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地理试题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28828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地理试题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28828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地理试题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28828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二地理详细答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288281/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二地理详细答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288281/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河南省新郑市-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河南省新郑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地理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河南省新郑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地理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文件包含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地理试题docx、高二地理详细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甲、乙为世界区域群岛图,据此回答1~2题。
1.乙群岛位于甲群岛( )
A.西北方向B.东北方向C.西南方向D.东南方向
2.关于甲、乙两群岛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群岛面积小于乙群岛
B.乙群岛位于太平洋中
C.甲群岛比例尺小于乙群岛
D.甲群岛自转线速度大
下图为2021年9月10日开学的某大学生用脚步丈量的自己大学的示意图,假如①②的图上距离分别为4cm和10cm。据此回答3~4题。
3.该同学在①线路行进的方向为( )
A.正西方向B.正东方向C.正南方向D.正北方向
4.该图比例尺大小为( )
A.1:50000B.1:10000С.1:150000D.1:200000
等流速线是断面上流速相等各点的连线,用以表示断面上流速的分布。下图为我国某河流曲流横剖面图。据此完成5~6题。
5.由图可知( )
①河底流速小于河面②岸边流速大于河中心河流表面
③流速最小值出现在河底④凹岸流速变化快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6.若行舟河中( )
①逆水走中央 ②逆水走岸边 ③顺水走中央 ④顺水走岸边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下图为我国四地气候资料统计图。据此回答7~8题。
7·图中四地纬度最低的是( )
A.①B.②C.③D.4
8.③地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 )
A.冬小麦B.春小麦C.青稞D.水稻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每年入海水量惊人,下游地区经常发生全流域性洪水。为开发利用长江水能,我国水力部门在长江流域建设了数百座水电站。下图为我国水电站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长江金沙江段大洪水不多见的主要原因( )
A.多峡谷B.降水少C.多湖泊D.人口少
10.横断山区大型水电站较多的原因( )
①人口多,市场需求大 ②降水丰富,水量大 ③阶梯交界处,落差大 ④开发基础好,建设成本低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读下列省区轮廓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四省的简称依次为( )
A.晋、豫、鄂、宁B.浙、京、吉、桂
C.赣、桂、鄂、贵D.赣、豫、吉、贵
12.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所处的省份是( )
A.①B.②C.③D.④
下图为我国某地农产品产值的比重构成图,据此完成13~14题。
13.该地最可能位于( )
A.东北平原B.山东丘陵
C.东南丘陵D.珠江三角洲
14.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
A.土地盐碱化B.水土流失
C.酸雨危害D.黑土土层变薄
下图为陕西省部分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15~16题。
15.该区域南部山区地势陡峻的原因( )
A.人类活动B.断层作用
C.河流冲刷D.古冰川作用
16.关于①②河流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河流含沙量大B.①河流可能有凌汛现象
C.②河流航运价值高D.②河流有两个汛期
2020年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坐着高铁看中国》中提到了我国某地的“小慢车”。小慢车为普通铁路,以速度慢、停靠站点多和价格便宜在当地广受欢迎,是当地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被誉为“致富车”。下图为小慢车景观图。据此完成17~18题。
17.“小慢车”最可能存在区域是( )
A.华北平原B.珠江三角洲
C.横断山区D.青藏高原
18.乘坐“小慢车”的主要人群大多为( )
A.大学生B.农民工
C.赶场的乡民D.公务员
太行山地处华北平原西侧,是华北平原的天然屏障,长期以来森林覆盖率低。太行山绿化工程是在太行山石质山区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发展果木经济林。工程建设范围包括山西、河北、河南、北京4省市的110个县,工程建设总目标是:防护林比重由1986年的23.8%增加到41.1%,经济林比重由13.6%提高到27.2%,据此完成19~20题。
19.和太行山是华北平原的天然屏障影响不符的是( )
A.阻挡西北方向的沙化B.可抵御西北寒潮的袭击
C.阻挡西北来向的沙尘暴D.可接纳东南暖湿气流
20.太行山绿化工程建设的核心目标是( )
A.封山育林,提高天然林存活率B.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C.提高木材蓄积量和生产力D.改善林区居民的生活条件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域图,为协调区域资源分布不均现象,该国启动了资源北调。据此完成21~23题。
21.该线路跨区域调配的资源可能是( )
A.粮食B.煤炭
C.水资源D.木材
22.调配线路的选择除需求量,优先考虑的因素是( )
A.地形B.气温
C.降水D.交通
23.该线路建成后( )
A.导致巢湖水质急剧下降B.加剧南方资源紧张
C.方便皖豫苏三省交通联系D.改善北方生态环境
下表为我国第六、七次人口普查五个行政区的面积、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数据统计。读表,据此完成24~25题。
24.上海市人口密度远高于其它省市的首要因素( )
A.位置B.政治C.面积D.经济
25.湖北省人口增幅较小,主要原因有( )
①人口容量达极限值 ②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 ③生态环境恶化 ④人口迁移频繁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黑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流域,位于河西走廊中部,远离海洋,周围高山环绕,气候干燥,降水稀少且集中,多大风,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烈,昼夜温差大。
(1)根据材料判断黑河的流向并说明判断理由。(5分)
(2)判断黑河流域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并说明理由。(3分)
(3)简述黑河流域的河流的水文特征。(4分)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铁路联系引力是反映城市在空间上相互吸引、相互联系强弱的重要指标,和铁路的线路数量、列车频次、旅行时间相关联,节点城市等级反映城市铁路联系的综合引力。高铁运输网的建设改变了城市间的联系引力格局。下图示意2012年和2015年东北地区城市铁路联系引力。
(1)与大连相比,沈阳经济实力较弱,但节点等级远超大连,请分析原因。(3分)
(2)与2012年相比,说出2015年城市铁路联系引力的变化并分析原因。(4分)
(3)简述东北地形对东、中、西部交通运输网密集程度的影响并说明原因。(5分)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九间棚村位于山东省沂蒙山腹地平邑县天宝山风景区内,属于全国著名旅游度假区、国家森林乡村和农业示范区。该村四面悬崖,山高涧陡,共有耕地112亩,零零星星分成3100多块,散布在23条山梁上。即使赶上好年景,村民也只能吃个七八成饱。上世纪70年代,是出了名的“干山顶”、贫困村。
改革开放后,在当地政府支持下,该村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劈山开路,引进和培育以金银花、天宝梨为代表的高附加值农产品,采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并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围绕乡村休闲度假、红色文化教育、沂蒙风情体验、生态康体养生为主题,完善配套了民宿客栈、农家乐、停车场、景区厕所等服务设施。下图为九间棚地区景观示意图。
(1)指出上世纪九间棚村贫困的原因。(3分)
(2)试说明九间棚村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采取的具体措施。(5分)
(3)指出九间棚村成功经验对我国其他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5分)
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山东省南部的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组成,平均深度2米左右。周边曾经煤炭、电力、造纸业发达。近年来,山东省在微山湖沿岸推行“退耕还湿”,台田还原为湿地,种植芦竹、杞柳、蒲草等湿地作物。湖内搞生态围坝——由若干个植物浮床、弹性填料、固定桩等组合而成的生高单元。下图为微山湖位置及生态围坝示意图。
材料二 湖长制往往由所在行政区党政一把手牵头,职责包括: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加强水污染防治、加强水环境治理、加强生态修复、加强执法监督。
(1)试说明微山湖水污染治理难度大的原因。(6分)
(2)简述生态围坝在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3分)
(3)说明保护微山湖将山东省地方行政一把手设为“湖长制”的原因。(4分)
新郑市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
高二地理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A
【命题意图】本题以世界区域群岛图为载体,主要考查地球地图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侧重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学科素养的考查。
【解析】由图可知,甲群岛位于16-18°S之间,经度为178°-180°E之间,同样乙群岛也位于55°25′-55°30′E之间,故乙群岛位置偏西,但乙群岛纬度位于4°35′-4°45′S之间,故乙群岛位置偏北,综合乙群岛在甲群岛的西北方向,故选A。
2.【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以世界区域群岛图为载体,主要考查比例尺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侧重对学生综合思维学科素养的考查。
【解析】由图可知,乙群岛为印度洋的塞舌尔群岛,甲群岛为地处太平洋的斐济群岛,面积大于乙群岛,甲群岛位于太平洋,乙群岛位于印度洋,故A、B错误;甲群岛面积大,两处群岛图幅面积差别不大,根据比例尺定义,甲群岛比例尺小,C正确;甲群岛纬度高,故自转线速度小,D错误,故选C。
3.【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以某大学生用脚步丈量的自己大学的示意图为载体,主要考查方向判读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侧重对学生综合思维学科素养的考查。
【解析】由图可知,该图左上角为东南方向,可将该处指向实际的东南方向,则图左侧为东,上为南方,右为西方,下为正北,故①线路行进的方向为正南方向,故答案选C。
4.【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以某大学生用脚步丈量的自己大学的示意图为载体,主要考查比例尺计算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侧重对学生地理实践力学科素养的考查。
【解析】由生活常识知,该同学每走一步长度大约为1米,由题意知,②线路的图上距离为10cm,而实际走了2300-1300步,大约为1000米,故比例尺为10cm÷100000,故答案选B。
5.【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以河流断面上流速的分布为载体,主要考查等值线判读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侧重对学生地理实践力学科素养的考查。
【解析】由图可知,在河底与河岸附近流速最小;水流的流速,在岸边最小,向着最大水深方向增加;流速从水底向水面增加,凹岸等流速线变化密集,流速变化大。综上可知C正确。
6.【答案】D
【命题意图】本题以河流断面上流速的分布为载体,主要考查等值线应用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侧重对学生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学科素养的考查。
【解析】在河底与河岸附近流速最小而中心流速最大,为很好利用流速,逆水行船,船多靠近岸边行驶;顺水行船,船多行驶在河流中央。故D项正确。
7.【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以我国四地气候资料统计图为载体,主要考查等值线应用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侧重对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学科素养的考查。
【解析】我国位于北半球,气温由南向北递减,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由表可知②地降水量最多,年平均气温最高,纬地最偏南,B正确。
8.【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以我国四地气候资料统计图为载体,主要考查中国的气候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侧重对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学科素养的考查。
【解析】由图可知,③地年平均气温为8℃,积温为2000℃,综合可知该地为我国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的主要粮食作物为青稞。故选择C项。
9.【答案】A
【命题意图】本题以我国水电站分布示意图为载体,主要考查中国的地形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侧重对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学科素养的考查。
【解析】金沙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且集中多暴雨,但因地处峡谷,发生洪水的几率小,洪水多发和人口少无关,多湖泊不符合地理常识,故答案选A。
10.【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以我国水电站分布示意图为载体,主要考查中国水能资源的开发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侧重对学生综合思维学科素养的考查。
【解析】横断山区地处我国一二级阶梯交界处,加之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水量大,成为我国水能蕴藏量最大的区域之一。B项正确。
11.【答案】D
【命题意图】本题以我国省区轮廓示意图为载体,主要考查中国的行政区划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侧重对学生综合思维学科素养的考查。
【解析】由图可知①②③④代表的省份分别为江西省、河南省、吉林省、贵州省,简称分别为赣、豫、吉、贵,故D项正确。
12.【答案】A
【命题意图】本题以我国省区轮廓示意图为载体,主要考查中国的湖泊及行政区划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侧重对学生区域认知的考查。
【解析】由图可知①②③④代表的省份分别为江西省、河南省、吉林省、贵州省,我国最大的湖泊是鄱阳湖,位于江西省。故选择A。
13.【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以我国某地农产值比重构成图为载体,主要考查中国农业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侧重对学生区域认知的考查。
【解析】由图可知,该地农业种类品质丰富多样,花卉、蔬菜、乳产品以及鱼类无明显的地域指向性,柑橘是我国南方丘陵地区的典型性农作物。故选C。
14.【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以我国某地农产值比重构成图为载体,主要考查中国农业及农业问题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侧重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考查。
【解析】由材料可知,该处地处南方丘陵地区,由于地形坡度大,降水多,水土流失严重是该区域主要的生态问题。故选B项。
15.【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以陕西省部分地区等高线地形图为载体,主要考查中国的地质构造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侧重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考查。
【解析】由图示经纬度可判断,南部山地是秦岭,北部是渭河平原。南部山地坡度较陡,与北部地区形成明显的台阶,秦岭属于断层中相对上升的岩块,为地垒地质构造,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6.【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以陕西省部分地区等高线地形图为载体,主要考查工业区位因素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侧重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考查。
【解析】①处河流落差大,有结冰期,且向北流,满足低纬流向高纬,故可能有凌汛现象,B正确;A错误;②河流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地势不高,没有冰雪融水,只有夏汛,C、D错误。故B项正确。
17.【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以小慢车景观图为载体,主要考查中国区域差异及交通方式选择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侧重对学生综合思维的考查。
【解析】由材料可知,“小慢车为普通铁路,以速度慢、停靠站点多和价格便宜”说明该地对交通的线路的时效性要求低,且交通设施落后,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的可能性最大,但青藏高原铁路线路单一,只有单一线路青藏线,故横断山区的可能性最大,故C项正确。
18.【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以小慢车景观图为载体,主要考查交通线路和中国区域地理差异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侧重对学生综合思维的考查。
【解析】由材料可知,“当地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被誉为‘致富车’”,加之图片可知,“小慢车”极有可能是当地百姓来回集市的主要出行方式,故主体人群为乡民,故C项正确。
19.【答案】A
【命题意图】本题以太行山绿化工程为载体,主要考查中国自然地理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侧重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考查。
【解析】太行山地处华北平原西侧,是华北平原的天然屏障。它既可抵御西北寒潮的袭击,又可接纳东南暖湿气流,距离西北沙源较远,无阻沙功能,但可阻挡西北来向的沙尘暴,A符合。
20.【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以太行山绿化工程为载体,主要考查太行山防护林体系的作用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侧重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考查。
【解析】封山育林,提高天然林存活率、提高木材蓄积量和生产力和改善林区居民的生活条件都不是绿化工程建设的核心目标,绿化工程是综合性工程,是为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故选B项。
21.【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以我国某地区域图为载体,主要考查中国自然资源的区域差异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侧重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考查。
【解析】由图可知,该资源调配的线路为北向,且配以运河,粮食调配过去南粮北运,现在北粮南运,不符合;北方多煤炭,北煤南运,B错误;木材北向运输的可能性小,且无需开挖运河,D错误;水资源北方短缺,开挖运河运输的可能性最大。故选C。
22.【答案】A
【命题意图】本题以我国某地区域图为载体,主要考查影响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因素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侧重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考查。
【解析】由上题可知,该线路调配资源为水资源,除考虑需求量外,优先考虑地形,既方便引水自流,又要满足引水进主要河道后可以顺流而下,故选A。
23.【答案】D
【命题意图】本题以我国某地区域图为载体,主要考查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侧重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考查。
【解析】由图可知,该资源调配线路为水资源调配,通过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和改善北方缺水的问题,可以改善北方的生态问题。故D正确。
24.【答案】D
【命题意图】本题以我国第六、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为载体,主要考查中国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侧重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考查。
【解析】我国的人口分布和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密切相关,上海市因地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虽然面积小,但人口稠密。故D正确。
25.【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以我国第六、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为载体,主要考查中国人口分布及人口问题的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侧重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考查。
【解析】湖北省地处中西部地区,随着经济发展,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增长为虽为正值,但人口增速较慢和经济落后于东部地区,对人口的吸引力较低,和人口容量达极限以及生态环境恶化无关,C正确。
26.【答案】(1)由东南向西北后折向东北。(1分)从地形分布来判断东南方向地势高;(2分)沙漠在河流的下游。(2分)
(2)夏季。(1分)夏季气温高,蒸腾和蒸发量大;(1分)高山冰雪融水量大,且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多,黑河流域水量大,(1分)水循环较其他季节更加活跃。
(3)流量小,主要靠高山冰川融水补给,有夏汛;下游河段冬季会出现断流;水流速度,上游地区较快,下游地区较慢;冬季气温低,有结冰期。(每点1分,共4分)
【命题意图】本题以黑河流域为信息切入点,考查中国区域特征、河流的水文特征、地势对河流流向的影响的知识,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
【解析】(1)河流的流向和地势密切相关,由图可知,黑河东南方向为山区,而西北方向为地势相对较低的沙漠,且该处河流为内流河,河流最终注入沙漠,故可判读其流向。
(2)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可结合该处河流的补给形式,该处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为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和大气降水补给,而高山冰川融水和气温密切相关,且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的集中季节为夏季,二者结合可推断,该地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为夏季。
(3)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流量、流速、结冰期、含沙量、海运价值等密切相关,该处地处内陆地区,具有内陆地区河流的特征,含沙量大,上游流速快,冬季气温低有结冰期,水量小,航运价值不高。
27.【答案】(1)省会城市,行政级别高,政策支持;(1分)地理位置居中,地处交通枢纽地带;(1分)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历史久远,基础好。(1分)
(2)城市铁路联系引力线路条数减少;(1分)省会城市作用加强或提升,部分城市间铁路联系引力下降。(1分)铁路交通运输方式的落后、流量相对减小;(1分)高铁得到迅速发展。(1分)
(3)中部密集,线路多,联系力强,东部、西部稀疏,线路少,联系力弱;(1分)原因:地势起伏小,交通运输线路等建设难度小;(1分)建设成本较低;(1分)线路多,等级高;(1分)交通线路数量多,密度大,延伸方向受到的制约小。(1分)
【命题意图】本题以2012年和2015年东北地区城市铁路联系引力为切入点,考查交通运输布局、变化,以地形对交通运输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能力。
【解析】(1)由图可知,东北地区城市铁路联系引力取决于城市等级、位置和历史发展等因素,与大连相比,沈阳经济实力较弱,但具有等级高、位置好、发展历史悠久等角度作答。
(2)由图可知,与2012年比,2015年城市铁路联系引力的变化是线路不少,中心城市作用突出,无高铁地区线路吸引力减弱,原因可结合高铁运输的时效性高对铁路运输的替代方面去分析。
(3)地形对交通运输网密集的影响可从线路的曲直,密度的大小、建设的难度、成本等角度分析。
28.【答案】(1)地形崎岖,人均耕地面积有限,土地承载力与人口发展生产发展矛盾突出;(1分)基础设施不发达,交通条件落后,对外联系不便;(1分)受交通条件制约逐步影响教育、文化等发展。(1分)
(2)完善道路建设;引种高附加值农作物,提高生态承载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旅游及生态农业;完善农业经营模式,提高深加工能力,延长产业链;改变落后传统观念,建设田园综合体等。(每点1分,共5分)
(3)应结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挖掘地区特色农产品或文化产品,打造集产品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大力发挥政府的统筹引领作用;贯彻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深度融合当地文化,注重品牌建设、宣传包装;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乡村体验式旅游等。(每点1分,共5分)
【命题意图】本题以九间棚地区景观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农业发展、区域经济脱贫以及区域发展的知识,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落实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解析】(1)地形崎岖和地形闭塞是该区域贫困的原因,地形的闭塞和崎岖导致人均土地有限、基础设施不发达,进而影响社会经济。
(2)结合该区域特点,可发挥山区优势,因地制宜,可从完善交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加工以及农村旅游业发展等方面分析。
(3)地方脱贫致富应结合该区域特点,可发挥山区优势,因地制宜,在注重发展地方特色的基础上,注重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29.【答案】(1)周边省份多,协调难度大;(2分)周边人口稠密,高污染工业布局密集,污染物排放多;(2分)水域面积小、水位浅,湖水自净能力弱。(2分)
(2)可减少污染水体向外扩散,降低湖区污染程度;(1分)植物浮床可以吸附污染物,净化水体,改善湖区水质;(1分)水质改善利于维持湖泊生物多样性等。(1分)
(3)微山湖主要水域在山东;大多数河流的上游都在山东,治理和排污的重点监控区域在山东等;便于行政统一管理。(任意2点得4分)
【命题意图】本题以微山湖位置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环境污染、保护及治理措施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能力。
【解析】(1)从分布图可知,难于治理取决于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污染物的来源广泛以及人为治理的协调。
(2)生态围坝在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可结合围坝的特点,围坝外围高,可减少污染物排放,周围植物可吸附净化水体,进而改善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
(3)由图可知,微山湖大部分位于山东,且河流大多发源于山东,将山东省地方行政一把手设为“湖长制”可方便协调,便于治理。地区
①
②
③
④
年平均气温/℃
11.6
23.5
8
18.3
≥10℃积温/℃
4140
8200
2000
6500
年降水量/mm
683
1980
438
1350
概况
第六次人口普查
第七次人口普查
地区
面积(万/平方千米)
人口总量(万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人口总量(万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上海市
0.63
2310
3629
2487
3948
湖北省
18.59
5723
308
5775
310
陕西省
20.56
3733
182
3953
192
四川省
48.5
8041
166
8367
17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66
2181
13
2585
16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平顶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文科综合地理【试卷+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次阶段性检测地理试题 PDF版含答案,文件包含地理试题1pdf、高二地理详细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次阶段性检测 地理 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由图可知,若行舟河中,图中四地纬度最低的是,③地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横断山区大型水电站较多的原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