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对青山镇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展开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第Ⅰ卷1至2页。第Ⅱ卷 2至3页。
第Ⅰ卷
1、“(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据材料可以推断出
A.周王赏赐诸侯土地和人民 B.西周分封的主体是同姓亲族
C.分封制确保了周王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D.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2、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 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了继位
3、23.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专制体制。秦王嬴政改称“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西汉建立后,刘邦为改变朝仪无度的状况,命儒士叔孙通制定新朝仪。他们都是为了
A.突出皇帝的至尊地位 B.削弱丞相在百官中的影响
C.确立中央政府的权威 D.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28.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官僚政治最基本的特点应该是( )
A.丞相掌握大权 B.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C.颁布秦律,以法治国 D.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
5、秦朝郡县制是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制度,其依据主要在于( )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代表中央行使地方行政权力
C.郡县长官与皇帝形成了臣君隶属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6、汉代颁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其根本目的是( )
A.壮大皇族力量 B.保证列侯利益 C.加强中央集权 D.笼络王侯人心
7、宋代是文化昌盛的时代,路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且不设立长官,转运使是连接地方与中央财政的纽带,军阀割据失去经济基础。通判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个开明时代特务政治的体现,这反映了
A.文化昌盛与政治开明没有直接联系 B.宋代中央对地方实行了有效的管理
C.特务政治是宋代地方政治显著特征 D.宋代地方权力结构有利于防御外敌
8、2012年度百度搜索风云榜,“网络反腐”成为当下搜索热词。中国自秦汉开始,就已确立官员监察制度。下列哪一官职(或官员)不具备监察官员的职权
A.御史大夫 B.刺史 C.尚书省 D.通判
9、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 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 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A. 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 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C. 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 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10、明代,在地方省级机构中专门负责监察的是
A.都察院 B.监察御史 C.“科道” D.按察使司
11、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 )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提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大臣的设置,意味着封建制度已经衰败
12、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 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 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13、明成祖时的内阁与清雍正帝时的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负责日常事务
C.参与政务,没有决策权力 D.掌握军权,担任安全保卫
14、自秦汉到明清,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特点是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中央对地方的监察与控制不断加强 ④选官与考试始终紧密结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请根据下列图示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B.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止
C.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
D.反映了秦朝、唐朝、明朝,清朝四朝的情况
16、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17、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直接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
A.秦朝郡县制 B.西汉郡国并行制
C.元朝行省制 D.清朝军机处
18、关于君主专制产生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A.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社会的进步
B.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C.使中国在明清继续维持领先于西方地位
D.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治理
19、“陛下”本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要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者转达。“陛下”称为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B.皇帝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大事
C.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 D.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20、在某校一次公开课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某学生答题要点如下,你认为表述不准确的是:
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B.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C.唐朝统治者运用中央机构的权利制衡来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
D.内阁的设置实质上恢复了丞相的职权
21、下面是某节历史课堂上学生表演皇帝处理朝政的情景:
秦始皇:“三公”坐着在议事,各自对自己所管辖的事情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皇帝只是听取三人的情况汇报,当意见相左时,大臣可与皇帝据理力争。
唐太宗:皇帝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想法告诉中书省,然后由中书省起草一份文件,交由门下省审核,门下省官员认真审核后,认为还有不合理之处,于是将之驳回,由中书省再次请皇帝略作修改。当门下省再次审核通过后则交给尚书省,尚书省再按事情所属部门交给六部办理。
请回答:
(1)剧本所反映的秦朝和唐朝的中央官制分别是什么?(8分)
(2)秦朝和唐朝中央官制的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3)秦朝、汉朝、唐朝、北宋、明朝是如何解决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的?(10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地方察举与公府征辟,为东汉士人入仕之途。此两制皆起于西汉。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与察举相辅并行的,尚有征辟制。
—— 引自《国史大纲》
材料二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事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门无寒门,下门无士族”者也。
——自《宋书·恩幸传》
材料三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料,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在学焉 。
——自 《通典·选举·历代制下》
请回答:
(1)分别指出以上三则材料的选官制度(6分) 并说明选官标准的是什么?6分)
(2) 以上选官制度中你认为哪一制度较合理,其影响是什么?(6分)
(3)上诉材料对今天的干部选拔有何启示?(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3、A 4.B5、D 6、C 7、B 8、C9、D10、D
11、A 12、 C 13、C 14、A 15、A 16、A 17、B。18、C 19、C
20、D
21、(1)秦朝三公制(三公九卿制);(4分)唐朝三省六部制;(4分)
(2)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分)
(3) 秦朝设御史大夫牵制丞相;(2分)
汉武帝设中朝决策机构剥夺丞相的决策权;(2分)
唐朝设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分)
北宋在宰相之下分别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军事、财政权。(2分)
明朝废丞相,君主权力空前加强。(2分)
22、(1)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6分) 品德才能(孝廉);门第声望;考试成绩(学识能力)。(6分)
(2)科举制(2分)
影响: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员的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利,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所沿用,影响深远。(任答2点即可,4分)
(3)启示: 选拔官吏要做到德才兼备;推荐与考试相结合,杜绝不正之风。(2分)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0题)
评卷人
得分
二、材料题(每题20分,共2题)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对青山镇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对青山镇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共6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对青山镇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对青山镇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共6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对青山镇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对青山镇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