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第1页
    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第2页
    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第3页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1题25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25题,75分)
    1.(3分)《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
    A.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
    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
    D.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
    2.(3分)周太王(文王祖父)舍长子太伯而立少子季历,文王舍长子伯邑考而立次子姬发;武王生前欲传位周公,因周公辞让加之管叔、蔡叔(皆武王弟)等人反对,不得已而立孺子诵(是为成王)。这说明当时( )
    A.分封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B.王位继承制度尚未成熟
    C.贤能成为选择继承人的主要标准
    D.兄终弟及继承方式退出历史舞台
    3.(3分)史料记载:“殷民六族”、“怀姓九宗”等原属于周王室的臣民,被分封给鲁、卫、晋等,成为诸侯的臣民,但同时他们依然为周王臣民。原属诸侯、贵族之臣也普遍成为周王之臣。这改变了商代各地方国里的臣民只属于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的局面。“王臣”范围的扩大( )
    A.扩大了诸侯国君的统治范围
    B.逐步巩固了周王臣民的地位
    C.强化了西周的中央集权制度
    D.有利于周王天下共主的形成
    4.(3分)“君王自命天子,君主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 )
    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B.君父同伦,家国同构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D.男尊女卑,君父一体
    5.(3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商人参与政治,出将入相的现象,如管仲有身为齐相的权势,子贡有与诸侯“分庭抗礼”的礼遇,乌氏保有位比封君的地位。这反映了( )
    A.商人阶层壮大瓦解宗法体系
    B.专制王权形成依赖商业发展
    C.经济发展冲击传统等级秩序
    D.农商并重思想得到广泛认可
    6.(3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说:“(秦朝)在证明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的灭亡)也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这个“正确的思想”是指( )
    A.“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7.(3分)老子主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孟子向滕文公宣讲:仁政应该从恢复西周井田制着手,因为井田制下人人都有一块份地,贫富分化不甚显著。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A.道家经济思想比儒家激进
    B.和谐安定是重大社会关切
    C.儒家民本思想植根于道家
    D.道家和儒家治国理念趋同
    8.(3分)如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先秦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史实是( )
    A.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先秦时期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先秦国家“重商”政策的确立
    9.(3分)秦国商鞅实行军功授爵制度,其中规定:有爵位之人可以具有升官、抵罪和免除徭役的资格,如无爵位“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该制度( )
    A.确立了新的等级秩序B.受到贵族政治的影响
    C.提高了平民参政的热情D.表明宗法制根深蒂固
    10.(3分)“考秦之制,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这反映了秦朝( )
    A.构建起隶属于丞相的监察体系
    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完成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
    D.奠定了后世王朝官制的基本原则
    11.(3分)西汉名臣丙吉起自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及居相位,上宽大,好礼让”;名臣黄霸少学律令,后“从夏侯胜受《尚书》,力行教化而后诛罚”,终以循吏闻名。两人的经历反映了汉代( )
    A.儒学独尊地位已经确立B.呈现儒法思想的结合
    C.儒学助推官吏能力提升D.法家思想不符合潮流
    12.(3分)汉初,丞相有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的传统。汉武帝时,开始起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武帝后期,丞相动辄因故免职、下狱。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皇帝集权下政务机关权力弱化
    B.独尊儒术使儒学地位得到提高
    C.功臣列侯的势力开始遭到削弱
    D.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有效加强
    13.(3分)一般来说,汉代监察官只拥有监察权而没有处置权。对监察对象的处罚要报请所属长官,或与司法部门协调处理。各级官吏对监察官的行为也有监督作用,可以随时上书弹劾监察官。这表明汉代( )
    A.监察体制完备具有独立性
    B.形成了对地方有效管理
    C.建立了对监察的反向机制
    D.监察体系具有多层次性
    14.(3分)汉武帝时期以“孝”名科,为儒生以“经明行修”入仕开启了大门;光武帝时为察举制度增加了“务授试以职”的规定,即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这一变化( )
    A.反映了官吏选拔程序更加规范
    B.导致了选官标准的根本变化
    C.消除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控制
    D.有利于提高官员的行政效率
    15.(3分)如表是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
    A.注重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C.精耕细作模式形成并发展
    D.注重农业经验总结及推广
    16.(3分)如表是西汉到南北朝时期地方州郡县的数量表,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藩镇割据现象严重B.中央集权加强
    C.郡国制盛行D.地方制度更替频繁
    17.(3分)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动摇B.玄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
    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D.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
    18.(3分)东汉末年社会上流行这样一首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说明此时的选官制度( )
    A.注重门第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B.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
    C.重才轻德的选拔依据弊端渐显
    D.在执行过程中标准背离了初衷
    19.(3分)隋文帝时改宇文泰所赐蕃姓,废除宇文氏的六官制度,恢复原来汉族姓氏、汉魏以来的传统官制和华夏礼仪。此举旨在( )
    A.凝聚人心促进政治统一B.笼络士人扩大统治根基
    C.移风易俗促进民族交融D.打击门阀防范地方割据
    20.(3分)武则天以皇帝的名义把《氏族志》改为《姓氏录》,规定凡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可入谱,只以官位定尊卑。同时,增加“殿试”,把初唐每年4﹣7个进士的录取名额增至20人,然后让这些人去巡视各地,并负责选拔推荐人才。这些做法的相同目的是( )
    A.打击门阀贵族,加强皇权统治
    B.削弱李氏家族,抬高武姓势力
    C.提高官员地位,弱化宗法观念
    D.扩大科举范围,笼络天下英才
    21.(3分)唐初中书省依据君主意见出令,门下省审查而封驳之,但门下官员大多阿旨顺情。君主不满门下官员的作为,遂将门下封驳权分散于中书与尚书二省,最终废止。这反映出( )
    A.三省分权提高了行政的科学性
    B.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取消
    C.专制体制制约了封驳权的行使
    D.君主高度信任中书尚书省
    22.(3分)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下的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科举制的产生与确立,反映了( )
    A.选才呈现公平开放的特色
    B.以官举士的选官方式终结
    C.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
    D.考试方式完全优于察举制
    23.(3分)唐玄宗即位后,为防御吐蕃、突厥、契丹等对唐边境的不断袭扰,改变了边防重镇原来以几百人为单位的小军事部署,开始部署集中指挥的庞大集团军;为缓解中央财政压力,又给予集团军节度使自行募兵权并允许其自行组织屯田以解决军粮的不足。这说明唐朝节度使( )
    A.为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B.是中央决策的重大失误
    C.必将导致安史之乱发生D.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
    24.(3分)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25.(3分)如表为不同时期关于均田制下小农受田的相关记载。由此可知,从北魏到唐朝前期( )
    A.社会人口持续快速增长B.生态恶化导致耕地锐减
    C.封建经济得到恢复发展D.土地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二、简答题1题25分
    26.(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注:如“参知政事”、“参议得失”、“参知机务”、“专典机密”等)。
    ——(宋)欧阳修《新唐书•百官志》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并指出它们的史料价值。
    (2)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初期三省的职责和特点。
    2020-2021学年福建省宁德市古田一中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25题,75分)
    1.(3分)《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
    A.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
    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
    D.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
    【分析】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
    【解答】A.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只能证明早期农业的出现,与题意不符,排除;
    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说明大多数墓葬中没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由此可证明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故B正确;
    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只能证明当时的城市建造技术,与题意不符,排除;
    D.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只能证明历史的悠久,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选:B。
    2.(3分)周太王(文王祖父)舍长子太伯而立少子季历,文王舍长子伯邑考而立次子姬发;武王生前欲传位周公,因周公辞让加之管叔、蔡叔(皆武王弟)等人反对,不得已而立孺子诵(是为成王)。这说明当时( )
    A.分封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B.王位继承制度尚未成熟
    C.贤能成为选择继承人的主要标准
    D.兄终弟及继承方式退出历史舞台
    【分析】本题考查宗法制,解题的关键是“周太王(文王祖父)舍长子太伯而立少子季历,文王舍长子伯邑考而立次子姬发;武王生前欲传位周公,因周公辞让加之管叔、蔡叔(皆武王弟)等人反对,不得已而立孺子诵”。
    【解答】由材料可知,西周初期并未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制度尚未成熟,故B正确;
    AD材料未体现,排除;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故C错误。
    故选:B。
    3.(3分)史料记载:“殷民六族”、“怀姓九宗”等原属于周王室的臣民,被分封给鲁、卫、晋等,成为诸侯的臣民,但同时他们依然为周王臣民。原属诸侯、贵族之臣也普遍成为周王之臣。这改变了商代各地方国里的臣民只属于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的局面。“王臣”范围的扩大( )
    A.扩大了诸侯国君的统治范围
    B.逐步巩固了周王臣民的地位
    C.强化了西周的中央集权制度
    D.有利于周王天下共主的形成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解答】由材料可知,所述政策,使得原本只属于各地方国的臣民也成为了周天子的臣民,由此可知,有利于周王天下共主的形成,故D正确;
    材料只涉及人口问题,未涉及统治范围,故A错误;
    材料旨在巩固周天子的统治地位,而不是臣民的地位,故B错误;
    西周尚未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故C错误。
    故选:D。
    4.(3分)“君王自命天子,君主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 )
    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B.君父同伦,家国同构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D.男尊女卑,君父一体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专制主义制度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进行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材料“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可知,反映的是宗法制度,依据“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可知,反映出父为“家君”,君王为“国父”,故B项表述正确。
    “父母官”的称谓并未体现“皇位世袭”,且A项仅从君王位置上表述,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
    C项表述的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不符合题旨,应排除。
    “父母官”的称谓并未体现“男女平等”,故D项错误。
    故选:B。
    5.(3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商人参与政治,出将入相的现象,如管仲有身为齐相的权势,子贡有与诸侯“分庭抗礼”的礼遇,乌氏保有位比封君的地位。这反映了( )
    A.商人阶层壮大瓦解宗法体系
    B.专制王权形成依赖商业发展
    C.经济发展冲击传统等级秩序
    D.农商并重思想得到广泛认可
    【分析】本题考查远古时代的商业发展,解题的关键是“位比封君的地位”。
    【解答】“位比封君的地位”表明商人的地位提高了,主要是由于该时期的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等级秩序,故C正确;
    商人阶层壮大与宗法体系瓦解无关,故A错误;
    专制王权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故B错误;
    当时重农抑商思想正处于形成时期,故D错误。
    故选:C。
    6.(3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说:“(秦朝)在证明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的灭亡)也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这个“正确的思想”是指( )
    A.“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秦王朝(的灭亡)也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结合孟子的思想主张和秦朝灭亡的根源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秦王朝(的灭亡)也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属于儒家的代表,主张仁政和民贵君轻,而秦朝的灭亡正是因为其暴政,故C正确;
    A是法家思想,排除;
    B是道家思想,排除;
    D强调的是人的气节,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C。
    7.(3分)老子主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孟子向滕文公宣讲:仁政应该从恢复西周井田制着手,因为井田制下人人都有一块份地,贫富分化不甚显著。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A.道家经济思想比儒家激进
    B.和谐安定是重大社会关切
    C.儒家民本思想植根于道家
    D.道家和儒家治国理念趋同
    【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分析得出材料反映了老子主张无为,孟子推崇仁政,进而分析得出和谐安定是重大社会关切。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老子主张无为,孟子推崇仁政,二人均旨在稳定社会和安定人心,反映了和谐安定的重大社会关切,故B项正确。
    老子反对“食税之多“、“上之有为“,与孟子强调“人人都有一块份地”相比,并非激进,故A项错误。
    老子和孟子均关注民生,但材料无法说明其内在必然联系,故C项错误。
    道家主张无为,儒家追求仁政,存在明显差异,“趋同“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故选:B。
    8.(3分)如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先秦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史实是( )
    A.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先秦时期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先秦国家“重商”政策的确立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先秦时代,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仅仅表现在管理市场、调节物价方面,还表现在对社会经济的直接控制、直接管理和直接经营上。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先秦时代,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仅仅表现在管理市场、调节物价方面,还表现在对社会经济的直接控制、直接管理和直接经营上,如管仲的四民分业定居论和商鞅的农战政策,故B正确;
    “百家争鸣”、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重商”均不能体现材料的主旨,排除。
    故选:B。
    9.(3分)秦国商鞅实行军功授爵制度,其中规定:有爵位之人可以具有升官、抵罪和免除徭役的资格,如无爵位“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该制度( )
    A.确立了新的等级秩序B.受到贵族政治的影响
    C.提高了平民参政的热情D.表明宗法制根深蒂固
    【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有爵位之人可以具有升官、抵罪和免除徭役的资格”。
    【解答】从材料中的“有爵位之人可以具有升官、抵罪和免除徭役的资格”“如无爵位‘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可以看出,商鞅的军功等级制度在打破旧的特权和不平等的同时,又实行了一种新的特权和不平等,表明该制度仍带有一定的等级贵族政治色彩,故B正确。
    新的等级秩序不是仅凭这一条规定就能确立的,A项说法太夸大,故排除。
    该措施不是鼓励平民参政的措施,它可以提高平民耕战热情,而不是参政热情,故排除C。
    材料没有体现出宗法制的信息,故排除D。
    故选:B。
    10.(3分)“考秦之制,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这反映了秦朝( )
    A.构建起隶属于丞相的监察体系
    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完成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
    D.奠定了后世王朝官制的基本原则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解答】材料反映出秦朝实行的官制分工明确,使得“后世官抽制.……不能出..三者之外”,这说明秦朝奠定了后世官制的基础,D项正确;
    丞相负责处理政务,不负责军事,A项错误;
    B项是郡县制的作用;
    皇帝专制制度的顶层设计不单指中央官制的三公,还包括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排除C。
    故选:D。
    11.(3分)西汉名臣丙吉起自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及居相位,上宽大,好礼让”;名臣黄霸少学律令,后“从夏侯胜受《尚书》,力行教化而后诛罚”,终以循吏闻名。两人的经历反映了汉代( )
    A.儒学独尊地位已经确立B.呈现儒法思想的结合
    C.儒学助推官吏能力提升D.法家思想不符合潮流
    【分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结合题干材料“名臣丙吉起自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名臣黄霸少学律令,后‘从夏侯胜受《尚书》,力行教化而后诛罚’”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题干可知,西汉名臣丙吉、黄霸均通习儒家学说,接受儒家理念标准,先儒后法,体现了儒法并用的特征,B项正确。
    A项,题干并未强调儒学的独尊地位,排除。
    C项,材料并未强调儒学对官员能力的影响,排除。
    D项,汉代依然采用刑罚律令,体现了法家思想的运用,排除。
    故选:B。
    12.(3分)汉初,丞相有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的传统。汉武帝时,开始起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武帝后期,丞相动辄因故免职、下狱。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皇帝集权下政务机关权力弱化
    B.独尊儒术使儒学地位得到提高
    C.功臣列侯的势力开始遭到削弱
    D.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有效加强
    【分析】本题关键信息“汉武帝时,开始起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武帝后期,丞相动辄因故免职、下狱”,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结合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形成中外朝制度,中朝多决策,丞相为代表的外朝日益成为纯粹的政务机关,其权力受到削弱,丞相受制于皇帝的程度大大加深,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思想领域的变化,B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地方的制度变化,CD选项排除。
    故选:A。
    13.(3分)一般来说,汉代监察官只拥有监察权而没有处置权。对监察对象的处罚要报请所属长官,或与司法部门协调处理。各级官吏对监察官的行为也有监督作用,可以随时上书弹劾监察官。这表明汉代( )
    A.监察体制完备具有独立性
    B.形成了对地方有效管理
    C.建立了对监察的反向机制
    D.监察体系具有多层次性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侧重考查考生的解题能力。根据材料“对监察对象的处罚要报请所属长官,或与司法部门协调处理。各级官吏对监察官的行为也有监督作用”可知汉代对监察官的权力进行制约,建立了对监察的反向机制。
    【解答】A.根据材料“一般来说,汉代监察官只拥有监察权而没有处置权。对监察对象的处罚要报请所属长官,或与司法部门协调处理。”可知汉代对监察官的权力进行制约,监察体制不具有独立性,排除A项。
    B.根据材料“对监察对象的处罚要报请所属长官,或与司法部门协调处理。各级官吏对监察官的行为也有监督作用”可知汉代对监察官的权力进行制约,形成了对监察官有效管理,并非“形成了对地方有效管理”,排除B项。
    C.根据材料“对监察对象的处罚要报请所属长官,或与司法部门协调处理。各级官吏对监察官的行为也有监督作用”可知汉代对监察官的权力进行制约,建立了对监察的反向机制,故选C项。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多层次性”是指程度由低到高的一种差别性,与材料主旨“对监察官的权力进行制约”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14.(3分)汉武帝时期以“孝”名科,为儒生以“经明行修”入仕开启了大门;光武帝时为察举制度增加了“务授试以职”的规定,即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这一变化( )
    A.反映了官吏选拔程序更加规范
    B.导致了选官标准的根本变化
    C.消除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控制
    D.有利于提高官员的行政效率
    【分析】本题以两汉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切入,考查了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西汉选官标准注重才学、品德;东汉时期注重品行,即孝廉一科。
    【解答】汉代选拔人才的制度是察举制,在汉武帝时确立,至东汉时期发展至高峰,根据题文“光武帝时为察举制度增加了“务授试以职”的规定,即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可知,选拔官员程序更加规范,所以A符合题意。BC.不是察举制的特点,D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故排除BCD。
    故选:A。
    15.(3分)如表是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
    A.注重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C.精耕细作模式形成并发展
    D.注重农业经验总结及推广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侧重于考查的是古代的精耕细作。
    【解答】通过观察图表,我们可以看见促进农业发展的不仅仅是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还有水利工程、节气、以及选种和育苗,也就是关于农业的方方面面,进行精细化的操作。
    故选:C。
    16.(3分)如表是西汉到南北朝时期地方州郡县的数量表,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藩镇割据现象严重B.中央集权加强
    C.郡国制盛行D.地方制度更替频繁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解题的关键是西汉到南北朝时期地方州郡县的数量表。
    【解答】州郡县的制度设置,本身就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表现,故A项错误;
    根据图表信息,州郡县等的数量不断增加,表明通过对地方不断分割,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
    根据表格信息,州郡县是地方行政制度的主体,故C项错误;
    地方行政区划数量增加,不能体现地方制度更替频繁,故D项错误。
    故选:B。
    17.(3分)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动摇B.玄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
    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D.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
    【分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分析得出材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道佛三教之间相互影响,出现三教并立、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进而分析得出这一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
    【解答】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玄学基本属于道家哲学思想,题干材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道佛三教之间相互影响,出现三教并立、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故D项正确。
    AC两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仍然占据统治地位,故B项错误。
    故选:D。
    18.(3分)东汉末年社会上流行这样一首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说明此时的选官制度( )
    A.注重门第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B.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
    C.重才轻德的选拔依据弊端渐显
    D.在执行过程中标准背离了初衷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东汉末年”“举孝廉,父别居”。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时期选官实行察举制,题干描述的是东汉察举制的弊端。察举制原本通过重视品德来选拔人才,但是从题干描述的现象来看,显然背离了初衷,故D正确。
    察举制并不重视门第,A项说的是九品中正制,故排除A。
    察举制在初期选拔出了有用之才,故排除B。
    察举制重德轻才,故排除C。
    故选:D。
    19.(3分)隋文帝时改宇文泰所赐蕃姓,废除宇文氏的六官制度,恢复原来汉族姓氏、汉魏以来的传统官制和华夏礼仪。此举旨在( )
    A.凝聚人心促进政治统一B.笼络士人扩大统治根基
    C.移风易俗促进民族交融D.打击门阀防范地方割据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解答的关键信息是“恢复原来汉族姓氏、汉魏以来的传统官制和华夏礼仪”。
    【解答】联系所学可知,隋朝是五胡乱华后汉族重新建立的大一统朝代,材料废除宇文氏的六官制度,恢复原来汉族姓氏、汉魏以来的传统官制和华夏礼仪主要是为了政治统一,A正确,C错误;
    BD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A。
    20.(3分)武则天以皇帝的名义把《氏族志》改为《姓氏录》,规定凡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可入谱,只以官位定尊卑。同时,增加“殿试”,把初唐每年4﹣7个进士的录取名额增至20人,然后让这些人去巡视各地,并负责选拔推荐人才。这些做法的相同目的是( )
    A.打击门阀贵族,加强皇权统治
    B.削弱李氏家族,抬高武姓势力
    C.提高官员地位,弱化宗法观念
    D.扩大科举范围,笼络天下英才
    【分析】题干从宗法制和科举制入手考查武则天时期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的措施,重点应该理解宗法制和唐朝科举制的知识点。
    【解答】A.根据材料大意可知武则天把《氏族志》改为《姓氏录》,扩大入谱官员的范围,提高下层地主社会地位;增加进士录取名额,并让新晋进士巡视各地并推荐人才,从而扩大了下层地主规模,打击了门阀贵族势力,加强了自己的统治。选A项正确;
    B.武则天将《氏族志》改为《姓氏录》,规定以官位尊卑定等级,培植新兴地主阶级,削弱了所有的门阀世族而不针对具体姓氏,排除B项;
    C.提高官员地位,弱化宗法观念,是打击门阀贵族,加强皇权统治的措施,不是目的,排除C项;
    D.录取名额增加说明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科举范围,但无法体现材料前半部分内容,说法片面,排除D项。
    故选:A。
    21.(3分)唐初中书省依据君主意见出令,门下省审查而封驳之,但门下官员大多阿旨顺情。君主不满门下官员的作为,遂将门下封驳权分散于中书与尚书二省,最终废止。这反映出( )
    A.三省分权提高了行政的科学性
    B.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取消
    C.专制体制制约了封驳权的行使
    D.君主高度信任中书尚书省
    【分析】本题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解答】通过材料“遂将门下封驳权分散于中书与尚书二省”可以看出,唐朝时期门下省并没有发挥出自己的主要职责,这主要是因为皇权加强,分散了门下省的权力,故C正确;
    A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材料信息并未体现相权被取消的内容,排除B;
    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故选:C。
    22.(3分)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下的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科举制的产生与确立,反映了( )
    A.选才呈现公平开放的特色
    B.以官举士的选官方式终结
    C.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
    D.考试方式完全优于察举制
    【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科举制下的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的主旨,并正确把握科举制和察举制的特点。
    【解答】依据材料“科举制下的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可以看出科举制下,不问家世,自由报考,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开放性,故A项正确。
    唐宋时期除科举制外,仍然存在恩萌等选官方式,故B项错误。
    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考试成绩,不能体现多样化的特征,故C项错误。
    D项说法绝对化,排除。
    故选:A。
    23.(3分)唐玄宗即位后,为防御吐蕃、突厥、契丹等对唐边境的不断袭扰,改变了边防重镇原来以几百人为单位的小军事部署,开始部署集中指挥的庞大集团军;为缓解中央财政压力,又给予集团军节度使自行募兵权并允许其自行组织屯田以解决军粮的不足。这说明唐朝节度使( )
    A.为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B.是中央决策的重大失误
    C.必将导致安史之乱发生D.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唐朝的中央集权,结合唐朝的军镇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材料体现的是唐朝时期在边疆地区设置主要是为了防止少数民族的侵扰,且节度使掌握募兵权也是中央财力不足导致的,说明节度使的出现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D正确,B排除;
    材料与民族融合无关,A排除;
    C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故选:D。
    24.(3分)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分析】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需要掌握唐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状况及其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和注意题干时间解答即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过程: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宋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完成南移。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国家统一,但是材料不能反映唐朝中期南茶开始北运,因此A项错误在“开始”,应排除。
    南北方饮食习惯存在较大差异,故B项错误。
    唐朝安史之乱之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随着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也被北方人所接受,故C项正确。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是在南宋,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C。
    25.(3分)如表为不同时期关于均田制下小农受田的相关记载。由此可知,从北魏到唐朝前期( )
    A.社会人口持续快速增长B.生态恶化导致耕地锐减
    C.封建经济得到恢复发展D.土地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解答】通过题干中的表格可知,在北魏、隋朝、唐朝时期所推行的“均田制”下,老百姓都得到了一定的土地,在此基础之上,社会经济一定相比较之前会有较大的发展,故选C项。
    题干论及的是农民的授田数量,而不是社会人口的增加,排除A项。题干论及的是在均田制之下,百姓得到了一定数量的土地,而不是耕地的减少,排除B项。
    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一直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排除D项。
    故选:C。
    二、简答题1题25分
    26.(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注:如“参知政事”、“参议得失”、“参知机务”、“专典机密”等)。
    ——(宋)欧阳修《新唐书•百官志》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并指出它们的史料价值。
    (2)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初期三省的职责和特点。
    【分析】(1)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本小问的价值,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的特点和价值分析。
    (2)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本小问的意义,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进步意义分析。
    (3)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第一问的职责,依据材料二,结合三省六部制的内容解答;特点依据材料二,结合三省六部制度的特点分析。
    【解答】(1)类型: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廿六年铜诏版铁权、里耶秦简属于实物史料;《新唐书•百官志》属于文献史料,史料价值: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廿六年铜诏版铁权、里耶秦简中记载的秦郡县制和统一度量衡,有利于研究秦朝的地方制度和经济政策;《新唐书•百官志》中记载了唐朝时期的三省制,有利于研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2)意义:依据材料一中秦始皇廿六年铜诏版铁权、里耶秦简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在政治上创立了皇帝制度,地方推行郡县制,其所确立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经济上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经济交流;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3)职责:依据材料二“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结合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可以得出中书省的职责是草拟,门下省的职责是审议,尚书省的职责是执行。特点:依据材料二“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结合三省六部制度的特点可以得出相互合作;相互牵制。
    故答案为:
    (1)史料类型:材料一是实物史料,材料二是文献史料。价值:材料一、二中记载的秦郡县制和统一度量衡,有利于研究秦朝的地方制度和经济政策;材料二中记载了唐朝时期的三省制,有利于研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2)历史意义:秦统一后,在政治上创立了皇帝制度,地方推行郡县制,其所确立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经济上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经济交流;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3)职责: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特点:相互合作;相互牵制。
    记述
    出处
    “方六里为命之曰暴,五暴命之曰部,五部命之曰聚。聚有市……五聚命之田乡”
    《管子》
    “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直,其事乱”
    《国语•齐语》
    “不以农战,则无官爵”
    《商君书》
    “夫籴,二十病用,九十病农。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籴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史记•货殖列传》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提高耕作效率
    都江堰、郑国渠
    有利于灌溉和抗灾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农事安排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时间
    州数
    郡数
    县/侯国数
    西汉末
    13
    103
    1 585
    东汉中叶
    13
    105
    1 150
    西晋
    19
    173
    1 232
    南北朝初期
    38
    313(加镇20)
    1 376
    南北朝末期
    275
    663
    约1 500
    时期
    内容
    出处
    北魏
    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40亩,妇人20亩,“所受之田率信之”,再加桑田20亩,一夫一妇可受田140亩。
    《魏书•食货志》
    隋朝
    隋朝隋文帝“发使四出,均天下之田,其狭乡每丁才至二十亩”。
    《隋书•食货志》
    唐朝
    太宗巡幸至灵口(陕西临潼),“村落逼侧(拥挤),问其受田,丁三十亩”。
    《册府元龟》
    秦始皇廿六年铜诏版铁权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里耶秦简(部分)
    (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藏)
    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文字:“迁陵洞庭郡”
    记述
    出处
    “方六里为命之曰暴,五暴命之曰部,五部命之曰聚。聚有市……五聚命之田乡”
    《管子》
    “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直,其事乱”
    《国语•齐语》
    “不以农战,则无官爵”
    《商君书》
    “夫籴,二十病用,九十病农。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籴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史记•货殖列传》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提高耕作效率
    都江堰、郑国渠
    有利于灌溉和抗灾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农事安排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时间
    州数
    郡数
    县/侯国数
    西汉末
    13
    103
    1 585
    东汉中叶
    13
    105
    1 150
    西晋
    19
    173
    1 232
    南北朝初期
    38
    313(加镇20)
    1 376
    南北朝末期
    275
    663
    约1 500
    时期
    内容
    出处
    北魏
    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40亩,妇人20亩,“所受之田率信之”,再加桑田20亩,一夫一妇可受田140亩。
    《魏书•食货志》
    隋朝
    隋朝隋文帝“发使四出,均天下之田,其狭乡每丁才至二十亩”。
    《隋书•食货志》
    唐朝
    太宗巡幸至灵口(陕西临潼),“村落逼侧(拥挤),问其受田,丁三十亩”。
    《册府元龟》
    秦始皇廿六年铜诏版铁权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里耶秦简(部分)
    (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藏)
    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文字:“迁陵洞庭郡”

    相关试卷

    南阳中学第二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这是一份南阳中学第二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及答案,共12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6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解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