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练习41中国自然地理概况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05202100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36970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练习41中国自然地理概况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05202100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36970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练习41中国自然地理概况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05202100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36970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练习含解析打包45套新人教版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练习41中国自然地理概况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05202100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练习41中国自然地理概况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05202100,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中青海省四地中,雪期最长的是,影响冷湖雪季长短的主导因素是,甲水文站位于图中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葫芦岛模拟)降雪初始日期等值线数值等于实际降雪初始日期与同一年度9月1日之间的日数,数值越大,初始日期越迟;降雪终止日期等值线数值等于同一年度8月31日与实际降雪终止日期之间的日数,数值越大,终止日期越早。降雪初始日至降雪终止日为雪季。下图示意1962-2012年青海省平均降雪初始、终止日期等值线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青海省四地中,雪期最长的是( A )
A.五道梁 B.冷湖
C.贵德 D.格尔木
2.影响冷湖雪季长短的主导因素是( D )
A.大气环流 B.纬度位置
C.距海远近 D.地形
3.近些年受气候变化的影响,青海省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B )
A.大部分地区降雪初始日期提前
B.大部分地区降雪终止日期提前
C.大部分地区雪季延长
D.大部分地区积雪厚度增加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降雪初始日期数值越大表示初始日期越迟,降雪终止日期数值越大表示终止日期越早;五道梁的降雪初始日期数值介于0-10之间,降雪终止日期数值介于0-15之间,在四地中,降雪初始日期最早,降雪终止日期最迟,雪期最长。第2题,冷湖的降雪初始日期较迟、降雪终止日期较早,雪季较短;由于冷湖地处柴达木盆地,海拔较低,气温较高,且盆地较封闭,水汽不易进入,降雪少,雪期较短。第3题,近些年全球气候有变暖增强的趋势,受此影响青海省大部分地区降雪初始日期推迟、降雪终止日期提前,雪季缩短;由于冬半年气温有升高的趋势,且雪季缩短,因此大部分地区积雪厚度变薄。
(2021·山东青岛模拟)冰川物质平衡又称冰川物质收支,即积累量与消融量的差值,受大气降水(固态、液态水)、气温及风等因素变化的影响。下图示意2011~2016年祁连山中段北坡“七一冰川”26个测杆点月平均物质平衡随海拔的梯度变化。据此完成4~6题。
4.“七一冰川”月平均物质为最大正平衡的月份是( B )
A.1月 B.4月
C.7月 D.9月
5.形成“七一冰川”1月平均物质平衡状态的主要原因是( C )
A.气温低,冰川消融量少
B.冷空气活动频繁,降雪天气多
C.受风吹雪影响,降雪积累少
D.积雪表面返照率低,消融加剧
6.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该地区冰川物质平衡的变化会导致( C )
A.冰川扩张 B.降水增多
C.雪线上升 D.林线下降
[解析] 第4题,读图可知,1月份,只有一个测杆点月平均物质平衡明显大于0,多数测杆点月平均物质平衡在0附近;4月份,多数测杆点月平均物质平衡明显大于0;7月份,绝大多数测杆点月平均物质平衡小于0;9月份,约5个测杆点月平均物质平衡大于0,多数测杆点月平均物质平衡在-80到0之间;“七一冰川”月平均物质为最大正平衡的月份是4月份,B项正确。第5题,据材料“冰川物质平衡又称冰川物质收支,即积累量与消融量的差值,受大气降水(固态、液态水)、气温及风等因素变化的影响”可知,祁连山中段北坡1月平均物质平衡状态多数小于0或接近0,1月祁连山中段北坡受西北风影响大,单考虑气温低、冰川消融量少则平均物质平衡状态应该大于0,因此这不是主要因素,A项错误。若降雪天气多,积累量应该大于消融量,平均物质平衡状态应该大于0,B项错误。受风吹雪影响,降雪积累应该较少,C项正确。积雪表面返照率高,消融慢,D项错误。第6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消融量增加,积累量减少,雪线上升,冰川萎缩;该地区位于中纬度,降水可能减少,林线上升,C项正确,A项、B项、D项错误。
(2021·福建省厦门模拟)2019年4月,一张飘絮预警图在朋友圈广为传播。杨树适应性强,枝叶繁茂,绿化中应用较为广泛。每年四五月份,杨树新叶吐露前后,产生的杨絮也会在各地如约而至,让人不胜其扰。据此完成7~8题。
7.导致我国北方地区进入飘絮季时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B )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昼夜温差
8.与南方相比,华北地区春季飞絮问题严重的原因是( B )
A.风力小,不易扩散 B.湿度小,不易沉降
C.水域广,不易打扫 D.温度低,不易产絮
[解析] 第7题,杨树吐露新叶前后,产生杨絮,而影响该杨树新叶吐露的主要因素是热量,热量越高,新叶吐露越早。第8题,春季南方比北方空气湿度大,降水可以使飞絮随雨水降落在地表;北方雨季未到,空气干燥,气温回升快,春季多大风,杨絮容易飘飞。
(2021·山西省太原市模拟)下表是黄河干流四个水文站不同年份的输沙量(单位:亿吨)比较。下图示意黄河水系及四个水文站的分布。据此完成9~11题。
9.甲水文站位于图中的( A )
A.a B.b
C.c D.d
10.1989-2015年,乙水文站输沙量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有( D )
①年降水量减少 ②年降水变率大 ③植被覆盖率大幅提高 ④水利工程蓄水拦沙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1.为减少下游河床淤积,c处水库采用了放水冲沙的办法。其冲沙效果最佳的放水方式是( D )
A.汛期时持续放水 B.汛期后持续放水
C.汛期时集中放水 D.汛期前集中放水
[解析] 第9题,据表格信息可知,甲水文站输沙量一直都较小,说明生态环境较好,位于河流上游,对应图中的a;其余三个选项都在黄河的中下游,由于黄河的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的中下游含沙量大。第10题,植被覆盖率越高,河流含沙量越小,河流大坝能起到蓄水拦沙的作用。1989-2015年,乙水文站输沙量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有:③植被覆盖率大幅提高,④水利工程蓄水拦沙。第11题,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中蓄积的水量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但是持续放水一方面会影响水库水源为生产和生活提供用水的能力,另一方面持续放水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也不能过大,势必会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则可完成河床凊淤。
12.(2021·陕西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秦岭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为陕西省内关中平原与陕南地区的界山。陕西洋县北部的华阳古镇,地处秦岭南坡腹地,境内的兴隆岭一带气候暖湿,有“西北小江南”的美誉。洋县东部的黄金峡介于秦巴山地之间,属古板块结合部。全长约53千米,可分为上、下两段,河道上端浅宽,下端深窄,两岸山林茂密。汉江水流出黄金峡后由浊变清,故黄金峡有“过滤器”之称。下图示意洋县及周边地区。
(1)简述黄金峡的形成过程。
(2)说明汉江水流出黄金峡后水质变清的原因。
(3)兴隆岭一带被誉为“西北小江南”,简要说明秦岭所起的作用。
[解析] 第(1)题,黄金峡介于秦巴山地之间,属古板块结合部。地处古板块汇合处,断裂发育,岩石破碎,地壳抬升。河道上端浅宽,下端深窄,属于流水侵蚀地貌,位于秦巴山脉之间的汉江,长期下切侵蚀形成峡谷。第(2)题,汉江流经黄金峡段,河道上端浅宽,下端深窄,两岸山林茂密。上段水流缓慢,有助于泥沙堆积。山高谷深,两岸森林茂密,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强,水土流失少。地处秦岭腹地,人类活动较少,水土流失较轻,进入峡谷的泥沙少。故黄金峡有“过滤器”之称,汉江水流出黄金峡后水质变清。第(3)题,华阳古镇地处秦岭南坡腹地,境内的兴隆岭一带气候暖湿,有“西北小江南”的美誉。位于秦岭南坡,秦岭阻挡冬季风,兴隆岭受冷空气影响较小,冬季温暖。秦岭阻挡来自黄土高原的风沙,空气质量好。秦岭南坡是夏季迎风坡,夏季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兴隆岭降水丰富。山脉地势起伏大,气候差异显著,有利于增加兴隆岭生物多样性。冬季不冷,气候湿润,所以被誉为“西北小江南”。
[答案] (1)黄金峡地处古板块汇合处,断裂发育,岩石破碎,地壳抬升;汉江长期下切侵蚀形成峡谷。
(2)上段水流缓慢,有助于泥沙堆积;山高谷深,两岸森林茂密;人类活动较少,水土流失较轻,进入峡谷的泥沙少。
(3)秦岭阻挡冬季风,兴隆岭受冷空气影响较小,冬季温暖;秦岭阻挡来自黄土高原的风沙;秦岭抬升夏季风,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兴隆岭降水丰富;地势起伏大,气候差异显著,有利于增加兴隆岭生物多样性。
13.(2020·山东聊城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泾渭分明”是一句比喻界线清晰的成语,指黄土高原地区的泾河、渭河交汇处河水清浊界线明显。河水含沙量是影响河流清浊的首要因素,一旦处于含沙量“饱和”状态,河水甚至发红,清水汇于浊水,分界线自然明显。久居江城的老武汉人对于两江交汇的“泾渭分明”也是司空见惯(右下图),且其清浊对比度,在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不同月份也不尽相同。
(1)景观图中清澈的是哪条河流,并分析原因。
(2)河流汛期是河水含沙量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而影响“泾渭分明”程度。解释正常年份每年夏初两江“泾渭分明”界线会更清晰的原因。
(3)1998年7月下旬至9月中旬初,长江全流域长时间受到梅雨控制,长江上游干流洪峰和中游支流洪峰多次叠加,长江发生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推测当时两江“泾渭分明”的深浅与一般年份相比有什么变化,并说明理由。
[解析] 第(1)题,读景观图可知,图中河水清澈的是汉江。其原因可以从植被覆盖率、河道弯曲度和长江顶托作用等方面来分析。从植被覆盖率来看,由材料可知,汉江流域植被覆盖率较高(56%),水土保持效果好。从河道弯曲度来看,汉江河道蜿蜒曲折,河水流速缓慢,泥沙沉积量大。再加上两江交汇处,汉江河水受到长江的顶托作用,进一步加剧了泥沙的沉积。因此,汉江的河水更加清澈。第(2)题,正常年份每年夏初,两江“泾渭分明”界线更清晰的原因主要从进入汛期的迟早来分析。读图可知,与长江相比,汉江所处的纬度位置较高,而我国的雨带由南向北推移,夏初时长江干流已经进入汛期,水量大,流速快,含沙量大;而此时位置偏北的汉江汛期还未到达,所以,流量小,流速慢,含沙量小。因此,正常年份,每年夏初,两江交汇处的界线会更加清晰。第(3)题,由材料“长江全流域长时间受到梅雨控制,长江上游干流洪峰和中游支流洪峰多次叠加,长江发生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可知:长江全流域同时进入雨季,所以,长江与汉江的含沙量的差值降低,长江与汉江水位的差值降低,因此,两江汇合处的“泾渭分明”现象减弱或消失。
[答案] (1)汉江;汉江流域植被覆盖率较高,水土保持效果好;汉江河道蜿蜒曲折,河水流速缓慢,泥沙沉积量大;两江交汇处,汉江河水受到长江的顶托作用,泥沙更易沉积。(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夏初时长江干流进入汛期,水量大,流速快,含沙量大;而此时汉江汛期还未到达,水量小,流速慢,含沙量低,江水清澈,两江交汇处的界线会更加清晰。(或雨带由南向北推移,长江干流先进入汛期,汉江后进入汛期。)
(3)减弱。长江全流域同时进入雨季,长江与汉江含沙量(和水位的)差值降低,两江汇合处的“泾渭分明”现象减弱或消失。
水文站
1989年以前
1989-2015年
2016年
甲
0.14
0.04
0.04
乙
9.72
0.52
1.19
丙
12.2
3.8
0.00
丁
9.86
2.56
0.11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41] 第18章第1讲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含解析),共8页。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考点讲练复习 第38讲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 (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辽阔的疆域,中国的地形,中国的气候,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内蒙古,南岭的形成主要是因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8讲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 (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辽阔的疆域,中国的地形,中国的气候,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内蒙古,南岭的形成主要是因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