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培优练习2021-2022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225652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培优练习2021-2022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225652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培优练习2021-2022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225652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综合与测试当堂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综合与测试当堂检测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的广告图中有一处科学性的错误,它违背了光的某种规律,下面哪幅原理图能说明它违背的规律?
A.B.C.D.
2.小星和小麦使用相同的器材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他们的实验器材摆放位置和间隔如图,他们的光具座紧挨着(图中未画出),凸透镜光心在同一水平直线上.奇怪的是,他们在光屏上看到了相同性质的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他们看到的像应该是倒立放大的
B.光屏甲上的像是蜡烛甲透过凸透镜甲形成的
C.如果将蜡烛甲向左移,光屏甲上的像将变大
D.蜡烛甲通过凸透镜甲成像的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放大镜
3.如图所示,一束光从介质甲射向介质乙,两种介质中有一种是空气,另一种是玻璃,MN是其分界面。则图中的折射角和甲介质的种类分别是
A.50°,空气B.50°,玻璃
C.60°,空气D.60°,玻璃
4.如图所示,灯泡通电发光后,拿一个焦距为15cm凸透镜在灯泡与其正对的白墙之间(灯泡与白墙之间距离约为3m)移动,则下列有关灯丝在墙上成清晰像的情况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能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②能成等大、倒立的实像
③能成放大、倒立的实像
④能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A.只有①②正确B.只③④有正确
C.只有②⑧④正确D.①②③④都正确
5.如图四幅图片中,能正确的表示老花眼矫正的做法的图片是( )
A. B.
C. D.
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像距)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物距)之间对应关系,并作出如图所示的u-v,关系图线,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该凸透镜的焦距是8cm
C.当物距u=40cm时,像距v=1 0cm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5cm处移动到25cm处的过程中,像一直在变小
7.3D电影具有三维立体视觉效果,拍摄时,将两个摄像头按照人两眼间的距离放置,同时拍摄,制成胶片;放映时,两个放映机在银幕上呈现两个略有差异的画面,观看者带上特殊眼镜后,就能看到立体效果.关于3D电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光在银幕上发生的是漫反射
B.画面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拍摄时,两摄像头中心间的距离约为7cm
D.放映时,胶片到放映机镜头的距离大于2倍的镜头焦距
8.如图所示是照相机的成像示意图,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B.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D.要使照出的像变大些,需要将镜头靠近物体
9.小明在听讲座时,想把会场情况用相机拍摄记录.由于会场较暗,他使用了闪光灯,这样拍出来的照片,与同等条件下不用闪光灯拍出来的照片相比
A.演讲者会被拍的更亮
B.听众会被拍的更暗
C.银幕上用投影仪投影的彩色幻灯片会被拍的更清楚
D.银幕上用投影仪投影的彩色幻灯片会被拍的更大
10.让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过一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小明用此透镜做“探究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物体距透镜5 cm时,成倒立的像
B.物体距透镜15 cm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当物体从距透镜20 cm处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时,所成的像逐渐变小
D.当物体从距透镜20 cm处向透镜的方向移动时,要得到清晰的像,应使光屏靠近透镜
1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这个清晰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此凸透镜的焦距大于20cm
C.将蜡烛移动到40cm刻度处,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
D.将蜡烛移动到25cm刻度处,应向右移动光屏,才能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12.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研究中,烛焰在凸透镜对面的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这时用白纸将烛焰挡住一半,则( )
A.像的亮度变暗了,形状不变 B.像的亮度变暗了,形状变成原来的一半
C.像的亮度不变,形状变成原来的一半 D.像的亮度不变,形状也不变
1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欢同学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恰好在凸透镜后30cm处的光屏上出现一个与蜡烛等大倒立的像:若将此蜡烛移至凸透镜前12cm处时,则( )
A.光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实像
B.光屏上出现倒立缩小的实像
C.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均不会出现实像
D.将光屏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光屏上才会出现倒立放大的实像
14.如图所示,主光轴上有一点光源,在透镜的另一侧有一光屏.光屏、点光源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形成一个光斑,现让光屏稍微靠近凸透镜,光斑的面积会减小,设凸透镜的焦距为f,由此可判断
A.d一定小于f
B.d一定大于2f
C.d一定大于f,小于2f
D.d可能大于2f,也可能小于f
二、填空题
15.写出下列光学现象形成的原因:(1)路灯下影子;(2)人站在河边能看见水中的鱼;(3)人站在河边看见自己在水中的倒“影”;(4)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向上弯折;(5)用平面镜制成的潜望镜可以在战壕里观察外面的景物;(6)小孔能成像;(7)海市蜃楼;(8)立竿见影的“影”; (9)夏天天晴时,在树荫下的圆形光斑.以上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________,属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________(填序号),其余可以用光的________原理来解释.
16.如图所示,是光由玻璃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的不完整的光路图,在图中,折射角是________,MN的________是玻璃.
17.人脸识别门禁一体机是通过摄像机镜头来捕捉人脸信息,该摄像机镜头相当于________透镜,它的成像与__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相似,所成的是_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已知镜头焦距为f,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________,要使屏幕上的像大些,人应离镜头________(选填“远”或“近”)些.
18.小明的生日,爸爸送给了他一个漂亮的琥珀(如图所示),晶莹剔透的琥珀里面静静的“酣睡”着一只小蜜蜂。在灯光下琥珀看起来非常耀眼,这是因为琥珀表面发生________(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造成的。我们看到的小蜜蜂是由于光的________形成的放大的_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
19.同学们用盛水的矿泉水瓶模拟眼球中的晶状体,来比较正常眼、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焦距大小。如图所示,他们将盛水的矿泉水瓶正对太阳,上下移动白纸,直到白纸上出现最细的亮斑,估测亮斑到瓶子侧壁的距离d。用正常水瓶做实验时,d约为8cm;把水瓶挤压成如图乙所示后测得d为13cm;把水瓶挤压成如图丙所示后测得d为5cm。则乙模拟的是______(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可以佩戴______(“凸透镜”或“凹透镜”)进行矫正。丙图实验可得______(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______(选填“大”或“小”)。
20.小芳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焦距为20 cm的凸透镜甲放在距发光体50 cm处,移动光屏,可以得到清晰的倒立、_________的实像.接下来她改用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乙继续实验,不改变发光体和凸透镜的位置,光屏应该向_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上才能成清晰的像.小芳将近视眼镜片放在发光体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又变模糊了,她将光屏远离凸透镜,又在光屏上得到了发光体清晰的像,这说明近视眼镜对光线有__________作用.
三、实验题
21.现有如下器材:光具座、焦距为12.5cm的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小明用上述实验器材,进行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实验前应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到光具座上,要调整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___________。为了验证凸透镜的焦距是否等于12.5cm,小明把蜡烛和凸透镜放在如图所示的刻度线处,把光屏移到光具座的___________cm刻度线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承接到倒立、___________(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像。经验证凸透镜的焦距准确。
(2)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发现光屏上烛焰的像上移了一段距离,在没有移动器材的情况下,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保持蜡烛、光屏的位置和高度不动,需将凸透镜___________(选填“向上”或“向下”)移动,使烛焰的像呈现在光屏中央。
(3)分别把蜡烛放在如图所示的A、B、C、D四个点对应的刻度线处,在___________点能够在光屏上承接到清晰最大的烛焰的像,在___________点所成像的性质与眼睛的相同。
(4)实验结束后,小明又将一只眼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且较靠近凸透镜,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将光屏远离凸透镜移动到某一位置时,光屏上又看到烛焰清晰的像,由此可知该眼镜片可用来矫正___________眼(选填“近视”或“远视”)。
(5)在测量凹透镜焦距时,用一束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射向嵌入挡板中直径为d的凹透镜上,在光屏上形成一个直径为D的圆形光斑,测得光屏到凹透镜的距离为L;如图所示,请推导凹透镜的焦距:f=___________。
2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甲所示。
(1)实验中,烛焰和光屏的中心应该在凸透镜的__________上。
(2)小红将点燃的蜡烛放在某处,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中心只能看到一个大小不变的圆形光斑,你认为可能出现的原因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
(3)图甲中光屏上呈一清晰的像,该像是倒立、___________(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
(4)图甲中固定蜡烛位置不变,将透镜移到60cm刻度线处,要在光屏上再次看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
(5)实验过程中,燃烧的蜡烛变短,导致光屏上的像向________移动,可将凸透镜的高度调_______(选填“上”或“下”),使像呈现在光屏中央。
(6)图乙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成像时像距v和物距u关系图像,由图像可知:凸透镜成缩小的像时,物体移动速度v1与像移动的速度v2的大小关系是:v1 _____ v2。(选填“>”、“<”或“=”)
23.请利用以下实验器材,如图,设计实验,验证焦距为8cm的凸透镜成实像时是否满足(u为物距, v为像距,f为凸透镜焦距),并补充完成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______ ;
(2)实验器材:除了图中的实验器材以外,还需要安装在最右侧固定夹的器材是 ______ ;
(3)实验步骤:
①调节三个固定夹上的器材的中心位置处于 ______ ;
②把F光源固定在距离凸透镜两倍焦距以外的某点,凸透镜固定不动,移动光屏直至 ______ ,记录此时的物距和像距;
③改变物距,同时找出对应的像距,重复实验得到多组数据, ______ 。(选填“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或者“减少误差”)
(4)设计数据记录表格(填写空白横线处即可):
凸透镜焦距f=8cm,= ______ cm-1。
24.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1)图示位置的成像情况与___________(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的原理相同;
(2)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要在光屏上再次看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___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若不移动光屏,在蜡烛和透镜之间放置一个合适的___________(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光屏上的像也能变得清晰,___________(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的矫正原理与此相同。
实验次数
物距u/cm
物距的倒数/cm-1
________
_______
是否成立
1
2
3
参考答案
1.D
【详解】
如图根据光的折射现象,勺子应该弯折,所以图中勺子画法错误.
光线由勺子反射,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入射角,
AC图中光线由空气传入水中,不符合实际;
B图光线没有发生折射,而沿直线传播,不符合实际;
D图,光线由水中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符合光的折射定律,可以解释勺子变弯的原因,也说明图中的画法错误,故D符合题意;
选D.
2.D
【详解】
由于他们的光具座是紧挨着的,且由图获悉,两凸透镜距离蜡烛乙的距离基本相等,说明他们在两个光屏上看到的相同性质的像都是蜡烛乙的像.
A.由图获悉,蜡烛乙到两透镜的距离大于两光屏到两透镜的距离,即u>v,则说明所成的两个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错误.
B.由以上分析可知,光屏甲上的像是蜡烛乙透过凸透镜甲形成的.故B错误.
C.由于光屏甲上的像是蜡烛乙透过凸透镜甲形成的,所以将蜡烛甲向左移,不影响光屏甲上的像.故C错误.
D.由于蜡烛甲没有通过透镜甲成像,说明蜡烛甲与透镜甲之间的距离可能小于透镜的一倍焦距,此时蜡烛甲通过透镜甲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该应用为放大镜.故D正确.
3.D
【详解】
由图可知,过入射点作出法线,水平直线MN为界面,竖直虚线为EF法线;
因为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且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均据法线两侧,因此C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OA为折射光线,则折射角
∠AOE=90°-30°=60°
入射角
∠COF=90°-40°=50°
入射角小于折射角,因此可得甲介质是玻璃,故选D。
4.B
【详解】
本题中f=15cm,灯泡与墙壁之间的距离为3m,3m>4f;来回移动凸透镜:
①能被墙壁接收到的像都是实像,虚像不能被墙壁承接,①错误;
②成等大、倒立的实像时,需要物距等于二倍焦距,像距也等于二倍焦距,由于3m>4f,所以墙壁上不能成清晰的像,②错误;
③当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时,像距大于二倍焦距,此时成一个倒立的放大的实像,③正确;
④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此时所成的像为倒立的缩小的实像,④正确。
故选B。
5.D
【解析】
老花眼即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的折射能力弱,近处物体成的像在视网膜的后面,所以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需要配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厚待矫正,故D图符合题意。
选D。
点睛;重点是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近视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而远视是看不清近处的物体,据此记住其成因光路图。
6.D
【解析】AB、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知道,当u=υ=2f,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由图可以知道,u=υ=2f=10cmAB错误;
C、据图象可以知道,当物距u=40cm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应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10cm到20cm物体从距凸透镜的过程中,因为物距大于焦距,成的是实像,物距变大,则像距变小,像变小,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7.D
【分析】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投影仪;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是放大镜.
为了使电影院里的每一位观众都能看到银幕上的画面,幕布表面比较粗糙,当光线射到的幕布上,反射光线会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称为漫反射.
人的两眼之间大约有6厘米的距离,所以在观看除了正前方的物体外,两只眼睛必然有角度的不同,这个差别在大脑中就能自动形成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的区别,从而产生立体视觉.
【详解】
A.观众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到银幕上的画面,这是由于光在银幕上发生了漫反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人眼相当于一架微型照相机,画面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人的两眼之间大约有6厘米的距离,拍摄时,为了产生立体视觉.两镜头中心间的距离约为7cm,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放映时,胶片到放映机镜头的距离在一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银幕上呈现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D错误,符合题意.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及其应用,另外本题还考查了能从各个角度看到物体就是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此题涉及到的3D电影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难度.
8.C
【解析】
【详解】
A. 照相机要成实像,镜头必须是凸透镜,故A正确;
B.C. 照相机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故B正确,C错误;
D.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要使照出的像变大些,应减小物距,增大像距,即需要将镜头靠近物体,以减小物距,故D正确;
故选C。
9.A
【分析】
闪光灯的光比投影仪的光强,白光盖过了投影仪的光.就像白天看星星一样,看不到的.银幕反射彩色的光本来就是漫反射,光很弱.如果用闪光灯,银幕反射白光强度大,只拍出白色银幕或者上面的污点.彩色图片被冲淡,拍不出了.
【详解】
闪光灯的光照射到物体上,可以使物体表面的亮度增大,但闪光灯照射到银幕上以后,只能增加银幕的亮度,而不能增加图像的亮度,相反,图像的亮度和清晰度明显减弱,所以反而看不清银幕上的图像,而银幕上的污渍更加清晰了,银幕上的黑色的字和纸条实际上就是投影片上不透明物体的影子,即黑暗区域.因此不用闪光灯拍摄的效果好.综上所述,只有选项A正确.
故选A.
【点睛】
此题不仅仅是考查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而主要考查光的反射和漫反射,有一定的拔高难度,属于难题.
10.C
【解析】
由图可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A. 当物体距透镜5 cm时,此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A错误;B. 当物体距透镜15 cm时,此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错误;C.物体距透镜20 cm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体逐渐远离时,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逐渐减小,故C正确;D. 当物体向透镜的方向移动时要得到清晰的像,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逐渐变大,应将光屏远离透镜,故D错误.故选C.
点睛:(1)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对于一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二倍焦距这三个点,所成的像应该熟练掌握.从图上应该准确的判断出凸透镜的焦距(一倍焦距).(2)成实像时,物体靠近镜头,像远离镜头,像变大,物体远离镜头,像靠近镜头,像变小.
11.D
【详解】
AB.由图知,像距小于物距,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
可知
35cm> 2f
f4f
即
35cm + 20cm > 4f
解得
f2f 所以在屛上得到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改用焦距为10cm的透镜乙继续实验,不改变发光体和凸透镜的位置,则相当于增大了物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将靠近透镜移动,像变小,即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小芳将近视眼镜片放在发光体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又变模糊了,她将光屏远离透镜,又在光屏上得到了发光体清晰的像,这说明近视眼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光线推迟会聚.
点睛:(1)首先根据u>2f,在屛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实像,由此可确定物距与焦距的关系,然后再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来确定调节光屏的方法.(2)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近视眼镜是凹透镜.
21.同一高度 75.0 等大 蜡烛变短,烛焰中心向下移动了一段距离 向上 C A 近视
【详解】
(1)[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需要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同一高度。
[2][3]凸透镜的焦距为12.5cm,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蜡烛在二倍焦距处时,像距也为二倍焦距,即75.0cm处,此时光屏上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据像的特点可以验证焦距的准确性。
(2)[4]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发现光屏上烛焰的像上移了一段距离,在没有移动器材的情况下,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蜡烛变短,烛焰中心向下移动了一段距离。
[5]保持蜡烛、凸透镜的位置和高度不动,需将光屏向上移动,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3)[6]由图可知,C点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且与凸透镜的焦点最近,故在C点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且在光屏上成的像最大。
[7]A点在二倍焦距之外,则蜡烛在A点能在光屏上成清晰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点成像的性质与眼睛的相同。
(4)[8]实验结束后,小明又将一只眼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且较靠近凸透镜,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将光屏远离凸透镜移动到某一位置时,光屏上又看到烛焰清晰的像,说明放上去的镜片对光有发散作用,是凹透镜,用来矫正近视眼。
(5)[9]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变得发散,其反向延长线过焦点;将图中折射光线反向延长,与主光轴交于点F,则O、F之间的距离就是焦距f,如图所示:
三角形和三角形相似,对应边成比例,则
即
解的
22.主光轴 蜡烛放在焦点处 等大 右 上 下 >
【详解】
(1)[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点燃蜡烛后,调整实验器材,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而且蜡烛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心。
(2)[2]若将蜡烛放在焦点处,则发出的光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则在光屏上会出现一个与凸透镜等大的圆形的光斑。
(3)[3]图甲中光屏上呈一清晰的像,此时物距等于像距均为20.0cm,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也在2倍焦距,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4)[4]凸透镜的焦距为10.0cm,图甲中固定蜡烛位置不变,将透镜移到60cm刻度线处,物距增大为30.0cm,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要在光屏上再次看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右移动。
(5)[5][6]实验过程中,燃烧的蜡烛变短,由于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会导致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可将凸透镜的高度调下,使像呈现在光屏中央。
(6)[7]图乙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成像时像距v和物距u关系图像,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由图像可知:凸透镜成缩小的像时,物体移动速度v1大于像移动的速度v2。
23.验证凸透镜成实像时,u、v、f是否满足关系式 光屏 同一高度 倒立、缩小的实像 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像距v/cm 像距的倒数/cm-1
【详解】
(1)[1]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验证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u、像距v、焦距f是否满足关系式。
(2)[2]凸透镜成像实验,除了图中的物体和凸透镜之外,还需要光屏,即安装在最右侧固定夹的器材是光屏。
(3)①[3]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实验时,使烛焰的焰心,凸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三者位于同一高度。固定好凸透镜和蜡烛的位置,然后移动光屏找像。
②[4]光源固定在距离凸透镜两倍焦距以外的某点,凸透镜固定不动,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移动光屏直至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记录此时的物距和像距。
③[5]为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改变物距,同时找出对应的像距,重复实验得到多组数据,得出普遍规律。
(4)[6][7]由本实验的目的可知,表格中应填的内容分别为“像距v/cm”和“像距的倒数/cm-1”。
[8]若凸透镜焦距f=8cm,则
24.照相机 靠近 凹透镜 近视眼
【详解】
(1)[1]由图知,像距小于物距,所以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
(2)[2]当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时,只向左移动蜡烛,此时物距变大,所以像距将变小,要使光屏上再次出现一个明亮清晰的像,应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3]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使光线发散,像距增大,所以要不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要得到清晰的像,可在蜡烛和透镜之间放置一个合适的凹透镜。
[4]近视眼就是因为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光线的能力变强,而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要矫正近视眼,应佩戴由凹透镜制成的近视镜。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综合与测试练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综合与测试精练,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综合与测试课堂检测,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