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人教部编版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部编版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进入新课,作者简介,聆听朗读,完成任务,古诗学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二年级(上)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四单元8.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
教学目标
结合图片和视频学习、理解并背诵古诗,带领学生欣赏祖国山河,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古诗本身距离学生生活的年代久远,一些字词不容易理解,学生本身语言能力较弱,再加上学生难以理解的修辞手法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难点分析
学生基础词语积累不足,理解能力有限,再加上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较弱,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学习古诗更加困难。
教学方法
通过图片和视频直观看到诗句所描写的景物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
通过讲、看、练结合,逐句从词解析,用简单的语言表述诗文内容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图片导入:
1.展示四幅祖国山川、云雾、瀑布图,用美景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引导学生观察所见图景。
2.设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从“景物”和“直观感觉和心情”去回答。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进入新课
3.以“瀑布”为引揭示题目《望庐山瀑布》。
二、作者简介
4.引导学生从作者个人、作品、诗句特点三方面了解诗人李白,将学生必须掌握内容用红色标注并提示这是重点内容,同时回顾一年级学过的李白的古诗名称,达到温故的目的。
三、聆听朗读,完成任务
5.听朗读,分别设置两项任务,第一,圈画回顾我会认和我会写的生字;第二,重点听朗读标注断句处并判断本诗共有几句话。
6.分别出示学生任务1和任务2答案。边听边在脑海中回顾圈画生字的读音和书写,根据朗读画出断句并判断本诗有几句话,出示答案让学生核对,让学生通过听读学会断句。
四、古诗学习
7.看一段视频:听古诗释义想一想作者描写的是什么,为何选择描写“庐山的瀑布”,而不是别的景物。
8.逐句分析诗句:
(1)诗题:“望庐山瀑布”
字词解析:结合图片逐字逐词分析“望、庐山、瀑布”。
扩充知识:“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是旅游和避暑的好地方。
(2)第一句的前半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结合图片理解“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这句中最生动的一个字“生”,“生”让瀑布有了灵性,活起来。
第一句的后半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结合图片理解“遥看、挂前川”的意思。
引导学生找出本句中的生动且形象的动词“挂”,解释这个字为什么能化动为静。
第二句的前半句:“飞流直下三千尺”
结合图片和讲解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意思。
联系一年级学过的《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这句诗,理解“三千尺”和千尺是虚指数词,运用的是“夸张”的修辞,即夸大描写某一事物的形态特征。
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诗中体现的“瀑布喷涌而出的急切和磅礴之势”。
第二句的后半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结合图片理解“疑、银河、九天”的意思。
回顾《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好像)是地上霜。”和《古朗月行》中“又疑(怀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两句中的“疑”这个“一字多义”的知识点。
引导学生联系上半句,理解下半句诗人如何升华情感的,总结本句用到的是“比喻”的修辞,即将一事物比作另一相似特征的事物。
因恰到好处的“夸张、比喻”将庐山瀑布的美刻画到了极致,留下了千古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全文回顾:
带领学生试着跟老师一起读一读全诗综合性翻译,回顾本诗意境,思考:“这首诗中作者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又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该问题即可以达到总结要点的作用,又可以增强学生自信心),最后出示答案,及时鼓励。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练一练:
填空题:本诗的作者、朝代、修辞手法、表达的情感、名句、“疑”和“三千尺”的用法。
小结
10.古诗结构图:
同学们,本节课已经到到了尾声,希望同学们根据“这首古诗中唐代诗人李白用他浪漫主义的风格和“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从“遥看”的直观感受描写到“联想”虚指三千尺的高度以及银河从天而降的高度升华自己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的结构,带着炽热的情感背诵并巩固这首古诗。
11.作业布置:抄写“照、炉、烟、挂、川”五个生字并组词;有感情的将古诗背诵给父母听。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2021学年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共3页。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诗歌欣赏,译文及注释,诗文赏析,学习感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二年级上册望庐山瀑布教案设计,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