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比一比》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比一比》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说明,教学建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初步认识长短、高矮、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长短、高矮、轻重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2.使学生通过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受比较的意义和价值,感受日常生活现象与数学的联系,初步培养用数学眼光和数学方式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本单元内容的前后联系如下:
本单元主要学习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基础是儿童在生活中已经积累的一些直接经验。比较是常用的思维方式,它可以帮助人们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也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法,它有助于人们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教学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初步建立长短、高矮、轻重的观念,而且可以让学生体会比较的基本方法,形成初步的观察和比较的意识,初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物体长短、高矮和轻重的一般比较方法。包括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时,要把物体的一端对齐;比较物体的轻重时,可以借助简易天平进行判断。教学的难点主要是在多个物体之间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这是因为在进行上述比较时,不仅需要正确运用基本的比较方法,而且还需要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以及采用一些灵活的比较策略,这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来说,无疑是有一定难度的。
这部分的教材编写有如下一些特点: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主动进行比较,获得认识。教材从生活场景中选取学生熟悉的事物,直接要求学生对相应人或物的长短、高矮和轻重做出判断。这样安排是考虑到学生对长短、高矮和轻重并不陌生,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比较的经验。因此,让学生通过独立的观察、思考,再进行比较和判断,进而获得正确的认识是可行的。
2.重视比较方法的引领。一方面,教材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比较方法,如把两根绳子的一端对齐,使两个人站在同一块地面上,用简易的天平作为比较轻重的工具等。另一方面,注意通过一些稍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或采用更为灵活的比较方法,以锻炼思维和提高能力。如“想想做做”第3题比较3条线的长短,就需要在数一数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再如,“想想做做”第5题比较3个杯里水的多少,就需要综合考虑水面高度和杯子粗细这两个因素。
【教材说明】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题材,从中分别选取相应的内容,依次比长短、比高矮和比轻重,感受长短、高矮和轻重都是比较的结果。例题突出两个方面:一是突出比较的方法。比长短、高矮时,把物体的一端对齐或使人站在同一个平面上;比轻重时,以简易的天平为工具进行观察、判断。二是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比较时,教材只是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做出判断,获得结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例题场景中再找出一些物体,比一比相互之间的长短、高矮或轻重,进一步感受现实生活里的数学现象和内容,体会比较方法,培养初步的比较能力。
“想想做做”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或观察画面,进一步感受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加深对比较方法的认识,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锻炼思维的灵活性。第1题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分别比较2支铅笔和3支铅笔的长短,巩固比较现实物体长短的基本方法。第2题通过比较两条路的远近,渗透“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和“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知识。第3题是比较方格图中3条折线的长短。由于仅凭观察很难判断这3条线的长短,所以需要换个方法,也就是数出每条线所经过的方格边的个数后再做出判断。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思维,提高数学问题本身的吸引力。此外,由于每条线的长度决定于它所包含的方格边的个数,所以也孕伏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第4题分别比较2个小朋友和3个小动物的高矮。其中,比较2个小朋友的高矮时,可以通过简单的推理做出判断。第5题要求学生比较3 个圆柱形杯子里水的多少。由于3个杯子里水的高度是相等的,所以解决这个问题时只要比较3个杯子的粗细(底面的大小)。通过这道题的解答,既丰富了学生对比较方法的认识,又渗透了面积、体积等知识。第6题由简单到复杂,先比较1个青椒和1个番茄的轻重,再比较1个红萝卜与1个胡萝卜的轻重。在比较1个红萝卜与1个胡萝卜的轻重时,需要学生根据天平的状态进行简单推理,这是锻炼学生思维的又一次机会。第7 题通过“从高到矮排排队”这个活动,进一步巩固比较高矮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一些更为灵活的比较高矮的方法。
思考题让学生看图比较1个菠萝、1个梨和1个桃的轻重。解答这道题,需要综合考虑两架天平的状态以及菠萝、梨和桃三种水果之间的轻重关系,有利于进一步激活思维、展示数学问题的挑战性和趣味性。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1课时进行教学。如果学生学习有困难,也可分2课时完成。用2课时教学时,可以第一课时教学第4~5页的例题,完成第5~6页的“想想做做”第 1~4题;第二课时完成第7页的“想想做做”第5~7题。
2.教学例题时,要重视让学生体验比较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先仔细观察例题的场景图,说说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些什么,然后选择相关物体引导学生依次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比较长短时,可以准备两根长短不同的跳绳,先让学生说说可以怎样比较它们的长短;再通过实际操作,明确:比较物体的长短时,通常要把一端对齐,这样很容易就能看出长短。比较高矮时,可以选择两个高矮相差不大的同学,先让他们站在高度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试着进行判断,再通过交流明确:要能正确地看出两个人的高矮,通常要让这两个人站在同一块地面上。比较轻重时,重点要让学生学会通过观察简易天平的状态,判断哪种水果重,哪种水果轻。条件允许的话,要为每个小组的同学准备一架简易天平;如果有困难,至少应准备一架作为教具的简易天平。此外,在利用简易天平比较之前,还可以启发学生联系生活经验采取用手掂一掂的方法比出轻重。学生明白基本方法之后,要让学生从场景图中再找一找、比一比,并互相交流。最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反思比较的过程,感受比轻重和比长短、比高矮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体会长短、高矮与轻重是不同的量。
3.“想想做做”的第1题可以让同桌同学互相合作,按要求做一做,再交流比较铅笔长短的过程和方法。要适当指导比较3支铅笔长短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哪支铅笔最长、哪支铅笔最短”的句式表达比较的结果。第2题要让学生说说比较的思考过程,突出:两条路中,一条是直的,另一条是弯的,直的路近,弯的路远。第3题可以先让学生试着看图判断,再通过追问判断的理由,引出通过“数方格边的个数”比较长短的方法。第4题在判断后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或是怎样看出来的,特别是比两个小朋友的身高,要启发学生说清楚比较过程中的想法。第5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条件的可以用实物进行演示,引导学生从水面高度和杯子的粗细这两个角度综合思考。第6 题要注意引导学生说明比较1个红萝卜和1个胡萝卜轻重的推理过程,强调因为1个红萝卜与3个胡萝卜一样重,所以1个红萝卜比1个胡萝卜重。第7题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开展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巩固比高矮的方法,并学会通过适当调整确定最终的排列次序。
4.讨论思考题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图意,明确1个菠萝比1个梨重,1个梨与2 个桃一样重;而1个梨与2个桃一样重,就说明1个梨比1个桃重。由此,对三种水果的轻重做出正确的排序。
(三)评价建议
本单元评价主要应关注学生是否具有初步的长短、高矮、轻重的观念,是否体会到比较的一般方法,并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同时,要看学生在比较过程中能否细心地观察或进行简单的推理。
评价主要应结合课堂教学进行,要注意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反馈,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考虑到学生的基础会有一些差异,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评价时要注意区别对待,并尽可能保护所有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比一比》教案,共27页。
这是一份【同步教案】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比一比》2.2想想做做 教案,共4页。
这是一份【同步教案】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比一比》2.1 比一比 教案,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