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周测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周测试题含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周测试题一、单选题(共12道,每道4分)1.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证,又规定受封者应“以供王职”,“法则周公”,并将这些载人文告,公布于世。这一做法旨在( )A.明确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 B.突出周天子权力的至高无上C.缓和周王与诸侯之间的矛盾 D.推动诸侯为周王朝开疆拓土2.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这说明儒家思想A.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 B.始终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C.一贯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 D.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3.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 )A.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 B.保障监察权力的高效运作C.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D.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4.有学者指出:“两汉时期文人有良心而没有文学,魏晋六朝时期则有文学而没有良心,盛唐时期可说是文学与良心兼备,杜甫便是代表,他的伟大也在这里。”这表明杜甫的作品,具有( )A.魏晋六朝以来的文学精华素养 B.关注民生哀乐的现实主义特质C.文学家的慧眼诗心与宏见卓识 D.抨击时弊和避乱弃世的精气神5.下表是根据《宋史》按籍贯统计的北宋入传(正传和循吏传)官员地域分布情况,据此可知( )时间官员总数(人)北方地区官员 (人)南方地区官员 (人)北宋前期32927851北宋中期429274155北宋后期300121179A.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渐进性 B.北宋时期北民南迁促进了南方开发C.北宋时期北方总人口数量日渐减少 D.北宋后期官吏减少缓解了财政负担6.北宋时期,租佃制跃居主导地位;佃农不仅拥有迁移的自由,还可以受他人的雇佣而非地主的私属。农民只要按照契约的规定,保证缴纳所规定的地租,否则官府便要干预。这反映出北宋时期( )A.思想演变渗透到经济领域 B.封建土地所有制受到冲击C.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D.商业发展冲击“重农”政策7.962年,宋太祖下诏令,禁止新中进士到主考官那里谢恩;又命令进士及第的人不得称主考官为“恩师”“师门”,也不能自称“门生”。自宋太祖后期起,新中举人必须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才算合格,这样,被录取的人便成为“天子门生”。此诏令旨在( )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B.防止选官结党营私 C.打击贵族特权利益 D.推进科举公平公正8.《元史》所载,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达1383处,“汉地”由兵部统领,“北地”由通政院统领,“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这些举措( )A.开创了古代的驿传制度 B.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C.导致了民族隔阂的加剧 D.促进了交通工具的进步9.中国古代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材料表明,引发人们经商致富的动机中( )A.包含着否定商业发展的基本因素 B.体现了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目标C.折射出由抑商到崇商的观念变迁 D.表明了商人参加科举的强烈诉求10.明清统治者实行朝贡贸易,“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同时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他们的这些做法( )A.意在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B.适应了近代国际贸易的需要C.确保对外贸易中的优势地位 D.受当时政治经济思想的影响11.清初,内阁是协助皇帝办事的最高中枢机构,设大学士、学士若干名。军机处建立后,皇帝常调大学士办事,形成“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的惯例,内阁不过“秉成例而行”,办理日常公务。这表明( )A.内阁大权旁落,名存实亡 B.内阁成为军机处下属机构C.内阁仅负责处理例行事务 D.内阁通过军机处行使职权12.出身于“灶丁”(煮盐工人)的王艮在经商致富之后潜心修学,成为王阳明的入室弟子,他主张“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王艮所收的弟子也颇多工商业者和市井小民。材料表明此时的心学( )A.代表市民阶层利益 B.呈现世俗化的趋势 C.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D.超越时代发展要求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 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朝代经济政治文化唐曲辕犁普遍推广。茶广泛种植。均田田制逐渐瓦解。港口城市贸易繁荣,“海上丝绸之路”有所发展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考试以进士和明经为主。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谏官。佛教进入全盛时代,刊印《金刚经》。诗歌步入鼎盛时期。书法“颜筋柳骨”。宋从越南引进“占城稻”。“田制不立”,土地买卖频繁宋坊市界限打破,出现纸币交子。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管理海外贸易的市舶司广泛设立。中央设三司使,地方设知州和通判。州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体系形成,实行“糊名出法”现谏院。理学兴起。词、曲、话本逐渐兴起,出现南戏。苏黄米蔡四大家,主张“有意无法”。“三大发明”完成。——据樊树志《国史概要》等整理上表为中国唐、宋两朝若干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1. A2. C3. D4.B5. A6. C7. B8. B9. A10.D11.C12.B二、材料分析题13.(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2)统合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14.示例:论题:宋代经济政治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阐述:一方面,坊市界限的彻底打破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宋代的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带动了城市生活的丰富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代表市民阶层价值取向的市民文化也随之兴起,词、曲、话本均为市民文化的典型表现。另一方面,宋代大兴科举,重用文官,知识分子社会地位提升,从而推动了宋代文化的发展,这一时期,儒学思想复兴;艺术家们更多关注意境的表达,而非法度,这就是苏轼强调的“有意无法”。综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民文化的繁荣,而科举制的推行及文官政治的特色推动了理学的兴起和文艺的发展。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三历史上学期周测五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明朝张瀚认为,1920年,李大钊撰文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三历史上学期周测四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咸丰十年,设抚夷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三历史上学期周测三试题含答案,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