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二第五六单元课件鲁教版
展开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我国甘肃某地位于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年均降水量386 mm,年均潜在蒸发量1 439 mm。下图示意该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含水量变化状况。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样地均位于墚顶,地形、降水量等环境特征较为一致。据此回答1、2题。
1.6-8月农作物种植区域土壤含水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暖,区域降水减少B.气温高,蒸发蒸腾作用强C.植被覆盖少,涵养水源能力差D.地表坡度大,地表水流失2.图示自然植被中,蒸腾作用最强的是( )A.侧柏B.苜蓿C.天然荒草D.无法判断
【解析】1选B,2选A。第1题,读图,6-8月农作物种植区的土壤含水量变化情况是:土壤含水量不断下降且下降幅度大,而天然荒草、苜蓿、侧柏等自然植被区域土壤含水量的下降幅度小,8月份还略有回升。材料“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样地均位于墚顶,地形、降水量等环境特征较为一致”,说明地形、降水量条件相似;农作物种植地区浅层土壤含水量下降速度快,说明蒸发旺盛,大量水分被蒸发,反映了农作物种植地区气温偏高、作物蒸腾作用强;农作物种植地区土壤含水量始终高于自然植被地区,说明农作物种植地区土壤水源保持状况较好,涵养水源能力较强。第2题,该地天然植被生长地区的地形、降水条件相同,说明土壤水源条件相似;相同的水源条件下植被蒸腾作用越强,土壤水分减少
速度越快,则土壤含水量越低、含水量的变化幅度也大。读图,天然荒草、苜蓿、侧柏三种自然植被的土壤含水量最低和变化幅度较大的是侧柏,可推测侧柏为蒸腾量最大的自然植被。
风尘沉积通量大小可以指示地区干燥度的变化。下图反映了青藏高原隆起与西北地区的风尘沉积通量变化情况。读下图完成3、4题。
3.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推断青藏高原隆起后,我国西北地区可能( )A.流水作用增强B.风力作用增强C.冰川作用增强D.变质作用增强
4.根据图中信息分析,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①气候的大陆性变强②植被覆盖率增大③河湖水量增加④太阳能资源更丰富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解析】3选B,4选A。第3题,读图可知,青藏高原隆起后,我国西北地区风尘沉积通量变大,说明越来越干燥,这样会导致风力作用增强。第4题,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青藏高原隆起后,我国西北地区风尘沉积通量变大,说明越来越干燥,青藏高原隆起阻碍了印度洋水汽输送,使西北地区更加干燥,气候的大陆性变强、植被覆盖率降低、河湖及其水量减少、晴天增多;太阳能资源更丰富。
逐渐走向北极,就会发现树木愈来愈小,愈来愈稀,最后竟完全消失。这时,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则占据了优势(如下图),这是北极地区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据卫星图像显示,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有局部变成了森林。据此完成5~7题。
5.该生物群落所属自然带为( )A.苔原带B.温带草原带C.冰原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6.该生物群落的植物常具大型鲜艳的花并呈杯形,其适应环境的主要功能是( )A.收集大气降水B.获取更多光照C.抵抗冬季寒冷D.吸收地下水分7.导致该生物群落局部变成森林的原因是( )A.人工播种B.降水减少C.气候变暖D.冻土增厚
【解析】5选A,6选B,7选C。第5题,北极地区,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占据了优势,该地为典型的苔原气候,因此该生物群落所属自然带为苔原带。第6题,苔原植被处于极不利的生态条件下,气候严寒,冬季漫长,多暴风雪;夏季短促,热量不足,土壤冻结,沼泽化现象广泛。苔原植物常具大型鲜艳的花,其特点是大部分花向着太阳开放,并呈杯形,以便尽可能多地采集太阳光,这对于开白色花的植物尤其重要。第7题,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有局部变成了森林,其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这跟人工播种无关。全球气候变暖,使得高纬地区降水会有所增加;气温升高,冻土层会变薄。
干热河谷是指高温、低湿河谷地带,大多分布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我国的干热河谷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区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等干流及其支流河谷的部分地段,其两侧山坡的自然带分布非常特殊,呈倒置的垂直地带性。下图中图1为横断山区干热河谷分布图,图2为金沙江(28°15′N)两岸的植被垂直地带性图。据此完成8~10题。
8.依据图文信息推断图2中乙岸及丙自然带是( )A.南岸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北岸 亚寒带针叶林带C.东岸 亚寒带针叶林带D.西岸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9.受季风、地形等因素影响,横断山区发生的地理现象是( )①高温等温线沿河谷向南凸起②高温等温线沿河谷向北凸起③热带范围顺着河谷向北挺进④热带范围顺着河谷向南收缩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10.关于金沙江干热河谷的叙述,正确的是( )A.深居内陆、水汽难以到达,山麓基带是干旱小叶灌丛带B.由于海拔较高,村庄和民居多位于热量充足的河谷地带C.倒置的垂直地带性导致该区域的动、植物种类单一匮乏D.在某些河谷可以看到热带、温带、寒带景观并存的现象
【解析】8选C,9选B,10选D。第8题,依据图中纬度和海拔分析,该段位于横断山区,金沙江为南北向,两岸为东、西岸;该地紧邻南亚,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较大,河流西岸为背风坡,受“焚风效应”影响,西坡温度较高,自然带海拔分布较高,东坡为迎风坡,降水相对较多,热量条件较西坡差,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较低,所以图2中乙岸为东坡。根据自然带垂直分异规律,在高寒灌丛下的是亚寒带针叶林带。第9题,受季风、地形等因素影响,横断山区山河相间,河谷海拔低,温度较高,②高温等温线沿河谷向低温区即向北凸起;河谷区温度较山地高,③热带范围顺着河谷向北挺进。第10题,该地临近印度洋,谷底降水少主要是受地形影响,不是深居内陆海洋气流难以到达;村庄和民居多位于河谷
地带是为了临近水源,利于生活和生产;倒置的垂直地带性导致该区域的垂直分异明显,高差大,自然带种类多,动、植物种类多样;该地纬度较低,落差大,垂直差异明显,在某些河谷可以看到热带、温带、寒带景观并存的现象。
珠穆朗玛峰每年五月左右都会迎来大批喜欢冒险的登山客,目前有两条最适合的登顶线路,一是从南坡尼泊尔一侧登顶,二是从北坡西藏一侧登顶。据此完成11、12题。 11.从南坡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海拔约1 400米)攀登珠峰的登山客不可能看到的自然带是( )A.常绿硬叶林带 B.落叶阔叶林带C.高山针叶林带 D.高山灌木林带
12.北坡线路严格限制攀登珠峰人员的资质,主要目的是( )A.便于机构管理 B.保护珠峰环境C.缩短登顶时间 D.确保人员安全
【解析】11选A,12选D。第11题,珠穆朗玛峰南坡山麓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故从山麓往上依次分布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高山灌木林带等,常绿硬叶林带为地中海气候区的自然带,不可能看到。第12题,北坡从西藏出发,南坡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攀登珠峰,出发地海拔相对较低,救援条件相对较好,北坡危险性更高,故为了确保人员安全,北坡线路严格限制攀登珠峰人员的资质。
(2020·徐州模拟)下图为我国30°N纬线经过的六省(区)的公路网密度和公路货运量占该省(区)总货运量比重图。据此回答13、14题。
13.与①省(区)比较,②省(区)公路网密度小的主要原因是( )A.山区面积大,地表崎岖B.人口稀少C.河流密布,多洪涝灾害D.资源贫乏14.③省(区)公路货运量占总货运量比重小的原因可能是( )A.地质灾害频发B.公路里程短C.运输方式多样D.经济水平低
【解析】13选A,14选C。第13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①省(区)为湖北省,②省(区)为四川省,四川省西部为川西高原,山地面积广,人口密度小,对于交通运输的需求小,所以公路密度小,但是由于地形崎岖,公路对于自然条件的适应性强,所以公路货运占主要地位;与①省(区)比较,②省(区)公路网密度小的主要原因是山区面积大,地表崎岖。第14题,③省(区)为浙江省,临海,海洋运输便利,多河流,内河航运便利,地形较为平坦,公路和铁路等交通运输方式多样,所以公路货运量占比小。
下图示意新疆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地区1960-2010年气候、冰川零平衡线(冰川零平衡线是冰川积累区和消融区的界线,在零平衡线上,冰川的积累和消融达到平衡)和冰川面积变化。读图回答15、16题。
15.该地区1960-2010年气候变化与冰川变化之间的关系是 ( )A.冰川零平衡线高度波动上升,冰川退缩B.气温、降水量的变化与冰川面积变化呈正相关C.降雪减少,冰川融化量增大D.气温升高,冰川补给量增大16.气候的变化可能对该地区绿洲农业产生的影响是( )A.农作物生长期缩短,低温冻害减少B.蒸发旺盛,冰雪融水减少C.降水减少,灌溉用水减少D.气温升高,冰雪融水和灌溉用水增多
【解析】15选A,16选D。第15题,图示该地区1960-2010年,气温、降水量波动上升;冰川零平衡线高度波动上升,冰川面积减小,冰川退缩。第16题,该地气温整体上升,气候变暖,农作物生长期延长;由图可知,该地近年来气温升高,降水增多,冰雪融水和灌溉用水增多。
(2020·盐城模拟)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巴黎举行,近200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定》,该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暖问题作出安排。据此完成17、18题。17.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①大量使用制冷设备 ②大量砍伐森林 ③过度排放酸性气体 ④大量使用矿物燃料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18.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A.全球各地区气温均上升B.全球各地区降水量减少C.全球火山地震进入频发期D.全球极端天气频率增加
【解析】17选C,18选D。第17题,全球变暖主要是因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增加的原因一方面是森林破坏,导致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减弱;另一方面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而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与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有关。第18题,全球变暖后,北半球的高纬地区变得更加湿润,中、低纬度地区变得更加干旱,不会造成全球各地区降水量减少,也不会使全球各地区气温均上升,但可能导致全球极端天气频率增加。
摩洛哥(图1)位于非洲西北部,其能源需大量进口,目前其中部城市瓦尔扎扎特正在建设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塔式太阳能聚热电站项目。塔式太阳能聚热电站(图2)用热能收集塔储存太阳能,并通过塔内熔盐加热水体带动发电机工作。在太阳落山后,收集塔储存的热能可继续提供三个小时的电力。据此完成19、20题。
19.塔式太阳能聚热电站热能收集塔的作用是( )A.提高发电效率B.减小占地面积C.稳定电力供应D.缩减建设成本20.塔式太阳能聚热电站的建设将使该国( )A.大气污染加重B.石油进口量增加C.水资源需求量减少D.碳排放量降低
【解析】19选C,20选D。第19题,太阳落山后,收集塔储存的热能可继续提供三个小时的电力,说明热能收集塔的作用是稳定电力供应。第20题,塔式太阳能聚热电站的建设,意味着清洁能源增加,将使该国碳排放量降低;太阳能发电,不会加重大气污染;会使石油进口量减少;电站发电时需要加热水体带动发电机工作,所以水资源需求量增加。
2017年2月 20-22 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下图是我国四个城市此次寒潮过程中降温、降水的统计数据。读图,回答21、22题。
21.此次寒潮( )A.源地位于新疆的山地冰川 B.西北地区降温的幅度大于南方C.移动路径总体自西北向东南 D.冷气团饱含水汽,北方降水多22.寒潮过境后( )A.新疆北部山区融雪侵蚀严重 B.重庆市统计冻害造成的农业损失C.内蒙古高原上河流出现春汛 D.广州市清理结冰路面,保证交通畅通
【解析】21选C,22选B。第21题,根据图中四个城市在此次寒潮过程中降温、降水的统计数据,可知西北乌鲁木齐降温的幅度小于南方广州、重庆,暖气团饱含水汽,北方城市降水多;根据四个城市位置可知,此次寒潮总体自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我国冬季寒潮源地位于蒙古和西伯利亚地区,不是位于新疆的山地冰川。第22题,寒潮过境后,新疆北部山区气温下降,不会出现融雪;重庆市受寒潮影响,农业受冻害影响大,需要统计冻害造成的农业损失;2月是冬季,内蒙古高原上河流不会出现春汛;广州市纬度较低,路面不会结冰。
二、非选择题(共56分)2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金丝猴群常年栖息于海拔1 500~3 500 m的高山密林中,主要以浆果、竹笋、苔藓为食,亦喜食鸟蛋等,身上的皮毛美观华丽,质地柔软,可耐寒。目前全世界金丝猴有6种,除缅甸金丝猴和越南金丝猴外,其余4种均为中国特有的珍贵动物。历史时期金丝猴一直生活在热带低山森林带地区,曾经在我国广泛分布,而如今金丝猴的分布范围已经大为萎缩,主要呈碎片状零星分布在六片狭窄区域。在横断山区,金丝猴是仅次于国宝大熊猫的明星物种,但是横断山脉阻碍了不同种类金丝猴之间的交流。下图为5种金丝猴分布示意图。
(1)描述我国不同种类金丝猴的分布差异。(2)说明横断山脉阻碍不同种类金丝猴之间交流的原因。(3)分析金丝猴从热带低山森林带向目前分布区域转移的原因。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怒江金丝猴和滇金丝猴零散地分布在横断山区,其中滇金丝猴比怒江金丝猴活动范围广;川金丝猴大多分布在四川与陕西、甘肃交界地带及鄂西地区,分布面积较大;黔金丝猴位于贵州省的东北部。第(2)题,横断山脉阻碍不同种类金丝猴之间交流的原因主要从地形和金丝猴的生存环境分析。横断山区山河纵列分布,山高谷深,环境相对封闭,阻碍了不同种类金丝猴之间的交流;横断山区气候的水平和垂直差异大,不同地区生存环境差异大,不同种类金丝猴对栖息地生态环境要求苛刻,对生存的生态环境变化极其敏感,同类金丝猴长期习惯生存在特定区域,很难再适应其他环境差异大的区域。第(3)题,金丝猴生存环境的变化,导致其分布区域发生变化。
热带低山森林带地区,适合人类生存,随着人类的集聚规模扩大,加剧对该地区的资源开发,导致金丝猴活动范围急剧缩小;金丝猴的天敌很多,身上的皮毛美观华丽,质地柔软,可耐寒,非法偷猎行为还时有发生。
答案:(1)怒江金丝猴和滇金丝猴零散地分布在横断山区,其中滇金丝猴比怒江金丝猴活动范围广;川金丝猴大多分布在四川与陕西、甘肃交界地带及鄂西地区,分布面积较大;黔金丝猴位于贵州省的东北部。(2)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环境相对封闭,阻碍了不同种类金丝猴之间的交流;横断山区气候的水平和垂直差异大,不同地区生存环境差异大,不同种类金丝猴对栖息地生态环境要求苛刻,对生存的生态环境变化极其敏感(或同类金丝猴长期习惯生存在特定区域,很难再适应其他环境差异大的区域)。(3)热带低山森林带地区,适合人类生存,随着人类的集聚规模扩大,加剧对该地区的资源开发,导致金丝猴活动范围急剧缩小;金丝猴的天敌很多,且非法偷猎行为还时有发生。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简图及该区域M地的气候资料图,图中M地位于山地西侧,其气温年较差较小。
(1)判断说明图中M地陆地自然带的类型。(2)简述M地气温年较差较小的原因。(3)分析山地东侧形成荒漠景观的原因。
【解析】第(1)题,据右图气候资料分析,该地5-7月气温较低,应该位于南半球,最冷月气温在0°C~15°C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属于地中海气候,对应的陆地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第(2)题,据上题分析可知,M地属于南半球地中海气候,冬季(7月)受西风带控制,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西风从低纬度洋面上吹来,比较温暖;夏季(1月)虽然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但是中低纬度大陆西岸有寒流经过,起到降温作用,夏季气温不高;西部临近海洋,受海洋影响大,因此气温年较差小。第(3)题,据以上分析可知,M地属于南半球地中海气候,山脉阻挡西风深入,东侧是背风坡,气流下沉温度升高,降水减少,气候干旱,植被景观为草原、荒漠。该变化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答案:(1)(据图可知)M地1月高温少雨,7月温和湿润,属于地中海气候,其所对应的陆地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2)M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7月)受来自低纬度的西风影响,气候温暖湿润,气温不低;夏季(1月)受沿岸寒流降温影响,气温不高;位于大洋东岸,受海洋调节作用影响大。故气温年较差较小。(3)该地区西侧山地阻挡了来自海洋的水汽;西风越过山脉,沿背风坡下沉,气温升高,难以形成降水,故山地东侧形成荒漠景观。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湖冰是冰冻圈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受大气热状况控制,并对区域能量和水循环有较大的影响,其时空变化能直接反映气候的变化状况。研究表明,湖冰完全冰结日期和完全解冻日期可以作为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指标。湖冰的冰结、消融主要受气温和风速的影响。图1为我国纳木错湖周边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2为纳木错最大湖冰厚度和冰盛期(2-3月)平均气温统计图。纳木错湖区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冬季,纳木错湖区西部降温明显,但其结冰时间却晚于东部。
(1)简述气温对纳木错湖冰厚度的影响。(2)分析纳木错西部湖区冬季降温明显但结冰晚的原因。(3)推测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对纳木错湖水及湖冰的影响。
【解析】第(1)题,先总体说明气温与最大湖冰厚度的关系,然后再结合最大湖冰厚度的变化加以说明。从图中可以看出,最大湖冰厚度与冰盛期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冰盛期平均气温低时,最大湖冰厚度大;冰盛期平均气温高时,最大湖冰厚度小。第(2)题,纳木错湖区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受西南风的影响,西部降温快,水流速度较快,风浪大,水体不易结冰,据图可知湖泊西部水域宽阔,受热力作用影响降温慢,冻结时间晚,冻结初期受风的影响很难形成稳定覆盖的湖冰。第(3)题,该湖泊位于青藏高原,周围多高山,全球变暖会使周围高山的冰川融化,增加湖泊水量和湖水面积。气温升高,会使湖泊结冰时间变晚,消融时间提前,缩短结冰期,减弱湖冰的稳定性。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七选修Ⅰ_3课件鲁教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七选修Ⅰ_3课件鲁教版,共4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六第十四十五单元课件鲁教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六第十四十五单元课件鲁教版,共51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五第十一至第十三单元课件鲁教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五第十一至第十三单元课件鲁教版,共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