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綦江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重庆市綦江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语文试卷(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知识及运用,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綦江区2020-2021学年上期义务教育质量监测
七年级语文试题卷
(附教师版答案详细解析和作文范文)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30分)
1.(3分)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祷告(dǎo) 瘫痪(huàn) 贮蓄(chù) 小心翼翼(yì)
B.憔悴(qiáo) 确凿(záo) 粗犷(kuǎng) 疲倦不堪(kān)
C.棱镜(léng) 抖擞(sǒu) 絮叨(xù) 拈轻怕重(niān)
D.酝酿(yùn) 荫蔽(yìn) 干涩(sè) 翻来覆去(fù)
2.(3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感概 匍匐 不求甚解 人迹罕至
B.酝酿 流淌 漠不关心 各得其所
C.纯粹 凌乱 沉默寡言 惶然大悟
D.蜷伏 云霄 油然而生 花团景簇
3.(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做人要有主见,对于别人的言论,不要总是随声附和。
B.我们几个同学们相约周末莅临一位老红军,听他讲英雄的故事。
C.他聪明机灵,不论遇到哪种状况,都能见异思迁,将事情做妥善的处理。
D.对于那些执迷不悟的人,我们除了给予惩戒,也要怂恿他们走上正途。
4.(3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凡是普通的花草树木,随便地种在盆子里的,例如菊、月季、杜鹃等等,只能称为盆植。
②如果是盆栽,那就要树干苍老,枝条经过整理,形成了美的姿态,方才合格。
③一般人对于种在盆子里的花草树木,统称为盆景,其实是有分别的。
④此外还有水石,以石为主体,或横峰,或竖峰,用水盘盛了水来供着,也要点缓几件小玩意。
⑤至于盆景,那么除了将树木作为主体外,还要配以拳石或石笋,和屋、亭桥、船、塔与人物等等。
A.①⑤②③④ B.①⑤③②④ C.③②⑤④① D.③①②⑤④
5.(4分)根据下面例句格式再仿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句。
语文书是美丽的百花园,让人流连忘返;语文书是缤纷的画卷,让人身临其境。 , ; , 。
6.(6分)名著阅读。
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辨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
(1)本段文字选自 (填作者)《朝花夕拾》中的 。
(2)阿长和衍太太是《朝花夕拾》中两个很典型的妇女形象,请分别写出她们和“我”相关联的一件事以及成年后的“我”对她们的态度。
阿长:事件 ,态度: ;
衍太太:事件 ,态度: ;
7.(8分)综合性学习。
七年级(2)班开展以“少年正是读书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现在邀请你参加。
(1)阅读下面“国民图书阅读量指标统计图”,概括出统计图主要说明的意思。
(2)结合上面统计图中同龄者的阅读情况,对比分析自己的阅读状况:是否在阅读数量上有优势或者不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3)为了在班级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形成爱阅读的浓厚风气,请你为“少年正是该书时”活动策划出两个具体项目。
项目示例:“名著知识知多少”知识竞赛。
项目一:
项目二: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5分)
8.(10分)默写下列古诗词
(1)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 ,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3)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4)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5)强欲登高去,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6)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7)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生活哲理的诗句是 , 。
(8)《天净沙•秋思》中表明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悲情、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 。
9.(15分)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以下各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
②非宁静无以致远
③淫慢则不能励精
④险躁则不能治性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3)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B.“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C.“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4)以下两则链接材料,哪个更适合作为选文的补充材料?为什么?
【链接材料】
①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①心明②目,利於行③耳。(《颜氏家训•勉学第八》)
②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章句上》)
注:①开:使……开。②明:使……明。③行:做实事。
三、现代文阅读(40分)
10.(20分)阅读《散步》,回答以下各题。
散步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朝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什么故事?反映了一家人之间怎样的感情?
(2)阅读下面句子,然后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句子中加点的“熬”可不可以改成“度”?为什么?)
②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加点的“浓”在句中是什么意思?)
(3)请联系全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4)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亲情无处不在,它不仅在莫怀戚先生的家中,也在我们每个人的家中,每一个人的心中。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该如何尽到责任,让自己的家更幸福。
11.(20分)阅读下列短文,回答以下各题。
飘舞的碎布
宁瓦
他是一名货运司机,年前的一个月,准备跑完这最后一趟就回家过年。6岁的儿子闹着要和他一起去南方,他答应了。
他开了三天两夜的车,终于到了南方的城市,带着儿子买了一身衣服和一些年货,然后驱车往家走。新闻广播不停地说,南方的很多城市遭遇了罕见的暴雪。他的心担忧起来。
他的车刚入安徽,就被从高速公路上赶了下来。安徽下起暴雪,暴雪和冻雨封住了高速路。他连忙拐进国道,但国道也被积雪封住了。他在国道上堵了一夜后,清晨的积雪更多了。他开始后悔带儿子出来,儿子也哭闹起来:“爸爸,我要回家!这里太冷了!”儿子的脸被冻得有些发白,车上空调早就坏了。他用大棉袄裹住儿子,心想必须离开这里,不能把儿子冻坏。他问了好多路上的司机,终于打听到附近的深山有一条老山路,可以走出这个冰天雪地的地方。
于是,他出发了,开车沿着一条颠簸的小路往深山走。那是一个漆黑的夜,雪越来越大,他完全凭着多年的驾驶经验往前开,开得极慢极慢……
“砰……”车猛地一震,陷入了一个塌方的深坑里。他下意识地掏出手机看,天啊!居然没有信号。他想,这里的电网一定也断了。天下着鹅毛大雪,他却像热锅上的蚂蚁。整整一夜,他在车前的道路上徘徊着。
天亮后,他到周围去探路,希望能看到一个村庄或者一户人家。可是,四周全是白茫茫的山,他踩着厚厚的雪,精神恍惚,不留神摔了一跤,把脚扭伤了。他回到车里,忍着疼安慰恐慌的儿子,然后默默地祈祷。整整一天,都没有一辆车从这里经过。
又是一个无眠夜,他决定走出去,找到人来救自己和儿子,干粮被儿子吃得只剩一点点。而他,已经一天多没有吃东西了。
早上,他决定独自上路,他要儿子待在车里,乖乖地等他回来。他沿着一条岔路一瘸一扔地往外走,才走了两步,便回头去看,儿子正趴在车窗前张望。他扭头继续前行,再也没有回头,他怕自己涌出的眼泪被儿子看见。
他走过一个弯道,开始脱下自己的外套,拿出刀子,将一只袖子割下,撕成几条碎布,然后抽出一条挂在路旁大树的枝头。
他深深地明白,自己不知道走到哪里,才能让人找到,而那时,是否还有力气回去救儿子。他必须留下标记,哪怕自己倒下了,或许还能给别人指明一条寻找儿子的路。每走过一段路,他便将一条碎布挂在枝头做标记。身上的衣服一件一件被他脱下,然后一刀一刀划开,一块一块被撕下来。先是外衣的另一只袖子,之后从夹层剖开,一块块撕下来。再后来,就是羊毛衫。
他拖着受伤的脚,不知道走了多远,越往前走越绝望,绝望到连眼泪都没有了。
他穿着最后一件贴身的内衣,冻得浑身发麻;他饥肠辘辘,头昏眼花,脑子里一片空白。但是,当他再走了一段路之后,却坚定地脱下内衣,将袖子撕开。
他感觉几乎没有力气了,但是却告诉自己不能倒下。当他又一次攀上一个山头时,猛然听到那熟悉的汽车喇叭声。他不顾一切地向山下走去,不断地用干涸的喉咙喊叫,那钻心的脚痛也感觉不到了……
当正在疏通公路的武警战士发现,一个浑身只穿着一条短裤的男人出现在面前时,他们都惊呆了。还没来得及扶住这个男人,他就倒下了。
战士们用军袄裹住他,然后把他放上担架抬着往回走,沿着路上的标记,每看到一条飘舞的碎布,年轻的战士眼中就有泪光在闪动。当他们顺利地找到他泪水涟涟的儿子时,他猛地从担架上跳了下来,紧紧地抱住儿子。儿子不哭了,摇着他的肩膀问他:“爸爸,你的衣服怎么不见了?”他笑着回答说:“撕掉了,过年了,爸爸也想穿新衣服了!”他的话音刚落,山野里回荡起一阵笑声,只是所有人的眼中都盈满了泪花。
(1)请简要梳理父亲的心理变化过程。
→后悔→ →兴奋(激动、欣喜)
(2)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天下着鹅毛大雪,他却像热锅上的蚂蚁。
②当他们顺利地找到他泪水涟涟的儿子时,他猛地从担架上跳了下来,紧紧地抱住儿子。
(3)结合上下文,用第一人称写出“正趴在车窗前张望”的儿子的心理活动。
(4)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他”是一位关爱孩子,处事果断,面对困境不放弃,坚强幽默的父亲。
B.本文记叙了一位父亲在大雪天为救儿子出困境撕碎全身衣服做路标并最终获救的故事。
C.“新闻广播不停地说,南方的很多城市遭遇了罕见的暴雪”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D.因为怕找不到回家的路,促使他在“他穿着最后一件贴身的内衣,冻得浑身发麻”的情况下,仍把内衣脱下,将袖子撕开。
(5)文章最后一段说大家都在笑,又为什么“眼中都盈满了泪花”?
四、作文(55分)按要求作文,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12.声音无处不在,风声、雨声、笑声、歌声、电话那头的叮嘱声,总有一种声音在你耳畔响起,牵动你的心灵。请以《有一种声音牵动我心灵》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在500字以上;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班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不得抄袭。
13.(55分)请在横线上填上一个词语,如痴迷、执着、真诚等,然后作文。
不变的是那份__________
要求: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在500字以上;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班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不得抄袭。
綦江区2020-2021学年上期义务教育质量监测
七年级语文试题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30分)
1.(3分)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祷告(dǎo) 瘫痪(huàn) 贮蓄(chù) 小心翼翼(yì)
B.憔悴(qiáo) 确凿(záo) 粗犷(kuǎng) 疲倦不堪(kān)
C.棱镜(léng) 抖擞(sǒu) 絮叨(xù) 拈轻怕重(niān)
D.酝酿(yùn) 荫蔽(yìn) 干涩(sè) 翻来覆去(fù)
【分析】本题考查字音。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要注意字词的音形义。
【解答】A.有误,“贮蓄”的“贮”应为“zhù”;
B.有误;“粗犷”的“犷”应为“guǎng”
C.正确;
D.有误,“荫蔽”的“荫”应为“yìn”;
故选:C。
2.(3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感概 匍匐 不求甚解 人迹罕至
B.酝酿 流淌 漠不关心 各得其所
C.纯粹 凌乱 沉默寡言 惶然大悟
D.蜷伏 云霄 油然而生 花团景簇
【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解答】A.有误,“感概”的“概”应为“慨”。
B.正确。
C.有误,“惶然大悟”的“惶”应为“恍”。
D.有误,“花团景簇”的“景”应为“锦”。
故选:B。
3.(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做人要有主见,对于别人的言论,不要总是随声附和。
B.我们几个同学们相约周末莅临一位老红军,听他讲英雄的故事。
C.他聪明机灵,不论遇到哪种状况,都能见异思迁,将事情做妥善的处理。
D.对于那些执迷不悟的人,我们除了给予惩戒,也要怂恿他们走上正途。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根据句意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易错点是句意理解不到位,词语理解不正确,词语的感情色彩把握不准确。
【解答】A.正确。
B.有误,莅临,光临;敬语,多用于长辈、上级及贵宾光临,这里指自己和同学去老红军家用“莅临”不恰当。
C.有误,“见异思迁”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一般用于贬义,这里用来指做事妥善,不恰当。
D.有误,“怂恿”是鼓动别人去做某事。现在多用于贬义,用在要他们走上正途不恰当。
故选:A。
4.(3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凡是普通的花草树木,随便地种在盆子里的,例如菊、月季、杜鹃等等,只能称为盆植。
②如果是盆栽,那就要树干苍老,枝条经过整理,形成了美的姿态,方才合格。
③一般人对于种在盆子里的花草树木,统称为盆景,其实是有分别的。
④此外还有水石,以石为主体,或横峰,或竖峰,用水盘盛了水来供着,也要点缓几件小玩意。
⑤至于盆景,那么除了将树木作为主体外,还要配以拳石或石笋,和屋、亭桥、船、塔与人物等等。
A.①⑤②③④ B.①⑤③②④ C.③②⑤④① D.③①②⑤④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排列句序的能力。解答排序题最常用的方法是排除法,首先仔细阅读各句,最好能找出首句或尾句或紧密相连的两句,然后进行排除,最后再检查一遍答案是不是合适,不合适再调动。
【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首先根据句子的意思我们可以确定③是总起句故应为首句,排除AB两项,根据顺承关系③句后应是分说只有①②句符合,而②句开头有“如果”衔接③句过于突兀不顺,不如①句通顺,故排除C项。
故选:D。
5.(4分)根据下面例句格式再仿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句。
语文书是美丽的百花园,让人流连忘返;语文书是缤纷的画卷,让人身临其境。 语文书是美味的佳肴 , 让人大快朵颐 ; 语文书是甘醇的美酒 , 让人回味无穷 。
【分析】本道题考查语句仿写。仿写句子时注意事项:话题要一致; 结构、句式要统一; 注意例句的手法,像修辞手法、对偶、排比等。
【解答】仿写只要符合句式特征,而且内容充实不雷同,表达流畅即可。分析例句,明确主要内容是谈语文书的,要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语文书的内涵及其效果。注意字数。词性的匹配。
示例:语文书是美味的佳肴 让人大快朵颐 语文书是甘醇的美酒 让人回味无穷
6.(6分)名著阅读。
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辨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
(1)本段文字选自 鲁迅 (填作者)《朝花夕拾》中的 《狗•猫•鼠》 。
(2)阿长和衍太太是《朝花夕拾》中两个很典型的妇女形象,请分别写出她们和“我”相关联的一件事以及成年后的“我”对她们的态度。
阿长:事件 给“我”买回《山海经》 ,态度: 对阿长这个劳动妇女从“不大佩服”到充满敬意(感激、歉疚、思念) ;
衍太太:事件 怂恿“我”偷母亲的东西变卖,并把这个谣言散播开来 ,态度: 对衍太太这个庸俗的市井妇人充满厌恶 ;
【分析】《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的基本知识。这段文字出自《朝花夕拾》中的《狗•猫•鼠》一文,作者是鲁迅。
(2)本题考查了名著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作者开始写长妈妈睡相不雅,喜欢背后议论别人,而且满脑子的封建迷信,作者对她是“不大佩服”,甚至有点厌恶,但就是这个长妈妈为“我”买来了“我”最想得到的《山海经》,体现了她的淳朴善良,“我”从此则对她充满敬意。衍太太在《琐记》和《父亲的病》两篇文章中出现。她在鲁迅的父亲临死时,一直怂恿他喊父亲的名字,鼓励小孩子吃冰,怂恿鲁迅看黄色书籍,唆使鲁迅去偷母亲的首饰并散布谣言,总盼着邻家小孩干坏事。衍太太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令人憎恶的、自私自利的、爱推卸责任的典型的市侩形象,作者对她充满了厌恶之情。
答案:
(1)鲁迅《狗•猫•鼠》
(2)示例:阿长给“我”买回《山海经》;“我”对阿长这个劳动妇女从“不大佩服”到充满敬意(感激、歉疚、思念)。
衍太太怂恿“我”偷母亲的东西变卖,并把这个谣言散播开来;“我”对衍太太这个庸俗的市井妇人充满厌恶。
7.(8分)综合性学习。
七年级(2)班开展以“少年正是读书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现在邀请你参加。
(1)阅读下面“国民图书阅读量指标统计图”,概括出统计图主要说明的意思。
(2)结合上面统计图中同龄者的阅读情况,对比分析自己的阅读状况:是否在阅读数量上有优势或者不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3)为了在班级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形成爱阅读的浓厚风气,请你为“少年正是该书时”活动策划出两个具体项目。
项目示例:“名著知识知多少”知识竞赛。
项目一: “好书齐分享”书籍分享交流会;
项目二: 建造班级流动图书角供同学们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获取能力。本题考查的是对图表信息的获取。解决此类问题,学生可以从图表标题获知图表的主要内容,可以对图中对象进行纵向与横向的对比作出结论。从标题可知,该图主要是关于国民图书阅读量指标的,从纵向看,2010﹣2015年国民图书阅读量指标变化不大,从横向看,未成年人阅读量高于成年人。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分析自我情况的能力。只要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学生可以对个人年阅读量与图表中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自身阅读状况,原因可以从主观、客观方面的原因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项目的能力。解决此类问题,学生要从活动目的出发进行活动设计,可以观察身边举办的活动形式。该活动目的是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因此可以举办交流会,创建班级图书角等。
【解答】答案:
(1)9﹣13岁未成年人年阅读量高于18﹣70岁成年人年阅读量;2010﹣2015年国民图书阅读量少且变化不大。
(2)示例:我的年阅读数量比统计图中的数量要多。因为我喜爱阅读,从小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3)示例:项目一:“好书齐分享”书籍分享交流会;项目二:建造班级流动图书角供同学们阅读。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5分)
8.(10分)默写下列古诗词
(1)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3)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4)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曹操《观沧海》)
(5)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6)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7)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生活哲理的诗句是 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
(8)《天净沙•秋思》中表明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悲情、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落花时节又逢君(注意“逢”的书写)
(2)峨眉山月半轮秋(注意“峨”的书写)
(3)学而不思则罔
(4)山岛竦峙(注意“竦”的书写)
(5)无人送酒来
(6)杨花落尽子规啼(注意“啼”的书写)
(7)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8)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9.(15分)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以下各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②非宁静无以致远 达到
③淫慢则不能励精 懈怠
④险躁则不能治性 修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3)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B.“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C.“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4)以下两则链接材料,哪个更适合作为选文的补充材料?为什么?
【链接材料】
①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①心明②目,利於行③耳。(《颜氏家训•勉学第八》)
②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章句上》)
注:①开:使……开。②明:使……明。③行:做实事。
【分析】参考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链接材料】①所以要读书做学问,本意在于使心胸开阔使眼睛明亮,以有利于做实事。②如果不用圆规和角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圆形和方形。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②句意为: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③句意为: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慢:懈怠。
④句意为: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治:修养。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①中重点词语有:广才,增长才干;成,达成,成就;句意为:如果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如果意志不坚定就不能学有所成。
②中重点词语有:与,跟随;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日,时间;去,消逝,逝去;句意为: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ACD.正确;
B.有误,“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表述有误,“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意思是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意志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表达了君子不应虚度年华,要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的愿望。
故选:B。
(4)本题考查补充材料的能力。细读两个链接材料,疏通文意后可知,链接材料一讲的是:所要读书做学问,本意在于使心胸开阔使眼睛明亮,以有利于做实事。体现了诸葛亮强调的“修身”。链接材料二讲的是: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而诸葛亮的“诫子书”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答案:
(1)①内心恬淡,不慕名利;②达到;③懈怠;④修养
(2)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②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遁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3)B
(4)第一句更适合。因为第一句讲的是:所要读书做学问,本意在于使心胸开阔使眼睛明亮,以有利于做实事。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诸葛亮的“诫子书”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第二句讲的是要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不符合文意。
三、现代文阅读(40分)
10.(20分)阅读《散步》,回答以下各题。
散步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朝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什么故事?反映了一家人之间怎样的感情?
(2)阅读下面句子,然后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句子中加点的“熬”可不可以改成“度”?为什么?)
②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加点的“浓”在句中是什么意思?)
(3)请联系全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4)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亲情无处不在,它不仅在莫怀戚先生的家中,也在我们每个人的家中,每一个人的心中。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该如何尽到责任,让自己的家更幸福。
【分析】文章记述了一家四口人一起出去散步时发生的事情。在散步时,因为路线产生了分歧,最终听从了母亲的意见,一家人走小路过去。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文章记述了一家四口人一起出去散步时发生的事情。在散步时,因为路线产生了分歧,最终听从了母亲的意见,一家人走小路过去。一家人产生分歧时没有争吵,而是互相谅解,可以看出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和美的感情。
(2)本题考查词语的品析。①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能区分两个词语在意思上的差别。“熬”的意思忍受,联系全句及前后文理解,春天来得太迟,有些老人挺不住,因病痛折磨去世。母亲熬过了一个寒冬,“熬”表明母亲度过漫长的冬天的艰难,饱受病痛的折磨,从而表现母亲生命的坚强,“我”为母亲度过严冬的欣慰。“度”字无此表达效果,所以不能替换。②结合语境理解“浓”在文中的意思即可。因为是初春,草长得还不够茂盛,浓的地方颜色深。
(3)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理解句子的含义时,要关注句子的表层含义,但更要注意句子的深层含义。从字面上看,画线句是形容他们走得很小心,很慢。深层含义是说中年人既要赡养老一代人,又要抚养下一代人。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也应该是这样。
(4)本题考查阅读启示。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作为中学生该如何尽到责任,让自己的家更幸福即可。
答案:
(1)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一家四口人一起出去散步时发生的故事。反映了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和美的感情。
(2)①不可以。“熬”的意思忍受,表明母亲度过漫长的冬天的艰难,饱受病痛的折磨,从而表现母亲生命的坚强,我为母亲度过严冬感到欣慰。“度”字无此表达效果,所以不能替换。
②“浓”在句中指的是颜色深。
(3)从字面上看,画线句是形容他们走得很小心,很慢。因为走的是小路,害怕有闪失。深层含义是说中年人既要赡养老一代人,又要抚养下一代人。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也应该是这样。
(4)在学习上,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不让父母担心自己的学习;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为父母分忧。
11.(20分)阅读下列短文,回答以下各题。
飘舞的碎布
宁瓦
他是一名货运司机,年前的一个月,准备跑完这最后一趟就回家过年。6岁的儿子闹着要和他一起去南方,他答应了。
他开了三天两夜的车,终于到了南方的城市,带着儿子买了一身衣服和一些年货,然后驱车往家走。新闻广播不停地说,南方的很多城市遭遇了罕见的暴雪。他的心担忧起来。
他的车刚入安徽,就被从高速公路上赶了下来。安徽下起暴雪,暴雪和冻雨封住了高速路。他连忙拐进国道,但国道也被积雪封住了。他在国道上堵了一夜后,清晨的积雪更多了。他开始后悔带儿子出来,儿子也哭闹起来:“爸爸,我要回家!这里太冷了!”儿子的脸被冻得有些发白,车上空调早就坏了。他用大棉袄裹住儿子,心想必须离开这里,不能把儿子冻坏。他问了好多路上的司机,终于打听到附近的深山有一条老山路,可以走出这个冰天雪地的地方。
于是,他出发了,开车沿着一条颠簸的小路往深山走。那是一个漆黑的夜,雪越来越大,他完全凭着多年的驾驶经验往前开,开得极慢极慢……
“砰……”车猛地一震,陷入了一个塌方的深坑里。他下意识地掏出手机看,天啊!居然没有信号。他想,这里的电网一定也断了。天下着鹅毛大雪,他却像热锅上的蚂蚁。整整一夜,他在车前的道路上徘徊着。
天亮后,他到周围去探路,希望能看到一个村庄或者一户人家。可是,四周全是白茫茫的山,他踩着厚厚的雪,精神恍惚,不留神摔了一跤,把脚扭伤了。他回到车里,忍着疼安慰恐慌的儿子,然后默默地祈祷。整整一天,都没有一辆车从这里经过。
又是一个无眠夜,他决定走出去,找到人来救自己和儿子,干粮被儿子吃得只剩一点点。而他,已经一天多没有吃东西了。
早上,他决定独自上路,他要儿子待在车里,乖乖地等他回来。他沿着一条岔路一瘸一扔地往外走,才走了两步,便回头去看,儿子正趴在车窗前张望。他扭头继续前行,再也没有回头,他怕自己涌出的眼泪被儿子看见。
他走过一个弯道,开始脱下自己的外套,拿出刀子,将一只袖子割下,撕成几条碎布,然后抽出一条挂在路旁大树的枝头。
他深深地明白,自己不知道走到哪里,才能让人找到,而那时,是否还有力气回去救儿子。他必须留下标记,哪怕自己倒下了,或许还能给别人指明一条寻找儿子的路。每走过一段路,他便将一条碎布挂在枝头做标记。身上的衣服一件一件被他脱下,然后一刀一刀划开,一块一块被撕下来。先是外衣的另一只袖子,之后从夹层剖开,一块块撕下来。再后来,就是羊毛衫。
他拖着受伤的脚,不知道走了多远,越往前走越绝望,绝望到连眼泪都没有了。
他穿着最后一件贴身的内衣,冻得浑身发麻;他饥肠辘辘,头昏眼花,脑子里一片空白。但是,当他再走了一段路之后,却坚定地脱下内衣,将袖子撕开。
他感觉几乎没有力气了,但是却告诉自己不能倒下。当他又一次攀上一个山头时,猛然听到那熟悉的汽车喇叭声。他不顾一切地向山下走去,不断地用干涸的喉咙喊叫,那钻心的脚痛也感觉不到了……
当正在疏通公路的武警战士发现,一个浑身只穿着一条短裤的男人出现在面前时,他们都惊呆了。还没来得及扶住这个男人,他就倒下了。
战士们用军袄裹住他,然后把他放上担架抬着往回走,沿着路上的标记,每看到一条飘舞的碎布,年轻的战士眼中就有泪光在闪动。当他们顺利地找到他泪水涟涟的儿子时,他猛地从担架上跳了下来,紧紧地抱住儿子。儿子不哭了,摇着他的肩膀问他:“爸爸,你的衣服怎么不见了?”他笑着回答说:“撕掉了,过年了,爸爸也想穿新衣服了!”他的话音刚落,山野里回荡起一阵笑声,只是所有人的眼中都盈满了泪花。
(1)请简要梳理父亲的心理变化过程。
担忧 →后悔→ 绝望 →兴奋(激动、欣喜)
(2)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天下着鹅毛大雪,他却像热锅上的蚂蚁。
②当他们顺利地找到他泪水涟涟的儿子时,他猛地从担架上跳了下来,紧紧地抱住儿子。
(3)结合上下文,用第一人称写出“正趴在车窗前张望”的儿子的心理活动。
(4)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文中的“他”是一位关爱孩子,处事果断,面对困境不放弃,坚强幽默的父亲。
B.本文记叙了一位父亲在大雪天为救儿子出困境撕碎全身衣服做路标并最终获救的故事。
C.“新闻广播不停地说,南方的很多城市遭遇了罕见的暴雪”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D.因为怕找不到回家的路,促使他在“他穿着最后一件贴身的内衣,冻得浑身发麻”的情况下,仍把内衣脱下,将袖子撕开。
(5)文章最后一段说大家都在笑,又为什么“眼中都盈满了泪花”?
【分析】本文主要介绍了一位父亲在大雪天为救儿子出困境,撕碎全身衣服做路标的故事。表现了一个父亲对儿子超越生命的伟大的爱。
【解答】(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他的心担忧起来”可知第一空的答案为“担忧”,根据“越往前走越绝望,绝望到连眼泪都没有了”可知第二空答案为“绝望”。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作答时,需先明确所用手法,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
①这句话把“他”比作是热锅上的蚂蚁,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前文描写的车陷深坑、通讯中断等情况,可知这一处比喻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他内心的焦急和无法可想,联系人物感情可知,还表现了他内心的担忧和对儿子的爱。
②这句话中的“跳”与“抱“是对他的动作描写,联系语境可知,此时他与儿子都已经获救,再次见面,所以这两个动作,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他此时见到儿子后的喜悦与兴奋,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儿子的爱,以及作者对这种爱的赞赏。
(3)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作答时,需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所处的情境,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具体分析。作为一个小孩子,被父亲独自留在车上,他的内心是害怕的,同时也希望自己能跟爸爸一起去。据此拟写即可。
(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
ABC.正确。
D.有误,根据“他必须留下标记,哪怕自己倒下了,或许还能给别人指明一条寻找儿子的路”可知他这样做的原因并不是自己能找到回来的路,而是怕自己不能回来,那些救援的人可能找到自己的儿子。
故选:D。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儿子不哭了,摇着他的肩膀问他:“爸爸,你的衣服怎么不见了?”他笑着回答说:“撕掉了,过年了,爸爸也想穿新衣服了!”爸爸把全身的衣服撕碎了做路标,父子二人安全脱险了,儿子不知道其中原因,所以这样问父亲。父亲的回答幽默、诙谐,大家为他回答儿子的善意的谎言而笑,为他的幽默、乐观而笑。“所有人的眼中都盈满了泪花”是被父亲对儿子的那种无私、伟大的爱感动了。
答案:
(1)担忧 绝望
(2)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他比作“热锅上的蚂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在车陷深坑、通讯中断时内心的焦急万分和无计可施的情态,表现了他对深陷困境的担忧之情和对儿子深深的爱。
②运用动作描写,用“跳”“抱住”等词,生动地写出了他因为把儿子救出困境,骨肉终于重逢的欣喜、兴奋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沉的爱的赞美。(也可以从形容词“猛地、紧紧”来赏析)
(3)示例:爸爸,我想和你一起去,别丢下我个人,我害怕啊!
(4)D
(5)示例:“大家都笑”,是为他回答儿子的善意的谎言而笑,为他的幽默、乐观而笑;“盈满了泪花”是被他那种对儿子的爱感动了。
四、作文(55分)按要求作文,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12.声音无处不在,风声、雨声、笑声、歌声、电话那头的叮嘱声,总有一种声音在你耳畔响起,牵动你的心灵。请以《有一种声音牵动我心灵》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在500字以上;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班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不得抄袭。
【分析】这道全命题作文。作文题目是“有一种声音牵动我的心灵”,里面有两个关键词语:“声音”和“心灵”,题目可以理解为:一个声音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样理解,可能更容易构思成文。写作文时,可以写别人面对面的“声音”,也可以写通过文章书籍影视作品中别人的“声音”,也可以是物的“声音”。本文适合写记叙文。因为题目的关键是“声音”和“心灵”,所以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一定在文中占据一定的篇幅。
【解答】
有一种声音牵动我的心灵
世界上的声音有千千万万种,有汽车的喇叭声,有动物的鸣叫声,有小溪哗哗的流水声,有人们的说笑声……但是真正牵动我的心灵的声音唯有时间滴答滴答流失的声音,是生命一分一秒流逝的声音。
光阴如流水,只能流去不能回。时间只会一分一秒地顺流溜走,而不会每分每秒地逆流而回。今天升起的太阳,再也不会是昨天曾升起的太阳,昨天的太阳永远不会再升起来了!记得在上小学的时候,从不懂得珍惜时间,每次周末或是放假,总是先玩、看电视,感觉时间还多的是,结果,最后一天晚上作业还有一大堆。那个时候,总是幻想时间倒流,心里确实很是后悔,但都没有从实际解决问题,所以,这次的经验教训没有吸收,一样的错误犯两次还不够,一而再再二三地犯。直到有一次寒假,最后一天了,我还没写完任何作业,这次我可吃了大亏,改掉了这个毛病。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我总是玩一天,再写一天作业,结果因为没有时间观念,耽误了很多的时间,费了很多的精力,结果还是一事无成。
之后,我明白了: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如同生命一样珍贵,人不可能有第二次生命,所以,我更加珍惜时间,争分夺秒。
滴滴答答,我的心里有一个小闹钟,它欢快地走着,滴答滴答,每一声都回荡在我的耳边,每一声都在我的心里,时时刻刻要我记得那惨痛的教训,抓紧时间,努力学习!
13.(55分)请在横线上填上一个词语,如痴迷、执着、真诚等,然后作文。
不变的是那份__________
要求: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在500字以上;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班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不得抄袭。
【分析】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不变的是那份 ”,充满感情。适合写记叙文或散文。先说补题,方法有三:一是补入一个实物名称,以这一实物为线索行文,如“家乡水”“泪光”等;二是补入一种情感,将这种情感作为行文线索,贯串全文,如“母爱”“思念”“迷恋”等;三是将前两种方法综合,既显示物,又体现情,例如补入“邻里情”“竹林情思”等。再说构思,同学们有三点需要注意:一是要写你亲身经历的事情,或是写真实的社会生活,最好不要虚构,如写小说或改写历史故事;二是要在文中贯穿“人和事、景和情”,即所写文章要有一条清晰的线索贯串全文;三是明确题目中“不变的”所体现的要求,即你所写的事情对你产生的影响必须深远,情弦的拨动必须强烈,引发的感悟必须深刻,切忌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体现“不变的”事物或场面不需大,同学们写作时宜从小处切入,逐层推进,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解答】
不变的是那份亲情
午后,我坐在老家门口的木板凳上,遥望蔚蓝的天际,陷入沉思。忽然,屋内叮叮当当的响声惊我回神。回望屋内,外婆正端着一盆装满绿油油叶子的瓷盆,手脚麻利地从中挑选出干净完整的叶子,放入左手边的瓷盆。只见她右手迅速浸入水中摸出一把绿叶,细心地将被水粘在一起的叶子分开,再把卷曲的叶尖抚平,然后移入另一个盆中。
外婆的左右手交替进行,翠绿的叶片飞似的沾着晶莹的水珠跳跃,再落下。不一会儿,所有叶子已被筛选完毕,一部分堆在盆中央,另外一些散乱地垂头于盆颈处,颇有种闭目养神的悠闲神韵。外婆又进里屋提出一篮已经洗净的米。那米粒粒分明,仿佛闪着光华的珠玉,精致而诱人。外婆站在桌边,用双手将又长又细的叶片打成旋儿,制成漏斗状,左手紧紧攥住交接处,右手抄起勺子往叶斗中倾入两勺米,再将叶片上半部分翻折、盖口,用绳子捆扎起来。这样,一个工艺品般的粽子便跃入眼帘。我惬意地欣赏着,啧啧惊叹着。
“外婆,今天怎么想起来包粽子了呀?”我一脸疑惑。外婆笑眯眯地说道:“今天是端午节啊,要纪念屈原嘛;还有啊,外婆知道有些小孩子最喜欢吃粽子了,是不是呀?”我立刻摆正姿势,严肃地点了点头:“嗯,是呀,屈原要纪念,但不是我提出要吃粽子的。”外婆一脸笑意,却煞有介事地说:“呀,没人吃,这可怎么办呢?干脆不包了。”说着就往屋里走。“别,别呀!”我立刻跑到外婆跟前央求,却见外婆已经将粽子放入锅中开始煮了,原来外婆是在骗我呢。
等待是一件折磨人的事,尤其是等待吃粽子的过程。然而外婆却一脸安详,不急不躁地等着,一丝抱怨也没有,或许就像等待我回老家看她一样,虽然急切却也无奈,只能永抱平和之心期待她的外孙儿回家。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空气里隐隐约约飘来一股清新的糯米香。“该熟了,快来吃啊。”外婆一边说一边从锅里往外捞粽子。一眨眼的工夫,冒着热气的粽子已被外婆细心地剥去外衣,露出纯白无瑕的糯米。咬一口,热气直往口中钻,乡村里自然的风味溢满心怀,顿时口齿生香。“外婆,以后每年我都要回来吃您包的粽子!”外婆笑了,笑得那样舒心。
然而,外婆的身体一天天衰弱下去了,以后每到端午节,我和爸爸妈妈只能到超市买现成的粽子,当然这粽子吃不出当年那纯真地道的糯米香。
老家的青苔石阶在静静等待,老家的雀鸣已在空中消逝。但永远不会变的,是那一缕缕清醇诱人的糯米香,永远地沁入我的心脾……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重庆市綦江区联盟校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重庆市綦江区联盟校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重庆市綦江区联盟校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