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人教版
展开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人教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情景默写,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1074年)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年)十一月离任。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
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取材于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
材料二: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
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
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在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
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
材料三:
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
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秦岭隔开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长,黄河以南则以旱作粗放种植为主,到了长江两岸,水稻的精耕细作蔚然成风,不同区域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地域的不同,就有山川形制的不同,就可能产生出不同的族群……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国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从而大有别于世界的其它文明古国。
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而起作用。越是后来,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与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法的由来。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
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但在今天,不论怎么强调地域性对于文学的意义都不为过。一方面,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另一方面,若是发掘文学中带有的普遍性意义,人们也一定需要借助地域特征去作表达和阐释。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这既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更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
(取材于何志云《谈文学的地域性:地域文化决定族群的精神和品格》)
(1)下列各项中画线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绮罗:qǐB.脍炙人口:kuài
C.河朔:suòD.脂粉气:zhī
(2)下列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当地儒学兴盛,传统深沉厚重。
B.密州一带百姓以强悍勇武闻名。
C.当地很多人都很看重围猎活动。
D.词风豪放能寄托人的政治怀抱。
(3)下列与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的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宋词最初以“婉约”为正宗,此派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
C.《边城》中的小城叫茶峒,小说中的人物有翠翠、天保和傩送。
D.作家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有《边城》《长河》《四世同堂》等。
(4)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从文对湘西的少数民族同胞抱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注。
B.沈从文认为,湘西的古朴原始才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C.沈从文对湘西的热爱,使他热衷于表现湘西地域文化。
D.湘西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于它的顽强、质朴和积极。
(5)为表现湘西地域文化,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加以概括。答出两点即可。
(6)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经》和《楚辞》的最大差异在于南北方文化不同。
B.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C.地域文化决定了文学作品的风格以及作者的精神品格。
D.在今天,文学抗拒同质化要靠强调自身地域性来实现。
(7)根据上述三个材料,简要说明“地域文化”这一概念中所包括的要素。
(8)材料三结尾处说:“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你在哪位作家的作品中关注到了其中的“地域性”?请结合具体的作家作品谈谈你的认识。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壮士心
臧克家
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
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
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
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
突然睁大眼睛,战鼓在催他,
(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
跨出门来,星斗恰似当年,
铁衣上响着塞北的朔风。
前面分明是万马奔腾,
他举起剑来嘶喊了一声,
从此不见壮士归来,
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
【注】这首诗作于1934年1月11日,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社会正处于日军践踏华北,窥视中原的危急关头。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一位壮士寄寓于江边的一个寺庵,从淹留中奋起,决然上马杀敌的故事,壮士就是爱国志士的缩影。
B.“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主要突出壮士的孤独;“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说尽岁月的蹉跎和英雄迟暮的感慨。
C.“星斗恰似当年”一句,涵盖了很大的时间跨度,包容了丰富的故事,可以想见壮士当年的英勇无畏与艰辛。
D.壮士从梦境中冲向战场,义无反顾,执着地为理想信念而战,充满了英雄壮气,也暗喻了诗人的渴盼之情。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既交代地点又说明时间。“和”在这里是动词,简洁如画的一句诗渲染了一种寂寥的氛围。
B.“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梦能开花,诗人想象奇特瑰丽,慧心独具,一点不落俗套,字里行间,沸腾着诗情。
C.第三节,壮士举剑呐喊,在万马奔腾中前进。这一句留有很大空间,可能是想象中的战斗,也可能是真实的战斗。
D.这首诗弥漫着一种沉郁的色调和凄凉的氛围,并在这种色调氛围中描述了一个悲伤哀婉的故事,收到了特殊的艺术效果。
(3)诗歌的第一节使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出两组。
(4)诗歌末句“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非常巧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举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改动)
(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举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B.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举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C.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举/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D.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举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刺史,汉初,文帝因为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称为“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B.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条小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人因以“三径”代隐士住处。“三径之资”指隐居的资本。
C.督邮,汉代各郡的重要属吏。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政令兼司法等。
D.原文“元嘉四年”中的“元嘉”是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当时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兮辞》。
B.陶渊明仕途短暂。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渊明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渊明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抚弄无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②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金暖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
[注]谢玄晖,即谢朓,南朝著名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话中有“话”,其深层含意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作者笔触所及,广阔而悠远,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2)从炼字角度来说,三、四句中哪两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四、情景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词人旧地重游,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过渡到对往昔不平凡生活的回忆。
(2)《短歌行》中,诗人把贤者比喻为高空的明月并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渴望贤才来归心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鸟和鱼来 表达自己对园田和自由的向往。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济南与青岛是多么不相同的地方呢!一个设若比作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一个便应当是摩登的少女。可是这两处不无相似之点。拿夏冬气候说吧,济南的夏天可以热死人,而青岛是有名的避暑所在;冬天,济南也比青岛冷。但是, 甲 。济南到春天多风,青岛也是这样;济南的秋天是长而晴美,青岛亦然。
对于秋天,我不知应爱哪里的:济南的秋是在山上,青岛的是海边。济南是抱在小山里的;到了秋天,小山上的草色在黄绿之间,松是绿的,别的树叶差不多都是红与黄的。就是那没树木的山上,也增多了颜色——日影、草色,能配合出种种的条纹,种种的影色。配上那光暖的蓝空,我觉到一种舒适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的躺着,躺到永远。青岛的山虽然怪秀美——不能与海相抗,秋海的波还是春样的绿,可是被清凉的蓝空给开拓出老远,平日看不见的小岛清楚的点在帆外。这远到天边的绿水使我不愿思想而不得不思想;一种无目的的思虑,要思虑而心中反倒空虚了些。 乙 ,青岛的秋引起我甜美的悲哀。我不知应当爱哪个。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排比、比喻、夸张B.对比、排比、对偶
C.对比、比喻、比拟D.对偶、夸张、比拟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为“济南和青岛都是到春天多风,济南和青岛的秋天都是长而晴美的”,从语义上看基本相同,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的甲、乙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甲: 乙:
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提取主要内容,不要超过30个字。
我们有远大的、崇高的理想,这自然是很好的,可是,任何远大的理想,假如没有许多切实的、细小的工作来充实它,那么,它就只能是一个空洞的理想。巍峨的宫殿,是由无数小石块建起来的。一切科学的伟大发现,都不知要经过多少烦琐的工作。要完成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大业,更是非有无数的人来做无数细小的事情不可的。
下面这首诗曾获某杂志主办的征文大赛一等奖,请品读该诗,说明获奖理由。
要求:不少于3点理由,100字左右。
你还在我身旁
戴 畅
瀑布的水逆流而上
蒲公英的种子从远处飘回,聚成伞的模样!
太阳从西方升起,落向东方!
子弹退回枪膛
运动员回到起跑线上
我交回录取通知书,忘了十年寒窗!
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
你把我的卷子签好名字
关掉电视,帮我把书包背上。
你还在我身旁!
六、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诗人席慕蓉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法国作家雨果说:“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俄国作家果戈里说:“青春之所以幸福,就因为它有前途。”
青春的颜色是丰富的,青春的滋味是多样的。请写一篇记叙文,表达你对青春的感受或理解。
要求:①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②不出现真实的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③书写整洁,卷面分5分。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湖北省武汉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1.
【答案】
C
D
D
B
(5)①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并着重于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生命力、优秀品格和民族精神。②在散文中以独特、全面、深入的视角,描述了湘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当地人的生存状态和古朴民风。③在小说中重视描写故事的地域背景,着重表现湘西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其中的精神内核。
D
(7)“地域文化”这一概念的要素包括:①当地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等;②当地的人文环境,包括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③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滋养出的当地民众的精神和品格。
(8)示例: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作品,这些作品以作者的故乡——山东高密为故事背景,这是一个土地广袤、饱经苦难的地方,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长满了红高粱,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过着贫苦艰难的日子,却又充满了原始的热情和生命力。因此才能在日寇的侵略凌辱下演绎出最令人热血沸腾的故事。莫言在他的作品中将高密的地域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成为他红高粱系列作品的最大特色。
【考点】
概括内容,归纳要点
理解概念、句子含意
识记字音
筛选并整合信息
探究
新闻阅读
文学常识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C项,“朔”应读作“shuò”。
(2)D项,“词风豪放能寄托人的政治怀抱”与题干所说的“密州地域文化特点”无关。
(3)D项,《四世同堂》是老舍的作品。
(4)B项,“湘西的古朴原始才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错误,这里是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
(5)从文本“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等句子可以具体把握。
(6)A项,“最大差异在于南北方文化不同”错误,原文说的是“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这里强调的是《诗经》和《楚辞》在南北方文化上有区别,但原文并没有说是“最大差异”。
B项,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起作用,但原文并没有说是最关键的作用。
C项,“决定”于文无据。
故选D。
(7)“地域文化”所包含的要素可以从“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等句子可以具体把握。
(8)这里所说的内容是“地域性”展示出的是自然原始的古朴状态,强调的是民风的习性,我们可以列举著名作家莫言的作品分析,其“红高粱家族”系列,展现出的是广袤的山东大地,呈现出的是一种苦难的文化,古朴的人们在贫困大地上呈现出最真实的人生状态,这些作品将古老的高密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其作品的精髓,也可以列举其他作品,言之成理可。
2.
【答案】
B
D
(3)①热烈的梦境与凄凉的江庵;②壮士叱咤风云的当年和孤身独栖的现实。
(4)①用景物作结,寓情于景,意味深长,意蕴深远,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②江潮澎湃,契合了壮士壮烈的胸怀,突出了人物形象;
③隐喻在壮士的感召下,众多抗日勇士前赴后继,视死如归;
④江潮波澜壮阔,有力地烘托了抗战激情,升华了爱国主题。
【考点】
炼句(现代诗歌)
表现手法(现代诗歌)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现代诗歌)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B项,“主要突出壮士的孤独”表述有误,“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表现壮士的身份。
(2)D项,“描述了一个悲伤哀婉的故事”表述有误,诗歌描述了一个悲壮热烈的故事。
(3)分析诗歌第一节:“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与“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将凄凉的江庵与热烈的梦境形成对比;“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与“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将叱咤风云的当年和孤独衰老的现实形成对比。
(4)“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一句是说壮士走了,留下江潮夜夜澎湃。“江潮夜夜澎湃”有比喻和象征意义,象征了抗日勇士前赴后继的壮烈。这是一句景物描写,用在诗歌结尾,烘托了壮士形象,以景结情,升华了爱国主题;给读者留有很大想象空间,是想象中的战斗,也是真实的战斗,意味深长,意蕴深远。
二、文言文阅读
【答案】
B
D
B
(4)①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全部交给酒店,以便来就能喝酒。
②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投。
【考点】
其他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官职
姓名称谓
内容概括与分析
文言翻译
文言断句
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脚疾”是脚上有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和C项;“门生”“二儿”是“举篮舆”共同的主语,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故选B。
(2)D项,“元嘉”是年号。年号是古代皇帝纪年的名号,从汉武帝开始才有的。
(3)B项,错在“亲人去世”,应是“亲人年迈”。
(4)①去:调走。悉:全部,都。
②安:安于。同志:志趣相投。
三、诗歌鉴赏
【答案】
B
“摇”“滴”二字用得极好。此二字化静为动,使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的。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
译文:
在金陵一个静悄悄的夜晚,凉风习习,我独自一人登上高楼,眺望吴越。
白云低垂,水摇空城,白露好像是从秋月上垂滴的水珠。
我在月下沉吟,久久不归,思念古人,而古人能与吾心自相接者,亦已稀也。
惟有能写出“澄江静如练“这样清丽之诗的谢玄晖,方令人长忆不已。
赏析:
金陵城西楼即“孙楚楼”,因西晋诗人孙楚曾来此登高吟咏而得名。楼在金陵城西北覆舟山上(见《舆地志》),蜿蜒的城垣,浩渺的长江,皆陈其足下,为观景的胜地。这首诗,李白写自己夜登城西楼所见所感。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诗人是在静寂的夜间,独自一人登上城西楼的。“凉风发”,暗示季节是秋天,与下文“秋月”相呼应。“吴越”,泛指江、浙一带;远望吴越,点出登楼的目的。从“夜寂”、“独上”、“望吴越”等词语中,隐隐地透露出诗人登楼时孤寂、抑郁、怅惘的心情。诗人正是怀着这种心情来写“望”中之景的。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上句写俯视,下句写仰观。俯视白云和城垣的影子倒映在江面上,微波涌动,恍若白云、城垣在轻轻摇荡;仰观遥空垂落的露珠,在月光映照下,像珍珠般晶莹,仿佛是从月亮中滴出。十四个字,把秋月下临江古城特殊的夜景,描绘得非常逼真传神。两个“白”字,在色彩上分外渲染出月光之皎洁,云天之渺茫,露珠之晶莹,江水之明净。“空”字,在气氛上又令人感到古城之夜特别静寂。“摇”、“滴”两个动词用得尤其神奇。城是不会“摇”的,但“凉风发”,水摇,影摇,给人的幻觉,城也摇荡起来,月亮是不会“滴“露珠的,但“独上高楼“,凝神仰望秋月皎洁如洗,好像露珠是从月亮上滴下似的。“滴”与“摇”,使整个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使本属平常的云、水、城、露、月诸多景物,一齐情态逼露,异趣横生,令人浮想联翩,为之神往。这样的描写,不仅反映出浪漫主义诗人想象的奇特,也充分显示出他对大自然敏锐的感觉和细致的观察力,故能捕捉住客观景物的主要特征,“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诗人伫立月下,沉思默想,久久不归。原来他是在慨叹人世混浊,知音难遇。“相接”,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一个“稀”字,吐露了诗人一生怀才不遇、愤世疾俗的苦闷心情。“古来”、“眼中”,又是诗人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意思是说,不仅是我眼前知音稀少,自古以来有才华、有抱负的人当时也都是如此。知音者“眼中”既然“稀”,诗人很自然地怀念起他所敬慕的历史人物。这里“眼中“二字对最后一联,在结构上又起了“金针暗度”的作用,暗示底下将要写什么。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谢玄晖,即谢朓,南齐著名诗人,曾任过地方官和京官,后被诬陷,下狱死。李白一生对谢朓十分敬慕,这是因为谢朓的诗风清新秀逸,他的孤直、傲岸的性格和不幸遭遇同李白相似,用李白的话说,就叫做“今古一相接”(见《谢公亭》)。谢朓在被排挤出京离开金陵时,曾写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著名诗篇,描写金陵壮美的景色和抒发去国怀乡之愁。“澄江静如练“就是此诗中的一句,他把清澈的江水比喻成洁白的丝绸。李白夜登城西楼和谢朓当年晚登三山,境遇同样不幸,心情同样苦闷(李白写此诗是在他遭权奸谗毁被排挤离开长安之后),就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当年谢朓笔下的江景,想到谢朓写此诗的心情,于是发出会心的赞叹:“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意思是说,谢朓能吟出“澄江静如练”这样的好诗,令我深深地怀念他。这两句,话中有“话”,其“潜台词”是,我与谢朓精神“相接”,他的诗我能理解;今日我写此诗,与谢朓当年心情相同,有谁能“解道”、能“长忆”呢?可见李白“长忆“谢朓,乃是感慨自己身处暗世,缺少知音,孤寂难耐。这正是此诗的命意,在结处含蓄地点出,与开头的“独上”相呼应,令人倍感“月下沉吟”的诗人是多么的寂寞和忧愁。
这首诗,诗人笔触所及,广阔而悠远,天上,地下,眼前,往古,飘然而来,忽然而去,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表面看来,似乎信笔挥洒,未加经营;仔细玩味,则脉络分明,一线贯通。这根“线”,便是“愁情”二字。诗人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如一二、五六句),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如三四、七八句),使这条感情线索时显时隐、一起一伏,像波浪推涌,节奏鲜明,又逐步趋向深化,由此可见诗人构思之精。这首诗中,词语的选用,韵律的变换,在色彩上,在声调上,在韵味上,都协调一致,给人以一种苍茫、悲凉、沉郁的感觉。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得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
【考点】
咏史怀古诗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诗歌的炼字。“炼字”多炼动词和形容词,可以炼数词,也可以炼副词,还可以活用词语。炼字题的答题步骤:①点出手法。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③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④点出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还要关注结构上的作用。
【解答】
B.“'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有误,”相接”是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
根据对颔联的理解,从表现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角度分析哪两个字最能具传神。“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一句中,“摇”“滴”二字将静止的画面变为动的画面,故起着化静为动的作用,把水、城、露、月等景物写的活灵活现,自然最为传神。
四、情景默写
【答案】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携”“峥嵘”“稠”“掇”“羁”“渊”。
五、语言表达
【答案】
C
(2)①原文为短句,表意鲜明集中,读起来音韵铿锵。②原文前后对比,突出两地春秋的相同点。③原文构成对称,和谐
流畅。
(3)①两地的春秋颇有点相同②济南的秋给我安全之感
【考点】
修辞手法的辨析
语境填句
综合读写
选用和变换句式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文本修辞手法的能力。
结合“济南与青岛是多么不相同的地方呢”“拿夏冬气候说吧,济南的夏天可以热死人,而青岛是有名的避暑所在;冬天,济南也
比青岛冷”等分析,运用对比手法。结合”一个设若比作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一个便应当是摩登的少女”分析,运用比喻修辞
。结合“济南是抱在小山里的”分析,运用比拟修辞。
故选C。
(2)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语句意思及分析表达效果的能力。
结合“青岛也是这样”“青岛亦然”分析,原文构成对称,和谐流畅。用“也这样”“亦然”,表意鲜明集中,用词简洁。原句是讲济南和
青岛的春天和秋天分别比较,突出两地春秋的相同点。结合“济南和青岛都是到春天多风”“济南和青岛的秋天都是“分析,改句只
是陈述济南和青岛的春天、秋天的特点,没有比较之意。
)
(3)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侧重对衔接能力的考查。
结合”拿夏冬气候说吧,济南的夏天可以热死人,而青岛是有名的避暑所在;冬天,济南也比青岛冷”“但是““青岛也是这样”“青岛
亦然”分析,前面主要讲济南和青岛夏天和冬天的气候不同,后面用“但是“表转折,此处可以填“两地的春秋颇有点相同”。
结合“济南是抱在小山里的;到了秋天,小山上的草色在黄绿之间,松是绿的,别的树叶差不多都是红与黄的。就是那没树木的
山上,也增多了颜色——日影、草色,能配合出种种的条纹,种种的影色。配上那光暖的蓝空,我觉到一种舒适安全,只想在
山坡上似睡非睡的躺着,躺到永远”分析,仿照后面句子“青岛的秋引起我甜美的悲哀”,此处主要写济南的秋带给我的安全之感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答案】
理想要靠许多细小工作实现,实现四化更需要无数人做无数细小的事情。
【考点】
一句话概括内容
【解析】
本题考查提炼语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提炼语意”就是将内容丰富的长语段或图表,按要求浓缩成语言简洁、意思明了的短语或句子。本题要求压缩语段,注意理清语段内容,提取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注意字数限制。
【解答】
语段的第一句话的重点在后半句,“任何远大的理想,假如没有许多切实的、细小的工作来充实它,那么,它就只能是一个空洞的理想”,压缩概括,即“理想要靠许多细小工作实现”。第二句话进一步阐述,第三句话表明“要完成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大业,更是非有无数的人来做无数细小的事情不可的”,话题是实现四化,要求是需要有无数人做无数细小的事情。将两点组合成句即可,注意字数限制。
【答案】
①用回溯的写法,以各种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来表达内心的渴望;
②精心选择与母子关系相关联的意象,表现真挚亲情;
③再现日常生活细节,亲切感人;
④层层铺垫,结尾点题、单句成节,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⑤诗行错落有致,具有视觉美感。
【考点】
赏析文章语言
现代诗歌阅读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解答此题目,要审清题干要求,注意细节,比如字数限制等。本题要求说明《你还在我身旁》这首诗的获奖理由,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内容方面,可从意象选择(母子相关联的意象)、素材类型(日常生活)入手进行分析,并写出其作用;结构方面,可从手法(回溯)、音律(节奏、押韵、层层铺垫等)、格式美(错落美还是整齐美)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写出其作用。注意要求,至少写3点,100字左右。从手法上分析,诗歌采用回溯的写法,写瀑布逆流而上,飘散的蒲公英种子重新聚集在一起,太阳从西边升起落向东方,等等,将时光倒流,使已经不存在的事物或者不可能出现的事物重新出现,都是为了最后“你还在我身旁”,表现出作者心中希望母亲回到身边的强烈渴望。从意象选取上分析,在描写母亲时,作者选取了生活中的细节,从细小处切入,利用“饭菜”“签名”“背书包”等与母子关系相关联的意象,利用细节描写表现作者与母亲之前浓浓的亲情。从表达效果上分析,作者利用层层铺垫,在结尾处点出对母亲的思念,使情感表达更自然,显得更加亲切。此外,结尾“你还在我身旁”单句成节,具有较强的情感冲击力,单句之间错落有致,增强了作品的视觉美。综上即可得出答案。
六、材料作文
【答案】
【范文】
成长的“青春痘”
都说青春痘是成长的象征,是美丽的开始,是青春走过的痕迹。可对于我来说,没有痘痘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毕竟爱美
是女孩的天性,谁会愿意让青春痘与自己的青春形影不离呢?
说起我脸上的痘痘那可是让我苦不堪言!因为它我每天早上洗脸多了道工序,就是要用洗面奶;因为它同学们给我起了个
外号叫“痘痘女”,有段时间只要谁在我面前提起痘痘两字我就翻脸。因为痘痘的原因,我再也不敢吃上火的东西,什么水煮鱼
,麻辣豆腐,烤羊肉串等等,都与我绝缘,每天都只有硬着头皮与妈妈早早煮好的凉茶为伴。也因为痘痘,我与身边的人相处
时也不敢乱发脾气了,遇事总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要冷静,要面带微笑。
一次午后放学,天空乌云密布,雷电好像将整个天空炸开一样,因为堵车妈妈让我自己回家,没带伞的我被突然下起的大
雨淋湿身体,一路上我的脸比乌云还黑,胸口像团烈火在能能燃烧着。我一路跑回家,任由雨水无情的浇打在我的身上。刚到
家门口,我便怒气冲冲地踢门而入,一口气钻入房间,趴在床上生闷气。突然额头一阵刺痛,我摸了摸,照下镜子:“啊,我长
痘痘了!”这时我耳边仿佛听见一丝声音:“痘痘女,我来了,生气吧,宣泄你的愤怒吧!”我火冒三丈的拿起枕头朝前扔了过去
“糟糕,中计了”!我猛然拍一下额头,叹了一口气。
时间如手中的细沙,在我们的指缝间流逝。一天,妈妈提示我说:“姑娘,你有没有发现自己最近和以前比有什么地方不一
样啊?”是啊,回顾这三个月,我发现因为痘痘,不乱发脾气的我与身边的人相处得更好了,连之前对我有点反感的同学也喜欢
和我一起玩了。因为痘痘我不再吃辛辣的食品,饮食变得科学合理,连之前不断告急的扁桃体也很长一段时间没在找我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现在我能够坦然地面对痘痘,再也不会为我的痘痘而烦恼了,因为我知道痘痘是我成长的象征,是
我外在美与内在美兼修的开始,我一定会让我的青春更加飞扬,让痘痘见证我的成功!
【考点】
材料作文
话题作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表达运用的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给出了三位名人的名言。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找出三位名人语言中的共同点。审读材料不难发现三位名人
的话中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那就是“青春”。席慕容的话重点强调青春的短暂。雨果的话重点强调青春的可贵,不容虚度。果戈
里的话重在强调青春因为有前途和未来而让我们感觉幸福。虽然各有侧重,但仔细思考会发现,三个人的话反映了一个共同的
主题:青春短暂可贵、充满无限可能,我们一定要珍视青春。题目要求写一篇记叙文,而且“青春的颜色是丰富的,青春的滋味
是多样的“这句话给了学生很宽泛的思考空间,所以学生可以从材料中三位名人的话的角度立意,也可以有自己对青春的感受和
理解。
立意:
我的青春我作主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用青春之火,燃未来之光
青春的烦恼
为有青春立壮志,敢叫日月换青天
素材:
1、青春
每朵花都有花季,而人一生的花季正是青春。青春的时光是人一生知识储备的高峰。高中三年,三年青春,我们所有的努力都
会清楚打上了难以磨灭的烙印。也许,你曾在三年中彻夜伏案,寒窗苦读;也许,你曾在三年中暗恋同学,怦然心动;也许
,你曾在三年中找到目标,认清方向.……所有这些,都勾勒了青春的曼妙身姿,也是青春之于我们的重要意义。等到人生暮年之
时,偶然回想,仍会嘴角留笑,回味无穷。三年青春韶华,无怨无悔。
2、迷茫
谁的青春不曾迷茫?面对成绩的屡屡下滑,哭死而无果的我陷入深深的迷茫。难道之前的一切都要付诸东流吗?难道我真的无
力回天吗?不!短暂迷茫后是坚定地头。不,你能行!朋友与家人的鼓励使我坚定了走下去的信心。谁的青春不曾迷茫,但幸
运的是我有他们,一路扶持,砥砺前行。
3、理想
氤氲江南,温婉水乡,我的理想在金陵。初中的时候就曾读苑子文、苑子豪的书《你是我生命中的二分之一》,那时,读不懂
两个男孩子为了进入燕园而将自己通到绝路的勇气。现在我懂了,人生至少要有那么一次为了理想与信仰而拼搏。jk·罗琳名作
《哈利·波特》中,波特为了理想与信仰一次又一次执起魔杖挡在强大的伏地魔面前,不曾后退。于我们而言,也需要这样的勇
气,这样的信念。若无执念,青春何以飞扬?洄从之,道阻且长,仍要坚定不移,用三年拼搏,赴一场金陵之约。
泰戈尔在《生如夏花》中写到:“请我一路走来,一路盛开。”高中三年,我们一路走来,定能照亮夜空,点燃明灯。青春岁月短
,惟愿不相负!
结构层次:
题目中的“青春痘”,一语双关,即是实指,也是指成长的过程中情绪的“青春痘”、心灵的“青春痘”。开篇直接点到青春痘是成长
的象征,开门见山切入主题。接下来写到青春痘让我苦不堪言,以至于我在饮食上、情绪上都小心翼翼。第三段具体写了一次
淋雨回家的经历再一次勾起了我内心的无名烈火,我发火的时候发现青春痘又回来了。第四段写到一段时间之后,我在不知不
觉当中的变化。妈妈的一句话点醒了我,让我发现在控制饮食和控制情绪之后,我的身体和我的人际关系都变得越来越好。结
尾点题,将“青春痘”的实指和象征意味融合在一起,点到“青春痘是我成长的象征,也是我内外美兼修的开始”,能够让我的青春
更加飞扬。结尾既呼应开头,又深化主旨,显得简洁有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北省武汉市六中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高三(上)联考语文试卷人教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年湖北省武汉市高二(上)12月月考语文试卷人教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默写题,综合读写,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