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三1.1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同步练习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9/12258884/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三1.1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同步练习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9/1225888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三1.1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同步练习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9/1225888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思维的含义与特征练习题
展开(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思维的形成,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是人脑的机能
B.有些较高级的动物尽管没有人脑,但也有思维
C.人之外的动物可以形成思维,但不能离开认识对象
D.形成思维离不开人脑这一生理基础,但可以离开认识对象
【答案】A
【解析】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是人脑的机能,同时其形成不能离开认识对象,故B、C、D三项表述不正确。
2.人,论力气比不上野牛大象,论奔跑比不上羚羊斑马,论攀登比不上敏捷的猿猴……然而,通过有思维参与其中的人类社会实践,看似生灵中弱者的人却成了万物之灵!其原因是( )
A.人有大脑 B.人能直立行走
C.人有双手 D.人有思维
【答案】D
【解析】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有思维,这是人所特有的属性,在正确思维的指导下,其实践活动能够实现预期的目的。
3.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他反复强调“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科学思维角度看,这是因为( )
①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概括的
②前者是直接反映,后者是间接能动的反映
③前者是局限性,后者是无限性
④前者是肤浅的,后者是深刻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眼中之竹”是对事物的直观反映,是表面的、肤浅的,“胸中之竹”是在对事物经过艺术加工的基础上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抓住了事物的基本特征,是深刻的,因此,②④正确;画竹看竹是以美学知识去欣赏、感知它,获取美的感觉,这种美的感觉就是“画意”,也就是郑板桥的“胸中之竹”,属于形象思维,故①不准确;③错误,任何认识都是对事物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反映,都要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4.北京市社科院通过对比北京和纽约等世界城市的四方面数据:经济、社会、文化、设施和环境,得出结论:北京与世界城市的差距在30年左右。 这体现的思维特征是( )
A.概括性 B.间接性
C.群体性 D.科学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思维的特征。通过多个指标得出综合结论,体现了思维的概括性特征,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与题意没有直接关系。
5.判断一个同学的学习情况要综合各方面考虑,抓住主要的、能够说明问题的方面,而对有些个别现象如学习成绩偶有下降或上升,要舍弃,不予考虑。这是( )
A.思维具有概括性的具体表现 B.由此及彼
C.由表及里 D.科学理论能够指导实践的具体表现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思维的特征。判断一个同学的学习情况,综合各方面的材料,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本质的属性,把握这类事物的共同本质,是思维具有概括性的表现。
6.在一列火车的一个车厢里有3个人,他们分别是德国人、日本人和中国人。途中上来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将手里端着的鱼缸放在空座上。德国人开始发问:“您能告诉我这种鱼的名称吗?它在生物学上的类别及有哪些特征?”日本人接着问:“请问这种鱼我们国家能不能引进?根据日本的气候、水温、水质,这种鱼能不能生长?”轮到中国人来问了:“这种鱼是红烧好吃,还是清蒸更好吃?”这表明( )
A.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
B.不同的思维主体存在着思维方式的差别
C.思维方式有优劣之分
D.德国人、日本人和中国人的思维风格都包含着思维的共同特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由材料可知,对于同一种鱼,中国人、德国人和日本人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反映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差异,故答案为B项。A、C两项与题目无关;材料中没有体现共同特征,而是体现的差异,故D项错误。
7.“人的感官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天然界限”,而思维却可以帮助人们突破这一天然的界限。这种观点表明思维具有( )
A.间接性 B.概括性 C.目的性 D.预见性
【答案】A
【解析】题干中的观点表明人的思维能够突破感官的局限。而人们之所以能够突破这一局限,理解那些不能亲自感知的东西,就在于思维具有间接性,即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8.下列反映思维间接性和概括性特征的是( )
①太阳东升西落 ②昼夜循环 ③某某同学长得很帅 ④某某同学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⑤王明的“教条主义” 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思维的特征。回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把握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的内涵。①②③是凭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到的,不符合思维的特征,故排除。故选B项。
9.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下列坚持了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
A.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
D.经过理性认识达到思维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离不开现象,认识事物必须从认识现象开始。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只有通过实践,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并对之加工制作,才能上升为关于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这也体现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10.“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主要是因为( )
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B.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一定就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本质和规律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
D.思维的间接性会导致认识失真
【答案】B
【解析】该题是一道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只凭人的感觉器官,认识的是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东西,认识了现象不一定就认识了本质,同时现象又有真象和假象之分,故选B项。A、C、D三项本身不能成为原因。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有人认为,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但只有正确的思维才能够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因此,在实践中必须获得科学思维,尽量避免任何错误。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
①“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但只有正确的思维才能够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这句话正确揭示了实践与思维的辩证关系以及思维反作用的二重性,是正确的。因此,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获得正确的认识是必要的。②思维具有间接性。这种间接性也可能为感性材料的虚假或片面,或加工制作的失误,导致认识失真。因此,人们在对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过程中出现错误是难免的,只有经过不断纠正错误,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③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思维,必须深入实践,切实把握基本事实,把握正确的思维形式,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正确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勇于并善于创新,自觉纠正错误,才能获得科学思维。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东汉时期,王戎和几个小朋友到野外玩耍。看到路边有棵李子树,树上结满了李子,小朋友们纷纷跑上前去摘李子,王戎却站在一边一动也不动。小朋友就问他为什么不摘李子吃,王戎说:“李子树长在路边,结满了李子,却没人吃,说明李子是苦的。”小朋友们一尝,果然是苦的。
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思维的什么特征?这一特征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
(1)上述材料体现了思维的间接性。
(2)人们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每一个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直接感知到,但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王戎根据经验知道李子有甜和苦之分,路边的李子如果是甜的,早就被别人摘掉吃了,现在却没人摘,说明这李子一定是苦的。王戎没有直接品尝却对事物的属性作出了正确的判断,体现了思维的间接性。
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思维的含义与特征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思维的含义与特征课时练习,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复习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思维的含义与特征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思维的含义与特征随堂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