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十八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含解析人民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十八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含解析人民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十八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40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1·南通模拟)明初制定的《大明律》对良贱通婚者的处罚规定十分严厉,然而至明代中晚期,朝廷的训令已成一纸空文,婚姻不问门第只论钱财的现象日益普遍。这一变化反映了( )A.经济发展改变社会习俗B.君主专制统治日益弱化C.传统伦理道德彻底瓦解D.重农抑商政策难以为继【解析】选A。据材料内容可知,明朝初年严格规定良贱不能通婚,到了明代中后期普遍变为不问门第只论钱财,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婚嫁倾向于经济利益,从而改变了社会习俗,故选A。2.乾隆元年修的《山东通志》改旧志的《赋役志》为《田赋志》,稍后修的《福建续志》也改《户役》为《户口》。这些改动反映了清朝前期( )A.专制集权继续加强B.重农抑商政策日益弱化C.文化控制趋于严密D.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解析】选D。结合题中关键信息可知“赋役”改为“田赋”“户役”改变为“户口”,体现出国家对人丁方面的赋役有所调整,说明清朝前期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D正确。题干涉及的是经济问题,不是政治、文化问题,A、C错误;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不能等同于重农抑商政策弱化,B错误。3.明末清初有人这样安排生计:“瘠田十亩,自耕仅足一家之食;若雇人代耕则与石田无异;若佃于人则计其租入,仅足供赋税而已……莫若止种桑三亩,种豆三亩,种竹二亩,种果二亩,蓄池鱼。”这说明明清时期( )A.重农抑商政策废除B.商品经济得到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D.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解析】选B。材料中“莫若止种桑三亩,种豆三亩,种竹二亩,种果二亩,蓄池鱼”表明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加强,“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的表述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4.(2021·南通模拟)汉武帝时期,实行集中货币发行权和统一法币的政策,同时创立国家专营制度,专营的实业包括盐、铁和酒等。这些政策的实施( )A.巩固了西汉中央政权B.减轻了对农民的剥削C.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D.遏制了工商业的发展【解析】选A。汉武帝时期中央政府统一货币管理,实行专营制度,这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同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西汉中央政权,A正确;题干列举政策多属于商业领域,与农业无关,排除B;封建社会土地私有,C排除;汉武帝在财政和专卖制度方面的举措限制了大商人对商业利润的垄断,但“遏制”表述绝对化,排除D。5.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民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D.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解析】选D。战国之后古代中国的统治者采取的均是重农抑商的政策,因此A错误;B、C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D。6.(2021·无锡模拟)清朝康熙年间,政府在工商业领域实行行商专卖政策,这种形式,较之明代弊端丛生的官营专卖制有了明显改进,国家变直接干预经济为利用行商专卖间接遥控。据此可知(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清朝发展快B.工商业的发展倒逼政府限制特权C.清政府对工商业经济持扶持态度D.工商业群体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解析】选B。清朝康熙年间,政府从直接干预经济的专卖政策发展为利用行商专卖间接遥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体现了工商业的发展倒逼政府限制特权,B符合题意;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仍然处于萌芽状态,A错误;改变控制工商业的专卖方式,不能说明清政府对工商业经济持扶持态度,C错误;国家直接干预变为利用行商间接遥控工商业,不能说明工商业群体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D错误。7.(2020·南京模拟)“明清时期,商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他们充分肯定自己的职业价值,自尊自信,甚至言行间透出一股傲气,但士仍是他们倾心羡慕并忘我追寻的目标。”由此可知( )A.明清商人价值观具有多重性B.明清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C.政府不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D.明清社会成功实现了转型【解析】选A。明清时期,商人既充分肯定自己的职业价值,又倾心羡慕士的地位,说明明清商人价值观具有多重性,故选A;明清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没有显著提高,排除B、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社会转型,排除D。8.清代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唯一的对外通商出口城市——广州的关税达到185万两白银。嘉庆五年(1800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全国每年出口的棉布达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英国人的青睐。这种状况表明( )A.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B.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C.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D.中国开辟了广阔的外贸市场【解析】选A。作为鸦片战争前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广州的大额关税收入和来自包括杭州在内的各地的手工业产品大量出口有关,即长途贩运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故A正确;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鸦片战争以后,故B错误;材料没有对比两地经济实力,无法得出“北方”落后于“岭南”,故C错误;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开辟了广阔的外贸市场与史实不符,故D错误。9.康熙六十一年,帝下诏礼部“朕闻暹罗国米甚丰足,价亦甚贱,若于福建、广东和宁波三处各运米十万石,来此贸易,于地方有益,前来不必收税”。乾隆八年该措施成为常例。说明( )A.闭关锁国政策名存实亡B.对外贸易注重满足民生需求C.重农抑商政策根深蒂固D.清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清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A错误;根据材料中措施可知,对外贸易注重满足民生需求,故B正确;题目中并未牵涉重农抑商政策,故C错误;D表述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10.清前期,银两和制钱(官方铸行的钱币)都是法定货币,在市场上自由流通,但白银条块作为货币,可以自行铸造,大小、形状、名称、纯度不一,银钱比价混乱。这种状况( )A.便利了政府对工商业的控制B.加剧了中国白银外流的局面C.阻碍了中西经济贸易的发展D.反映了中国市场秩序的混乱【解析】选D。“便利了政府对工商业的控制”,与材料“可以自行铸造,大小、形状、名称、纯度不一,银钱比价混乱”不符,故A错误;材料主旨是金融货币,不涉及中国白银外流以及中西方贸易,故B、C错误;根据材料“可以自行铸造,大小、形状、名称、纯度不一,银钱比价混乱”,说明当时金融市场秩序混乱,故D正确。11.(2021·张家港模拟)“商品经济特别发达的江南地区城镇的丝织业等行业里,在明后期出现了商业资本投资于生产的引人注目的新动向。”这一“新动向”( )A.促使中国丝织产品走向世界B.打断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执行C.有利于新的经济因素的出现D.使江南城镇发展居明朝之首【解析】选C。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明后期出现的商业资本投资于生产的引人注目的新动向,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C正确;商业资本投资于生产与中国丝织产品走向世界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明朝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商业资本投资于生产与江南城镇发展居明朝之首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12.(2021·南通模拟)乾隆年间,“(江南地区)约计州县田亩,百姓所自有者,不过十之二三,余皆绅衿商贾之产”。该现象( )A.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说明了商业资本操控国计民生C.表明了自然经济已经开始瓦解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艰难【解析】选D。根据材料“约计州县田亩,百姓所自有者,不过十之二三,余皆绅衿商贾之产”,表明乡绅和商人把他们的大量财富主要用来购买土地,而不是用来扩大再生产,这就造成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缺乏资本,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绅衿商贾拥有大量田产,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无关,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商业资本操控国计民生”,排除B;鸦片战争后,我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C错误。二、非选择题(共24分)13.(2021·徐州模拟)清朝前期的海外贸易政策几经调整,但因诸多因素的制约,其封闭、内向、保守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遂产生深远的后果。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清初海禁政策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也成为当时经济萧条的重要原因之一。 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二月,三藩中平南王尚之信降,粤东底定。康熙二十二年,清廷统一台湾。浙、闽、粤等省地方大吏及派往沿海展界之官员俱主张开海贸易。 康熙二十三年九月,康熙帝以有益“闽粤边海民生”为念而降旨重开海外贸易。翌年, 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下令关闭三关,仅留广州一关通商。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材料二 种种迹象表明,清朝的最高统治者包括康熙这样的明君,对于当时世界的大势,对于发展外贸与正在崛起的西方各国展开商业竞争,是缺乏足够认识的,传统的内陆文明与小农思想指导下的对外政策,进取不足而保守有余,处处以防范为主,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以天朝大国乃世界之中心自居,视外国为蛮夷,居高临下加以提防。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康熙帝调整海外贸易政策的背景,并指出其着眼点。(6分)(2)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的海外贸易政策调整的脉络、特征,并根据材料二分析其制约因素。(6分)【解析】第(1)题背景:依据材料一“清初海禁政策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也成为当时经济萧条的重要原因之一”可知海禁加剧清初经济萧条;依据材料一“粤东底定……清廷统一台湾”可知粤台局势日趋稳定;依据材料“浙、闽、粤等省地方大吏及派往沿海展界之官员俱主张开海贸易”可知地方官员的开禁请求;依据材料一“康熙帝以有益‘闽粤边海民生’为念而降旨重开海外贸易”可知康熙帝思想的转变。着眼点;依据材料一“闽粤边海民生”“海外贸易”可知是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第(2)题脉络:依据材料一“清初海禁政策”“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仅留广州一关通商”从封锁海疆、多口通商和单口通商方面回答。 特征:依据材料中从禁止贸易到多口贸易再到单口贸易可知日趋限制海外贸易。因素:依据材料二“传统的内陆文明与小农思想指导下的对外政策”“保守有余,处处以防范为主”“以天朝大国乃世界之中心自居”的信息从小农经济、中国传统文化、巩固政权的戒心以及最高统治者盲目自大的心理等方面归纳回答。答案:(1)背景:海禁加剧清初经济萧条;粤台局势日趋稳定;地方官员的开禁请求;康熙帝思想的转变。(4分)着眼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2分)(2)脉络:封锁海疆(海禁)——多口通商——单口通商。(2分)特征:日趋限制海外贸易(封闭、内向、保守)。(1分)因素:小农经济的封闭性;传统内陆文明的保守性(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防范异己力量,巩固政权的戒心;最高统治者不识世界大势且盲目自大。(3分)14.(2020·南京模拟)宋代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引发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夫田野山谷之氓,止知蚕而衣,耕而食,生梗畏怯,有自少至老,足不履市门,目不识官府者。——[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 此邦之人,重于粪桑,轻于壅田,况是土色带沙,粪又不至。……冬田不耕,一枝之桑亦必争护。……因地狭而人稠,土瘠而收薄,通县计之,仅支半岁,半岁所食,悉仰商贩。——[宋]程珌《洺水集》材料三 宋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的。农业不仅提供了养活工商业人口的商品粮,而且为商业提供了大多数商品,还为手工业、商业提供了广阔的销售市场。这些都清楚地表明农业实际上就是工商业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就全局而论,宋代农业的最主要任务仍然是生产粮食和衣料,它的最主要功能仍然是解决其生产者及社会成员的吃饭穿衣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能把宋代农业经济中的结构性变化估计过高。——摘编自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1)指出材料一中体现的经济模式,并概括其主要特征。(3分)(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此邦”中农业经济出现了哪些新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 “宋代农业经济中的结构性变化”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简析商业性农业发展对宋代社会经济变化的影响。(3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模式,据材料一“止知蚕而衣,耕而食……有自少至老,足不履市门”得出小农经济。第二问特征,据材料一“止知蚕而衣,耕而食”结合所学得出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据材料一“有自少至老,足不履市门,目不识官府者”得出小农经济的封闭性。第(2)题第一问现象,据材料二“冬田不耕,一枝之桑亦必争护”得出以经济作物为主;据材料二“因地狭而人稠,土瘠而收薄,通县计之,仅支半岁,半岁所食,悉仰商贩”得出粮食需求依赖市场。第二问原因,据材料二“因地狭而人稠,土瘠而收薄,通县计之,仅支半岁,半岁所食,悉仰商贩”结合所学得出,地狭人稠,土地贫瘠,经济作物收益高,商品经济的发展。第(3)题第一问变化,据材料三“这些都清楚地表明农业实际上就是工商业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出,农业成为工商业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问影响,据材料三“宋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的。农业不仅提供了养活工商业人口的商品粮,而且……这些都清楚地表明农业实际上就是工商业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出,自然经济受到一定冲击,推动封建经济发展;据材料三“就全局而论……它的最主要功能仍然是解决其生产者及社会成员的吃饭穿衣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能把宋代农业经济中的结构性变化估计过高”得出,未能引发社会经济的根本性变革。答案:(1)模式:小农经济。(1分)特征: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性。(任答1点给1分,共2分)(2)新现象:以经济作物为主;粮食需求依赖市场。(2分)原因:地狭人稠;土地贫瘠;经济作物收益高;商品经济的发展。(4分)(3)变化:农业成为工商业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分)影响:自然经济受到一定冲击;推动封建经济发展;但未能引发社会经济的根本性变革。(2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三十一汉代儒学含解析人民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安作璋主编《秦汉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三十百家争鸣含解析人民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二十四“蒸汽”的力量含解析人民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