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 (六三制)六年级上册18、日食和月食教案
展开【教学思路】
日食和月食本是月球公转时出现的两种特殊的自然现象。但在遥远的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人们无法解释这些自然现象。本课就是引导学生在分析现象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这两种现象的形成,从而揭开宇宙奥秘的乐趣,养成科学的看问题,想问题的良好习惯,保持和发展对研究宇宙天体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猜想;通过实验获得事实证据,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用多种方式表达研究成果。
2.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的愉快。
3.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及相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教学准备】
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图片、书籍等;乒乓球、玻璃球、手电筒、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月相变化,知道月球的圆缺变化是在一个月内发生的,可是有时在一个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圆缺变化的全过程,你们看过吗?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月食)
2.古人说这是“天狗吃月亮”,这种说法科学吗?
3.太阳是否有时也会有圆缺现象?(出示日食发生过程的图片)
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日食)
4.你们听说过日食和月食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板书课题:日食和月食)
(二)模拟实验,探究新知
活动一:日食是怎样形成的?
1.(播放日食发生的过程视频)讨论并交流: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从这些特点中你有何推想?
2.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整理并适时补充日食发生过程的一些其他事实性资料。
3.小结: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
(1)太阳被一个物体挡住了。
(2)挡光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
(3)挡光的物体是运动着的。
(4)挡光的物体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
(5)地球、挡光物体和太阳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
4.提出问题:根据日食的特点,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形成的?
预设:
(1)太阳被遮挡的部分边缘是弧形的,说明挡光的天体是圆的。
(2)在日食过程中,有时太阳的整个球面都被挡住了,成为黑色,这说明挡光的天体,从地球上看与太阳一般大小。
(3)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西边开始,向东边移动,说明这个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综合以上分析,可能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辉。
5.刚才有同学认为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怎样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证实我们的推测?
6.分小组设计模拟实验的计划,设计时注意:
(1)用什么实验材料来做这样一个模拟实验?
(2)如何做实验?
(3)在实验中估计会出现哪些现象?
(4)观察到的哪些现象能说明日食发生了?
7.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一生用灯泡代表太阳,一学生手持乒乓球代表地球,一学生手持玻璃球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用玻璃球绕乒乓球转动一周表示月球绕地球一周,看看在什么情况下看不见太阳。
模拟实验注意事项:所用的挡光物体要比被挡光物体小;挡光物体是运动的;挡光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这一过程中,并不一定就会发生日食。只有玻璃球转到电筒光和乒乓球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并且三者之间的距离合适时,保证玻璃球的影子落在乒乓球上时,才会发生“日食”现象。
8.交流:
(1)模拟实验是如何做的?
(2)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发生了日食?
(3)这时太阳、月球、地球各处于何种位置?
(4)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日食?
9.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并小结: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10.你们从日食成因示意图中还有什么发现?
(1)发生日食时,不是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同时看到,只有处在月球影子里的人才能看到日食。
(2)根据自己对日食成因的分析,推断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初一(朔)。
活动二:推测月食的成因。
1.过渡:那么月食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我国有天狗吃月亮的传说。在印度,某些部落认为月食是一条龙吞食了月球,幸运的是有一个英雄砍掉了龙的头,所以月亮很快就重现了。)
2.谈话:请同学们推测一下月食发生的原因。月食发生时,三个天体的位置又是如何的呢?
3.学生思考推测。
预设: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月食现象。
4.用模拟实验加以证实。
5.你能将月食发生的示意图画出来吗?(学生尝试画出月食成因示意图,根据示意图说说月食的成因。)
6.讨论: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
(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十五(望)。)
7.思考:为什么有日环食现象而没有月环食现象?
(月食发生时,月球运行进地球的阴影中。由于地球在月球轨道处的投影总是比月球大,所以月环食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
(三)自由活动
1.对日食和月食现象你还有什么问题吗?(每个月都有农历初一,为什么不是每个月都发生日食?日环食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互相解惑后,再播放相关知识视频,解开学生部分疑惑。
3.日食和月食都是非常奇妙的自然现象,自古以来就吸引着人们去研究,我国早在3000年前就有观测日食的记载,对日月食,我们还有很多的疑问,课后让我们一起搜集资料,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四)拓展延伸
1.了解最近能观察到的日食或月食发生的时间,做好观察准备。
2.了解日食和月食的种类及成因。
【作业布置】
1.根据猜想,设计、模拟日食和月食形成实验。
2.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
【板书设计】
日食和月食
日食(农历的初一前后)——月球居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月食(农历的十五前后)——地球居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教学反思】
“日食和月食”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培养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认识食物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探索宇宙的兴趣,难点是认识日食和月食现象的成因。
月食和日食的形成,关键是上一节课是否真正了解了月相的形成过程,了解了月球的公转轨道,而且能将月球公转轨道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想象,所以当学生提到“月食和日食是怎样形成的”时,学生的反应很快,能联系到月球、地球、太阳三者在发生月食日食时的位置关系。但如何理解“月相与月食的不同,月食日食为什么只有在农历的十五和初一前后才有可能发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糊涂弄不清。月相变化是月球自身在公转过程中被太阳照亮的部分让我们看见了多少的变化过程,而月食是月球在公转的过程中,钻进了地球的影子里失去了太阳的发射光造成的;月相变化是指农历一个月里的圆缺变化,月食只在农历十五左右发生。这些问题的关键也就是理解为什么月食只有在农历十五左右才可能发生。为了让学生能尽可能多地理解这个原因,建议:在讨论“月食发生在农历十五左右,日食发生在农历初一前后”这个知识时,请学生拿着月相变化演示仪,进行月球的公转演示,教师在一边做解说员,并根据情况提出问题、定格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青岛版 (六三制)六年级上册18、日食和月食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青岛版 (六三制)六年级上册18、日食和月食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时安排,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17、弯弯的月亮教案: 这是一份2021学年17、弯弯的月亮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科学六年级上册16、四季更替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科学六年级上册16、四季更替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简析,教材简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