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4章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课件+学案中图版
展开第14章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
[课标内容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2.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学科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通过比较区域的差异,领悟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综合思维:结合实例,理解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发展的措施。 区域认知:结合实例,认知不同类型和不同尺度的区域的区域特征与差异。 | [知识体系导图] |
一、区域的含义与类型
1.区域的含义:人们根据认知和实践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指标对地球表面进行划分的空间范围。❶
2.区域的划分
划分依据 | 区域类型举例 ❷ |
区域内部地理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 | 自然区域:高原区、热带雨林区、红壤地带等;人文区域:人口密度区、稻作农业区等 |
区域内部关联特点 | 行政区、贸易区等 |
3.区域尺度:一般指区域空间尺度,是区域空间大小的量度。
大尺度区域 | 全球或全大陆 |
中尺度区域 | 较大地区和较大面积国家 |
小尺度区域 | 局部地区 |
4.区域的特性
(1)层次性:大区域包含着若干小区域;区域内部彼此关联形成的层次关系。
(2)整体性:区域各地理要素或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3)差异性:任何区域都有自己的特点,世界上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区域。
(4)开放性:区域通过物质交换、能量流动、信息交流等方式与其他区域发生联系。
(5)动态性:新的区域出现;既有区域随社会需要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二、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
1.区域比较: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进行比较。❸
2.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之间的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发展
(1)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之间的区域差异
项目 | 上游 | 中游 | 下游 | |
自然环境的差异❹ | 地形 | 山高谷深,以高原、高大山地、盆地为主 | 以山地、平原为主 | 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 |
气候 | 多样性 | 降水年际变化大 | 气候受海洋影响大 | |
河流 | 金沙江段滩多弯急,支流少而短;宜宾到宜昌河段流经四川盆地,支流众多,水流缓急交替 | 河流蜿蜒曲折 | 江阔水深,水流缓慢,河网密布 ❺ | |
经济发展条件的差异 | 资源 | 资源类型多样,能源和矿产资源空间组合好 | 水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和开发潜力大,矿产资源丰富 | 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 ❻ |
区位 | 边境贸易优势 | 东西部、南北方经济交流的中心枢纽 | 国内和国际联系的交通枢纽 |
(2)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发展 ❼
区域 | 发展策略 |
上游地区 | 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建立全国性的能源、原材料加工基地;建立现代化综合交通通信网络体系等 |
中游地区 | 综合发展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提高第三产业水平 |
下游地区 | 发展高效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推进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高层次、高效益增长;带动长江经济带和全国经济的发展 |
3.因地制宜开发国土——全国主体功能区
(1)主体功能区:依据自身的资源环境情况、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功能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❽
(2)优化开发区域: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区域,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等。
(3)重点开发区域:支撑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等。
(4)限制开发区域: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农村居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
(5)禁止开发区域:我国保护自然文化资源的重要区域,珍稀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地。
4.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的意义 ❾
(1)顺应自然规律,实现人地和谐:实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2)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综合效益:实现区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3)区域协调发展,减少区域差距:实现区域间的优势互补,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4)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现象减少,整体生态效益提升。
❶有些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或流域;有些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自然带、方言区。
❷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划分的类型也不同。
❸区域差异的比较要从自然环境要素(包括自然资源)、人文环境要素两方面展开。自然要素包括位置、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人文要素包括产业活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城镇化水平、人口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❹长江上、中、下游的自然环境差异,除地形、气候、河流外,在土壤、植被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❺长江内河航运被称为“黄金水道”,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统筹各交通运输方式建设,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❻长江流域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相当丰富,比如江西德兴的铜矿、江西大余的钨矿、贵州铜仁的汞矿、湖南冷水江锡矿山的锑矿和常宁水口山的铅锌矿,在全国皆占据突出地位。
❼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对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❽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既要根据自身的地理条件,合理安排人类活动,又要考虑自身地理条件和区域关联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人类的活动方式。
❾研究区域差异的目的,是做到因地制宜,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考点一 区域类型及特征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分别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濒台湾岛、西接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地域经济综合体。读图,完成(1)、(2)题。
(1)这种经济区域的划分主要体现了各区域间的( )
A.差异性 B.整体性与差异性
C.整体性 D.阶段性
(2)图中经济区域的基本特征是( )
A.区域有固定的面积、形状
B.区域内部的特征相对一致
C.区域的边界都是明确的
D.区域的划分是人们凭空构想的结果
【获取信息】
①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②图中主要有福建、台湾、浙江、江西、广东等省份。
【尝试解答】(1)A (2)B 解析:第(1)题,该经济区域内部存在整体性的特征,而各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性。第(2)题,经济区域的划分以区域内部的相对一致性为原则,这种区域的边界是模糊的,是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的。
认识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
一个区域内的地理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时,应从区位入手,整体把握。
1.地理位置特征
位置 | 内容 |
绝对位置 | 所处的经纬度位置或纬度带(热量带);所处的半球位置 |
相对位置 | 位于某大洲或某大陆的方位;位于某地形区的某方位;位于某特殊地理事物的某方位 |
海陆位置 | 相对于海洋或陆地的位置、岛屿、半岛、海岸线长短等 |
政治位置 | 为某某中心(首都、省会),在地区处于某某地位 |
经济位置 | 所处(相邻)某经济区,其经济地位高(低) |
交通位置 | 处于某某交通要道(枢纽) |
相邻位置 | 与某某国家(或行政区)接壤(或位于某某边疆)或相邻某些特殊地点 |
2.自然环境特征
3.人文环境特征
阅读材料,完成1~3题。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节选自刘成章《安塞腰鼓》
1.安塞腰鼓登上了国庆舞台,安塞地区位于( )
A.华北平原 B.云贵高原
C.黄土高原 D.塔里木盆地
2.安塞腰鼓这一文化活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当地哪一自然环境特征( )
A.干旱少雨的气候
B.沟壑纵横的地形
C.沃野千里的黑土
D.—望无际的草原
3.人们创造安塞腰鼓的目的可能是( )
A.庆祝丰收 B.传递烽火
C.讨亲嫁女 D.鼓舞士气
1.C 2.B 3.D 解析:第1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安塞位于我国陕西省黄土高原地区,故C项正确。第2题,由上题可知,安塞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具有沟壑纵横、支离破碎的地貌特征,故B项正确。第3题,安塞腰鼓出现于秦代,起源于战争祭祀,后来发展为对丰收的庆祝。材料中提到的“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无不显示着人们的无奈和对胜利的渴望,因此人们创造安塞腰鼓的目的可能为鼓舞士气,故D项正确。
考点二 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2020·济南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具有1 300多年的农耕历史,是我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生态、景观、文化等多重价值,2010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该系统在空间上表现为“森林—村寨—梯田—河流”垂直分布的生态景观特征(见下图),系统内具有独特的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规律,对气候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能有效抵御旱灾(见下表)。
红米是当地传统作物品种的代表,是经过长期耕种、筛选和品质鉴定的优良品种,具有产量稳定、抗病稳定、耕作方式传统、耕种海拔高等特点;它也是哈尼稻作梯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系统的稳定性维持和系统的水资源供给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红米等传统粮食作物逐渐被高产的杂交水稻所取代,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耕作方式和农业景观也逐渐消失。
基于文献的旱灾记录统计表(1501—2000年)
年代 | 云南省 | 哈尼梯田 | |
频次(次) | 年份(年) | 频次(次) | |
1501—1600年 | 52 | 1547、1577 | 2 |
1601—1700年 | 46 | 1604 | 1 |
1701—1800年 | 56 | 1712、1747 | 2 |
1801—1900年 | 69 | — | 0 |
1901—2000年 | 95 | 1963、1977、1980、1982、1983、1987、1988、1989、1992、1994 |
(1)找出下列地理事实的内在联系,将相关内容填入框图中的对应位置。
河流 村寨 森林 稻田 土壤水
(2)归纳哈尼梯田旱灾的频次变化特征,并从梯田系统的角度分析原因。
(3)简述红米等传统粮食作物被取代的不利影响。
【获取信息】
①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②系统内对气候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能有效抵御旱灾。
③红米对系统的稳定性维持和系统的水资源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④云南省与哈尼梯田旱灾频次的关联。
解析:第(1)题,结合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森林—村寨—梯田—河流”垂直分布的生态景观特征,填写框图中的内容。注意:各事物的海拔不同;题干径流、蒸发和蒸腾、下渗等图例;此系统特殊水循环:大气降水—水源林(下渗)—径流,及伴随蒸发和蒸腾。第(2)题,哈尼梯田旱灾的频次变化特征结合表分析即可。“系统内具有独特的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规律,对气候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抗旱灾能力较强;大环境的云南省旱灾频次增加,哈尼梯田旱灾频次也增加;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属于小环境,自我调节及供水能力有限。第(3)题,结合材料“对系统的稳定性维持和系统的水资源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耕作方式和农业景观也逐渐消失”分析即可。
【尝试解答】(1)
(2)特征:旱灾整体频次低,20世纪前频次变化小,20世纪后频次相对增加。
原因:哈尼梯田系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水循环系统,抗旱灾能力较强;系统区域面积小,自我调节及供水能力有一定限度,在云南省旱灾频次增加的背景下,哈尼梯田旱灾频次增加。
(3)会造成粮食作物品种的单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不利于梯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不利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统农耕文明的文化传承。
区域差异的比较
对比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1.自然环境差异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由于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不同,所经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组合不同,从而导致地貌的区域差异。
(3)水文差异的形成
(4)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人文环境差异
人文环境 | 具体表现 | 差异成因 |
农业 |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
机械化水平、劳动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 |
工业 |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
人口 |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 |
城市 |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
交通 | 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 |
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发展举例
1.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发展
区域 | 自然环境差异 | 经济发展条件差异 | 发展策略差异 |
上游 地区 | 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垂直高差大,气候复杂 | 水资源、矿产资源、水能资源等资源类型多样,能源和矿产资源空间组合好 | 重点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开发水能等;建立全国性的能源原材料加工基地 |
中游 地区 | 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年际变化大 | 水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和开发潜力大,矿产资源类型多样, 储量丰富 | 综合发展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主要农产品优势区;大力发展第二产业 |
下游 地区 | 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气候温暖湿润,河网密布 | 地势低平,水资源丰富,非金属矿产丰富,海湾较多,海洋资源优势 | 高效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推进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高层次、高效益增长 |
2.全国主体功能区与因地制宜发展
功能区 | 具体区域 | 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 |
优化开发区域 | 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 | 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区域,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全国重要的创新区域,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及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区,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
重点开发区域 | 冀中南地区、太原城市群等18个区域 | 支撑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
限制开发区域 | 东北平原等农产品主产区 | 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农村居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 |
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 | 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 | |
禁止开发 区域 |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 | 我国保护自然文化资源的重要区域,珍稀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地 |
下图是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结合图文材料,完成1、2题。
1.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特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
A.a、b—草原广布、温差大
B.b、f—地表崎岖、降水少
C.c、e—光照充足、风沙大
D.d、g—气候湿润、林地多
2.下列生态功能区中,规划目的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主的是( )
A.c B.d C.e D.g
1.D 2.C 解析:第1题,a位于南疆地区,b位于河西走廊,c位于大兴安岭和内蒙古草原地区,d位于小兴安岭地区,e位于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地区,f位于黄土高原至横断山脉一线,g位于南岭。新疆沙漠广布,排除A项;黄土高原至横断山脉一线位于季风区,降水并不少,河西走廊地表不崎岖,排除B项;风沙大,是对沙漠地区的描述,不符合三江源地区的实际,排除C项。第2题,e为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湿地较多。
地理中图版 (2019)第二节 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课堂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地理中图版 (2019)第二节 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课堂教学ppt课件,共54页。
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课文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发展方向,基础清单,产业结构,比较内容,多样性,淡水湖,南北方,生态农业,第三产业,城镇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图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4章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课件: 这是一份中图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4章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关键能力·提升综合性,点击右图进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