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9课《赤壁赋》课件(共25 张PPT)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29751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9课《赤壁赋》课件(共25 张PPT)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29751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9课《赤壁赋》课件(共25 张PPT)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29751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9课《赤壁赋》课件(共25 张PPT)第4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297513/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9课《赤壁赋》课件(共25 张PPT)第5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297513/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9课《赤壁赋》课件(共25 张PPT)第6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297513/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9课《赤壁赋》课件(共25 张PPT)第7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297513/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9课《赤壁赋》课件(共25 张PPT)第8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297513/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第三单元9 赤壁赋集体备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第三单元9 赤壁赋集体备课ppt课件,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乌台诗案,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分析课文第一段,分析第四段,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分析第五段,总结全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 : 1.体会苏轼宇宙观和人生观。 2.学习本文融情于景,融情于事的特点。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中进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被贬官,先后到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官。御使李定等摘其托讽诗中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谛朝廷,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上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开词中豪放一派,对后代有深远影响。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想象丰富,成就卓越,因而有“浑涵光芒,雄视百代”的称誉。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详见下文.),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苏轼)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舒 、何正臣摭其表①语,并媒孽所为诗以为讪②谤,逮赴台狱③,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十月)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宋史》本传)
①指《湖州谢上表》“不能追陪新进”等语。②指“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舜无术”“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等指谪新法诗句。③即御史台监狱。因周遭遍植柏树,上栖乌雅数千,俗称乌台、柏台。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1、壬戌( ) 10、酾酒( )2、桂棹( ) 11、横槊( )3、余音袅袅( ) 12、渔樵( )4、幽壑( ) 13、扁舟( ) 5、嫠妇( ) 14、匏樽( ) 6、愀然( ) 15、蜉蝣( )7、山川相缪( ) 16、无尽藏( )8、舳舻千里( ) 17、狼籍( )9、旌旗( ) 18、枕藉( )
舞幽壑之潜蛟: 舞,使……起舞,动词的使动用法。泣孤舟之嫠妇: 泣,使……哭泣,动词的使动用法。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樵,打鱼砍柴,名词做动词。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名词意动用法。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 凌茫然之万顷。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有吹洞箫之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而今在安哉?
1. 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2. 客与苏子的人生看法有什么不同?3. 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客-悲观 苏子-乐观
一 (1) 月下泛舟 乐二 (2~3) 吊古伤今 悲三 (4~5) 阐述哲理 乐
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几个词语
“乐”的部分要读得轻松愉悦;“悲”的部分要读得悲凉激昂;“喜”的部分要读得旷达洒脱。
内 容:月、水、风、舟 景物 色 彩:淡雅朦胧 整体效果:人与自 外貌、神态 然之间是那样和人物 活动 谐亲近 (体现出来的感情)
1. 由乐转悲的原因是什么? 2. 客的这一段话很富于感染力,能真切地打动读者, 说一说为什么达到这种效果?
景:悲凉苍茫 情:悲观失望 理:人生短暂
语言:骈散结合,感染力强
“客”是如何闻发当时的情怀的?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笑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防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作者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非科学,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
从什么角度说明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
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 以水和月为喻的一段议论,可以看出佛教禅宗对苏轼的影响。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了“乐”上来。
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本段感情色彩为”吕”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结合全文,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客人如此哀伤的洞箫声,更增加了“悲”情,为下文主客问答铺设了道路。第三四段则重在议论,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来阐述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道理。我们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也不必哀伤曹操虽一世之雄,而今却了无踪迹。只有这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我们可以实实在在地享用的。至此,主客之间的理性思辩与感情体验都得到了升华,自然又“洗盏更酌”,欢乐无限了。
——情、景、理紧密结合
本文围绕江月之景与三国时赤壁之战的故事把写景,抒情和议论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第一段重点是景物描写,作者把冰清玉洁的明月和浩瀚无边的江水相接时天地浑然一片的景致描写到极至,给人苍茫,辽阔,飘飘然如升入仙界之感,人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之中自然心旷神怡,“乐”情满怀,同时为下文的抒情议论的展开打下了基础。第二段重在抒情,承上文之景描写“泛舟”的欢快心情。面对如此美景,主客之间自然少不了饮酒作歌,“乐”借酒,歌助兴,酒歌又可增添“乐”趣。然而,作者当时遭受贬谪,心情并表示十分愉快的,“望美人兮天一方”就体现了这种思想,也就是说,在“乐 ”中自然融入了作者的悲情,何况客人又吹起了洞箫,“其声呜呜然”凄切哀婉,连潜藏在洞壑中的蛟龙都难以宁静而舞动起来,使独处孤舟的寡妇也不由得哀哀哭泣。
苏子对人生意义的看法是什么?
《赤壁赋》通过赤壁之游表达了作者对宇宙人生的见解,即“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作者本来有远大的抱负,在激烈的朋党竞争中屡遭贬斥,并入狱,对于如此不公命运,他并没有灰心丧气,没有失去信心,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排遣心中块垒,表现出了坦荡,旷达及强烈的生活信念,这是难能可贵的。尤其可贵的是,作者表达对宇宙人生的见解没有脱离赤壁之游的环境,条件,而是把理论的反复辩白和感情的起伏变化及文章的层次结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抽象的观点形象性和感染力,把哲理与诗情高度融合在一起,给读者以艺术享受,令读者对文中的乐观豁达有了更深的体会。
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是如何体现的?
本文作为一篇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诗的特质和情韵等特点,又不拘泥于赋的固定形式,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体现了“以文为赋”的特点。一方面用了赋体传统的对话手法,韵文和对偶句式,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如第一段的“徘徊于斗牛之间……水光接天……凌万顷之茫然……羽化而登仙”的韵文体,“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等对偶句几主客问答的对话体。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音韵美,另一方面有突破了传统手法,章法结构和语言格式,注入了更多的散文因素,其造语而多有变化,用典而不拘故实,写景而富于想象,使文章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不拘一格。一篇几百字的短文能够如此波澜起伏,环换相扣,体现了作者巧妙的7和高超的艺术手腕,又可看出苏轼文学创作的革新,解放的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色调。
学习本文有何收获和启迪?对作者的思想有何认识?
1)“望美人兮天一方”写出了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朝廷政治的关心,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而不甘沉沦含有积极因素。 2)通过主客问答,论辩,阐明了世界万物的“变”与“不变”的辨证统一关系,即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也不必哀叹人生的短暂,应乐观地对待人生。 3)文中也流露出作者借游山玩水,随遇而安来排遣心中苦闷与不满的看似超然物外实则无可奈何,软弱无力的生活态度。这是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荒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这也是课文的感情线索。文章合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9 赤壁赋评课ppt课件,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查一查”预习效果,“读一读”理清思路,“寻一寻”入围原因,“找一找”突围方式,哲理中的“水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3 *囚绿记图文ppt课件,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正音正字,写作思路,对绿的感情找依据,托物言志,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二9 赤壁赋课文ppt课件,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问余平生功业,身如不系之舟,心似已灰之木,一词多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