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讲:人物描写-初中生作文入门60讲(上)教案 教案 14 次下载
- 第12讲:动静互衬-初中生作文入门60讲(上)教案 教案 10 次下载
- 第14讲:视角变化-初中生作文入门60讲(上)教案 教案 10 次下载
- 第19讲:总论分论-初中生作文入门60讲(上)教案 教案 7 次下载
- 第17讲:说明方法-初中生作文入门60讲(上)教案 教案 7 次下载
初中语文作文辅导写作技巧教案设计
展开[基础知识]
你准备用笔将眼前的景物告诉给你的读者。这时候,你是主,景是宾。有时候,你在动,有时候,景在变;主宾之间(即你和景之间)的位置,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曰定点定景式。你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对眼前某一固定的景物作精描细写;当然,这个“固定”是相对的,因为这个景物随着时间的变化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写出这种变化,也是定点定景。
二曰移步换景式。你可以以自己的游踪为顺序,随着自己立足点的变化(即自己空间位置的不断转换),如走马观花一般,不断地改变描写的对象(景物)。所谓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就是。当然,移步换景并不是写流水账,每一“步”既可跨得大,也可跨得小,每跨一步所见到的景物也应根据中心意思的需要有所选择;即使是“入选”者,也应详略分明,或泼墨如水,或惜墨如金。
三曰定景换点式。你描写的景物是固定的,但你的观察点却不断地变化,对同一个景物,或鸟瞰,或仰视;或远眺,或细察;或正视,或侧视,随着不同的观察角度,描写出该景物千变万化的姿态。如李健吾《雨中登泰山》中关于十八盘的描绘,作者先写远眺,“在底下望见南天门,影影绰绰,耸立山头,好像并不远;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后写近观,“我靠住升仙坊,仰起头来朝上望,紧十八盘仿佛一架天梯,搭在南天门口”。就这样,“紧十八盘”全面地,立体地,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的眼前。当然,随着立足点的变化描写同一景物,要注意前后呼应,最好能结合时间的推移以及光线和色彩的变化。
四曰定点换景式(也称定点观察)。运用这种方式写景,你应该以自己的立足点为基准,你站在那儿不动,或鸟瞰,或仰视;或远眺,或细察;或正视,或侧视,按照前后左右、远近高低的顺序写出四周的不同景物。如果你站在行驶的船头(或车头)不动,观察并描写眼前不断变化的景物,那就不是“定点换景”,而是“移步换景”。
[例文赏析]
㈠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 。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
(巴金:《海上日出》)
毫无疑问,例文作者站在一个固定的观察点,没有移动;毫无疑问,作者观察的对象没有变化,一直是东方日出。这就是“定点定景”。当然,从写景的顺序而言,选段也可看成是按时间顺序写景。
㈡
一缕轻柔的月光透过了窗子撒在了窗台上。窗台宛若镀了银。我猛然记起,快到中秋节了,现在正该是满月的时候,这时的月儿一定很美吧!
于是,我下楼来赏月。好圆好丰满的月啊!远处有几颗闪闪烁烁的星星,更给这月夜增添了几分诗意。
沿着通往花园的小路,我漫无目的的走着,整个世界仿佛沉浸在银色的海洋中了,烘托着充满温馨静谧的夜。我也置身在这月光之海中了。月光洒满了我的衣衫,温暖着我的心──我觉得太阳的温暖过于热烈奔放;星光又孤寂清冷了些。只有这温暖恬静的月光,才能这般的恰到好处。月光浸染着整个大地,我的周围被月光照得雪亮,世界完全笼罩在圣洁的气氛里。我的感官模糊了,心灵也在这圣洁中升华。
我不觉已来到花园的门口,顺着园中小路,走到一个池塘边。池塘很小,平时活泼的金鱼,现在却静静地呆在那儿,可能是睡着了吧。池塘中间是一座鬼斧神工的山石,在月光的洗涤下,更加生机盎然,如画一般。月儿映在墨绿色的池底,被水一洗显得分外明澈、高远,就像蒙娜丽莎迷人的眼睛令人心驰神往。一阵风拂过,在平静的池水上划出一道浅淡的波痕,池水微微荡起,轻吻着山石,发出轻轻的金属般的撞击声,在宁静的夜中显得分外的轻悠……
小道旁,大朵大朵的菊花沐浴在月光里,被风儿吹得在睡梦中也露出了欢欣的笑容。
转过池塘,我坐在蘑菇亭下。抬起头来,仰望着无穷的苍穹和那苍穹中的明月,思绪便如脱缰的野马飞驰在无际的原野──这纯洁的月光啊!我今夜终于体会到了你博大的自然气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我远在异地的朋友啊,此时也一定会在这美丽的夜里,遥望这月儿吧!
不知不觉中,我已陶醉在温柔的夜里,意识逐渐模糊了,整个心身在不断弥散,仿佛已融化在浩瀚的宇宙之中……
不知过了多少时候,一缕清凉的风送来,我蓦地被惊醒,我才忆起──该回家了。
(张进武:《月夜》)
一轮明月,曾引起多少文人墨客的吟咏遐思,苏轼的《水调歌头》便是明证。如果仅仅静止于对月光下某一景物的客观描绘,那文章就会流于一般。例文作者先“沿着通往花园的小路”行走,再“不觉已来到花园的门口,顺着园中小路,走到一个池塘边”,再来到“小道旁”,再“转过池塘,我坐在蘑菇亭下”。随着自己立足点的不断变化,例文作者的视角也在不断变化,逐一写出了眼前的景物。此为移步换景。
㈢
灵隐也去了。四十多年前头一回到灵隐就觉得那里可爱,以后每到一回杭州总得去灵隐,一直保持着对那里的好感。一进山门就望见对面的飞来峰,走到峰下向右拐弯,通过春淙亭,佳景就在眼前展开。左边是飞来峰的侧面,不说那些就山石雕成的佛像,就连那山石的凹凸、俯仰、向背,也似乎全是名手雕出来的。石缝里长出些高高矮矮的树木,苍翠,茂密,姿态不一,又给山石添上点缀。沿峰脚是一道泉流,从西往东,水大时急急忙忙,水小时从从容容,泉声就有宏细疾徐的分别。道跟泉流平行。道左边先是壑雷亭,在亭子里坐,抬头可以看飞来峰,低头可以看冷泉。
(叶圣陶:《游了三个湖》)
例文描写的对象是杭州灵隐的飞来峰,然而,作者的立足点却有了几次变化,也就是说,作者从不同的侧面对飞来峰进行了描写。首先,一笔带过迎面而来的飞来峰,或许是因为常人说得太多了吧;接着,作者来到了飞来峰的侧面,尽情泼墨于那儿的佛像、山石、树木花草、泉流;最后,作者又来到了“亭子里”,从那儿抬头仰视飞来峰。
㈣
黄昏时候的天空好像穿上了一件红袍,那沿河丛生的小树,看起来更像是镶在红袍上的黑色花边。在越来越浓的暮色中,整天在外觅食的鸭群成群结队地回到沙滩上去,准备到一些冷清的水池里去度过黑夜的时光。成阵的乌鸦也停止鸣叫,飞回到自己的窝巢里去了。船只已全都靠岸,只有一条大船头向上游静静地停在河心,仿佛是那静止的绿色水面上的一个黑色的污点。
……西方的天边,黑夜的暗影已吞没了最后的一线晚霞的金光,在使人迷醉的月光下,坚实的土地似乎已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
(泰戈尔:《沉船》)
不难看出,作者立足于那条小河的边上,他没有移动位置。向上,他观察“穿上了一件红袍”的天空以及它光线与色彩的变化;向四周,他观赏河边的小树、鸭群、停泊的船只、归巢的乌鸦……此为定点换景。
㈤
苍茫的呈着微微青光的暮色,把苍穹和群山混为幽邃深远的一体。放眼望去,一片迷蒙隐没了远处的莲花峰和天都峰,就连周围那些众小山峰也一并被它收了进去,只有稍近点的山颠,才隐隐露出尖尖的峰顶,被一圈淡淡白光围着,而那清晰地呈现在游人眼前的,则是贴近的峰峦细部:那被雨雾染成青灰色的土石,那被暮色浸得格外凝重的松柏,那在苍茫中分明现出的点点殷红,是初秋的风里早红的枫叶。 (邓莺莺:《黄山暮色赋》)
例文中,作者立足点不变,作定点观察,先写远景,再写近景;写近景(峰峦细部)时,又依次分别写了土石、松柏、枫叶等景物。此为双重定点换景。
[小园学步]
㈠、用定点定景法描写一处景物,200字左右。
㈡、用移步换景法描写一处景物,200字左右。
㈢、用定景换点法描写一处景物,200字左右。
㈣、用定点换景法描写一处景物,200字左右。
㈤、综合运用移步换景、定景换点和定点换景诸法描写一处景物,500字左右。
[题目㈠]
湖边日出
天还没怎么亮。湖面上笼着一层薄雾,微风吹来,薄雾时而散开,时而聚拢,水面上漾起了层层涟漪。天逐渐亮了,倒映在湖中的远山,随着薄雾的聚散,一会儿散开,一会儿聚拢,又散开,又聚拢……婀娜多姿。突然,远处水面上跃出一个红点,红点迅速变大,顷刻间,一轮红日喷薄而出。顺着太阳向远处看,荡漾的涟漪把阳光零零碎碎地折射过来,湖面上仿佛闪烁着数不清的碎金;而身后的远山,突然间变得特别的明亮,山脊还有一道明亮的金边。
习作写了日出前后湖边的景色,确实是定点,但定景却未必;因为习作者既写了眼前的景物,还写到了身后的景物。──实际上,这已经是定点换景了。
[题目㈡]
游雁荡山合掌峰
雁荡山合掌峰高插云霄,好像是两只巨灵的手掌合在一起,而它的腰部,却借着山势造起了九层高楼,就如古画中的仙山楼阁。我们拾阶而上,不知走过多少石级,就到了“石釜天成”的横额下,终于看到了那副著名的对联:“天可阶升,无中道而废;泉能洗心,即出山亦清。”我们当然不肯中道而废,就一层又一层地走上去,边走边抬头仰望。这时候,我突然想到昨天游览时的所见:两座直插云霄的山峰间架起了一根钢索,几个演员在钢索上作着令人心惊肉跳的表演。就这样,我们登上了最高处。放眼远望,只见群峰竞秀,气象万千。如此的奇景,如此的奇人,怎不令人扼腕叹息。
移步换景就如空间顺序中的参观顺序,不是“意识流”,作者的游踪是清晰有序的,故所描写的景物也应有序。习作作了跳跃式的景物描写,虽然在“移步”,但所换之景并非全部为眼前所见,有些是对往事的回忆;作者不是边走边看,而是边走边想。所以说,习作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移步换景”。
[题目㈢]
金色的银杏
山脚下是一棵银杏,古老的银杏,据说已有三百年的历史。当秋风煞尽暑气时,站在山上,那棵银杏就呈现出一片灿烂的金黄,那黄色融融地挤满了所有的枝丫,隐没了往常树枝的高大,只看见一堆金黄。而树下,又仿佛铺满了金黄的地毯。信步走向那金黄的地毯,又仿佛走进了金黄色的穹庐之中。抬头仰望,一树扇形的小叶子干净利落地填充着天空,但没有规则,阳光从黄色穹顶的缝隙中漏下,在金黄的地毯上留下斑驳的倩影。
似乎是定景换点。但是,俯瞰的是那棵银杏的全貌,而仰望的仅仅是树冠和从树冠空隙中漏下的阳光;所以说,习作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定景换点。如果作者再写一段从另一角度观察的银杏的全貌,那就可以称为真正意义上定景换点了。
[题目㈣]
船过三峡
尚沉浸在夜游白帝的情趣中,一夜好梦。朦胧中,被船上的广播唤醒,船将启碇驶入瞿塘峡了。“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这时候,所有游客的手机都没有了信号,我立即到船头找到一个最佳的位置,放下自己的椅子。涛声如雷,船如离弦之箭,碾过一个个旋涡,向下游冲去,两岸黑黝黝的绝壁扑面而来,顶上只有一线灰蒙蒙的天空。突然见,眼前出现一片光明,原来船已经驶入了巫峡,巫山第一峰婀娜多姿,似乎向游客招手;神女峰显得神秘莫测,引起人几多遐思;其余各峰各具特色,向游客展示着一幅幅绚丽的画图。在时隐时现的阳光中,船曲曲折折地前进,中午,进入了西陵峡。由于那几个著名的险滩早已炸掉,由于水位的提高,西陵峡已经没有了昔日之险,却多了几分妩媚,令人自然而然地想起了王昭君。约五点,船到了三峡大坝前,我们换乘汽车到宜昌,结束了这次难忘的“三峡告别游”。
似乎是定点换景,作者一直坐在船头未动,而三峡中的景物一一出现在眼前。但是,切莫忘船在行驶,人也随船向下游冲去,而那些景物也是从上游到下游不断地变化。所以说,习作运用的是移步换景法,不是定点换景法。
[题目㈤]
月光下的校园
明月当空,月里嫦娥把皎洁的月光洒向校园的每个角落,不时有徐徐的清风,打破这宁静、祥和的气氛。花坛里的小虫正合奏着一曲扣人心弦的夜曲。
我踏进了花坛间的长廊。晚风夹杂着一丝诱人的芳香,仿佛母亲的双手,轻轻抚摸着爱子的脸庞。月光透过长藤间的空隙,在地上印上点点的光斑,走廊两旁的小树、小草、花儿排成整齐的队伍,仿佛对我的到来表示欢迎。一丛丛夜来香挨挨挤挤,举着一只只小喇叭,吹奏着一曲不知名的、动人的歌曲,夹带着一丝丝的香味,沁人心脾。
来到凉亭前,借着月光,依稀看见亭上刻着一幅对联“读大块文章,成经纬事业”。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应该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坐在凉亭里,向四周望去,花坛里的花儿似乎笼罩着一块薄纱,朦胧中,仿佛觉得那是一堆堆白云,而我,则步于白云之上,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放眼望去,美术室旁那一丛夹竹桃在月色清风中更是可爱。夜越来越深了,月光也越来越皎洁了,好像哪位好心人,在对面平房的屋顶上,披上了一层薄薄的、淡淡的细纱,如霜,似雾。
我怀着甜怡的心情走上了回宿舍的路。这时,我发现教师宿舍的灯还亮着,不时传来细细的询问声、争论声。
月更圆了,也更明亮了。
“明月当空,月里嫦娥把皎洁的月光洒向校园的每个角落”,习作者向我们绘出了一幅月光校园图。从总体来看,作者运用了移步换景法,沿着自己的行踪,依次描写了花坛间的长廊、凉亭以及教师宿舍等景物;具体来看,作者“坐在凉亭里,向四周望去”,又依次写了花坛里的花儿、美术室旁的夹竹桃、教师宿舍等景物,这是定点换景。但是,作者没有运用定景换点的手法;如果对那座凉亭中的对联,先作一番远处略看,再作一番近处细看,就完全符合题目要求了。
[体验研究]
景物描写中主宾之间的关系有没有“换点换景”式?如无,请说出理由;如有,请就其作一段200字左右的景物描写。
第26讲:学会观察和描写-初中生作文入门60讲(上)教案: 这是一份第26讲:学会观察和描写-初中生作文入门60讲(上)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快速审题,思路梳理,技巧点拨,写作积累,佳作研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7讲:想象-初中生作文入门60讲(上)教案: 这是一份第7讲:想象-初中生作文入门60讲(上)教案,共5页。
第5讲:悬念-初中生作文入门60讲(上)教案: 这是一份第5讲:悬念-初中生作文入门60讲(上)教案,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