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语》第一课时教案
展开统编版本语文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课题 | 《论语》十二章 | 单元 | 一 | 学科 | 语文 | 年级 | 高一 |
学习 目标 |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 2.理解每一章的基本内涵,理解中华文明的价值和意义。 3.思考儒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学习借鉴他们立身处世的方法和态度。 | ||||||
核 心 素 养 |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每一章的基本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思考儒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学习借鉴他们立身处世的方法和态度。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中华文明的价值和意义。 | ||||||
重点 |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每一章的基本内涵。 | ||||||
难点 |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每一章的基本内涵。 |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新课 |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 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论语》即是其中一部,这部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著作,对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 人们所效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孔子及《论语》。
|
回答老师的提问,回归所学内容,带着情境,走入本课。 |
整合之前所学知识,创设情境带着情境,走入本课。 |
讲授新课
| 一、文化常识 文体知识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四书五经: 四书名单:《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 十三经: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 作者简介: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阿奎拿,伏尔泰,康德)。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二、朗读文本,理解本文 三、文白对译 原文: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注释: (1)就:靠近、看齐。 (2)正:匡正、端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本章讲的是君子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过分的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有了这样的理想,就不应沉溺于物质的欲望,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把对物质的追求提升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这样就不会去计较私欲得失,蝇营狗苟,而会敏于事而慎于言,使自己的内心清澄,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 “好学”的表现有三条: 第一是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即“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第二是在言行上做事勤勉、说话谨慎; 第三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儒家的学习内容,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培养德行。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爱因斯坦) 原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注释: 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怎么对待礼呢?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怎么对待乐呢?”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 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因此,必须有仁的根本,才能够叫行礼乐。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译文: 孔子说:“早晨明白了‘道’,就立即按‘道’去做,即使晚上为它而死也可以(或死而无憾)。” “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它强调的是实践和牺牲。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也。" (《孟子·告子上》)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的道德理想,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 "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 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就是这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原文: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译文: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君子与小人的差别:义利之辨。 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小人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其行事时不按义与不义、该与不该,而按有利无利、利多利少。 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义,所以能够“泰而不骄”“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处有,可处无”“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 原文: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原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译文: 译文: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这句话是讲君子的气质 质是先天的、朴实无华的,是质朴本性;文是后天的,经过修饰获得的,如衣着装饰、谈吐文采之类。“质胜文”,就是缺少后天的修饰、装点,就会显得粗野、鄙俗。这也是儒家和道家不一样的地方,道家特别强调天真、自然。“文胜质”,则是一种矫枉过正,装点太多就显得浮华、虚伪。所以君子就要处理好质、文的关系,协调发展:内心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这也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在君子气质上的体现。 《朱子集注》里面讲到,文质不可以相胜。 然质之胜文,犹之甘可以受和,白可以受采也。 文胜而至于灭质,则其本亡矣。虽有文,将安施乎? 然则与其史也,宁野。 文质不可以相胜,就是指它们要均衡,哪个都不能够过多。 但是两者比较起来哪个更重要?应该是质比文更重要。 换句话说,我们的品性比我们外在的礼貌、文采要更重要。 因为如果是质之胜文,质多于文,这个人是一个老实憨厚的人,但是没有什么文采,这种人还可以造就。 可见,质地很重要,做人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质地。 四、课堂练习 理解性默写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饱,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 。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懂得仁义之道,当晚为它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 , 。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 。 5.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 。 答案: 1、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2、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3、朝闻道 夕死可矣。 4、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5、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 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 。《论语》与 、《大学》、《中庸》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答案: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孟子》 四、拓展提高 语录体:偏重于言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不讲求篇与篇之间或者段与段之间在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的散文体式。 九、作业布置 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一篇500字左右的随笔。
|
PPT出示相关文学常识。学生进行相应积累。
自读文本
根据课下注释,教师与学生进行文白对译。
学生先说内容,教师再指导。
课堂上进行班级检测。
拓展“语录体”
作业不足之前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启发,链接与本文相关的信息与学生进行共享。 |
夯实基础
了解关于相关文学的常识,积累。
读是理解的第一步,把握好正确的读音、句读有利于学会正确理解文本。
教师鼓励。
理解诗歌具体内容。
积累是为了在今后的文言文学习中,积累重要的基础。
检测本节课所学内容。
拓展学生知识 面。
完成作业
|
课堂小结 | 你能分享这节课你的收获与感悟吗? | 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和体验。 | 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
板书 | 归去来兮辞 并 序 文体知识 四书五经 作者 文白对译 | 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重在理解这一节课内容以及相关文言文知识。 | 及时总结,要点提示。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课,孔子与《论语》,整体感知,学习任务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4.1《论语》十二章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4.1《论语》十二章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重、难点突破,课时安排,学习资源,教学过程,参考梳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自学指导一,自学展示,精讲点拨,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出示目标,明确任务,学生自学,独立思考,课堂小结,构建思维导图,整理知识,背诵记忆,当堂训练,巩固应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