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衰导学案
展开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课标要求】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知识要点】
【习题精练】
一.选择题
1.西汉灭亡的时间是 ( )
A.公元前202年 B.公元前9年 C.公元9年 D.公元25年
2.两汉时期,外戚专权现象严重,灭亡了西汉王朝的是 ( )
A.外戚王莽 B.外戚梁冀 C.宦官侯景 D.外戚卫青
3.东汉的建立者是 ( )
A.光武帝 B.刘邦 C.汉文帝 D.王莽
4.汉唐时期,出现了许多盛世景象,出现在东汉时期的是 (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5.“光武中兴”时期的汉朝皇帝是 ( )
A.刘彻 B.刘秀 C.刘启 D.刘备
6.东汉中期以后,政治黑暗最突出的表现是 ( )
A.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强 B.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
C.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 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7.东汉末年农民起义的原因有 ( )
①朝政腐败 ②贫民流离失所 ③自然灾害频发 ④群雄割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我国古代出现过许多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治世局面,“光武中兴”出现在 ( )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9.光武帝采取的政策中不包括 ( )
A.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B.将田租改为“三十税一”
C.机构改革,多设郡县 D.整顿吏治,提倡节俭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36年,有诏曰:“陇、蜀民被略为奴婢、自讼者,及狱官未报,一切免为庶民。”第二年,又有诏曰:“益州民自八年以来,被略为奴婢者,皆一切免为庶民。”
请回答:
(1)此诏是谁发出的?主要针对哪些地区?
(2)它体现了皇帝的什么思想?
【延伸阅读】
汉光武帝
汉光武帝(前6-公元57),即刘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西汉皇族。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汉,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实行托古改制。由于“法禁烦苛,不得举手”(《汉书·王莽传下》),“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汉书·食货志下》),激起绿林、赤眉的大规模起义。刘秀和兄刘縯乘机起兵,加入绿林起义军。公元23年(更始元年)到河北独立发展势力,以恢复汉家制度相号召,在部分官僚地主的支持下,镇压和收编铜马等几支起义军,力量不断壮大。公元25年称帝,是为光武帝(公元25-57年在位)。后镇压赤眉起义军,削平各地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在位期间,先后九次下诏释放奴婢或禁止残害奴婢,减轻赋税,兴修水利,整顿吏治,裁并了四百多个县,并在中央加重尚书的职权,在地方废除掌执军权的都尉,以加强中央的集权。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显著好转,全国在籍的户口从东汉初年的一千多万人增至两千一百多万人,史称其统治时期为“光武中兴”。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C 2.A 3.A 4.B 5.B 6.D 7.A 8.D 9.C
二. 非选择题10. (1)针对的是甘肃和四川地区; (2)儒家仁爱的思想,民权思想。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衰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衰导学案及答案,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知识链接,基础感知,合作探究,课堂检测,总结归纳,课下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衰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衰学案及答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园地,硕果累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衰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衰导学案,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