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综合与测试习题
展开单元复习提升
易混易错练
易错点1 不能准确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历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了要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但没有把社会主义前途明确写进条文。这主要是基于( )
A.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现实需要
B.建立爱国统一战线的政治目标
C.鼓舞全国人民继续争取独立民主
D.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仍然艰巨
2.()下面是1949年至1957年我国中央一级制定的法律法规数量的统计图。造成不同阶段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建立
B.宪法颁布后明确立法方向
C.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D.国家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
易错点2 不能准确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时期的外交特点
3.()有学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经历了立国外交、建国外交与强国外交三个阶段。其中立国外交是指中国与世界、中国与国际体系尚未充分互动,中国依然游离在国际体系之外的时期。据此可知,“立国外交”出现在( )
A.1949—1978年 B.1966—1976年
C.1978—2012年 D.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后
4.()下表是部分国家与中国建交的时间表,导致下表所述情形出现的关键因素是( )
国家 | 与中国建交时间 | 国家 | 与中国建交时间 |
加拿大 | 1970年10月13日 | 意大利 | 1970年11月6日 |
奥地利 | 1971年5月28日 | 比利时 | 1971年10月25日 |
日本 | 1972年9月29日 | 联邦德国 | 1972年10月11日 |
A.中国重返联合国 B.中美两国关系缓和
C.中苏关系正常化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易错点3 不能准确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探索历程
5.()1956年,安徽芜湖有的农业合作社实行了“生产队向管委会包工包产”的办法。河北邢台县将主要农作物的夏季管理分包到户的社占全县总社数的一半。这些措施意在( )
A.对农业合作社进一步探索
B.改革农村的土地所有制
C.强化人民公社的经营体制
D.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6.()1962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决定缩短工业生产建设战线,大量减少城镇人口,加强农业战线,增加农业生产和日用品生产,保证市场供应,等。中共中央此举意在( )
A.改善经济困难局面
B.反思错误着手改革经济体制
C.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D.放弃行政手段凸显市场作用
易错点4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认识不清
7.()下表为部分年份我国粮食总产量(单位:万吨)统计表。这一时期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是( )
时间 | 1949年 | 1950年 | 1951年 | 1952年 | 1953年 |
产量 | 11 318 | 13 213 | 14 369 | 16 392 | 16 684 |
A.农民变成了土地的主人
B.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D.国民经济获得根本性好转
8.()“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贺人民民主政权巩固;鼓乐喧天辑志协力,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这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新政权的拥护之情。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人民开始坚定支持人民政府的主要原因是( )
A.没收官僚资本,确立了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
B.稳定物价,掌握了金融市场的领导权
C.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D.合理调整工商业,确立了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
易错点5 对过渡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的特点认识不清
9.()我国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也就是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的过程。国家资本主义在中国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之路”。由此可知国家资本主义( )
A.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模式
B.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
C.基于民族资本的社会主义性质
D.对立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10.()下图是我国“一五”计划基建投资比重分配表。这一投资结构体现了建国初我国( )
A.重工业位居于世界前列
B.经济建设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
C.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农业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
单元复习提升
易混易错练
1.A | 2.B | 3.A | 4.B | 5.A | 6.A | 7.A | 8.B | 9.A | 10.B |
1.A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我国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过渡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了要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但没有把社会主义前途明确写进条文,主要是基于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现实需要,故A项正确。
2.B 1954年9月以前我国制定法律缺乏明确的宪法依据,因而法律法规制定的很少。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制定法律法规提供了宪法依据和方向,从而促进了大量法律法规的制定,故B项正确。根据“中央一级制定的法律法规”可知,主要原因与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无关,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故C项错误;统计图未体现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故D项错误。
3.A 据材料“立国外交是指中国与世界、中国与国际体系尚未充分互动,中国依然游离在国际体系之外的时期”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游离于国际体系之外,故A项正确。
4.B 美国是资本主义阵营的超级大国,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促使西方国家同中国建交,形成中国外交史上的建交高潮,故B项正确。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间是1971年10月,故A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均排除。
5.A 包工包产强化了责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农业合作社的弊端,体现了对农业合作社的进一步探索,故A项正确;农村的土地所有制没有改变,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体制出现于1958年,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基层政权建设,故D项错误。
6.A 由于“大跃进”等原因,1959—1961年我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材料“缩短工业生产建设战线,大量减少城镇人口,加强农业战线,增加农业生产和日用品生产,保证市场供应”体现了我国调整政策改善经济困难局面,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经济体制改革,故B项错误;我国从“一五”计划起,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故C项错误;放弃行政手段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7.A 根据材料可知,1949—195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逐年增加,这主要是因为土地改革把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故选A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与农业发展无直接联系,故排除B项。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故排除C项;D项是表象,不是原因,故排除。
8.B 全国人民坚定支持人民政府的原因是政府的政策保护了人民的利益。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银元之战”“米棉之战”,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故B正确;“没收官僚资本,确立了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主要保障了国家的利益,与材料不符,故A错误;土地改革和合理调整工商业未涉及全体人民的利益,与题意不符,故C、D错误。
9.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资本主义指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它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于国家的性质。“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逐渐将其变为公有制经济,其实质是社会主义革命,而非经济运行模式,故选A项,排除B项。C、D两项对“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解有误,故均排除。
10.B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是由于当时中国工业基础薄弱,以及当时面临的严峻的国际形势。从表格中基建投资集中于重工业来看,这体现了建国初期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国情紧密结合,故选B项。A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轻工业、农林业、城市公用领域投资比例较小,不能反映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排除D项。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能力提升): 这是一份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能力提升),文件包含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能力提升解析版docx、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能力提升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基础过关): 这是一份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基础过关),文件包含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基础过关解析版docx、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基础过关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I卷两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