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单元素养评价含解析练习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单元素养评价含解析练习题第1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单元素养评价含解析练习题第2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单元素养评价含解析练习题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综合训练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综合训练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宋元时期,政府统一发行的纸币成为全国普遍流通的货币。明朝以后,纸币逐渐被白银取代。国民政府前期,币制改革法币取代白银。这反映了( )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货币的变革
    B.宋明时期货币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
    C.货币近代化经历曲折发展过程
    D.国家统一稳定有利于货币的统一
    2.“在货币机能上,金属货币可以由别种材料造成的记号或象征来代替”。纸在北宋最早成为金属货币的“记号或象征”,是因为( )
    A.纸价昂贵,与金属货币价值相当
    B.交通便捷,纸币更便于流通
    C.经济繁荣,票证信用得以发展
    D.政局动荡,政府进行货币改革
    【补偿训练】
    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由此可知,纸币( )
    A.产生时就注重其“防伪”功能
    B.容易导致封建王朝通货膨胀
    C.取代金属货币成为主要货币
    D.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
    3.秦朝“半两”钱,汉代“五铢”钱,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此后历代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
    A.阻碍工商业的发展
    B.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
    C.土地兼并逐渐加剧
    D.税收政策转向以征收货币为主
    4.下图为唐宋岁入钱币与实物数量统计趋势图。据图可知,8-11世纪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向是( )
    A.货币经济长足进步
    B.经济重心南北均衡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自然经济有所发展
    5.1935年11月,国民政府推行币制改革,统一了货币发行权,以中国、中央、交通三大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其他银行不得继续发行新钞票。该措施客观
    上( )
    A.使金属货币完全退出金融市场
    B.促进中国对外贸易顺差出现
    C.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导致了恶性通货膨胀的出现
    6.下图反映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美国实现对世界各国货币发行权的操纵
    B.国际货币体系转向以美元为中心
    C.美元成为唯一的国际货币
    D.世界经济格局走向多极化
    7.关税的税则税率是一个国家用以限制和鼓励某些进出口商品,以保护本国工商业利益的手段。近代列强开始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8.下表是1843年前后中国进出口税率(%)变化表,出现变动的原因是( )
    A.传统手工业技术落后
    B.西方列强倾销产品
    C.中国关税自主权丧失
    D.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9.1929年,国民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税则改革,对需要限制进口的货物提高关税,以保护本国工业和抑制消费,对某些工业原料降低税率并废除过境税、常关税等。这些措施( )
    A.实现关税主权的独立
    B.加速官僚资本的膨胀
    C.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D.刺激中外贸易的发展
    10.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政府与列强谈判后颁布了一系列进出口新税则,将进出口税分为了7.5%-50%共14级累进税率,打破了“值百抽五”的不分等级的旧税率。这种变化使中国( )
    A.民族工业得到有效保护
    B.政府财政大幅度增加
    C.关税自主得到了实现
    D.基本掌握海关行政管理权
    11.明末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中认为以田赋为主的传统财税制度存在“积累莫返之害”的弊端;当代学者秦晖进一步揭示古代每一次“并税式改革”最后都陷入“税轻费生—并税除费—杂派滋生—税轻费重—并税除费—杂派又起”的循环。对此历史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税制改革决定了历代封建王朝兴衰存亡
    B.田赋始终是古代朝廷最主要的财税来源
    C.“税外杂派”多出自地方官吏贪腐行为
    D.小农经济支撑“大国财政”的必然结果
    12.明初赋税制度,民田税轻,官田税重,在募役方面为了照顾官田赋役负担,反过来官田役轻,民田役重。因此,在土地买卖上,民田价高,官田价低。这一
    现象( )
    A.加剧了土地兼并B.增加了赋税收入
    C.减轻了百姓负担D.缓和了阶级矛盾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国际货币体系演变历史,就是国际货币形态和汇率制度的变化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当年走出大萧条靠的是罗斯福新政,而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就是中国的白银危机和严重的经济危机。……新政直接导致了世界白银市场的价格大涨,白银每盎司价格从1932年的0.27美元上涨到1933年4月的0.45美元,到1935年更升至0.67美元。
    材料二 面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金融体系的混乱,各国汇率的任意波动,各个国家更加怀念传统的国际金本位制。……1943年9月至11月,英美两国代表在华盛顿就战后货币体系问题进行会谈。由于英美两个国家经济、政治实力相差悬殊,双方会谈的结果是采用“怀特计划”,吸收“凯恩斯计划”中的一些成分。
    ——李增刚《国际货币体系演变及
    现实困境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发“大萧条”的标志性事件。新政中“导致了世界白银市场的价格大涨”的措施是什么?(10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货币体系建立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体系是如何解决汇率问题的。(16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康熙时,人民的丁银负担极为繁重,山西等地每丁纳银至四两,甘肃巩昌(今甘肃陇西)至八九两。农民被迫逃亡,拒绝交纳丁银,各地的官吏又害怕清朝政府催逼,往往少报多留。……为了稳定税收的数额,确知人丁的实数,特别是因为山、陕一带部分农民在赋役逼迫下的四处流亡,“任意行走,结成党类”,对清朝的统治不利,于是康熙五十一年(1712)宣布,即以五十年(1711)全国的丁银额为准,以后额外添丁,不再多征,叫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清朝政府又进一步采取了“地丁合”“摊丁入亩”的办法,把康熙五十年固定的丁银平均摊入各地田赋银中,一体征收。从此以后,丁银就完全随粮起征,成为清朝划一的赋役制度。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下册)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初年赋役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初赋役制度改革的影响。(20分)
    单元素养评价(五)(第五单元)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宋元时期,政府统一发行的纸币成为全国普遍流通的货币。明朝以后,纸币逐渐被白银取代。国民政府前期,币制改革法币取代白银。这反映了( )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货币的变革
    B.宋明时期货币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
    C.货币近代化经历曲折发展过程
    D.国家统一稳定有利于货币的统一
    【解析】选C。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货币的曲折变迁历程,C符合题意,正确;国民政府前期币制改革不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而是为防止白银外流,A不符合题意,排除;B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国家统一稳定和货币统一的关系,D不符合题意,排除。
    2.“在货币机能上,金属货币可以由别种材料造成的记号或象征来代替”。纸在北宋最早成为金属货币的“记号或象征”,是因为( )
    A.纸价昂贵,与金属货币价值相当
    B.交通便捷,纸币更便于流通
    C.经济繁荣,票证信用得以发展
    D.政局动荡,政府进行货币改革
    【解析】选C。纸在北宋最早成为金属货币的“记号或象征”是指纸质货币交子出现,原因不是纸价昂贵,故A错误。纸币更便于流通主要是其便于携带,更适于大宗交易,与交通便捷无关,故B错误。纸币出现是由于金属货币沉重不利于大宗贸易,故是商品经济繁荣,票证信用发展的结果,故C正确。D不是纸币出现的原因,故D错误。
    【补偿训练】
    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由此可知,纸币( )
    A.产生时就注重其“防伪”功能
    B.容易导致封建王朝通货膨胀
    C.取代金属货币成为主要货币
    D.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
    【解析】选A。纸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不是“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故D错误;如管理不当任何时候纸币都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但材料未涉及,与“由此可知”不符,故B错误;交子没有“取代金属货币”,故C错误;据
    “′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可知注重“防伪”功能,故A正确。
    3.秦朝“半两”钱,汉代“五铢”钱,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此后历代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
    A.阻碍工商业的发展
    B.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
    C.土地兼并逐渐加剧
    D.税收政策转向以征收货币为主
    【解析】选B。唐以前货币主要是以重量计算,唐以后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不再按照重量计算,该措施为以后纸币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故B正确;该举措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故A错误;商业发展与土地兼并没有直接关系,故C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征收赋税的信息,故D错误。
    4.下图为唐宋岁入钱币与实物数量统计趋势图。据图可知,8-11世纪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向是( )
    A.货币经济长足进步
    B.经济重心南北均衡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自然经济有所发展
    【解析】选A。由材料可知,谷物数量变化不大,布帛数量下降迅速,而货币数量迅速增长,体现唐宋时期货币经济迅速发展,故答案为A;材料并没有反映出南北方经济的发展状况,所以看不出经济重心的问题,B、C排除;D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货币经济,不能看出自然经济是否发展。
    5.1935年11月,国民政府推行币制改革,统一了货币发行权,以中国、中央、交通三大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其他银行不得继续发行新钞票。该措施客观
    上( )
    A.使金属货币完全退出金融市场
    B.促进中国对外贸易顺差出现
    C.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导致了恶性通货膨胀的出现
    【解析】选C。国民政府推行币制改革,有利于国内市场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C正确;A中“完全退出”说法绝对;B中“贸易顺差”不符合史实;D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表现。
    6.下图反映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美国实现对世界各国货币发行权的操纵
    B.国际货币体系转向以美元为中心
    C.美元成为唯一的国际货币
    D.世界经济格局走向多极化
    【解析】选B。从材料中的图片信息可以看出,战前世界货币体系处于无序的状态,战后呈现出体系化、有序化的状态,并且货币中心转向以美元为中心,故选B。
    7.关税的税则税率是一个国家用以限制和鼓励某些进出口商品,以保护本国工商业利益的手段。近代列强开始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解析】选A。《南京条约》规定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即协定关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故答案为A。
    8.下表是1843年前后中国进出口税率(%)变化表,出现变动的原因是( )
    A.传统手工业技术落后
    B.西方列强倾销产品
    C.中国关税自主权丧失
    D.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解析】选C。根据表格可知,1843年后进口货物的税率较之前都在迅速下降,这和《南京条约》中关税自主权的丧失有关,故选C。材料无法反映我国传统手工业技术水平,排除A;材料无法反映西方列强倾销产品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排除D。
    9.1929年,国民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税则改革,对需要限制进口的货物提高关税,以保护本国工业和抑制消费,对某些工业原料降低税率并废除过境税、常关税等。这些措施( )
    A.实现关税主权的独立
    B.加速官僚资本的膨胀
    C.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D.刺激中外贸易的发展
    【解析】选C。中国近代《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实现关税主权的独立,所以排除A;B、D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对需要限制进口的货物提高关税,以保护本国工业和抑制消费,对某些工业原料降低税率并废除过境税、常关税等”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C符合题意。
    10.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政府与列强谈判后颁布了一系列进出口新税则,将进出口税分为了7.5%-50%共14级累进税率,打破了“值百抽五”的不分等级的旧税率。这种变化使中国( )
    A.民族工业得到有效保护
    B.政府财政大幅度增加
    C.关税自主得到了实现
    D.基本掌握海关行政管理权
    【解析】选B。 “累进税率”与“不分等级的旧税率”相比,税值大大增加,因此可大幅度增加政府财政,故选B。
    11.明末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中认为以田赋为主的传统财税制度存在“积累莫返之害”的弊端;当代学者秦晖进一步揭示古代每一次“并税式改革”最后都陷入“税轻费生—并税除费—杂派滋生—税轻费重—并税除费—杂派又起”的循环。对此历史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税制改革决定了历代封建王朝兴衰存亡
    B.田赋始终是古代朝廷最主要的财税来源
    C.“税外杂派”多出自地方官吏贪腐行为
    D.小农经济支撑“大国财政”的必然结果
    【解析】选D。根据材料“税轻费生—并税除费—杂派滋生—税轻费重—并税除费—杂派又起”可知是财税制度改革的结果,小农经济社会农民不仅承担田赋,还要承担徭役和各种地方摊派,各种税费的产生成为必然,故D正确。税制改革成功与否对政治统治产生一定影响,但不能决定历代封建王朝兴衰存亡,故A错误。改革后出现费用高于税收情况,推知田赋并未一直占最主要的地位,故B错误。政府改革认可杂派,杂派不一定是官员个人行为,故C错误。
    12.明初赋税制度,民田税轻,官田税重,在募役方面为了照顾官田赋役负担,反过来官田役轻,民田役重。因此,在土地买卖上,民田价高,官田价低。这一
    现象( )
    A.加剧了土地兼并B.增加了赋税收入
    C.减轻了百姓负担D.缓和了阶级矛盾
    【解析】选A。“民田价高”是因为“民田税轻”,占有民田会获得更多的收益,而“民田役重”的结果由租种土地的农民承担,因此有钱人会大量购买土地,加剧了土地兼并,故答案为A。“民田税轻”不能反映增加赋税收入,排除B;C说法绝对,这一现象只对拥有土地的人有利,排除;土地兼并加剧会激化阶级矛盾,排除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国际货币体系演变历史,就是国际货币形态和汇率制度的变化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当年走出大萧条靠的是罗斯福新政,而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就是中国的白银危机和严重的经济危机。……新政直接导致了世界白银市场的价格大涨,白银每盎司价格从1932年的0.27美元上涨到1933年4月的0.45美元,到1935年更升至0.67美元。
    材料二 面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金融体系的混乱,各国汇率的任意波动,各个国家更加怀念传统的国际金本位制。……1943年9月至11月,英美两国代表在华盛顿就战后货币体系问题进行会谈。由于英美两个国家经济、政治实力相差悬殊,双方会谈的结果是采用“怀特计划”,吸收“凯恩斯计划”中的一些成分。
    ——李增刚《国际货币体系演变及
    现实困境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发“大萧条”的标志性事件。新政中“导致了世界白银市场的价格大涨”的措施是什么?(10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货币体系建立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体系是如何解决汇率问题的。(16分)
    【解析】本题考查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1)题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引发“大萧条”的标志性事件是1929年10月24日美国华尔街股市崩盘。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在金融领域的措施: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第(2)题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依据材料 “国际金融体系的混乱”可得出另一原因。第二问实际是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各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保持固定汇率)。
    答案:(1)事件:华尔街股市崩盘。措施:美国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
    (2)原因:国际金融秩序混乱;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解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保持固定汇率)。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康熙时,人民的丁银负担极为繁重,山西等地每丁纳银至四两,甘肃巩昌(今甘肃陇西)至八九两。农民被迫逃亡,拒绝交纳丁银,各地的官吏又害怕清朝政府催逼,往往少报多留。……为了稳定税收的数额,确知人丁的实数,特别是因为山、陕一带部分农民在赋役逼迫下的四处流亡,“任意行走,结成党类”,对清朝的统治不利,于是康熙五十一年(1712)宣布,即以五十年(1711)全国的丁银额为准,以后额外添丁,不再多征,叫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清朝政府又进一步采取了“地丁合”“摊丁入亩”的办法,把康熙五十年固定的丁银平均摊入各地田赋银中,一体征收。从此以后,丁银就完全随粮起征,成为清朝划一的赋役制度。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下册)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初年赋役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初赋役制度改革的影响。(20分)
    【解析】第(1)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以五十年(1711)全国的丁银额为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丁银”等即可归纳清朝初年赋役制度的特点。第(2)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结合改革的背景和具体措施分析清初赋役制度改革的影响即可。
    答案:(1)特点:税额固定;按田亩征税;用银两纳税。
    (2)影响: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用银两纳税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为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自由劳动力;有利于促进人口增长。
    出口
    进口
    棉花
    棉纱
    头等白
    洋布
    二等白
    洋布
    1843
    年前
    24.19
    13.38
    93
    53
    1843年
    5.56
    5.56
    6.95
    6.95
    出口
    进口
    棉花
    棉纱
    头等白
    洋布
    二等白
    洋布
    1843
    年前
    24.19
    13.38
    93
    53
    1843年
    5.56
    5.56
    6.95
    6.95

    相关试卷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后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38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测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西汉陆贾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五单元 货币与财税制度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五单元 货币与财税制度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综合训练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