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高中化学高一必修二教案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三节化学反应的利用第一课时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7/1227495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鲁科版必修2第3节 化学反应的利用第一课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鲁科版必修2第3节 化学反应的利用第一课时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节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本节教材首先以氯气的实验室制法为例,让学生体会怎样利用化学反应制备新物质的一般思路,并总结曾经学过的常见物质的制备方法。第二部分承接本章第一节中化学反应中能量释放问题,以“化学能如何转变成电能”为例解释了“为什么说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了能源”,并说明了化学在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作用。
作为化学必修模块中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最后一节,本节承担着对前面知识的回顾、总结,以及深化和提升学生对化学研究的应用价值的认识的双重任务。
(二)知识框架
化学反应的利用
确定物质的组成、结构,测定物质有关组分的含量
为人类提供能源
制造新物质
如何利用化学反应制造新物质
如何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物
质
变
化
能量
变化
案例:氯气的制取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等具体的知识点外,致力于培养学生从大视野、高观点、多角度了解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化学研究的前沿。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对“利用化学反应造福人类”认识进一步具体化:引导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原理和尾气处理方法,了解制备装置及收集方法,以及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通过“活动·探究—氯气的制取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利用“化学前沿”、“资料在线”等拓展性栏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开拓他们的视野,使他们从更多角度体会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交流·研讨”,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
2.通过 “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教材中活动栏目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提升学生对化学反应价值的认识,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利用化学反应制造新物质和怎样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难点:探究物质制备的一般思路的形成,能量转化研究的利用。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利用“ 中的 “交流·研讨”;回顾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的确定;收集身边的废旧电池,思考生活、生产中能量的来源及利用。
教师准备:教学媒体、课件;编制“活动·探究”活动报告及评价表。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启发、讨论、对比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人类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和利用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随着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的深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化学反应的利用逐渐从经验走向理性,尤其是现在对物质结构和化学反应实质的探讨,使人们对物质及其性质的认识更加深入,并能科学地创造适宜的条件调控化学反应。这就为新物质的合成、新材料的研制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等奠定了基础,大大提高了人类对化学反应的利用水平。
【讲述】20世纪40~50年代,人们用高纯度的人工制备的化合物代替黏土制得了“先进陶瓷”,使其具有不同于普通砖瓦的优异性能;70年代后,一些不同材质和不同结构的陶瓷复合材料相继出现,材料结构进一步完善,性能进一步提高,适用范围扩展到航空领域、军事领域等。
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丰富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世界,目前人工合成的物质已超过3500万种,且其数量仍在以每年合成几百万种新物质的速度继续增长着。
【思考、讨论、提问】那么,一种新物质是怎样利用化学反应制备出来的呢?
【概述】应该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科学合理的实验原理,合适的仪器和药品;根据实验的特点,设计安全可靠的实验装置。如果是工业生产,还需考虑原料的用量、价格以及设备的承受能力等;实验室中制备物质还要考虑切实可行和简单易行。
【讲述】消毒剂和漂白剂的有效成分中大多含有氯元素,如次氯酸盐和二氧化氯等,它们都可以由氯气和其它物质反应制得,那么,氯气又是如何制备的呢?本节课我们就以氯气的制备为例来学习怎样利用化学反应制备新物质。
【板书】1、探究实验室制取氯气
【思考】回忆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活动•探究】分析以下四个制取氯气的反应原理:从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角度分析,有什么共同之处?你认为哪个反应原理适合工业生产,哪些反应原理可以用在实验室中?
① 4HCl + O2 === 2H2O + Cl2
② MnO2 + 4HCl === MnCl2 + Cl2 + 2H2O
③
2KMnO4 + 16HCl ==== 2KCl + 2MnCl2 + 5Cl2 + 8H2O
④ 2NaCl + 2H2O ==== 2NaOH + Cl2 + H2
【媒体显示】电解食盐水装置。工业上利用反应④通过电解食盐水制备氢氧化钠、氯气和氢气。反应①是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地康法制氯气。
【评述】反应②和③从原料、反应条件分析都可以用于实验室中制取氯气。
【讲述】反应②是瑞典化学家舍勒在研究软锰矿石时,把盐酸和软锰矿矿石混合在一起加热,意外地发现有一种令人窒息的黄绿色气体生成,产生的就是氯气。至今,实验室中仍用这种方法制取氯气。反应③也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制取氯气的方法之一。
【板书】反应原理:MnO2 + 4HCl === MnCl2 + Cl2↑+ 2H2O
【过渡】确定了反应原理和药品,还需要选择合适的仪器装置。
【思考、讨论、提问】回忆实验室制取氢气、二氧化碳、氨气时所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比较得出在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的选取上遵循的一般原则。
可以采用固—液混合加热制气装置,向上排空气法。仪器有:铁架台、酒精灯、烧瓶、分液漏斗、导气管、集气瓶等。
【演示实验】连接制取氯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提问】氯气有毒、有刺激性气味,对环境有污染。那么,多余的氯气应该如何处理?
【回答】可将多余的氯气通入盛有碱液的烧杯。
【演示实验】实验室制取氯气的一般方法。
(如右图所示,在烧瓶里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粉末,通过分液漏斗向烧瓶中加入适量密度为1.19g/cm3的浓盐酸,缓缓加热,使反应加速进行。观察实验现象。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多余的氯气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小结】填写探究报告。
【思考、讨论、小结】请同学们回味“探究氯气的制取”过程,结合教材48页活动探究栏目的问题3,体会物质制备的一般思路: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反应原理及发生装置,设计实验过程应符合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简约性等。
【板书】2、制备物质的一般思路
【导引】化学家在制备许多物质的过程中所作的工作比我们上面讨论的要复杂得多。舍勒发现氯气到工业电解食盐水,也经历了近200年的努力。
【阅读理解】教材49页第一段。
【媒体演示】相应图片。
【板书】3、化学前沿——分子设计与新物质的合成
【阅读理解】教材49页的“化学前沿——分子设计与新物质的合成”。
【讲述】“化学前沿”给大家展示了尖端科技的发展动态,说明人们已经从最初的“不经意”发现物质进入到主观设计分子结构,合成自然界中存在或不存在的物质。分子设计的思想是化学理论的进展对于整个化学学科的影响的集中表现,在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中会继续探讨。
【总结】研究物质的性质、制备物质都是为了更好的利用,本节我们以氯气制备为例探究了新物质的合成,认识了化学反应在新物质制备方面的应用价值。
人类对化学反应的利于还突出的表现在能量的利用上,下节课我们将要探究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练习】54页3题;57页5题
【作业】1、预习50页交流研讨中的问题,从能量变化的角度归纳总结两个小题中的共同点。
2、收集废旧的电池。
试剂
浓盐酸、二氧化锰固体
装置
发生装置:固—液混合加热制气装置
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实验现象
有黄绿色的气体产生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2第3节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鲁科版必修2第1节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第二课时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第2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化学第3节 化学反应的利用第二课时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