们似可看到飘零异乡的游子正扳着手指算着临近的故乡节日。“故乡惟有梦相随”,一个“惟有”道尽了作者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深深苦衷。也许写自己在梦中对故乡的思念,尚未能尽意,接下便以具体的动作写自己的思乡情怀:“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此二句谓自己昨夜里不得安眠,愁绪无法排遣,漫步江头,折得一枝新柳归来,虽非故乡苏堤上的,但也令人愁眉不展,足以撩动思乡之愁了。杨柳原为离别的象征,远离故乡折柳,实只能徒增烦恼。
1.这首诗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2.本诗是如何抒情的?3.本句(联)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加以赏析。4.某句(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5.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某句(联)。例如:1.(2015·江苏卷)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2.(2014·浙江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3.(2014·天津卷)《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
[方法点拨]1.要先熟练掌握各种表达(抒情)方式和描写手法。2.能够对诗中表达(抒情)方式或描写手法做出准确判定。[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所用的表达(抒情)方式或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第三步,指出表达效果。
[基本句式]本诗(联)运用了__(术语)__的表达方式(描写方法),通过__(具体分析)__,突出了__(特点)__,表达了诗人__(中心)__感情。
1.(2015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注】 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的能力,侧重描写手法。作答时,先确定两联运用的描写手法,如移步换景、视角变化、寓情于景等,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①选取景物,铺陈描摹。诗人选取“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等景物铺陈开来,描摹了一幅渠水环绕新居、优美而又生机勃勃的画面。②移步换景,富有层次。“门外一渠水”“墙头数点山”为远景,“碧松”“红药”为近景,由远到近,由外而内。③虚实结合,寓情于景。碧松通月,红药待春,一派生机勃勃、色彩斑斓的景色,蕴含着诗人喜悦而又闲适的心情。
[诗意赏析]这首诗写作者在秋天到窦员外落成的新居参加宴饮后的感受,作品生动地描绘了新居周围的优美景色,风景中处处蕴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首联一开始就直抒胸臆——开颜,下文即围绕此展开。渠水环绕的新居,周围群山在秋色的点缀下显得愈发动人;而新居旁边,碧松通月,红药待春,到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在写景时,由远及近,由外而内,极富层次;碧松、红药,色彩斑斓。此情此景,让作者流连忘返。无怪平日文书甚多忙得不可开交的作者,也偷得半日闲,想要长留此间了。这首诗,短短八句,情景交融,读后如随作者踪迹,看到一幕幕动人的画卷。
2.(2014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问题。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三 峡 吟(南宋)徐照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注]。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注】 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5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侧重抒情方式。这是一道比较阅读题,分析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首先要熟知抒情手法的类别及特点,再结合两首诗做出准确判断,最后再对两首诗进行具体分析。李诗写的是诗人实实在在在的经历,前两句景物描写具体,寓情于景,“日落”“昏”“萧萧”“繁”都蕴含着诗人的愁怀;后两句直抒胸臆,“那堪”直接写愁,表达了诗人自身落寞、愁苦之情和对友人的思念、关切之情。徐诗借吟咏三峡来说理,第二句“上有青枫林”借典故来写愁,最后两句是理性分析,借议论来抒情,说明愁苦只在人心,无关猿啼。
答案:①李诗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徐诗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②李诗以“那堪”唱叹抒情,直抒胸臆;徐诗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就是表达技巧、艺术手法。狭义上包括:衬托、对比、联想、想象、象征、渲染、用典、抑扬、托物言志、借古讽今、虚实结合等。
例3.(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有改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含山店梦觉作韦庄[注]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注】 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诗中,诗人虽然到处漂泊,却将“流离”“别家”当作一种习惯,认为这是“等闲”之事;客中一觉醒来,却是斜月相迎,让人惆怅,顿生思乡、思亲之情。这种手法就是衬托。第一步,明确手法。本诗用了衬托的手法表现感情。第二步,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第三步,点明效果。点明表现了诗人什么感情。【答案】 衬托手法。诗人虽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用衬托手法,更突出了诗人思乡、思亲之情。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2.本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感情的?3.请从××表现手法角度对本诗(某联)进行赏析。例如:1.(2015·安徽卷)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2.(2015·天津卷)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方法点拨]1.要了解主要表现手法的特点和表达效果。2.要联系背景材料、结合整首诗歌作答,答出作者的情感。[答题步骤]第一步,明确指出所用的表现手法,术语要准确。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哪些地方运用了这种表现手法。第三步,点明效果,从突出事物(人物)特征,表现作者的感情等方面进行分析。
[基本句式]本诗运用了__(术语)__的表现手法,通过__(具体分析)__,突出了__(效果)__,抒发了诗人__(中心)__的感情。
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中吕·普天乐·秋怀张可久为谁忙?莫非命。西风驿马,落月书灯。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 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钓鱼子陵,思莼季鹰[注],笑我飘零。【注】 “钓鱼子陵”二句:严光,字子陵,刘秀请他做谏议大夫,他辞官不就,隐居富春山下,每天钓鱼;张翰,字季鹰,见秋风起思家乡莼菜鲈鱼脍,遂归隐。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任选其中两种进行鉴赏。(6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先要准确判断用了哪些手法,再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具体分析,最后点明效果。“西风驿马,落月书灯”“红叶吴江冷”是借景抒情,是实景。“青天蜀道难”是形容自己求取功名的道路艰难,是虚写。“钓鱼子陵,思莼季鹰”是用典。
答案: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西风驿马,落月书灯”,这两句写秋日景物,又有很强的概括性,表明自己一年到头,一天到晚,都是这样辛勤劳碌,但却没有结果。景物描写营造出一派萧索凄怆的氛围,烘托出作者的伤心之情。 ②虚实结合。“西风驿马,落月书灯”实写秋景,“青天蜀道难”化用李白《蜀道难》诗句,形容自己求取功名的道路艰难,是虚笔。这四句虚实相生,极写作者劳苦奔波却又落寞、凄清、无人赏识的凄苦情状。 ③用典。“钓鱼子陵,思莼季鹰,笑我飘零”,在富春江垂钓的严子陵,见秋风起而思故乡莼菜鲈鱼脍的张季鹰,都是历史上著名的“高士”,与他们相比,作者觉得自己热衷功名却落得潦倒失意,确实十分可笑。
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江城子 病起春尽陈子龙[注]一帘病枕五更钟。晓云空,卷残红。无情春色,去矣几时逢?添我几行清泪也,留不住,苦匆匆。楚宫吴苑草茸茸。恋芳丛,绕游蜂。料得来年,相见画屏中。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注】 陈子龙:明末文学家,本诗大约作于南明福王朝灭亡后一年。“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作答时,先点明手法,再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最后点明效果。从“笑”可以看出拟人;从“人伤心”而“花笑”可以看出对比;从“花笑”“燕舞”可以看出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答案:①拟人。花在春风中欢笑,燕子在东风中欢舞,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地描绘了“楚宫吴苑”的无边春色。②反衬(衬托、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用春花的欢笑和燕子的歌舞来反衬作者的伤心,虽然春光无限,但国家覆亡,诗人无心春景,倍增伤感。③对比。花的笑与作者的伤心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
古典诗歌的结构,是体现诗歌的形式之美、反映社会内容、表现诗人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常见的结构技巧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以景结情、过渡(承上启下)、铺垫、伏笔等。涉及结构的题型有确定线索、划分层次、诗句在结构上的作用等。
例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结构技巧的能力。作答开篇的特点,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第一步,审题,确定答题要点,即首句的特点。第二步,考虑首句在内容上的作用,即这是一个议论性的句子,含有慷慨苍凉的感情,为全诗奠定基调,点明主旨。第三步,考虑首句在结构上的作用,即总领全词。【答案】 ①内容上:用议论开篇,为全词奠定慷慨苍凉的感情基调,点明主旨。②结构上:总领全词。
[诗意赏析]这首词是纳兰容若出塞时有感而发写的。由塞外的荒凉景象,联想起当年出塞和亲的王昭君,青冢就是昭君坟。从古至今边塞上总是为了土地不断争斗,牧马代表塞外的少数民族,他们一次次打进中原又一次次的离开,留给边塞的只有满目的荒凉。金戈铁马之地,却是当年昭君舍身求和的路。昭君的情有多深,就像深山的夕照,深秋的雨。
“今古河山无定据”,总起句,它是词人的感叹,有上下千年、纵横万里之慨。情语之后,紧接以景语“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词人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充满动感的边塞景物图。这既是眼前的实景,又使人联想起历史上的一幕幕活剧。今天,当词人风尘仆仆,奔走在边塞道路上的时候,只见满目荒凉,惟有如火如血的片片枫叶在萧瑟西风中飘摇,似乎在诉说着无穷的幽怨。词作以景作结,“深山”“夕照”“秋雨”等意象渲染了一种凄清、空旷的氛围,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1.这首诗开篇有何特点?2.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3.这首诗的线索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4.××诗句有什么作用?例如:1.请简析首联的作用。2.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方法点拨]1.线索类 主要有时间、空间、物象、感情等几类。2.诗句的作用类(1)开头部分:直接点题,统领全诗;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为下文作铺垫或形成对比。(2)中间部分:过渡,承上启下;照应上文,铺垫下文。(3)结尾部分:总结上文;点明中心,升华主题;以景结情,意味深长。
[答题步骤]第一步,点明结构技巧。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第三步,点明效果。[基本句式]这首诗的结构特点(线索)是__(术语)__,表现在__(具体分析)__这些方面,写出了__(效果)__。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诗歌以“云外一声鸡”收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结构技巧的能力,侧重句子的作用。作答尾句的作用,一要考虑内容方面,如表现手法、中心情感;二要考虑结构方面,如总结全诗,照应开头或题目等。答案:以动(声)衬静,引发联想和想象。一声鸡鸣打破了山野的静寂,使人想象到山野人家,含蓄表达出诗人的喜悦心情,与诗歌首句照应,余味无穷。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关 河 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③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 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6分)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侧重结构技巧中的线索判定。题干已经提示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锁定了我们分析判定的范围,上阕的首句有“渐向暝”;下阕的首句是“更深人去”,这不难看出这首词的线索是时间。上阕所写是“渐向暝”时诗人独站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等来的只是“寒声”和“无雁影”。下阕所写是诗人“更深人去”时借酒浇愁、难以成眠、思家念亲的情景。作答时,先明确线索,再结合诗句分析即可。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标▲的为该专题考点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长江万里图明·杨基①我家岷山②更西住,正是岷江发源处。三巴春霁雪初消,百折千回向东去。江水东流万里长,人今漂泊尚他乡。烟波草色时牵恨,风雨猿声欲断肠。【注】 ①杨基原籍蜀中,因祖仕江左而定居吴中。当时官场黑暗,仕途波折,诗人经历颇为坎坷,于是写此题画诗。②岷山:位于四川西北部。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作答时,要结合注释,抓住诗句中“漂泊”“尚他乡”“牵恨”“断肠”等关键词加以体会,先指出感情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①远离家乡的哀愁。诗人见眼前画中的万里长江,想到这滔滔江水正是来自故乡巴蜀的春雪融水,不禁勾起诗人满腔的怀乡之情。②仕途坎坷的痛苦。“烟波草色时牵恨,风雨猿声欲断肠”更多对官场经历的厌倦与痛苦。③欲归不得的无奈。厌恶官场,自己却仍然“漂泊尚他乡”不能归去。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抒情手法的能力。结合诗句可知,本诗主要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手法。作答时,要先点明手法,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最后点明效果。答案:本诗运用了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法。直接抒情,如“江水东流万里长,人今漂泊尚他乡”,表达自己漂泊他乡不得回去,而且离开家乡竟如长江万里之远的哀愁。借景抒情,是最后一联,诗人见“烟波草色”而生恨,闻“风雨猿声”而断肠,借“烟波草色”和“风雨猿声”之景,抒发了厌恨官场而又漂泊万里无法回乡的愁苦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浣 溪 沙[唐]薛昭蕴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飘袖野风香。不语含[注]深浦里,几回愁煞棹船郎,燕归帆尽水茫茫。 【注】 含(也作颦):愁眉不展。
(1)词的上阕的景物描写对感情抒发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作答景物描写的作用,可考虑渲染气氛、营造意境、奠定基调等方面。答案:为全词奠定了一种凄迷惆怅的基调。词的上阕描写了一片深秋野渡的凄凉景色:水边嫣红的蓼花正在秋雨中瑟缩着,沙上成双成对的鸥迹行行远去。
[诗意赏析]词的上片写沙滩上秋雨中的渡头,水边长着紫红色的蓼花,鸥迹成行,描绘出渡头的苍凉、寂寞。在这样的环境中,却孤零零地站着一个盛装的佳人。这三句给读者在听觉上的是风雨声,在视觉上的是紫红色的红蓼花,成行的沙鸥足迹和盛装的佳人,在嗅觉上的是佳人和野花的芳香。但这些并没有使画面热闹起来。秋风、秋雨、红蓼、鸥迹、孤独佳人,使人突出地感觉到的是渡头环境的苍凉和寂寞。第三句“整鬟飘袖野风香”还给读者留下了这佳人站在渡头要干什么的悬念。“整鬟”,在这里不仅有盛装的意思,还包含着“女为悦己者容”的意思。
“不语含深浦里”承上启下。“不语含”的人就是上片“整鬟飘袖”的佳人,这是承上。为什么“不语含”,这是启下,也是词人安排的又一个悬念。紧接着“几回愁煞棹船郎”写佳人心事重重地皱着眉,默默地立在渡头,又不要摆渡、放舟,所以“愁煞”船夫。词的最后一句,拓开一层“燕归帆尽水茫茫”说在佳人默望中,燕子归去了,江上的征帆过尽了,剩下的只有茫茫江水。至此,方点明了怀人的主题,暗示了佳人的痴情和痛苦,也解开了上文一个又一个的悬念,结束了全词。最后一句,从表面上看来,燕归、帆尽、水茫茫,都是写景,而深含着的至真至切的怀人之情,却紧扣读者的心扉,一切都在“不语”中。这样以一个饶有余味的画面结尾,既合水乡秋景,又关人物心情,景情俱佳。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清平乐·红笺小字晏 殊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1)分析上片中意象“鸿雁”“鱼”的作用。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含义的理解和作用的分析。“鸿雁”“鱼”在古诗中多跟传书的使者有关,再结合诗中“红笺小字”“惆怅此情难寄”分析即可拟出答案。答案:古人认为“鸿雁”“鱼”可以作为信使,代人传递书信沟通信息。可主人公用精美的红纸,密密麻麻地写满平生相慕之意,想借信使传达情义时,却因“鸿雁”在云中,“鱼”在水中无法驱遣。如此把主人公的惆怅表现得更突出。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和表现手法的能力。作答时,第一问可先用一句话概括画面,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第二问,可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入手分析。答案:(1)这是一幅日暮登楼独望图。红日偏西,绿水流淌,独上西楼,孤影眺望,远山却遮住视线,不见相思之人的方向。天地开阔,人更显得孤单。(2)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表现手法。前两句象征了两情相对而遥相隔阻,惆怅难言。末两句以景结情,用“绿波”“东流”象征别离的惆怅和感情的悠长。
4.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双调】清江引·咏梅贯云石南枝夜来先破蕊,泄漏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1)请赏析“南枝夜来先破蕊”句中“先”字的妙用。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中炼字的能力。作答时,先解释“先”的含义即“首先”;再放在诗句中理解,说明梅花尚未整株怒放,而是南枝破蕊先开;最后点明作用,写出了梅不畏严寒、斗霜傲雪的风采。答案:“先”字说明梅花并未都怒放,仅仅是南枝因朝阳而破蕊先开。在严寒笼罩之时,一枝梅花独绽,写出了梅花斗霜傲雪的风采。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作答时,先确定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是如何运用的,最后点明作用。答案:①拟人。“泄漏春消息”中“泄漏”一词将梅花拟人化,写出了梅花报春隐秘而不盛开怒放的形态,也流露出诗人殷切盼春的情意。②衬托。“偏宜雪月交”一句,写梅偏偏适宜与冰雪、夜月交往,用“雪月”的一尘不染、洁白无瑕衬托梅的神韵。③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崇尚高洁、不慕名利的高尚人格。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醉中感怀陆 游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青衫犹是鹓行①旧,白发新从剑外生。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②出塞声。【注】 ①鹓行:喻指朝官的行列。②檀槽:指乐器。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景物形象以及诗句的作用的能力。第一问,需要结合诗句对画面进行概括:时间是秋天一个夜晚,地点是边塞军营,特点是戍边的旌旗毫无生气地挂在旗杆上,凄凉、惨淡。第二问,作答句子的作用,先要看句子在诗中的位置,此句是第三联,应为过渡。答案:(1)画面:描写了一幅旌旗飘荡、秋风惨淡、刁斗声声的边塞军营画面。 (2)作用:①衬托了诗人壮志难酬的凄凉形象。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二联叙事,第四联抒情,叙事和抒情通过这一句贯穿起来。
(2)抒情主人公过去和现在的形象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作答时,需将抒情主人公过去和现在的形象分别加以概括。答案:过去的形象特点:深受君王赏识、器重,壮志满怀。现在的形象特点:漂泊边城,壮志未酬。早年,姓名被君王记住,足见其被君王赏识、器重;说自己“壮心未许”,可见其早年壮志满怀。如今,作客边城,漂泊憔悴,久沉下僚,白发新生,足见其壮志未酬。
Thank yu fr watching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考点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课件,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帮,3抒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考点3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课件,共60页。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考点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PPT课件,共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