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9 三峡课堂检测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9 三峡课堂检测,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综合题,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三峡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边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有错误的一项是( )。A. 或/王命急宣 B. 至于/夏水襄陵 C. 其间/千二百里 D.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下列句子中“之”与“春冬之时”中的“之”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之至市,而忘操之 B. 故时有物外之趣 C. 是吾剑之所从坠 D. 鞭数十,驱之别院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略无阙处(略微没有) 绝巘多生怪柏(山峰)B. 至于夏水襄陵(冲上、漫上) 不以疾也(疾病)C. 不见曦月(日光,这里指太阳) 属引凄异(连接)D. 虽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 或王命急宣(或者)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4年至2015年鸡蛋价格暴涨,大量投资蜂拥而来,导致如今鸡蛋供需失衡的原因。(删去“的原因”)B. 虽然中国人的乐观指数领先全球前列,但他们为拼出美好未来所承担的压力一点也不少。(去掉“一点”)C. 城市政府要合理布局自行车交通网络和停车设施,优化自行车通行条件,保障自行车交通组织。(将“优化”和“保障”对调)D. 这则寻人启事也重新唤醒了北川中学学生们当年的回忆。(将“当年”放在“北川中学学生们”前面)5.下列句子中的“之”与“春冬之时”中的“之”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 B. 夫君子之行(《诫子书》)C. 又数刀毙之(《狼》) D.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6.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C.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二、填空题7.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②至于夏水襄陵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③良多趣味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8.“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八个字,写出了________。 9.解释下列词句。 ①重岩叠嶂:________②素湍绿潭:________③清荣峻茂:________④林寒涧肃:________⑤晴初霜旦:________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________⑦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________10.认真阅读《三峡》全文,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①夏季:________②春冬:________③秋季:________ 11.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略无阙处 ________重岩叠嶂 ________不见曦月 ________夏水襄陵 ________沿溯阻绝 ________素湍绿潭 ________绝巘多生怪柏 ________飞漱其间 ________属引凄异 ________泪沾裳 ________三、综合题12.填空。 (1)《三峡》选自《水经注》,该书由________(朝代)的地理学家________给《________》作注而写成。《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同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文章开篇由山势落笔,接着承山高江窄而写水势,再按水势的涨落安排四时顺序,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________、________的景色。 四、文言文阅读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三穿既决,水流疏分,指状表目,亦谓之三门矣。自砥柱以下,五户①已上,其间百二十里,河②中竦石桀③出,势连襄陆,盖亦禹凿以通河,疑此“阏④流”也。其山虽辟,尚梗湍流,激石云洄 , 澴⑤波怒溢,合有十九滩,水流迅急,势同三峡,破害舟船,自古所患。(节选自《水经注·河水》)【注】①五户:五户滩。②河:黄河。③桀:凶恶。④阏(è):堵塞。⑤澴(huán):水流湍急。(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山见水中若柱然________②河中竦石桀出________③激石云洄________④自古所患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砥柱,山名也。②水流迅急,势同三峡,破害舟船,自古所患。(3)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①“砥柱”得名的由来:________。②“三门”得名的由来:________。(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潮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自郦道元《三峡》)【乙】 此石经始禹凿① , 河中漱广② , 夹岸崇深③ , 倾崖返捍④ , 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 , 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⑤。其水尚崩浪万寻⑥ , 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⑦ , 鼓若山腾⑧ , 浚波⑨颓垒,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⑩。(选自郦道元《孟门山》)【注】①经始:开始。禹:治水的大禹。②广:开阔。③崇深:高深。④捍:捍卫。⑤深:深处。悸:惊动。魄:心魂。⑥寻:古代八尺为一寻。⑦浑洪:水势浩大。赑(bì):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⑧鼓:鼓荡。山腾:像山腾起。⑨浚(jùn)波:大的波浪。⑩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流驶竹箭,驷马追之不及。”(1)解释文中划线的字。 ①略无阙处________②哀转久绝________③河中漱广________④窥深悸魄________(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②水流交冲,素气云浮。(3)侧面描写是两文共有的写作手法,请从两文中各找一句,并说说其作用。 (4)【甲】【乙】两文都写了水,试比较两文中水的特点的异同。
答案部分一、单选题1. D 2. B 3. C 4. B 5. B 6. A 二、填空题7. 正;亭子;到了;表示另提一事;甚,很;好 8. 三峡水流之湍急 9. 重重的山岩,层层的峭壁;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即使骑上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 10.夏水暴涨;春冬景美;寒秋肃杀 11. quē;zhànɡ;xī;xiānɡ;sù;tuān;yǎn;shù;zhǔ;chánɡ 三、综合题12. (1)北魏;郦道元;水经(2)雄奇险拔;清幽秀丽 四、文言文阅读13. (1)同“现”,出现,露出;同“耸”,高耸;像云朵一般回旋;祸害(2)①砥柱是一座山的名字。②河水流动又快又急,那形势如同三峡的水流,经常冲破往来的船只,自古以来就是祸害。(3)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三穿既决,水流疏分,指状表目,亦谓之三门矣(4)选文描写了砥柱山一带地形的险要。 14. (1)同“缺”,空隙、缺口;消失;冲击,冲荡;看,望(2)①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②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雾一样飘在空中。(3)【甲】文:①“白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作用:突出山的高峻、连绵。②“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作用:突出水的湍急。③“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作用:突出三峡秋景萧瑟、凄凉的特点。 【乙】文:①“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作用:突出水流急,水雾大。②“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作用:突出水的湍急。 (4)①相同点:两文中的水都有急、大的特点。②不同点:【甲】文中除了写出夏水急、大的特点外,还写出了春冬之水清静(清澈)的特点。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三峡一课一练,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用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三峡课堂检测,共11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9 三峡优秀复习练习题,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