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届高考语文课时作业本1——150
2022届高考语文课时作业本第124练含解析202110181316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语文课时作业本第124练含解析202110181316,共10页。
【基础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A)中国古代很早就有“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之说,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 )书简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同样突出,一批批传世书简已成为重要典籍,记载着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人与人之间,每当有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有了或长或短的分离,书简总能及时派上用场。古时,书简是重要通信方式,“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及至时下,通讯发达,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便捷,音频视频瞬间抵达,书简似不再有 。然而,疫情 ,“隔离”骤然闯入我们的生活。“隔离”状态下的亲情、友情、爱情、乡土情、家国情,来得浓烈、来得澎湃。(B)除了手机上的音频,视频,书简又一度登场,共同表达情感的浓烈与澎湃。
《战“疫”书简》共5辑。所列各篇,并非 ,而是你中有我,相互包涵。亲情中含家国之思,成长中有笃志之愿。不论信出何人,谁在阅信,都是 。每一封书简,都是一次深情的目送。每一次捧信阅读,都会感觉到身后站着很多很多的人:(C)你为这身后许许多多人的岁月静好奔赴前线,逆行战疫。他为身后许许多多人的平安健康坚守后方,深情守望。(D)一封书信,串连起前方和后方,凸显出满满的家国情怀、家国祈愿。
1.依据上下文内容及标点符号,选出文段中ABCD四处画波浪线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书简是人类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
B.人类通过书简传递情感,表达信息。
C.书简是人类传递情感、表达信息的重要载体。
D.人类通过书简表达情感,传递信息。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立锥之地 突如其来 泾渭分明 如沐春风
B.一席之地 突如其来 泾渭分明 见字如面
C.一席之地 不期而至 自成一格 如沐春风
D.立锥之地 不期而至 自成一格 见宇如面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食品到了“保质期”就扔掉,这种人们习 以为常的做法,① 。因为一些所谓“保质期”的标法,并不恰当。在许多人的眼里,“在XX之前使用”“在XX之前销售”“在XX日过期”这几种标示都是指“保质期”,都被当作了“过期日期”,既然食物过期了就应该扔掉。而现在相关部门推荐使用“在XX之前使用最佳”的方式。这种标注方式告诉消费者。在这个时间内食用的话,② ,但即使过了这个日期,只要食物没有腐坏,就仍然允许销售,可以食用或者捐赠。③ ,将大大有助于减少食物浪费。
5.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8月2日7时整,“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3000牛发动机点火20秒;成功实施首次轨道中途修正。此前,“天问一号”已飞行9天17个小时,距离地球超过300万公里。由于深空探测器长时间处于无动力飞行,微小的位置速度误差会逐渐累积和放大。科研人员根据探测器实际飞行轨道与设计轨道之间的偏差,进行对应的探测器姿态和轨道控制,确保探测器始终飞行在预定的轨道上。此次操控在修正轨道偏差的同时,还验证了发动机在轨的实际性能。后续,“天问一号”探测器还将经历数次中途修正,6个多月后抵达火星。
二、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
北戍琅邪城①诗
江孝嗣②
驱马一连翩,日下情不息。
芳树似佳人,惆怅余何极。
薄暮苦羁愁:终朝伤旅食。
丈夫许人世,安得顾心臆。
按剑勿复言,谁能耕与织!
[注]①琅邪城:东晋在南京北所建。②江孝嗣:南北朝时南朝齐人。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通过描述诗人北赴边城途中的典型情节和内心活动,刻画出一位戍边者形象。
B.职责在身,诗人策马急赴戍所,风餐露宿,昼夜兼程,日落西山也毫无止歇之念。
C.离家渐远,更兼路途辛苦,诗人见路旁的芳树不禁念起为牵挂自己而惆怅的佳人。
D.诗歌最后四句以“安得”“谁能”两处反诘,以及按剑的动作,卒章明志,表情强烈。
7.诗中人物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三、古诗词情景默写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实迷途其未远”的用典出自《离骚》里的“ ,
”两句。
(2)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自己年老气衰而遭受欺侮后心急如焚又无可奈何的两句是“ , ”。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上片,“ ”和“ ”写的是辛弃疾由眼前景物怀想到的两位历史人物。
【综合训练】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进化理论中有一个词叫作“间断平衡”,意指一个生态在达成平衡之后,有相当长一个时期处于稳定状态,但一旦某种因素触发进化的齿轮,原有的均衡就被打破,系统进入不稳定状态,各部分相互反应,直到新的平衡形成。生物学家将这种新旧之间的交替称为“蹦移”。
技术进步类似于生态演化。继漫长的农业社会之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在工业时代,人类已见证和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技术革命。现今,我们正站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入口处。信息技术正在颠覆既有的平衡态,人工智能和认知技术的发展、机器深度学习、3D打印等新技术的发明,正在将“未来”带到世人面前。新、旧技术革命之间的转移正在发生。这是技术的“蹦移”。
全球化发展类似于生态演化。一般认为,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已经历了两轮全球化历程。第一轮是以英国为主导,主要表现是在全球范围内开拓殖民地,掠夺原材料;第二轮以美国为主导,主要表现是贸易全球化以及与之伴随的资本、信息、人才的全球流动。而现在,美国主导的第二波全球化正在遭遇其本国人民的抗拒,也进入到逆向时期。但如果从大历史的角度看,全球化作为一种秩序,一旦展开,就不可能主动或被动地回到原点,最多是变换一种发展形式,更 换一批演员。以当前的情势论,中国正在走进世界舞台的最中央。这是国家的“蹦移”。
新旧交替之际,面对不可知的未来,任何人都难免彷徨、犹豫甚至害怕,这是可以理解的。今天我们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可能类似于两百年前欧洲农民面对蒸汽机时的心情。但历史已经证明,人类社会在不到两三百年的工业时代所创造出的财富,远远超过了以往数千年之中农业时代创造财富的总和,今天一个普通人可享用汽车、冰箱、飞机、高铁等工业制成品,在封建时代即使帝王权贵也不可得之。由技术进步而促成的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涓滴”效应,虽然不可能如一些经济学家所预期的那样有效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但假以时日,还是能将大多数人置于共享技术进步的好处之下的。这是增长的“蹦移”。
从长周期的角度看,经济衰退源于技术红利的渐渐消失,“低垂的果实”被采摘完毕,而要走出衰退、迎来下一个繁荣,唯有创新和技术进步。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的交替期,需要准确认识技术革命的演变方向以及其对我国转型升级的重要性,需要发挥制度设计与制度安排的能动性,主动清除那些不合时宜、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冗余,来为新技术的成长壮大开辟空间,留足空间。这样做的结果,就可能迎来几十年连续的增长与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共同富裕。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政府2013年以来始终矢志不渝推动的“放、管、服”改革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在极大的程度上释放了企业与个人的活力与创造性,一方面在中国经济下行之际稳住了对于全社会至关重要的就业,另一方面创造出人人都有可能、有条件为自己的梦想与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的伟大时代。我以为,这就是最大的包容性增长。
(节选自2017年3月8日人民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社会从漫长的农业社会进入工业时代已经见证和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技术革命。
B.“间断平衡”是指在平衡状态下,进化的齿轮一旦被某种因素触发,各部分会相互反应直到新的平衡产生。
C.近年来“放、管、服”改革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释放了企业与个人的活力与创造性。
D.现在,美国主导的第二轮全球化遭遇本国人民的抗拒,经济逐年衰退,进入了 逆向时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2~4段用三个“蹦移”审视新旧时代的变革,分析了技术进步、全球化发展和人工智能等的巨大作用。
B.文章在论证技术的“蹦移”时,重点分析了信息技术革命对打破平衡态的重大作用。
C.文章在最后一段提出了我们需要准确认识技术革命的演变方向以及其对我国转型升级的重要性的观点。
D.文章用普通人可享用的工业制成品远超帝王权贵为例,意为证明现代普通人比古代帝王的生活质量还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既稳住了对于全社会至关重要的就业,又为人人实现自己的梦想与人生价值创造条件,就是最大的包容性增长。
B.假以时日,因技术进步而促成的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涓滴”效应可以将大多数人置于共享技术进步的好处之下。
C.经济衰退源于技术红利的渐渐消失,只有创新和技术进步,才能走出经济衰退,迎来下一个繁荣。
D.全球化如果展开,就不可能主动或被动回到原点,就会变换成一种新的发展形式或更换一批演员。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沆,字太初,沼州肥乡人。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为将作监丞、通判潭州,迁右赞善大夫。相府召试约束边将诏书,既奏御,太宗甚悦。雍熙三年,太宗曰:“李沆、宋湜,皆嘉士也。”并除右补阙、知制诰。沆位最下,特升于上。真宗即位,迁户部侍郎、参知政事。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寝。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曰:“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时李继迁久叛,中外咸以为灵州乃必争之地,苟失之,则缘边诸郡皆不可保。帝访于沆,沆曰:“继迁不死,灵州非朝廷有也。莫若遣使密召州将,使部分军民空垒而归,如此,则关右之民息肩矣。”未即从沆言,灵州陷。沆为相,王旦参政事。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遂封岱、祠汾,靡有暇日。寇准与丁谓善屡以谓才荐于沆不用准问之流曰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沆笑曰:“他日后悔,当思吾言也。”准后为谓所倾,始伏沆言。景德元年七月薨,年五十八。赠太尉。仁宗即位,诏配享真宗庙庭。沆性直谅,言无枝叶,居位缜密,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治第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沆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沆没后,或荐梅询可用。真宗曰:“李沆尝言其非君子。”
(节选自《宋史·李沆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寇准与丁谓善/屡以谓才荐于沆/不用/准问之/沆曰/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
B.寇准与丁谓善/屡以谓才荐于沆/不用准问之/沆曰/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
C.寇准与丁谓善/屡以谓才荐于沆/不用准问之/沆曰/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
D.寇准与丁谓善/屡以谓才荐于沆/不用/准问之/沆曰/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定谥号有法:肇敏行成曰真,贵贤亲亲曰仁;文中真宗、仁宗都是谥号。
B.“待罪”在文中是传主谦言,表示自己担心因失职而获罪,并非真的有罪。
C.“赠”某官职;指朝廷授予已故官员或现职官员的已故直系亲属荣誉职衔。
D.古代儒教将供祀祖先的地方称“庙”,官宦的和帝 王的对应称家庙和太庙。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沆入职不久,即得到赏识提拔。他应宰相之召,负责起草约束边将的诏书,太宗十分满意;后来,他又被太宗提名,不仅加官晋爵.还获得了特别跃升。
B.李沆料事如神;经常有先见之明。他准确地预见到了宋军在强敌面前难以坚守灵州;他也曾担忧真宗在太平年问会渐生奢侈之心;这些都不幸被他言中了。
C.李沆备受重视,影响力持久不衰。他不赞成皇帝册立刘贵妃:当场烧掉诏书,并附上自己的意见:此议最终作罢;他对梅询的评价,多年后仍被皇帝看重。
D.李沆忠良纯厚,居高位仍尚节俭。他为人光明磊落,不喜欢暗中奏报;他总拿一些艰难的国事提醒皇帝要居安思危;他对于厅堂的狭小逼仄,表现得很不介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中外咸以为灵州乃必争之地,苟失之,则缘边诸郡皆不可保。
(2)言无枝叶,居位缜密,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
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答案与解析
(第124练)
【基础训练】
1.C 冒号后两个并列大句子之间应该用分号隔开,应把“逆行战疫”后的逗号改为分号,即“你为这身后许许多多人的岁月静好奔赴前线,逆行战疫;他为身后许许多多人的平安健康坚守后方,深情守望”。
2.A 词语之间需要注意搭配,应为“表达情感,传递信息”,排除BC;依据上下文话题一致的原则,下午是“书简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同样突出”,所以“书简”做主语比“人类”做主语更与下文衔接,排除D。
3.B 第一组,一席之地:比喻极小的一块地方或以定的位置。立锥之地:强调极小的地方。文中并不强调其小,而是着重说其位置的不可保,填入“一席之地”。
第二组,突如其来:突然发生。不期而至: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疫情到来,“突然”更合适,填入“突如其来”。
第三组,泾渭分明:意思是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人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自成一格:意思是指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从下文内容可知,文意并不强调风格,而是内容。“泾渭分明”与下文“你中有我,相互包含”形成对照,填入“泾渭分明”。
第四组,如沐春风:像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就像受到春风的吹拂一般。见字如面:见到字就如同见到本人。看到这些字的内容,就像我当面跟你说话一样。见字如面更符合“阅信”的内容,填入“见字如面”。
4.①其实也在造成一些食品浪费;②食物的品质和味道最好;③采用这种保质期的标示方式。
5.8月2日7时整,“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实施首次轨道中途修正,修正了轨道偏差,并验证了发动机在轨的实际性能。
6.C
7.①急切。前两句写受命戍边,军情经济,诗人心情急切,马不停蹄,飞赴戍守之地。②低沉。三至六句写离家渐远,诗人深味羁旅行役的奔波辛苦,无限思念亲人的惆怅感伤,情绪低沉。③激昂慷慨。最后四句写诗人暂时抛却个人私情,以大义为先,毅然选择慷慨报国,豪情满怀,情绪激昂。
译文:
驱赶着马,奔腾不息;君命在身,哪怕太阳已经落坡了,仍要马不停蹄。风中婆娑摇曳的树,多像步履翩翩的佳人呀;但军情紧急,岂容儿女情思萦绕,此刻内心是多么惆怅啊。奔波劳苦,餐风露宿,是天涯羁旅之人最难熬的时刻。然则丈夫立于世间,当应顶天立地,怎么能考虑小我的得失呢?男儿沉默是金,应当挥剑疆场,怎可碌碌无为于田垄之间呢?
8.(1)回朕车以复路兮 及行迷之未远(重点字:朕)(2)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重点字:燥)(3)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人道寄奴曾住(重点字:觅)
【综合训练】
1、B【A项,“三次重大的技术革命”都是工业时代的,时间错位。C项,“全面释放”错,选项范围扩大,原文是“在极大的程度上释放”。D项,“经济逐年衰退”于文无据。】(3分)
2、D【文章以此证明信息技术时代创造财富的速度快。】(3分)
3、D【原文是“最多是变换一种发展形式,更换一批演员”,这说明“变换一种发展形式”是可能会出现的一种情况,还可能不会出现,或有其他情况。另外,“变换一种发展形式”和“更换一批演员”是同时出现的,其间不能用“或”字。】(3分)
4.D (1)“准”作“问之”的主语,在其前断开,排除BC;“终能”是个固定词组,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C。
译文:寇准与丁谓友好,多次认为丁谓有才而向李沆推荐,李沆不用丁谓。寇准问李沆,李沆说:“看他为人处事,可以让他的职位居于别人之上吗?“寇准说:“像丁谓这样的人,宰相您能一直压抑他使他居于别人之下吗?”
5.A“文中真宗、仁宗都是谥号”错误,真宗和仁宗是庙号。
6.A“他应宰相之召,负责起草约束边将的诏书”理解错误。原文“相府召试约束边将诏书,既奏御,太宗甚悦”,李沆参加的是宰相组织的以起草诏书为试题的一场考试,而非实际起草诏书工作。
7.①中外:朝廷内外;咸:都;苟:如果;缘边:周围。
译文:朝廷内外都认为灵州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失去灵州,那么它周围各州郡都无法守住。
②枝叶:指琐碎的空话;居位:任职;莫:没有谁;干:请求,干谒。
译文:言谈中没有琐碎的空话,任职时谨慎细致,行动上遵守规章制度,没有人能靠私情去请求他。
参考译文:
李沆,字太初,沼州肥乡人。太平兴国五年,中进士,任将作监丞、潭州通判,升任右赞善大夫。宰相府召他考试写约束边将的诏书,呈奏御览,宋太宗看后很高兴。雍熙三年,太宗说:“李沆、宋湜,都是有才能的人。”一并授他们右补阙、知制诰。李沆职位最低,特别升其职于上。宋真宗即皇位,任命李沆为户部侍郎、参知政事。一天晚上,真宗派人持他的手诏想册封刘氏为贵妃,李沆当着使者用蜡烛烧掉诏书,附带让使者捎去自己的奏议:“你只说李沆认为不行。“皇帝的这个主张就此停办了。真宗因李沆没有秘密奏折,对他说:“别人都有秘密奏折,唯独你没有,为什么?”李沆回答说:“我蒙皇恩授以宰相职,公事就公开说明,何必用秘密上奏的方式?”当时李继迁反叛朝廷已很久,朝廷内外都认为灵州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失去灵州,那么它周围各州郡都无法守住。皇帝向李沆询问,李沆说:“李继迁不死,灵州终将不是朝廷所能拥有的。不如派使者秘密传令给各州将领,让他们各自率领军队和百姓撤出城堡而归集一处,如果这样,那么关右的百姓就能休养生息了。”没有立即采纳李的建议,灵州陷落了。李沆任宰相,王旦任参知政事。契丹与宋和亲,王旦问这怎么样,李沆说:“好当然是好事,然而边疆的忧患平息后,恐怕皇上渐渐产生奢侈放纵的想法。”王旦对此不以为然。李沆又每日把各地发生的水、旱、盗贼等事件上奏真宗。李沆死后,宋真宗认为契丹已经修和,于是封禅泰山、祭祀汾阴,没有闲停下来的时日。寇准与丁谓友好,多次认为丁谓有才而向李沆推荐,李沆不用丁谓。寇准问李沆,李沆说:“看他为人处事,可以让他的职位居于别人之上吗?“寇准说:“像丁谓这样的人,宰相您能一直压抑他使他居于别人之下吗?”李沆笑着说:“将来你后悔,就会想起我的话。”寇准后来被丁谓排挤,才信服李沆的话。景德元年七月,李沆去世,终年五十八岁。朝廷赠李沆太尉。宋仁宗登皇位,诏令李沆的灵位在宋真宗的庙庭中附带享受祭祀。李沆性格直爽诚信,言谈中没有琐碎的空话,任职时谨慎细致,行动上遵守规章制度,没有人能靠私情去请求他。他在封丘门内建有宅第,大厅前只容许有马打转的地方。有人说这太狭窄,李沆笑着说:“这住宅要传给子孙,这里作为宰相官署的大厅确实小了,作为太祝、奉礼官的大厅已经够宽了。”李沆死后,有人向朝廷推荐梅询说他可用,宋真宗说:“李沆曾说他不是君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语文课时作业本第10练含解析202110181300,共12页。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语文课时作业本第8练含解析202110181473,共10页。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语文课时作业本第1练含解析202110181396,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