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鲁教版 (五四制)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透镜及其应用综合与测试巩固练习
展开第四章透镜及其应用强化训练(3)2021-2022学年鲁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通过画光路图可确定蜡烛所成的像。下列器材的成像原理与这个光路图相当的是( )
A.放大镜 B.电影放映机 C.照相机 D.投影仪
2.如图所示,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烛焰在图示位置时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成的像是虚像
B.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
C.照相机利用了此成像规律
D.蜡烛燃烧变短,光屏上的像也会向下移动
3.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放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棒,端在2倍焦距之外,端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如图所示。木棒经凸透镜所成的像与木棒 比较,呈现的特点是( )
A.端变细,端变细
B.端变粗,端变粗
C.端变细,端变粗
D.端变粗,端变细
4.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都是凸透镜成像原理的具体应用。对应下图,下列中说法错误的是( )
A.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甲区域内,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投影仪:被拍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D.将物体从甲区域逐渐移动到丙区域的过程中,都可以观察到物体的像
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光屏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可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烛焰随燃烧降低时,向上移动凸透镜仍可接收到烛焰的像
B.照相机成像特点与图中成像特点相同
C.凸透镜不动,把蜡烛向左移动一些,将光屏适当向右移动一些仍可得到烛焰清晰的像
D.若凸透镜不动,将蜡烛和光屏位置对调,可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6.有甲、乙、丙三块凸透镜,蜡烛距离它们都是18 cm,由于它们的焦距不同,成像结果如表所示,那么焦距在9~18 cm之间的透镜是( )
透镜 | 像的性质 | ||
甲 | 倒立 | 缩小 | 实像 |
乙 | 正立 | 放大 | 虚像 |
丙 | 倒立 | 放大 | 实像 |
A.甲 B.乙 C.丙 D.甲、乙、丙
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光屏位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在光屏上呈现一个与凸透镜口径等大的圆形光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透镜的焦距为10.00cm
B.将光屏向右移动,光斑大小不变
C.将蜡烛向左移动20cm,光屏上会成像
D.若使该透镜成虚像,蜡烛与透镜的距离应小于20cm
8.如图甲所示,把一支铅笔水平地放在空玻璃瓶的后方,透过玻璃瓶观察到的情形如图乙:将玻璃瓶灌满水后,将铅笔由靠近玻璃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地移动,同时透过玻璃瓶观察铅笔的像关于以上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图乙,人能透过空玻璃观察到铅笔是光的反射成像,此像是虚像
B.人透过装水的玻璃瓶可以观察到如图A所示的像,此像是虚像
C.人通过盛水的玻璃瓶可以观察到如图B、图D所示的像,都是实像
D.人通过盛水的玻璃瓶可以观察到如图C所示的像,此像是实像
9.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变焦镜头(焦距可在一定范围内改变的一组凸透镜)已经逐渐普遍了,小明利用一个这样的变焦镜头做下面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焦距不变的情况下,当蜡烛从距离凸透镜3倍焦距处向凸透镜靠近的过程中,通过调节光屏的位置,光屏上一真能得到一个逐渐放大的清晰的像
B.凸透镜焦距不变的情况下,当蜡烛处于距离凸透镜3信焦距处,通过调节光屏的位置,光屏上可以得到一个缩小的、正立的实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C.凸透镜焦距不变的情况下,当蜡烛处于如图所示位置时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随着蜡烛的燃烧,烛焰在光屏上的像也向下移动,长度也随之缩短
D.如图所示,若此时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将蜡烛远离凸透镜适当距离,光屏位置不动,将凸透镜的焦距适当变大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1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移动光屏距透镜20cm时,在光屏上正好得到烛焰清晰放大的像。则( )
A.蜡烛距透镜的距离大于20cm
B.凸透镜的焦距大于10cm
C.投影仪应用了该次实验的成像规律
D.照相机应用了该次实验的成像规律
11.下列现象中,看到物体实像的是( )
A.看幻灯机放映的图像 B.观赏水中荷花的倒影
C.从模型潜望镜中观察景物 D.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根茎的切片
12.学习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小明同学进行了总结,其中正确的是( )
A.缩小的都是实像,放大的都是虚像
B.缩小的像都是倒立的,放大的像都是正立的
C.实像和物体都在凸透镜的同侧,虚像和物体分别在凸透镜的异侧
D.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13.一个圆柱形的玻璃瓶,里面装满水,将一支笔由紧贴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地移动,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
A.玻璃杯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在远离的过程的中,看到的笔一直在不断缩小
C.到某一位置时,笔尖会突然改变方向
D.由紧贴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过程中,先会看到笔尖逐渐变长
14.如图所示,小明透过盛满水的圆柱形透明玻璃杯观看一个写在纸上的字母F(大小如最左边所示),改变字母与水杯的距离,他可能看到的像是( )
A.② B.③ C.④ D.①
15.如图是我们熟悉的二维码的图片,现在,无论是大街上、网络上还是生活中二维码已经随处可见。二维码也成为手机生活服务的重要入口,扫一扫可团购餐饮,扫一扫可拿到打折电影票等等,手机扫描二维码的原理是,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给二维码拍一张照片,识别软件正是依靠颜色的深浅来完成对二维码识别,关于涉及到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
A.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
B.二维码中各个区域对各种色光的反射能力不同
C.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一倍焦距以内
D.当扫描获取二维码信息,能将接收的折射光转换成数字信号
二、填空题
16.辨别某一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可以有三种简易的方法,请仿照下列方法1的叙述,清晰地说出另外两种判断方法。
方法1:用手摸,如果中间厚边缘薄,则为凸透镜;如果中间薄边缘厚,则为凹透镜。
方法2:______
方法3:______
17.手机“自拍神器”给旅行者拍照带来更多方便。如图所示,与直接拿着手机拍相比,拍摄的物距 ______ (选填“增大”或“减小”),拍出来的旅行者自己像 __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8.用放大镜观察蚂蚁时,蚂蚁到放大镜的距离应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放大镜的焦距,透过放大镜看到的蚂蚁是放大、正立___(填“实像”或“虚像”).用照相机给小蚂蚁照相,想让像大一些应该将相机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蚂蚁。
19.如图,用铁丝围成一个内径约4mm的圆环,在清水中浸一下后取出,布满圆环的水膜犹如透镜,用这个水膜透镜贴近课本上的字,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像,此像为____(实像/虚像);透过水膜透镜看远处的楼房楼房倒立缩小了,这种成像情况与_______(照相机/幻灯机)成像原理相同;轻轻甩去一些水(保持水膜完好),透过水膜透镜看远处的楼房成正立缩小的像,此时水膜透镜相当于_______(凸透镜/凹透镜)
2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首先应调节凸透镜、光屏和烛焰,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大致在______;如果凸透镜焦距为10 cm,物距为25 cm,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的实像;在照相机和投影仪中,成像情况与此类似的是_________;如果把物体向凸透镜移近5 cm,则光屏应距凸透镜_________cm才能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21.如图所示,光会聚于点,在虚线区域内放甲透镜后,光会聚于主光轴上的点;在虚线区域内换放乙透镜后,光会聚于主光轴上的点,现小明想进一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应选择_______(甲/乙)透镜。小明选择好透镜后再光具座上进行实验;当物体距离透镜时,在透镜另一侧光屏上成一清晰放大的实像;若保持物体与光屏的位置不变,把透镜向光屏方向移动,在光屏上又成一清晰缩小的实像,则当物体距离透镜时,成______(选填:“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或“正立放大的虚像”),在照相机、放大镜和投影仪中,成像情况与之类似的是________。
三、简答题
22.毕业前期,方明所在班级拍摄毕业照是,摄影师看到两边有些同学没有进入镜头,他及时进行了调整,顺利完成了拍照,请你说说摄影师是怎样进行调整的?
23.用水彩笔在磨砂灯泡的侧面画一个你所喜欢的图案(这时不要接通电源),然后接通电源,拿一个凸透镜在灯泡和白墙之间移动,能不能在墙上得到所画图案的像?有几个位置可以使凸透镜在墙上成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
24.小明随父亲到河西走廊旅游,小明父亲用相机拍摄了张丹霞地貌的清晰照片(如图甲所示),小明发现照片中岩层的像比较小,想把岩层拍得更大些,小明父亲便更换镜头在原地重新拍摄了一张清晰的照片,如图乙所示。
(1)两次拍摄成像大小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2)用相机拍照时,除了原地更换镜头,还可以怎么做使成的像变大?并说明理由。
25.在一张白纸上画一幅图画(或字),然后贴在装满水的圆柱形玻璃瓶上(画面向里贴),透过玻璃瓶观察图画.
观察前,你的猜想是:(_______);
你猜想的依据是:(_________);
验证结果:(_________).
26.为了加强管理,某单位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行的脸考勤制度,如图,当人走近摄像头时,光源自动打开,照亮人脸,人脸通过摄像头成一个像,并与录入的信息进行比对,从而记录考勤.请回答:
(1)摄像机相当于一个什么透镜?摄像头成的是一个怎样的像?
(2)若要使成的像变大些,可采用什么方法?
参考答案
1.C
【详解】
由图示知,凸透镜此时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与这个成像原理相同的器材是照相机,而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映机和投影仪都是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选C。
2.C
【详解】
ABC.观察图示可知物距大于2倍焦距即u>2f,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应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制成的,故AB错误、C正确;
D.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随着蜡烛燃烧而变短,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可知,光屏上的像会向上移动,故D错误。
故选C。
3.C
【详解】
端在凸透镜的2倍焦距之外,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端的像会变细。端到凸透镜的距离在1倍和2倍焦距之间,所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端的像会变粗。
故选C。
4.D
【详解】
A.由图可知,物体在甲区域内时,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物体在乙区域内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且小于两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物体在丙区域内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当物距焦于焦距时,不成像,此时也就无法观察到物体的像,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5.D
【详解】
A.随着蜡烛燃烧而变短,根据过光心不改变方向,像会向上移动,向上移动光屏可接收到烛焰的像,故A错误;
B.由图可知,此时像距v>u,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是投影仪的原理,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错误;
C.把蜡烛向左移动,物距变大,像将变小,像距也变小,应将光屏适当向左移动一些,才可得到烛焰清晰的像,故C错误;
D.凸透镜成像的根本原因是光的折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把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后,光屏上仍然可以得到清晰的像,此时物距u>2f ,像距f<v<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正确。
故选D。
6.C
【详解】
由表中信息可以知:
当u >2f时,甲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即18cm > 2f,计算得出f <9cm;
当u<f时,乙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即18cm < f,则f > 18cm;
当2f > u >f时,丙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即2f > 18cm > f ,计算得出18cm > f > 9cm。
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7.B
【详解】
A.平行光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焦点上,由光路可逆可知,光屏上呈现一个与凸透镜口径等大的圆形光斑,蜡烛火焰在凸透镜的焦点处,凸透镜的焦距为
f=30.0cm﹣20.0cm=10.0cm
故A错误;
B.烛焰在凸透镜焦点处,凸透镜另一侧出现平行光束,移动光屏,光斑大小不变,故B正确;
C.将蜡烛向左移动20cm,物体u=30cm,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在40cm与50cm刻度之间,图中光屏在50cm刻度线处,不能呈现清晰的像,故C错误;
D.凸透镜焦距为10.0cm,蜡烛与凸透镜距离小于10cm时,成放大的虚像,故D错误。
故选B。
8.C
【详解】
A.把一支铅笔水平地放在空玻璃瓶的后方,透过玻璃瓶观察到图乙的像是光的折射成像,此像是虚像,故A错误;
B.该“水透镜”左右两侧薄,中间厚,在竖直方向上,因为凸透镜的厚度相同,所以在一倍焦距内纵向上几乎不会放大,即笔不会变粗,所以A图中的现象不会发生,故B错误;
C.当到达某一位置时,铅笔尖忽然改变方向,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如图B,继续移动像逐渐变短变小,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如图D,故C正确;
D.玻璃瓶装满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当铅笔由靠近瓶子的位置逐渐远离时,透过透镜会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并且先逐渐变长,如图C,故D错误。
故选C。
9.D
【详解】
A.当蜡烛距离凸透镜3倍焦距时,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当蜡烛靠近凸透镜时,光屏上所得到的像是一直在变大的,直至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后,光屏上就得不到像了,故A错误;
B.凸透镜焦距不变的情况下,当蜡烛处于距离凸透镜3倍焦距处,光屏上得到的是缩小的、倒立的实像,故B错误;
C.因为此时凸透镜成的是倒立的像,所以随着蜡烛的燃烧,蜡烛在光屏上的像向上偏移。故 C错误;
D.当蜡烛远离凸透镜时,应该将光屏靠近凸透镜,即减小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若保持光屏不动,应该将凸透镜焦距增大。故D正确。
故选D。
10.C
【详解】
B.光屏距透镜20cm时,在光屏上正好得到烛焰清晰放大的像,说明像在二倍焦距以外,即
20cm>2f
f<10cm
故B不符合题意;
A.此时物体应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物距
10cm<u<20cm
故A不符合题意;
CD.在光屏上正好得到烛焰清晰放大的像,投影仪应用了该次实验的成像规律,故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A
【详解】
A.幻灯机的成像原理是: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符合题意;
B.水中荷花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其原理是光的反射,成的是虚像,故B不符合题意;
C.潜望镜是利用了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原理制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把物镜成的放大的实像再次放大,相对刚才的实像来讲得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眼睛看到的是虚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D
【详解】
A.凸透镜可成放大的实像,也可成放大的虚像,故A错误;
B.凸透镜可成放大的、倒立的实像,故B错误;
C.在凸透镜成像中,实像和物体分别在凸透镜的两侧,虚像和物体在凸透镜的同侧,故C错误;
D.凸透镜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故D正确。
故选D。
13.B
【详解】
A.玻璃杯两边薄,中间厚,故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故A选项正确,A选项不符合题意;
B.在远离的过程的中,看到的笔会先变大,突然转向,后不断变小,故B选项错误,B选项符合题意;
C.到某一个位置时,笔尖反向,故C选项正确,C选项不符合题意;
D.由紧贴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过程中,在一倍的焦距之内,笔尖变长,故D选项正确,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B
【详解】
透过盛满水的圆柱形透明玻璃杯观察物体时,玻璃杯相当于凸透镜,则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有可能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或倒立缩小、放大、等大的实像,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5.C
【详解】
A.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故A不符合题意;
B.条形码黑白相间的条纹中,白色条纹能够反射所有色光,黑色条纹不反射光,故条形码的各个区域对各种色光的反射能力不同,故B不符合题意;
C.摄像头的原理与照相机相同,物体应位置其镜头的二倍焦距之外,此时可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符合题意;
D.扫描仪获取二维码信息,是二维码反射的光经过摄像头折射而成像,之后通过软件识别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进而转换为数字信号,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用透镜正对着太阳光移动,如果另一侧能得到最小、最亮的光斑,说明是凸透镜;如果另一侧出现一个暗圈,则说明是凹透镜。 把透镜放在物体的上方观察,能起放大作用的是凸透镜,不能起放大作用的是凹透镜。
【解析】
【分析】
(1)中间比边缘厚的是凸透镜;中间比边缘薄的是凹透镜.
(2)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
(3)凸透镜能成实像;凹透镜成虚像.
(4)凸透镜能作为放大镜使用成放大的像、凹透镜成缩小的像.
【详解】
据上面的分析可知,判断方法有:
(1)用手去摸,中间厚、边缘薄的说明是凸透镜(不提倡用手摸,可直接观察)
(2)透镜正对着太阳光移动,另一侧能得到最小最亮的点说明是凸透镜,出现一个暗圈的是凹透镜.
(3)凸透镜能成实像、凹透镜成虚像.点燃蜡烛,在另一侧的屏上看能否成像,光屏上能接到像的是凸透镜成的实像.不能成像的是凹透镜.
(4)能作为放大镜使用的是凸透镜.把透镜放在物体的上方观察,能起放大作用的是凸透镜,缩小的是凹透镜.
故答案为:透镜正对着太阳光移动,另一侧能得到最小最亮的点说明是凸透镜,出现一个暗圈的是凹透镜;把透镜放在物体的上方观察,能起放大作用的是凸透镜,不能起放大作用的是凹透镜。
17.增大 变小
【详解】
[1]利用手机“自拍神器”拍照与直接拿着手机拍相比,镜头与人之的距离增大,所以物距增大。
[2]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工作的,物距越大,像距越小,所成的像也越小,所以用手机“自拍神器”拍照时,拍出来的旅行者自己的像变小。
18.小于 虚像 靠近
【解析】
【详解】
放大镜是一个凸透镜,用放大镜观察蚂蚁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根据凸透镜成像特点,此时物距小于焦距,即蚂蚁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小于放大镜的焦距;
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的规律,用照相机给小蚂蚁照相,想让像大一些应该将相机靠近蚂蚁,即减小物距,此时像距变大,像变大。
19.虚像 照相机 凹透镜
【详解】
水膜透镜相当于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其贴近课本上的字,此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当看远处的楼房楼房,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看到的是倒立缩小实像,这种成像情况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相同;因为通过凹透镜可以看到正立缩小的像(如近视镜),所以此时水透镜相当于凹透镜;
20.同一高度 缩小 照相机 20
【详解】
蜡烛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心;凸透镜焦距为10cm,物距为25cm,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如果把物体向凸透镜移近5cm,则物距u=25cm−5cm=20cm,此时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距v=20cm,则光屏应距凸透镜20cm才能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实像.
【点睛】
(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桌面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心;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2)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21.乙 正立放大的虚像 放大镜
【详解】
[1]如图所示,光会聚于点,在虚线区域内放甲透镜后,光会聚于主光轴上的点,光线延迟会聚,说明是凹透镜;在虚线区域内换放乙透镜后,光会聚于主光轴上的点,光线提前会聚,说明是凸透镜,现小明想进一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应选择乙透镜。
[2][3]小明选择好透镜后再光具座上进行实验;当物体距离透镜时,在透镜另一侧光屏上成一清晰放大的实像,说明物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像距大于2倍焦距,即;若保持物体与光屏的位置不变,把透镜向光屏方向移动,此时物距为,在光屏上又成一清晰缩小的实像,此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即;综上可知,则当物体距离透镜时,物距小于1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且物像同侧,成像情况与之类似的是放大镜。
22.摄影师应该讲镜头离同学远一点,同时摄影师还应将暗箱的长度缩短些。
【解析】照毕业照时发现有部分同学没有进入镜头,要想使全体同学都进入镜头,则应使像变小,要使像变小,则必须使物距变大,所以应使照相机远离学生,物距增大后,像距跟着变小,要使所成的像清晰,则必须同时调节镜头缩小像距,所以应使镜头靠近胶片。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首先需要知道照相机是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制成的,其次要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特别是成像特点与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
23.见解析
【详解】
物距大于凸透镜2倍焦距时,物体在墙上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大于凸透镜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时,物体在墙上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题中灯泡上的图案可以在2个位置时,都能在墙上看到图案。
24.(1)见解析;(2)见解析
【详解】
(1)两次成像大小不同是由于所更换镜头的焦距不同,成像的像距也就不同,像的大小也不同。
(2)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小,像越大,像距越大,想把岩层拍得更大些,还可以使镜头离岩层更近一些。这样可以让物距减小,像距会变大,成的像也就变大。
25.画变大了 装满水的圆柱形玻璃杯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画在其焦点之内,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物距小于焦点时,凸透镜相当于放大镜,画被放大了.
【详解】
当玻璃杯中装水时,透过玻璃杯的另一面看时,此时装水的玻璃杯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又因为画(或字)贴在装满水的圆柱形玻璃瓶上,相当于其在焦点之内,这时的凸透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猜想:画变大了.
26.(1)凸透镜;倒立缩小的实像 (2)见解析
【详解】
(1)摄像头在使用过程中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同,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若要使成的像变大些,则人应靠近凸透镜,同时增加暗箱的长度。
初中物理鲁教版 (五四制)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透镜及其应用综合与测试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鲁教版 (五四制)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透镜及其应用综合与测试课后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鲁教版 (五四制)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透镜及其应用综合与测试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鲁教版 (五四制)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透镜及其应用综合与测试课后测评,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鲁教版 (五四制)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透镜及其应用综合与测试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鲁教版 (五四制)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透镜及其应用综合与测试达标测试,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