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2022学年重庆市高二(上)期中化学试卷
展开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重庆市高二(上)期中化学试卷,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重庆市高二(上)期中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3分)低碳生活、碳中和、碳达峰是现在的热门词汇。下列措施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
A.大力开发和利用风能等清洁能源
B.将夏收、秋收后的秸秆焚烧还田
C.加强植树造林,创造和发展森林经济
D.研发催化剂将CO2还原为甲醇
2.(3分)已知下列反应:O2(g)+C(s)⇌CO2(g) K1;2C(s)+O2(g)⇌2CO(g) K2。则反应:2CO(g)+O2(g)⇌2CO2(g)的平衡常数为( )
A. B.2K1﹣K2 C.K12×K2 D.2K1+K2
3.(3分)已知常温常压下,饱和CO2的水溶液的pH=3.9,则可推断用标准盐酸滴定碳酸氢钠水溶液时,适宜选用的指示剂及滴定终点时颜色变化为( )
A.石蕊,由蓝变红 B.甲基橙,由黄变橙
C.酚酞,红色褪去 D.甲基橙,由橙变黄
4.(3分)下列有关香料Givescone()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分子式为C13H22O2
B.碳环上的一氯代物有4种(不考虑立体异构)
C.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共平面
D.能发生加成反应和水解反应
5.(3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都是离子化合物
B.强电解质的水溶液有可能比弱电解质的水溶液的导电能力弱
C.硫酸氢钠在水溶液中电离的电离方程式为NaHSO4=Na++H++SO42﹣
D.可溶性盐在水中完全电离,是强电解质;难溶性盐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是弱电解质
6.(3分)反应C(s)+H2O(g)⇌CO(g)+H2(g)在一可变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条件的改变对其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的是( )
①增加C的量
②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
③保持体积不变,充入N2使体系压强增大
④保持压强不变,充入N2使容器体积变大。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7.(3分)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49g由H2SO4和H3PO4组成的混合物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4NA
B.1L0.5mol•L﹣1NaNO2溶液(pH>7)中含有的NO2﹣数目为0.5NA
C.当反应2H2S+SO2═3S↓+2H2O中生成的还原产物为3mol时,转移的电子数为4NA
D.标准状况下,11.2L环氧乙烷(沸点为10.7℃)中含有的极性键数目大于3NA
8.(3分)一定温度下,某气态平衡体系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有关该平衡体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升高温度,平衡常数K一定增大
B.增大A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增大压强,C体积分数增加
D.升高温度,若B的百分含量减少,则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9.(3分)甲酸的下列性质中,可以证明它是弱电解质的是( )
A.和同pH的甲酸溶液和盐酸分别与颗粒大小相同的锌反应时,两者的起始速率相同
B.甲酸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C.10mL1mol•L﹣1甲酸溶液恰好与10mL1mol•L﹣1NaOH溶液完全反应
D.同温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甲酸溶液与盐酸相比,甲酸溶液的导电能力比盐酸的弱
10.(3分)某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CH4(g)+2O2(g)=CO2(g)+2H2O(g) ΔH=﹣(a+c﹣b﹣d)kJ▪mol﹣1
B.CH4(g)+2O2(g)=CO2(g)+2H2O(g) ΔH=﹣(b+d﹣a﹣c)kJ▪mol﹣1
C.CH4(g)+2O2(g)=CO2(g)+2H2O(g) ΔH=﹣(a+2c﹣b﹣2d)kJ▪mol﹣1
D.CH4(g)+2O2(g)=CO2(g)+2H2O(g) ΔH=﹣(b+2d﹣a﹣2c)kJ▪mol﹣1
11.(3分)对下列粒子组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的判断和分析正确的是( )
选项
粒子组
判断和分析
A
Na+、K+、ClO﹣、H2S
能大量共存,粒子间不反应
B
H+、C2O72﹣、SO42﹣、C2H5OH
能大量共存,粒子间不反应
C
H+、K+、MnO4﹣、SO2
不能大量共存,能发生反应:
2MnO4﹣+5SO2+2H2O═2Mn2++5SO42﹣+4H+
D
Na+、A1O2﹣、HCO3﹣、SO42﹣
不能大量共存,能发生反应:
A1O2﹣+H++H2O=A1(OH)3↓
A.A B.B C.C D.D
12.(3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某溶液的pH<7,则该溶液一定是酸溶液
B.将浓度为0.1mol▪L﹣1的CH3COOH溶液加水稀释,则的值减小
C.用等浓度的NaOH溶液分别中和等pH的HA、HB溶液,HA消耗的NaOH溶液体积更大,说明酸性:HA<HB
D.室温下,向20mLpH=12的稀氨水中加入5mLpH=12氢氧化钠溶液,NH3•H2O的电离平衡不移动
13.(3分)短周期主族元素X、Y、Z、R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向空气中大量排放XY2气体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X与Y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Z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其电子层数,X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和Z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之和等于R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子半径:Z>R>X>Y
B.熔点:Z2Y3<ZR3
C.最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Y>X
D.X与R形成的化合物不止一种
14.(3分)下列实验操作规范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
目的
实验操作
A
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向两支均盛有5mL0.05mol▪L﹣1FeCl3溶液的试管中,分别滴加4滴0.015mol▪L﹣1和4滴1mol▪L﹣1的KSCN溶液,比较两试管颜色
B
测量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将量取的NaOH溶液一次倒入盐酸中,先搅拌均匀,然后插入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
C
润洗滴定管
用水洗至滴定管内壁均匀布满水珠后,将水从滴定管下端放出再装入标准液,记录初始刻度
D
测NH3▪H2O溶液的pH
用玻璃棒取溶液,点在湿润的pH试纸上
A.A B.B C.C D.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8分。
15.(15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用50mL0.50mol▪L﹣1盐酸与50 mL0.55mol▪L﹣1NaOH溶液进行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测定实验,实验装置如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玻璃搅拌器的使用方法是 ;不能用铜丝搅拌器代替玻璃搅拌器的理由是 。
(2)某学生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已知:实验中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均为1g•cm﹣3,中和反应后溶液的比热容c=4.18J•g﹣1•℃﹣1)
实验序号
起始温度T1/℃
终止温度T2℃
盐酸
氢氧化钠溶液
混合溶液
1
20.0
20.2
23.3
2
20.2
20.4
23.4
3
20.4
20.6
23.8
依据该学生的实验数据计算,该实验测得反应放出的热量为 J。
(3)下列操作会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差的是 (填标号)。
a.用量筒量取盐酸时仰视读数
b.把量筒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多次倒入盐酸中
c.将50mL0.55 mol▪L﹣1氢氧化钠溶液取成了50 mL0.55mol▪L﹣1氢氧化钾溶液
d.做本实验的当天室温较高
e.大烧杯的杯盖中间小孔太大
(4)做一次完整的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测定实验,温度计需使用 次。某同学为了省去清洗温度计的麻烦,建议实验时使用两支温度计分别测量酸和碱的温度,你是否同意该同学的观点,为什么?
(5)如果将NaOH溶液换成等量的NaOH固体,那么实验中测得中和反应的反应热(△H)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6)如果用60mL0.50mol▪L﹣1盐酸与50 mL0.55mol▪L﹣1NaOH溶液进行实验,与上实验相比,二者所放出的热量 (填“相等”或“不相等”,下同),所求的中和反应H+(aq)+OH﹣(aq)═H2O(l)△H的反应热(△H) 。
16.(14分)常温时,几种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如表所示。ΔH、ΔS是正确的,△H、△S是错误的
酸
亚硫酸
碳酸
次氯酸
电离平衡常数
Ka1=1.3×10﹣2
Ka1=4.2×10﹣7
Ka=3.0×10﹣8
Ka2=6.3×10﹣8
Ka2=5.6×10﹣11
(1)HSO3﹣的电离平衡常数表达式K= ,通过改变外界条件可以使K值发生变化,则使K值增大需改变的条件是 。
(2)测得溶解了HClO的某稀硫酸的pH=5,则该溶液中HClO的电离度约为 (电离度是指已电离的电解质分子数占原来总分子数的百分比)。
(3)SO32﹣、CO32﹣、ClO﹣结合H﹣的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向Na2CO3溶液中滴加HClO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向Na2SO3溶液中滴加HClO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17.(15分)锆产品的主要原料是锆英砂,全球90%的氧氯化锆(ZrOCl2)来源于中国。氧氯化锆可溶于水,微溶于盐酸,工业上以锆英砂(含91.5%ZrSiO4,杂质不与NaOH溶液反应)为原料生产ZrOCl2的一种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碱金属的锆酸盐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锆英砂在“碱烧”前粉碎的目的是 ,“碱烧”时ZrSiO4生成了Na2ZrO3和另一种钠盐X,X的化学式为 ,X的用途是 (写一种)。
(2)“转型”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酸化”过程需加入过量盐酸,该操作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水溶过滤”操作后要对滤渣进行洗涤,洗涤液与滤液合并浓缩结晶,检查滤渣已经洗涤干净的实验是 。
(5)将锆英砂和焦炭混合,再与Cl2反应生成ZrCl4、SiCl4和一种可燃性气体,ZrCl4水解也可得到ZrOCl2。生成ZrCl4的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6)某工厂用2t锆英砂来制备ZrOCl2,若这个过程中Zr的损耗率为15%,则最终制得ZrOCl2的质量为 t。
18.(14分)工业上用二氧化碳催化加氢可合成乙醇,其反应原理为2CO2(g)+6H2(g)⇌C2H5OH(g)+3H2O(g)△H。
(1)该反应的△H (填“>”、“<”或“=”)0;其正反应在 (填“高温”、“低温”或“任何温度”)下能自发进行。
(2)该反应的反应速率表达式为v正=k正▪c2(CO2)▪c6(H2),v逆=k逆▪c(C2H5OH)▪c3(H2O),其中k正、k逆为速率常数。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用含k正、k逆的代数式表示),若其他条件不变,降低温度,则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填标号)。
a.k正增大,k逆减小
b.k正减小,k逆增大
c.k正减小的倍数大于k逆
d.k正减小的倍数小于k逆
(3)恒温时,向一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CO2和6molH2,发生上述反应,H2的平衡转化率(α)与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此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P= MPa﹣4(气体的分压=气体总压强×气体的物质的量分数)。
②x= ,设A点时容器的体积为V1,B点时容器的体积为V2,则V1:V2= 。
2021-2022学年重庆市高二(上)期中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3分)低碳生活、碳中和、碳达峰是现在的热门词汇。下列措施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
A.大力开发和利用风能等清洁能源
B.将夏收、秋收后的秸秆焚烧还田
C.加强植树造林,创造和发展森林经济
D.研发催化剂将CO2还原为甲醇
【分析】要实现碳中和应倡导节能减排,植树造林,据此解答。
【解答】解:A.大力开发和利用风能等清洁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故A不选;
B.将夏收、秋收后的秸秆焚烧还田,释放大量二氧化碳,不利于实现碳中和,故B选;
C.加强植树造林,创造和发展森林经济,可消耗二氧化碳,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故C不选;
D.研发催化剂将CO2还原为甲醇,可消耗二氧化碳,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故D不选;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与生产生活关系,明确碳中和含义即可解答,题目简单。
2.(3分)已知下列反应:O2(g)+C(s)⇌CO2(g) K1;2C(s)+O2(g)⇌2CO(g) K2。则反应:2CO(g)+O2(g)⇌2CO2(g)的平衡常数为( )
A. B.2K1﹣K2 C.K12×K2 D.2K1+K2
【分析】平衡常数等与生成物浓度的系数次幂的乘积比上反应物浓度系数次幂的乘积,由已知反应的平衡常数通过计算求算未知反应的平衡常数。
【解答】解:K1=,K2=,反应:2CO(g)+O2(g)⇌2CO2(g)的平衡常数K==,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平衡常数,题目难度中等,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求算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3.(3分)已知常温常压下,饱和CO2的水溶液的pH=3.9,则可推断用标准盐酸滴定碳酸氢钠水溶液时,适宜选用的指示剂及滴定终点时颜色变化为( )
A.石蕊,由蓝变红 B.甲基橙,由黄变橙
C.酚酞,红色褪去 D.甲基橙,由橙变黄
【分析】根据标准盐酸溶液滴定碳酸氢钠水溶液时,发生的反应是:NaHCO3+HCl=NaCl+CO2↑+H2O,滴定终点时pH=3.9,因此滴定终点时溶液显酸性,在甲基橙(3.1~4.4)的变色范围内.
【解答】解:标准盐酸溶液滴定碳酸氢钠水溶液时,发生的反应是:NaHCO3+HCl=NaCl+CO2↑+H2O,滴定终点时pH=3.9,因此滴定终点时溶液显酸性,而指示剂选用甲基橙(3.1~4.4),滴定终点时溶液pH降低到3.9,颜色由黄变橙,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和滴定指示剂的选择,需要注意的是滴定终点要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内.
4.(3分)下列有关香料Givescone()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分子式为C13H22O2
B.碳环上的一氯代物有4种(不考虑立体异构)
C.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共平面
D.能发生加成反应和水解反应
【分析】由结构可知分子式,分子中碳环上有4种H,连接2个甲基的C为sp3杂化,且含碳碳双键、酯基,结合烯烃及酯的性质来解答。
【解答】解:A.由结构可知分子式为C13H22O,故A正确;
B.分子中碳环上有4种H,则碳环上的一氯代物有4种(不考虑立体异构),故B正确;
C.连接2个甲基的C为sp3杂化,可知所有碳原子一定不能共面,故C错误;
D.含碳碳双键可发生加成反应,含酯基可发生水解反应,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为高频考点,把握有机物的官能团、有机反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选项C为解答的难点。
5.(3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都是离子化合物
B.强电解质的水溶液有可能比弱电解质的水溶液的导电能力弱
C.硫酸氢钠在水溶液中电离的电离方程式为NaHSO4=Na++H++SO42﹣
D.可溶性盐在水中完全电离,是强电解质;难溶性盐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是弱电解质
【分析】A.离子化合物熔融状态能导电,共价化合物熔融状态下不能导电;
B.溶液的导电能力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
C.硫酸氢钠为强电解质,在水中完全电离;
D.电解质的强弱由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程度决定,完全电离的属于强电解质,部分电离的属于弱电解质。
【解答】解:A.离子化合物熔融状态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故熔融状态下能导电,故A正确;
B.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不一定大,故强电解质的水溶液有可能比弱电解质的水溶液的导电能力弱,故B正确;
C.硫酸氢钠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电离方程式为NaHSO4=Na++H++SO42﹣,故C正确;
D.难溶盐虽然溶解度小,但溶解部分完全电离,属于强电解质,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强弱电解质,题目难度中等,掌握强弱电解质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注意电解质的强弱与水溶性无关。
6.(3分)反应C(s)+H2O(g)⇌CO(g)+H2(g)在一可变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条件的改变对其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的是( )
①增加C的量
②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
③保持体积不变,充入N2使体系压强增大
④保持压强不变,充入N2使容器体积变大。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分析】对应反应C(s)+H2O(g)CO(g)+H2(g),有气体参加和生成,则温度、压强都能对化学反应速率产生影响,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①因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但是固体量的增减不影响反应速率,所以增加C(s)的量,反应速率不变,故①选;
②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反应体系中物质的浓度增大,则化学反应速率增大,故②不选;
③保持体积不变,充入氮气,氮气不参与反应,反应体系中的各物质的浓度不变,则反应速率不变,故③选;
④保持压强不变,充入氮气,使容器的体积变大,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减小,则反应速率减小,故④不选。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为高频考点,注意该反应中有气体参加和生成时解答本题的关键,并学会利用压强及思维转化的方法来分析解答。
7.(3分)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49g由H2SO4和H3PO4组成的混合物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4NA
B.1L0.5mol•L﹣1NaNO2溶液(pH>7)中含有的NO2﹣数目为0.5NA
C.当反应2H2S+SO2═3S↓+2H2O中生成的还原产物为3mol时,转移的电子数为4NA
D.标准状况下,11.2L环氧乙烷(沸点为10.7℃)中含有的极性键数目大于3NA
【分析】A.H2SO4、H3PO4的摩尔质量都是98g•mol﹣1;
B.NO2﹣部分水解生成HNO2;
C.反应2H2S+SO2═3S↓+2H2O中,2molS为氧化产物,1molS为还原产物,方程式中转移电子数为4mol;
D.1个环氧乙烷分子中含6个极性键(4个C—H键、2个C—O键)。
【解答】解:A.49g由H2SO4和H3PO4组成的混合物中含氧原子2mol,故A错误;
B.1L0.5mol•L﹣1NaNO2溶液中含有的NO2﹣的物质的量为1L×0.5mol•L﹣1=0.5mol,但NO2﹣部分水解生成HNO2,含有的NO2﹣数目小于0.5NA,故B错误;
C.反应生成1mol还原产物,转移4mol电子,当生成3mol还原产物时,转移12mol电子,故C错误;
D.环氧乙烷在标准状况下呈液态,含有分子数大于0.5mol,含有的极性键数目大于0.5mol×6×NA/mol=3NA,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有关计算和判断,题目难度中等,阿伏加德罗常数是高考的“热点”,它既考查了学生对物质的量、粒子数、质量、体积等与阿伏加德罗常数关系的理解,又可以涵盖多角度的化学知识内容,掌握好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各化学量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8.(3分)一定温度下,某气态平衡体系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有关该平衡体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升高温度,平衡常数K一定增大
B.增大A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增大压强,C体积分数增加
D.升高温度,若B的百分含量减少,则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分析】根据平衡常数表达式可知反应方程式为2C(g)+2D(g)⇌A(g)+2B(g),
A.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B.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
D.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解答】解:根据平衡常数表达式可知反应方程式为2C(g)+2D(g)⇌A(g)+2B(g),
A.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如果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则化学平衡常数减小,故A错误;
B.增大A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B错误;
C.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所以C的体积分数减少,故C错误;
D.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若B的百分含量减少,则该反应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移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判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结合方程式分析解答,难度中等.
9.(3分)甲酸的下列性质中,可以证明它是弱电解质的是( )
A.和同pH的甲酸溶液和盐酸分别与颗粒大小相同的锌反应时,两者的起始速率相同
B.甲酸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C.10mL1mol•L﹣1甲酸溶液恰好与10mL1mol•L﹣1NaOH溶液完全反应
D.同温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甲酸溶液与盐酸相比,甲酸溶液的导电能力比盐酸的弱
【分析】A.Zn与酸反应速率,取决于溶液中氢离子浓度;
B.电解质的强弱与溶解性无关;
C.酸碱中和反应,与电解质的强弱无关;
D.导电能力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
【解答】解:A.甲酸溶液和盐酸pH值相同,则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相同,与Zn反应速率相等,与电解质强弱无关,故不可以证明甲酸是弱电解质,故A错误;
B.弱电解质在水中部分电离,强电解质在水中完全电离,电解质的强弱与溶解度无关,判断的标准是看在水中的电离程度,故B错误;
C.酸碱恰好反应,与电解质的强弱无关,故C错误;
D.同温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甲酸溶液与盐酸相比,甲酸溶液的导电能力比盐酸的弱,说明甲酸不能完全电离,属于弱电解质,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电离平衡,题目难度中等,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特点是解题的关键,注意强弱电解质的区别。
10.(3分)某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CH4(g)+2O2(g)=CO2(g)+2H2O(g) ΔH=﹣(a+c﹣b﹣d)kJ▪mol﹣1
B.CH4(g)+2O2(g)=CO2(g)+2H2O(g) ΔH=﹣(b+d﹣a﹣c)kJ▪mol﹣1
C.CH4(g)+2O2(g)=CO2(g)+2H2O(g) ΔH=﹣(a+2c﹣b﹣2d)kJ▪mol﹣1
D.CH4(g)+2O2(g)=CO2(g)+2H2O(g) ΔH=﹣(b+2d﹣a﹣2c)kJ▪mol﹣1
【分析】A、B、C、D均表示1mol甲烷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气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1molCH4(g)断键生成1molC(g)和4molH(g)吸收热量akJ,2molO2(g)断键生成2molO(g)和2molO(g)吸收热量ckJ,共吸收(a+c)kJ热量,1molC(g)和2molO(g)形成化学键生成1molCO2(g)释放热量bkJ,4molH(g)和2molO(g)形成化学键生成2molH2O(g)释放热量dkJ,共释放热量(b+d)kJ,燃烧是放热反应,进而根据化学方程式分析出焓变的大小。
【解答】解:由图可知,断开1molCH4(g)和2molO2(g)共吸收热量(a+c)kJ,形成1molCO2(g)和2molH2O(g)共释放热量(b+d)kJ,甲烷燃烧是放热反应,所以该反应共释放热量(b+d﹣a﹣c)kJ,所以热化学方程式为CH4(g)+2O2(g)=CO2(g)+2H2O(g) ΔH=﹣(b+d﹣a﹣c)kJ▪mol﹣1,则选项B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的焓变的计算,难度偏小,注意掌握ΔH=断开化学键吸收的热量﹣形成化学键释放的热量。
11.(3分)对下列粒子组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的判断和分析正确的是( )
选项
粒子组
判断和分析
A
Na+、K+、ClO﹣、H2S
能大量共存,粒子间不反应
B
H+、C2O72﹣、SO42﹣、C2H5OH
能大量共存,粒子间不反应
C
H+、K+、MnO4﹣、SO2
不能大量共存,能发生反应:
2MnO4﹣+5SO2+2H2O═2Mn2++5SO42﹣+4H+
D
Na+、A1O2﹣、HCO3﹣、SO42﹣
不能大量共存,能发生反应:
A1O2﹣+H++H2O=A1(OH)3↓
A.A B.B C.C D.D
【分析】A.次氯酸根离子能够氧化硫化氢;
B.重铬酸根离子在酸性条件下能够氧化乙醇;
C.高锰酸根离子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氧化二氧化硫;
D.偏铝酸根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碳酸根离子。
【解答】解:A.ClO﹣、H2S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题中判断和分析不合理,故A错误;
B.H+、C2O72﹣、C2H5OH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题中判断和分析不合理,故B错误;
C.H+、MnO4﹣、SO2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2MnO4﹣+5SO2+2H2O═2Mn2++5SO42﹣+4H+,不能大量共存,题中判断和分析合理,故C正确;
D.A1O2﹣、HCO3﹣之间发生反应:A1O2﹣+H2O+HCO3﹣=A1(OH)3↓+CO32﹣,不能大量共存,题中离子方程式不合理,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离子共存的判断,为高频考点,把握题干暗含信息、离子性质、离子反应发生条件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常见离子不能共存的情况,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与应用能力,题目难度不大。
12.(3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某溶液的pH<7,则该溶液一定是酸溶液
B.将浓度为0.1mol▪L﹣1的CH3COOH溶液加水稀释,则的值减小
C.用等浓度的NaOH溶液分别中和等pH的HA、HB溶液,HA消耗的NaOH溶液体积更大,说明酸性:HA<HB
D.室温下,向20mLpH=12的稀氨水中加入5mLpH=12氢氧化钠溶液,NH3•H2O的电离平衡不移动
【分析】A.酸性溶液可能为酸溶液、酸式盐溶液、强酸弱碱盐溶液或弱酸弱碱盐溶液;
B.CH3COOH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CH3COOH⇌CH3COO﹣+H+;
C.氢离子浓度一定,酸性越弱,电离程度越小,酸浓度越大;
D.氢氧根离子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
【解答】解:A.不指明温度温度时,pH<7溶液不一定显酸性,室温时,溶液的pH<7,则溶液为酸性溶液,但酸性溶液不一定为酸溶液,还可能为酸式盐溶液、强酸弱碱盐溶液或弱酸弱碱盐溶液,故A错误;
B.CH3COOH溶液加水稀释,电离平衡正向移动,n(CH3COOH)减小,n(CH3COO﹣)增大,=,则的值增大,故B错误;
C.用等浓度的NaOH溶液分别中和等pH的HA、HB溶液,HA消耗的NaOH溶液体积更大,说明氢离子浓度相同时,HA浓度大,酸性弱,故C错误;
D.向20mLpH=12的稀氨水中加入5mLpH=12氢氧化钠溶液,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不变,溶液中铵根离子浓度和一水合氨浓度均变为原来的一半,Qc==Ka,NH3•H2O的电离平衡不移动,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电离平衡,题目难度中等,掌握外界条件改变对电离平衡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
13.(3分)短周期主族元素X、Y、Z、R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向空气中大量排放XY2气体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X与Y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Z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其电子层数,X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和Z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之和等于R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子半径:Z>R>X>Y
B.熔点:Z2Y3<ZR3
C.最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Y>X
D.X与R形成的化合物不止一种
【分析】短周期主族元素X、Y、Z、R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向空气中大量排放XY2气体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X与Y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则XY2为CO2,X为C,Y为O元素;Z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其电子层数,其原子序数大于O,则Z为Al;X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和Z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之和等于R的原子核外电子数,R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为4+13=17,则R为Cl元素,以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根据分析可知,X为C,Y为O,Z为Al,R为Cl元素,
A.主族元素同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则原子半径:Z>R>X>Y,故A正确;
B.Al2O3为了化合物,熔点较高,而AlCl3为共价化合物,易升华,熔点低,则熔点:Z2Y3>ZR3,故B错误;
C.非金属性越强,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非金属性O>C,则最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Y>X,故C正确;
D.碳与氯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有CCl4、C2Cl6、C3Cl8等多种,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为高频考点,把握原子序数、原子结构来推断元素为解答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规律性知识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14.(3分)下列实验操作规范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
目的
实验操作
A
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向两支均盛有5mL0.05mol▪L﹣1FeCl3溶液的试管中,分别滴加4滴0.015mol▪L﹣1和4滴1mol▪L﹣1的KSCN溶液,比较两试管颜色
B
测量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将量取的NaOH溶液一次倒入盐酸中,先搅拌均匀,然后插入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
C
润洗滴定管
用水洗至滴定管内壁均匀布满水珠后,将水从滴定管下端放出再装入标准液,记录初始刻度
D
测NH3▪H2O溶液的pH
用玻璃棒取溶液,点在湿润的pH试纸上
A.A B.B C.C D.D
【分析】A.只有SCN﹣的浓度不同;
B.先放温度计,再混合酸碱;
C.将水从滴定管下端放出再装入标准液,从下口放出进行润洗操作;
D.湿润的pH试纸,相当于对溶液进行稀释。
【解答】解:A.只有SCN﹣的浓度不同,一个变量,可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故A正确;
B.先放温度计,再混合酸碱,否则不能测定最高温度,故B错误;
C.将水从滴定管下端放出再装入标准液,从下口放出进行润洗操作,然后再装入标准液,记录初始刻度,故C错误;
D.湿润的pH试纸,相当于对溶液进行稀释,应选干燥的pH试纸测定,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化学平衡、中和热测定、中和滴定、pH测定、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析。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8分。
15.(15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用50mL0.50mol▪L﹣1盐酸与50 mL0.55mol▪L﹣1NaOH溶液进行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测定实验,实验装置如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玻璃搅拌器的使用方法是 上下搅动 ;不能用铜丝搅拌器代替玻璃搅拌器的理由是 铜丝是热的良导体,传热快,热量损失大 。
(2)某学生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已知:实验中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均为1g•cm﹣3,中和反应后溶液的比热容c=4.18J•g﹣1•℃﹣1)
实验序号
起始温度T1/℃
终止温度T2℃
盐酸
氢氧化钠溶液
混合溶液
1
20.0
20.2
23.3
2
20.2
20.4
23.4
3
20.4
20.6
23.8
依据该学生的实验数据计算,该实验测得反应放出的热量为 13500 J。
(3)下列操作会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差的是 abe (填标号)。
a.用量筒量取盐酸时仰视读数
b.把量筒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多次倒入盐酸中
c.将50mL0.55 mol▪L﹣1氢氧化钠溶液取成了50 mL0.55mol▪L﹣1氢氧化钾溶液
d.做本实验的当天室温较高
e.大烧杯的杯盖中间小孔太大
(4)做一次完整的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测定实验,温度计需使用 3 次。某同学为了省去清洗温度计的麻烦,建议实验时使用两支温度计分别测量酸和碱的温度,你是否同意该同学的观点,为什么? 不同意,因为不同温度计误差不同
(5)如果将NaOH溶液换成等量的NaOH固体,那么实验中测得中和反应的反应热(△H) 偏小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6)如果用60mL0.50mol▪L﹣1盐酸与50 mL0.55mol▪L﹣1NaOH溶液进行实验,与上实验相比,二者所放出的热量 不相等 (填“相等”或“不相等”,下同),所求的中和反应H+(aq)+OH﹣(aq)═H2O(l)△H的反应热(△H) 相等 。
【分析】(1)根据环形玻璃搅拌棒的外形特点来分析;金属导热快,热量损失多;
(2)先根据表中测定数据计算出混合液反应前后的平均温度差,再根据Q=cm△T计算出反应放出的热量,最后计算出中和热;
(3)根据实验操作对放出热量的影响来分析;
(4)根据温度计要测反应前酸溶液的温度,测反应前碱溶液的温度,混合反应后测最高温度一共3次;根据不同温度计的误差不同;
(5)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热;
(6)反应放出的热量和所用酸以及碱的量的多少有关;中和热是在稀溶液中,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1mol水和可溶性盐时放出的热量。
【解答】解:(1)环形玻璃搅拌棒在使用时上下搅动即可;因为铜丝搅拌棒是热的良导体,热量损失大,不能用环形铜丝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
故答案为:上下搅动;铜丝是热的良导体,传热快,热量损失大;
(2)第1次实验盐酸和NaOH溶液起始平均温度为20.1℃,反应后温度为:23.3℃,反应前后温度差为:3.2℃;
第2次实验盐酸和NaOH溶液起始平均温度为20.2℃,反应前后温度差为:3.2℃;
第3次实验盐酸和NaOH溶液起始平均温度为20.5℃,反应前后温度差为:3.3℃;
3次实验数据均有效,温度差平均值为3.23℃,
50mL 0.50mol/L盐酸与 50mL 0.55mol/LNaOH溶液的质量和m=100mL×1g/cm3=100g,c=4.18J/(g•℃),代入公式Q=cm△T得生成0.025mol的水放出热量Q=4.18J/(g•℃)×100g×3.23℃=13500J,即生成0.025mol的水放出热量为:13500J,
故答案为:13500;
(3)a.用量筒量取盐酸时仰视读数,会导致盐酸的量偏多,则放出的热量偏多,导致结果有偏差,故a选;
b.把量筒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多次倒入盐酸中,会导致热量损失增多,最终导致结果有偏差,故b选;
c.将50mL0.55 mol▪L﹣1氢氧化钠溶液取成了50 mL0.55mol▪L﹣1氢氧化钾溶液,KOH是强碱,和盐酸的反应实质以及生成水的量均不变,结果无偏差,故c不选;
d.做本实验的当天室温较高,不会引起热量散失增多,故不会导致偏差,故d不选;
e.大烧杯的杯盖中间小孔太大,会导致热量损失,导致结果偏差,故e选;
故答案为:abe;
(4)温度计要测反应前酸溶液的温度,测反应前碱溶液的温度,混合反应后测最高温度,即一共3次;不同温度计的误差不同,
故答案为:3;不同意,因为不同温度计误差不同;
(5)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热,将NaOH溶液换成等量的NaOH固体,会导致放出热量增多,则测得中和反应的反应热偏小,
故答案为:偏小;
(6)反应放出的热量和所用酸以及碱的量的多少有关,用60mL 0.50 mol•L﹣1的盐酸跟50mL 0.55 mol•L﹣1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相比,生成水的量增多,所放出的热量偏高,但是中和热是在稀溶液中、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与酸碱的用量无关,所以用60mL 0.50 mol•L﹣1的盐酸跟50mL 0.55 mol•L﹣1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相比,测得中和热数值相等,
故答案为:不相等;相等。
【点评】本题考查中和热测定实验以及误差分析等,题目综合性强,难度中等,掌握中和热测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注意实验操作的不规范对中和热测定带来的影响。
16.(14分)常温时,几种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如表所示。ΔH、ΔS是正确的,△H、△S是错误的
酸
亚硫酸
碳酸
次氯酸
电离平衡常数
Ka1=1.3×10﹣2
Ka1=4.2×10﹣7
Ka=3.0×10﹣8
Ka2=6.3×10﹣8
Ka2=5.6×10﹣11
(1)HSO3﹣的电离平衡常数表达式K= ,通过改变外界条件可以使K值发生变化,则使K值增大需改变的条件是 升温 。
(2)测得溶解了HClO的某稀硫酸的pH=5,则该溶液中HClO的电离度约为 0.3% (电离度是指已电离的电解质分子数占原来总分子数的百分比)。
(3)SO32﹣、CO32﹣、ClO﹣结合H﹣的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CO32﹣>ClO﹣>SO32﹣ ;向Na2CO3溶液中滴加HClO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HClO+CO32﹣=ClO﹣+HCO3﹣ ;向Na2SO3溶液中滴加HClO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HClO+SO32﹣=Cl﹣+H++SO42﹣ 。
【分析】(1)平衡常数等于生成物浓度系数次幂的乘积比上反应物浓度系数次幂的乘积,K值只受温度影响,由温度对平衡的影响判断K值变化;
(2)HClO电离平衡HClO⇌H++ClO﹣,由溶液pH求算电离的HClO的量,进而求算电离度;
(3)酸的酸性越强,对应酸根离子水解能力越弱,依据强酸制弱酸原则,书写Na2CO3溶液中滴加HClO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亚硫酸根离子具有强还原性,HClO具有强氧化性,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解答】解:(1)HSO3﹣存在电离平衡HSO3﹣⇌H++SO32﹣,HSO3﹣的电离平衡常数表达式K=,电离吸热,温度升高,平衡正移,K值变大,
故答案为:;升温;
(2)HClO的Ka==3.0×10﹣8,则该溶液中HClO的电离度=×100%=×100%=×100%=×100%=0.3%,
故答案为:0.3%;
(3)由已知电离平衡常数可知,酸性H2SO3>H2CO3>HSO3﹣>HClO>HCO3﹣,水解能力即结合H﹣的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为CO32﹣>ClO﹣>SO32﹣,向Na2CO3溶液中滴加HClO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lO+CO32﹣=ClO﹣+HCO3﹣,向Na2SO3溶液中滴加HClO溶液,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和原子守恒可得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lO+SO32﹣=Cl﹣+H++SO42﹣,
故答案为:CO32﹣>ClO﹣>SO32﹣;HClO+CO32﹣=ClO﹣+HCO3﹣;HClO+SO32﹣=Cl﹣+H++SO42﹣。
【点评】本题考查电离平衡和离子方程式书写,题目难度中等,掌握外界条件改变对电离平衡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注意依据酸性强弱判断复分解反应产物。。
17.(15分)锆产品的主要原料是锆英砂,全球90%的氧氯化锆(ZrOCl2)来源于中国。氧氯化锆可溶于水,微溶于盐酸,工业上以锆英砂(含91.5%ZrSiO4,杂质不与NaOH溶液反应)为原料生产ZrOCl2的一种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碱金属的锆酸盐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锆英砂在“碱烧”前粉碎的目的是 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碱烧”时ZrSiO4生成了Na2ZrO3和另一种钠盐X,X的化学式为 Na2SiO3 ,X的用途是 作木材防火剂 (写一种)。
(2)“转型”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ZrO3+2HCl=ZrO(OH)2+2NaCl 。
(3)“酸化”过程需加入过量盐酸,该操作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ZrO(OH)2+2H++Cl﹣=ZrOCl2↓+2H2O 。
(4)“水溶过滤”操作后要对滤渣进行洗涤,洗涤液与滤液合并浓缩结晶,检查滤渣已经洗涤干净的实验是 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加入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若没有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滤渣已洗涤干净 。
(5)将锆英砂和焦炭混合,再与Cl2反应生成ZrCl4、SiCl4和一种可燃性气体,ZrCl4水解也可得到ZrOCl2。生成ZrCl4的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1 。
(6)某工厂用2t锆英砂来制备ZrOCl2,若这个过程中Zr的损耗率为15%,则最终制得ZrOCl2的质量为 1.513 t。
【分析】锆英砂(主要成分为ZrSiO4)在碱熔焙烧过程中,ZrSiO4与NaOH反应生成Na2ZrO3和Na2SiO3,过滤后滤饼的主要成分为Na2ZrO3和Na2SiO3,第一次加盐酸转型,生成硅酸和ZrO(OH)2,继续加盐酸酸化,在ZrO(OH)2溶液中加HCl,发生反应ZrO(OH)2+2HCl=ZrOCl2+2H2O,过滤除去锆硅渣,再经浓缩结晶,获得最终产品,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1)锆英砂在“碱烧”前粉碎的目的是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ZrSiO4高温碱烧过程生成了Na2ZrO3和另一种钠盐,从元素的角度分析,应含有硅元素,所以应为硅酸钠,反应方程式为ZrSiO4+4NaOHNa2ZrO3+Na2SiO3+2H2O,故X的化学式为Na2SiO3,X的用途是作木材防火剂,
故答案为: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Na2SiO3;作木材防火剂;
(2)从流程分析,转型操作的目的是生成ZrO(OH)2,除去钠元素,反应方程式为Na2ZrO3+2HCl=ZrO(OH)2+2NaCl,
故答案为:Na2ZrO3+2HCl=ZrO(OH)2+2NaCl;
(3)酸化过程需加入过量盐酸,反应生成,该操作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ZrO(OH)2+2H++Cl﹣=ZrOCl2↓+2H2O,
故答案为:ZrO(OH)2+2H++Cl﹣=ZrOCl2↓+2H2O;
(4)“水溶过滤”操作后要对滤渣进行洗涤,洗涤液与滤液合并浓缩结晶,检查是否存在氯离子即可证明洗涤完全,操作为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加入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若没有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滤渣已洗涤干净,
故答案为: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加入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若没有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滤渣已洗涤干净;
(5)将锆英砂和焦炭混合,再与Cl2反应生成ZrCl4、SiCl4和一种可燃性气体,ZrCl4水解也可得到ZrOCl2,生成ZrCl4的反应中,焦炭为还原剂,被氧化为CO,Cl2为氧化剂,被还原为Cl﹣,故氧化剂与还原剂的比例为1:1,
故答案为:1:1;
(6)某工厂用2t锆英砂来制备ZrOCl2,若这个过程中Zr的损耗率为15%,结合成分锆英砂(含91.5%ZrSiO4)可得,反应生成的ZrOCl2与ZrSiO4的物质的量相同,结合含量和损耗率可知,生成的ZrOCl2的质量为2t××91.5%×(1﹣15%)≈1.513t,
故答案为:1.513。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制备实验方案设计,为高考常见题型和高频考点,侧重考查学生知识综合应用、根据实验目的及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及实验方案设计能力,综合性较强,注意把握物质性质以及对题目信息的获取于使用,难度中等。
18.(14分)工业上用二氧化碳催化加氢可合成乙醇,其反应原理为2CO2(g)+6H2(g)⇌C2H5OH(g)+3H2O(g)△H。
(1)该反应的△H < (填“>”、“<”或“=”)0;其正反应在 低温 (填“高温”、“低温”或“任何温度”)下能自发进行。
(2)该反应的反应速率表达式为v正=k正▪c2(CO2)▪c6(H2),v逆=k逆▪c(C2H5OH)▪c3(H2O),其中k正、k逆为速率常数。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用含k正、k逆的代数式表示),若其他条件不变,降低温度,则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填标号)。
a.k正增大,k逆减小
b.k正减小,k逆增大
c.k正减小的倍数大于k逆
d.k正减小的倍数小于k逆
(3)恒温时,向一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CO2和6molH2,发生上述反应,H2的平衡转化率(α)与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此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P= 48 MPa﹣4(气体的分压=气体总压强×气体的物质的量分数)。
②x= 2.5 ,设A点时容器的体积为V1,B点时容器的体积为V2,则V1:V2= 5:3 。
【分析】(1)该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则△S<0,△H﹣T△S<0,反应才能自发进行;
(2)反应达到平衡时,v正=v逆,则v正=k正▪▪c2(CO2)▪c6(H2),v逆=k逆▪c(C2H5OH)▪c3(H2O),则=;若其他条件不变,降低温度,反应速率降低;
(3)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则KA=KB,B点H2的平衡转化率(α)=0.80,列化学平衡三段式,结合Kp=计算;
②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则KA=KB,列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压强之比等于容器体积之比,设A点时容器的体积为V1,B点时容器的体积为V2,根据PV=nRT据此计算。
【解答】解:(1)该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则△S<0,△H﹣T△S<0,反应才能自发进行,则△H<0,其正反应在低温下能自发进行,
故答案为:<;低温;
(2)反应达到平衡时,v正=v逆,则v正=k正▪▪c2(CO2)▪c6(H2),v逆=k逆▪c(C2H5OH)▪c3(H2O),则K==;若其他条件不变,降低温度,反应速率降低,k正、k逆均减小,则a、b错误,该反应是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正向移动,所以k正减小的倍数小于 k逆,则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3)①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则KA=KB,B点H2的平衡转化率(α)=0.80,
2CO2(g)+6H2(g)⇌C2H5OH(g)+3H2O(g )
起始(mol) 2 6 0 0
转化(mol) 1.6 6×0.8 0.8 2.4
平衡(mol) 0.4 1.2 0.8 2.4
平衡时气体总物质的量为(0.4+1.2+0.8+2.4)mol=4.8mol,p(CO2)=×4MPa=MPa,p(H2)=×4MPa=1MPa,p(C2H5OH)=×4MPa=MPa,p(H2O)=×4MPa=2MPa,Kp===48MPa﹣4,
故答案为:48;
②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则KA=KB,
2CO2(g)+6H2(g)⇌C2H5OH(g)+3H2O(g )
起始(mol) 2 6 0 0
转化(mol) 1.5 6×0.75 0.75 2.25
平衡(mol) 0.5 1.5 0.75 2.25
平衡时气体总物质的量为(0.5+1.5+0.75+2.25)mol=5mol,p(CO2)=×xMPa=0.1xMPa,p(H2)=×xMPa=0.3xMPa,p(C2H5OH)=×xMPa=0.15xMPa,p(H2O)=×xMPa=0.45xMPa,Kp===48MPa﹣4,解得x=2.5;根据PV=nRT,温度相同,===,
故答案为:2.5;5:3。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化学平衡的计算,侧重考查学生分析能力、识图能力和计算能力,根据题目信息结合勒夏特列原理、化学平衡三段式知识解答,此题难度中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重庆市高三(上)调研化学试卷,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一(上)期中化学试卷,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重庆市复旦中学高一(上)期中化学试卷,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