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单元集训卷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集训第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集训第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太平寰宇记》卷85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整洁完整。
第Ⅰ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1.(2020·荆门高三一模)先秦时期的铜矿等矿藏被发现和确认以后,就被视为王室拥有的财产,不容他人染指。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因素是( )
A.王室奢靡生活的需要
B.土地制度的制约
C.诸侯割据纷争的乱局
D.法律规定的严苛
2.(2020·青岛市高三三模)汉武帝建元元年下诏废文、景两帝时的“四铢半两”,改行“三铢钱”,并收回封国的铸币权,严禁民间私铸。这一做法( )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B.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C.利于稳定社会经济秩序
D.实践“无为而治”理念
3.(2020·大连高三期末)中唐以后,“总计天下方镇凡四十八道,其河东、镇冀、魏博、范阳、淄青等十五道,不申户口。”迫使政府“以江淮为国命”“每岁赋人倚办止于江南八道”。这表明( )
A.北方长期战乱不断 B.北民南迁进程加快
C.南方经济地位提高 D.赋税制度发生变化
4.(2020·滕州市第一中学新校高三二模)下表所示为南宋前期绍兴府部分地区每年征购盐额情况
由此可推知,当时( )
A.煮盐业技术高超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商品经济占主导
D.特色的手工业市镇兴起
5.(2020·长沙高三月考)中国早在汉代就出现过先进的农业技术发明,如代田法、楼车等,但这些技术发明往往得不到普及和推广。明清江南地区落后的铁搭取代了先进的江东犁,铁搭的工作效率大大低于牛犁。这反映了( )
A.古代中国农业科技的实用性不强
B.小农经济对科技发展有阻碍作用
C.封建王朝不注重推广先进技术
D.农民的思想意识需要与时俱进
6.唐代以前,耕犁需要两头牛才能牵引,对于长江下游地区的水田来说难于使用。唐代以来,耕牛和牛耕具逐渐被长江下游地区的农民所接受。该变化受益于唐代( )
A.耦犁普及到长江流域 B.筒车用于农业灌溉
C.耕犁技术进一步发展 D.铁犁牛耕开始出现
7.《太平寰宇记》卷85载:唐代剑南东道陵井在万岁通天二年,官府把卤水出售给老百姓,让他们去煮盐,出售卤水所得收入归官府,百姓一日一夜可得钱45文,“百姓贪利失业”,后来官府“停卖水,依旧税盐”。材料表明唐代( )
A.制盐业规模日益发展壮大
B.曾对当地煮盐实行官营政策
C.制盐业促进农耕经济发展
D.制盐业带动了工商业发展繁荣
8.(2020·湖南湘西模拟)唐中后期,官府在雇佣工匠比较普遍的情况下,仍规定“巧手供内”者不在“纳资”的范围之内。这一规定意在( )
A.抑制商业经济的发展 B.垄断手工业生产市场
C.保证官府作坊的优势 D.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9.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湖南、湖北一带,“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大商则聚小家之所有,小舟亦附大舰同营,辗转贩粜,以规厚利。父子相袭,习以为俗”。此材料表明当时两湖地区( )
A.稻米的商品化明显 B.商人垄断粮食贸易
C.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10.(2020·潍坊高三三模)下表是历朝治水活动年平均值统计表,据此可推知从周秦至清代( )
A.水利是历朝历代国民经济命脉
B.农业生产发展受制于治水活动的开展
C.国家分裂期治水活动比较活跃
D.国家稳定、国力强盛是治水活动的保障
11.(2020·临沂市高三模拟)朱熹《家礼》中规定族田“不得典卖”的原则为后世宗族所恪守,但明清时期迅速增加的族田成为田地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族田频繁买卖的原因是( )
A.宗族组织的瓦解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等级观念的减弱 D.理学思想的式微
12.(2020·湖北黄冈高三模拟)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13.明末嘉定人张鸿磐在写给朝廷的奏疏《请照旧永折疏》中,希望政府在征收赋税时不必征收实物(粮食),可以征收折色(货币)。他申述的理由是:嘉定“地不产米,水不通漕”,“仅种木棉一色,以棉织布,以布易银,以银籴米,以米充兑。”以上信息表明明末嘉定地区( )
A.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发展
B.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C.形成向市场谋利的风气
D.不适合水稻的种植
14.(2020·栖霞市第一中学高三一模)明初制定的《大明律》对良贱通婚者的处罚规定十分严厉,然而至明代中后期,朝廷的训令已成一纸空文,婚姻不问门第只论钱财的现象日益普遍。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经济发展改变社会习俗
B.君主专制统治日益弱化
C.传统伦理道德彻底瓦解
D.重农抑商政策难以为继
15.1685年,康熙帝颁布《展海令》,允许人民出海经商。同时,清政府分别设粤、闽、浙、江海关,对外贸易兴盛。许多官员把自己的资金委托信誉好的商人代理,以图稳健增值。这反映了( )
A.康熙帝全面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B.官商勾结导致政府的腐败现象严重
C.清朝部分政府机构开始近代化
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16.(2020·宁阳县第四中学高三期末)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至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 )
A.适应了经济格局的变化
B.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
D.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第17题13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计52分)
17.(2020·怀化高三月考)(13分)中国古代消费观念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家训谱籍中,有关节俭的内容引人注目。古人认为这不仅是节约一些钱物,而且是关系到个人、家庭,乃至整个国家的问题。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曹魏大司农桓范在《政要论·节欲》中云:“修身治国之要,莫大于节欲。”曾国藩则提出:“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
材料二 明清时期,历史上传统的消费观受到质疑,新的消费思想应运而生。这集中体现在明代陆楫的思想上,他在其《蒹葭堂杂著摘抄·禁奢辨》中指出:“自一人言之,一人俭则一人或可免于贫;自一家言之,一家俭则一家或可免于贫。致于统论天下之势则不然”“彼以梁肉奢,则耕者庖者分其利;彼以纨绮奢,则鬻者织者分其利”。
——摘编自吕晓萌《中国古代鼓励消费的经济
思想辨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消费观念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消费观念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历史影响。(7分)
18.(2020·山东师范大学附中高三二模)(15分)“德州运河经济”主要是指明清时期德州和德州正、左两卫范围内,因运河的开通、漕运的兴起和漕政的推行而引发的与运河有关的经济行为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南巡图局部》康熙南巡期间沿运河往返,必经德州,并在德州建有行宫,多次停留驻畔。
材料二 明清两代德州考取举人和进士的数量较其他州县多,如清代,德州共考取举人3 030人,进士64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经运河往来南北间,多次在德州常住并讲学。德州也产生了诸如田雯、程先贞、卢见曾等著名诗人。
——摘编自陈宝华《明清时期德州运河经济兴衰研究》
(1)分别指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说明其与“德州运河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9分)
(2)若要进一步探究“德州运河经济”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哪一方面的材料并说明理由。(6分)
19.(12分)市镇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辽西夏对峙时期,北宋的东京开封府是最大的商业中心,此外还有一些地区性商业都会。这些大商业城市已完全突破坊和市的限制,商业活动也更为自由。在县城下面, 有许多镇市,城镇郊外的农村还有草市定期集市贸易。在南宋统治区内,商业以杭州为中心, 在长江流域及江南广大地区继续发展。
材料二 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 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性质市镇的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
(1)据材料一,概括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3分)
(2)据材料二,概括江南市镇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市镇兴起的原因。(5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对中国社会转型产生的影响。(4分)
20.(2020·河北张家口高三二模)(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所谓“富民”阶层,是中唐以来特别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南宋叶适指出:“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宋代以来,国家不断推行改革,但一般来说,均平赋役和整顿吏治始终是国家改革的两个重点。而这两点又均与“富民”阶层紧密相关。“宋王朝对农民的统治是通过户等制实现的”,而乡村组织一级头目基本都由户等靠前的富民群体来担任。——摘编自林文勋、杨瑞璟《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以来崛起的“富民”阶层的作用,并简单谈谈你对这一作用的看法。(12分)
答案精析
s1.B [根据所学知识,先秦时期实行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所以先秦时期的铜矿等矿藏被发现和确认以后,就被视为王室拥有的财产,不容他人染指,故B项正确。]
2.C [根据材料“收回封国的铸币权,严禁民间私铸”可知,铸币权收归中央政府,有利于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这有利于稳定社会经济秩序,C项正确。]
3.C [中唐以后北方“不申户口”,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靠江南地区,说明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地位提升,选项C正确;材料未反映当时北方战乱,排除A;选项B与题干无关,排除;材料未反映出赋税制度的变化,而且赋税制度的变化是全国性的,不存在南北之分,排除D。]
4.D [绍兴下辖县征收盐额数量较大,可见这些地方盐业发达,表明特色的手工业市镇兴起,选项D正确;材料未体现煮盐业技术水平,排除A;盐业属于手工业,与农产品无关,排除B;古代农业占据主导,排除C。]
5.B [根据材料“但这些技术发明往往得不到普及和推广。明清江南地区落后的铁搭取代了先进的江东犁,铁搭的工作效率大大低于牛犁”可以看出,由于小农经济对技术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因此不利于先进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故B项正确。]
6.C [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不方便使用两头牛牵引的耕犁,结合所学可知,唐代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民之所以接受耕牛和牛耕具主要是因为耕犁技术取得了进步,能够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故选C;耦犁是汉代出现的两头牛牵引的耕作技术,与题意不符,排除A;筒车属于灌溉工具,排除B;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
7.B [根据材料“官府把卤水出售给老百姓”“后来官府‘停卖水,依旧税盐’”可知,当时剑南东道政府利用民间力量发展官营手工业,后因“百姓贪利失业”取消,体现了当地政府对官营手工业的管理措施转变的现象,故选B项;“规模壮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由材料“百姓贪利失业”可知,百姓因煮盐放弃农业生产,排除C项;“工商业的繁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8.C [通过题干可知,在唐朝中后期,雇佣制现象比较普遍,但是仍然规定官营手工业者不能用交纳钱财的方式来免除徭役,以保证官营手工业内的技术人手,即首先要保证官府作坊的优势地位,故选C项。]
9.A [通过题干中“余米尽以贸易”“(大商、大舰)辗转贩粜,以规厚利”可知,在南宋时期的两湖地区,稻米的商品化现象非常明显,故选A项;题干中没有提及商人的垄断现象,排除B项;题干中仅提及了稻米商品化这一现象,不能扩大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排除C项;题干中没有提及政府对商业的抑制,排除D项。]
10.D [由材料数据可知,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治水活动年平均值”比较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朝代大多是比较强盛和稳定的王朝,由此可知,国家稳定、国力强盛是治水活动的保障,故D正确;农业是历朝历代国民经济命脉,故排除A;材料中没有农业生产的信息,故B错误;C项说法与材料信息相反,故错误。]
11.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族田买卖频繁起来,B选项正确;宗族组织的瓦解与族田买卖同样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A选项错误;等级观念减弱与族田买卖无关,C选项错误;理学思想在明清时期式微,不是田产频繁买卖的原因,D选项错误。]
12.B [由材料“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可知,明政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故A项错误,B项正确。国家的对外贸易权在中央而不在巡抚,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
13.C [从材料可以看出张鸿磐主张通过“以棉织布,以布易银,以银籴米,以米充兑”的方式赢利,并以此缴纳赋税,这反映出明末嘉定地区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转变,人们想通过商品交易谋取利益,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雇佣关系,不能得出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长途贩运,排除B项;“地不产米”并非不适合水稻种植,而是发展其他种植业,排除D项。]
14.A [据材料内容可知,明朝初年严格规定良贱不能通婚,到了明代中后期普遍变为不问门第只论钱财,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倾向于经济利益,从而改变了社会习俗,故选A。]
15.D [A项“全面放弃”说法错误,当时只是有限度地开放“海禁”;材料反映不出政府的腐败现象严重,故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政府允许进行对外贸易,与近代化无关,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有限度地开放通商,导致一些官员把资金用来投资增值,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的巨大变化,故D项符合题意。]
16.A [据所学可知,唐朝以前,经济中心基本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政治中心在西北,所以漕运基本是东西方向;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而元、明、清三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漕运方向为南北方向,这种变化说明了经济格局的变化影响了漕运方向的改变,故A正确。]
17.(1)特点:反对奢侈,崇尚节俭;将消费与个人修养和家国命运相结合。
原因:小农经济占主导,整体生产力水平不高(或中下层民众相对贫困);儒家传统观念的影响。
(2)变化:崇奢黜俭,鼓励消费。
影响: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思想观念;顺应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需要;但未成为当时的主流消费思想,对社会经济影响不大。
18.(1)现象:德州地理位置和政治地位重要;德州文化氛围浓厚,人才辈出。
联系:德州地处漕运要道,在明清政府的支持下,德州运河经济不断走向繁荣,从而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例一:补充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方面的相关材料。
理由:明清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可以为运河经济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原料和产品(或可以使历史解释更加全面)。
例二:补充明清时期社会环境方面的相关材料。
理由:社会环境稳定状况会影响运河经济的发展。
19.(1)表现:出现许多地区性商业都会;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商业中心南移。
(2)特点:大多形成于明朝中后期:市镇居民从业结构变化;出现雇佣劳动;专业性市镇发展为新兴城市。
原因:政治环境相对比较稳定;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3)影响:冲击着自然经济;新的生产关系萌芽(雇佣关系)出现;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传统重农抑商思想受到冲击。
20.作用:为国家稳定和发展提供物质条件;成为国家控制乡村的重要依靠力量;推动了国家改革,有利于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看法:富民阶层的崛起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国家的治理,崛起的富民阶层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地区
会稽县
曹娥
会稽县
三界
余姚县
石堰
山阴县
钱清
盐额(石)
16 586
29 323
64 376
66 352
朝代
年均工程数
朝代
年均工程数
朝代
年均工程数
周、秦
0.0 175
隋
0.932
金
0.166
汉
0.131
唐
0.88
元
3.50
三国
0.545
五代
0.245
明
8.2
晋
0.110
宋
3.48
清
12.0
南北朝
0.118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检测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通史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双测卷——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A卷 Word版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评估检测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人民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