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含解析专题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训练1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训练1含解析,共12页。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好题·考点自测1.[2020海南高考,1,2分]西周初,为了在各地部署监察力量,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此举 ( )A.加强了对新拓版图的控制 B.改变了早期宗法制的核心C.实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D.延续了选举部落贤人为王的传统2.[2019全国卷Ⅲ,24,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 A.宗法制 B.禅让制C.郡县制 D.察举制3.[2021广东惠州第一次调研]西周以来,国家一切政治、社会要事仪式都在太庙举行。而春秋时期,鲁国太庙因疏于维护而破败。这一变化反映了鲁国 ( )A.封建治理体制确立 B.祭祀处于无足轻重地位C.宗法制度逐渐解体 D.因战争遭受了巨大破坏4.[2020北京高考,1,3分]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青铜冰鉴缶,鉴用来盛冰,缶用来盛食物。《周礼》记载,肉食珍馐与酒水都要用冰鉴保存,祭祀时也要使用冰鉴。冰鉴缶的使用 ( )A.体现了战国时期严格的宗法制度B.说明青铜铸造工艺开始成熟C.展示出贵族的日常礼仪规范D.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5.[2018年4月浙江选考,1,2分]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 )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6.秦朝规定了官方文书的表述标准,如“公室”“王室”称“县官”,“边塞”称“故塞”,“郡邦尉”称“郡尉”,“邦司马”称“郡司马”。这有利于 ( )A.隶书的全面推广 B.儒家思想的传播C.边患危机的解决 D.大一统思想的宣传7.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地区,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这表明 ( ) A.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B.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C.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D.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8.[2021内蒙古呼和浩特质量调研]秦代规定:御史大夫可以代皇帝起草诏令,接受皇帝的差遣出使,监督百官并向上转达群臣奏议,当丞相的位子出现空缺时,御史大夫可以递补升任。由此可见秦设御史大夫的一个重要目的 ( )A.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辅助君主处理朝政C.参与国计制约相权 D.锻炼官吏储备人才9.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丞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10.[2016全国卷Ⅲ,25,4分]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11.[2021重庆七校联考]汉、魏时,州、郡、县长官权力很大,可以自行选择僚佐;隋朝确立制度,全国各地的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而且县佐须用别郡之人。隋朝这一举措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形成了抑制贵族的政治基础C.强化了政府对官员的监督D.有效解决了官员的政治腐败12.[2018全国卷Ⅱ,26,4分]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13.[2019海南高考,2,2分]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 ( )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 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 D.促成了国家统一14.[2021江西南昌摸底检测]北宋初期,政务、军事、财政、监察四权并立,各部门直接向皇帝负责,宰相只能事事按旨行事。宋太祖为防大臣擅权,鼓励台谏官员弹劾大臣。这种权力结构设计 ( )A.造成政风因循保守 B.提高了行政效率C.杜绝了官场的腐败 D.减轻了财政负担15.[2018天津高考,2,4分]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16.[2020江苏高考,21,13分]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 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5分)(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4分)(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隋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4分)17.[2021贵州贵阳摸底检测]明初,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后,面对奏章冗长的严重现象,诏令臣下必须精简奏章字数,并规定统一格式。此举旨在 ( )A.提高行政效率 B.加强君主专制C.完善中枢体系 D.强化思想控制18.[2019北京高考,15,4分]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19.《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20.[2021安徽名校联考]军机处作为事实上的中枢机构并没有正式的首长,军机大臣间也没有隶属关系,他们均为各衙门临时调来兼任,编制仍旧在原来衙门。军机处的这一设计 ( )A.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B.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C.扩大了中央政府的职能 D.减少了君臣间的矛盾考法帮·变式训练1.[2017全国卷Ⅰ,24,4分]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2.[2021福建三明一中检测]西周文献中,常见周王以“我邦”与“我家”并提,要求臣下尽心效力,“保其家邦”,并说周公这样的朝廷大臣是“勤劳于王家”的。这体现了西周 ( )A.根深蒂固的宗法观念 B.继续沿用世卿世禄制度C.“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 D.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建立3.[2021皖南八校第一次联考]在中国古代,庶子需为嫡母服丧三年,但嫡子不必为庶母服丧,后来改为服丧一年。这一规定 ( )A.体现了男尊女卑的思想B.有利于营造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C.体现了浓厚的宗法色彩D.遵循长幼有序的家庭礼俗4.[2020吉林长春二模]古代帝王将祖宗神位供奉于太庙,并选取少数王公大臣进行供奉,称为“配享”。汉代以来更是相沿成制度,例如西汉裴秀、宋代司马光、清代张廷玉等皆“配享”太庙。这一做法旨在 ( )A.强化宗法制度 B.彰显皇权权威C.宣扬忠义理念 D.体现尊卑有序5.[2021河北石家庄质检]唐初,皇帝诏令主要由中书省负责起草。唐玄宗以后,诏令被分为内命和外命两种。内命属于重要的中央决策,由皇帝直接指令翰林院学士起草,由禁中直接发出。外命为一般决策,仍由中书舍人起草后交门下省审查颁发。这一变化说明 ( )A.宦官干政加剧了政治的腐败 B.君主对政务的控制加强C.儒生开始成为政治舞台主角 D.三省六部体制难以为继6.[2021河南名校联考]清朝雍正帝为了能了解各级官员的真实情况,解决各部门存在的报喜不报忧的弊端,进一步完善了密折奏事制度。主要是扩大了撰写密奏的人的范围,据估计雍正朝拥有密折奏事权的有1 000多人。由此可见,密折制度 ( )A.加强了皇帝对官吏的监管B.继承了明朝厂卫制度的传统C.激化了各级官员间的矛盾D.杜绝了清代官员的政治腐败7.公元40年,交趾郡(辖境主要在今越南北部地区)爆发征侧、征贰姐妹之乱。伏波将军马援平定叛乱后,在采取“与越人申明旧制以约束之”等安抚手段的同时,在平定叛乱的地区“为郡县”“治城郭”,逐渐废止“骆将主民”的自治政策。据此可知,东汉对交趾郡的治理 ( )A.重视华夏民族一体观念 B.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刚性要求C.强化汉族和越族分治策略D.倡导少数地区变革风俗习惯8.[2021山东青岛调研]明初规定地方官考满均要赴京听察。嘉靖四十三年(1563年)重新规定,府以下除府佐外均不需要赴京考满,评语等材料由抚、按综合整理后上报有关中央部院。这反映了 ( )A.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B.地方行政权力的调整C.官僚政治体制的成熟 D.官员腐败情况较严重9.[2020天津高考,16,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12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8分)10.[2020中原名校联考]曹魏初设九品官人法时,规定士人若无由朝廷委任的中正官所授的“乡品”,无论中央官还是地方官皆无权任命其为官。这一规定 ( )A.有利于中央对选官权的掌控B.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D.强化了门阀士族的世袭特权11.[2020湖北武汉在线摸底]唐代选官重视行为举止和容止仪表,鼓励门荫制度,因此,高官权贵子弟在唐初仍多直接以门荫入仕。 这说明唐代 ( )A.选官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B.科举成为取士的重要补充C.重视社会道德修养和规范D.出身仍是选官的唯一标准12.宋代设有给舍(给事中、中书舍人连称)与台谏两类职能有别的官员。在中枢决策形成过程中,给舍可以封驳拟下达的诏令;若颁出的政策内容失当或朝政措置不当,台谏则可规谏廷辩。该举措有利于 ( )A.激发臣民议政的热情 B.提升君主决策的质量C.完善分权制衡的体制 D.建立虚君制度的架构 答 案1.A 本题考查分封制的作用。由材料中“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初年,统治者通过分封同姓诸侯王驻扎各地,实现了对各地的监察和统治,这有助于加强对新拓版图的控制,A项正确。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加强对地方统治的分封制,而不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实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C项错误。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选举部落贤人为王,D项错误。2.A 本题考查早期政治制度的影响。从孝、悌、乐、礼等信息可见材料宣扬的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来教化民众、治理国家。而儒家所倡导的伦理道德观念实际上来自西周初年统治者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而西周时期正是以宗法制度来规定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所以,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正是宗法制,故本题答案为A项。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实行的以推举的方式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B项与本题无关;秦朝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朝实行察举制,C、D两项也与本题无关。3.C 太庙是统治者祭祀祖先的宗庙,宗庙祭祀制度是宗法制度的重要体现,“鲁国太庙因疏于维护而破败”说明鲁国的宗法制度逐渐解体,故选C项。4.C 材料信息显示青铜冰鉴缶是贵族阶层生活日用品,在祭祀中也有使用,充分展示了当时贵族的日常礼仪规范,故C项正确。“严格的宗法制度”盛行于西周时期,排除A项。商代青铜铸造工艺已经成熟,排除B项。新兴地主阶级是在封建生产关系的逐步形成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冰鉴缶的使用无关,排除D项。5.D 本题从周王室分封的内容切入,考查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强调血统。官僚体制确立于秦朝,周实行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分封制下,按照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故B项错误;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确立于秦朝,故C项错误;分封对象包括“昆弟甥舅”,表明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故D项正确。6.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材料中的“县官”“郡尉”“郡司马”等称谓都有利于秦朝加强大一统思想的宣传,D项正确。材料中称谓的变化与隶书的推广无关,A项错误。秦朝推崇法家思想,B项错误。解决边患危机与材料内容无关,C项错误。7.B A项材料未体现;根据材料“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可知,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故B项正确;各郡县都直接对皇帝负责,而非由下到上层层负责,故C项错误;郡县制并没有消除割据隐患,故D项错误。8.C 御史大夫可以代替皇帝起草诏令,可以转达群臣奏议,这些本属于丞相的职责;而丞相位子出现空缺时,御史大夫可以递补升任。这说明御史大夫从职责和地位上都对丞相形成了制约,故选C项。9.D 材料反映的现象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D项正确。由材料“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可知A、C两项错误。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0.B 西汉初期崇尚“无为而治”的思想,A项错误;根据材料“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继承了秦朝有利于国家统治的制度,B项正确;根据“文书之力也”可知,汉初充分发挥了文书功能,C项错误;秦朝的典章制度并非都适用于汉,汉初官吏仅熟知秦朝典章制度并不能实现对全国的有效统治,D项错误。11.A 隋朝将全国各地大小之官的任命权收归中央,规定县佐须用别郡之人,这一举措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正确。隋朝的这一举措和抑制贵族的政治基础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所述不是监察制度,故C项错误;“有效解决了”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12.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材料反映了武则天时期,中书、门下两省名称发生变化并且宰相数量增加、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分割宰相权力,强化皇权,这有利于加强君主对朝政的控制,C项正确。中书、门下两省宰相人数增加、更替频繁,会使得宰相权力被进一步分解,不会扩大两省职权,A项错误;低品级官员参与国家大政,没有直接提升官品,这一做法的目的并不是为官员提供晋升机会,B项错误;宰相权力遭到削弱,参政议政的职能没有变化,D项错误。13.C 材料“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体现了科举考试公平的选拔原则,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科举选拔的公平,而不是百姓和王公子弟的绝对平等,A项错误;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五代时国家处于分裂状态,D项错误。14.A 本题考查北宋的政治统治。材料信息说明北宋时期为了加强君权专制,对大臣进行严密监督,这容易导致政风因循保守,故A项正确。对大臣进行监督并不能杜绝官场的腐败,故C项排除。材料中的措施主要是为了防止大臣擅权,与提高行政效率、减轻财政负担无直接联系,故B、D两项排除。15.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元代行省拥有处理地方政治、经济、军事等事务的权力,但行省官吏的选用由中央机关负责,军队的调用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权力,A项正确。B、C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元代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不是君主专制,D项排除。16.【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第(1)问,依据材料“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可得出战国时期在边地出现郡县制;依据材料“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可得出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依据材料“到东汉时……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可得出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再结合所学可得出周朝实行分封制和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可得出地方出现分权倾向;依据材料“数县并置”“十羊九牧”等可知机构设置混乱。第二小问依据材料“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合并了一些州县”可得出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合并州县。第(3)问,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从中央集权的加强、巩固国家统一、行政效率提高以及古代行政区划模式确立等方面分析回答。【答案】 (1)演变:周朝实行分封制;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5分)(2)原因:地方出现分权倾向;机构设置混乱(郡县过多)。(2分)措施: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合并州县。(2分)(3)积极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管理层次);确立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4分)17.A 结合题中关键信息“奏章冗长”“精简奏章字数,并规定统一格式”等可知,明太祖此举的目的在于提高行政效率,A项正确。废除丞相体现的是加强君主专制,但材料强调的是提高行政效率,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中朱元璋只是下诏精简奏章字数并统一格式,与完善中枢体系无关,C项错误,排除;明朝强化思想控制主要通过科举制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等实现,D项错误,排除。18.D 根据材料可知,内阁起初没有完全按皇帝的旨意拟票,最终按皇帝的意志拟票,说明内阁虽掌握票拟权但最终要听命于皇帝,故D项正确。材料中内阁起初没有按皇帝要求拟票,说明内阁拥有一定的参决政事权,故A项排除。早在万历皇帝之前内阁大学士便可参与军国大事决策,故B项排除。“批红”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C项排除。19.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初,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之上。雍正时期,军机处进一步取代了内阁在政治上的地位,故C项错误,D项正确。“以武立国”并不能直接导致内阁权力下降,故A项错误;明代行政权也由六部分掌,因此权分六部并不能解释清代内阁实权较明代减弱的现象,故B项错误。20.B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虽然在实际的运行中充当了中枢机构,但是其“没有正式的首长,军机大臣间也没有隶属关系”,这有助于避免在军机处内部形成势力中心,从而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故选B项;材料信息与政府行政效率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的做法并不能扩大中央政府的职能,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A 本题从西周初期的分封切入,考查分封制在推动文化交流与认同方面的作用。根据材料中“河南”“山东”“北京”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使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有了共同的文化底蕴,这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故A项正确;西周不存在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具有很大的独立性,王室对地方实行的是间接控制而非直接控制,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2.C 本题考查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将材料中的“邦”转换为“国”,在此基础上将“我邦”“我家”转换为与之对应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再结合题中关键信息“保其家邦”“勤劳于王家”等推理出,其体现了“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C项正确。题中含有宗法观念的信息,但没有体现“根深蒂固”,A项错误,排除;材料侧重强调“家国同构”而不是对世卿世禄制度的沿用,B项错误,排除;西周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建立,D项错误,排除。3.C 材料中的丧服制度体现了鲜明的嫡庶区分,这是宗法观念的体现,因此C项正确。4.B 由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配享”太庙对王公大臣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荣誉,突出了其特殊地位,这种荣誉是皇帝恩赐的,彰显了皇权权威,故选B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排除A项;“宣扬忠义理念”属于客观影响,而非主要目的,排除C项;“配享”太庙是对王公大臣功绩的肯定,并不是为了体现尊卑秩序,排除D项。5.B 材料显示,唐玄宗以后,重要的决策由禁中直接发出,这体现了皇帝对政务的控制力加强,故选B项;“翰林院学士”“中书舍人”等官员不是宦官,A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材料并未涉及“儒生”的相关信息,且“开始”说法错误,C项排除;外命仍按程序经三省发出,排除D项。6.A 根据材料可知,雍正时完善了密折制度,这有利于皇帝掌握各级官员的真实情况,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管,A项正确;厂卫制度属于特务机构,“继承”说法错误,B项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说法绝对,排除。7.B 根据材料信息“交趾郡(辖境主要在今越南北部地区)爆发征侧、征贰姐妹之乱”可知,东汉的中央集权受到挑战,马援平叛后“为郡县”“治城郭”,废止“骆将主民”政策,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选B项;材料不涉及华夏民族一体观念,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越族与汉族分治,马援反而在越族地区“为郡县”“治城郭”,推行汉族地区实行的郡县制,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马援采取措施加强对交趾郡的管理,不涉及变革风俗习惯,排除D项。8.B 本题考查明朝地方行政权力的调整。根据材料可知,嘉靖时中央规定地方官可按照级别决定是否赴京考满,府以下的地方官员具有考核权,府以上的地方官员需要赴京考满,这体现了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权力的调整,B项正确。材料侧重强调的是中央集权而不是专制皇权,A项排除。官僚政治体制在明之前已经成熟,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官员腐败的相关信息,D项排除。9.【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有关内容。第(1)问,注意设问限定词“评述”,即作答时既应涉及唐、宋、元在地方设立节度使、重用文臣和设立行省等举措,又应对这些举措是否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行理性而客观的分析。第(2)问,需要立足第一问的答案,进一步探讨中央与地方力量变化的结果和影响,并从整个中国古代史发展的角度进行宏观的概括和总结。【答案】 (1)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4分)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4分)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4分)(2)规律: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4分)发展趋势: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4分)10.A 依据材料可知,九品官人法初设时,中央委任的中正官有权决定地方推荐的人才能否做官,这有利于中央对选官权的掌控,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项排除;“保证了”说法绝对,C项排除;材料不涉及门阀士族的相关信息,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11.A 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在科举制之外,仍存在高官权贵子弟凭借门荫入仕的现象,这说明当时选官制度仍有很大的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故选A项。唐代科举考试成为取士的重要途径,而不是补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重视社会道德修养,排除C项;当时出身仍是选官的重要标准,但并非“唯一标准”,排除D项。12.B 给舍掌管封驳,台谏职在规谏廷辩,这有利于减少决策过程中的失误,提升君主决策的质量,故选B项;材料强调给舍与台谏的职能,不涉及一般臣民议政问题,排除A项;“分权制衡的体制”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下,皇权至高无上,排除D项。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含解析,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含解析,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西专用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