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全程复习方略第三章声的世界课件沪科版
展开这是一份初中物理全程复习方略第三章声的世界课件沪科版,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声音的特性,品质与特色,无规律,穿透能力,B超检查,转换法,科学推理法,越来越小,控制变量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如发声的鼓面上的泡沫跳动,说明鼓面在_____。
2.传播:(1)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_____不能传播声音。我们听到的鼓声是通过_____传播的。(2)声速。①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_____;②常温时,空气中的声速约为____ m/s;③一般情况下,v气体__v液体__v固体。
3.回声:(1)形成: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_____回来形成的。(2)主要应用:测量距障碍物的距离。
2.噪声:(1)定义:_______的、难听刺耳、让人心烦的声音。(2)噪声防治的三个环节。①噪声的_____;②噪声的_____;③噪声的_____。
1.人耳的听觉范围:______________。2.超声:(1)定义:频率______________的声音。(2)特点。①有很强的_________;②有很强的破碎能力。(3)应用:_____、________、杀菌消毒等。
20~20 000 Hz
高于20 000 Hz
3.次声:(1)定义:频率_____20 Hz的声音。(2)特点:很强的破坏力和危害性。(3)来源:火山爆发、_____、海啸、风暴、核爆炸、导弹发射等。
(1)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2)用力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也会发出声音,说明 可以传播声音。(3)两个音叉振动的频率相等,所以它们所发声音的音调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参考答案:(1)振动 (2)空气 (3)相同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并没有立即消失。2.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2)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3.声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在同种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还与温度、压强有关。4.回声与原声:(1)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 s以上,人耳就能够把这两次声音分辨开,即人耳能听到两次声音;(2)如果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小于0.1 s,则人耳不能把原声和回声区分开,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回声起到了加强原声的作用。
【典例1】(2012·大理中考)学业水平测试考场里,开考前监考老师正在强调考试要求。老师的声音是由于声带的 产生的,是通过 传入考生的耳朵的。【思路导引】解决本题,按照下列思路:
【精讲精析】本题考查声音的相关知识。一切声音都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故老师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老师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考生的耳朵的。答案:振动 空气
【失误档案】解答此类问题,容易出现以下失误:(1)误认为“振动停止,声音也立即消失”;(2)声音的传播与光的传播混淆,误认为声音可在真空中传播;(3)混淆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误认为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是340 m/s。
【变式训练】(2013·宜昌中考)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噪声不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D.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与声现象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速、噪声的概念。噪声从物理学的角度说,是由发声体的不规则振动产生的,并不是说物体不振动,所以A错误;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所以B正确;物体振动,人不一定就能够听到声音,因为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听不见,没有传声介质,人耳也听不见,所以C错误;真空不能传声,所以D错误。
1.从振动的角度理解响度、音调、音色:
2.响度与音调: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特性,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3.音调与频率:声音的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物体振动的频率由物体的长短、粗细、厚薄、松紧、大小等因素决定。在相同情况下物体越短、越细、越紧、越轻时,振动得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4.音色:不同物体由于材料、结构及发声方式等不同,发出的声音会有不同的特色,也就是其音色是不同的。根据不同音色,可区分不同的发声体。
【易错警示】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音调、音色一般不变,响度会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典例2】(2012·咸宁中考)我们学过的许多成语包含了声现象。例如,①隔墙有耳、②掩耳盗铃、③低声细语、④悦耳动听、⑤震耳欲聋。这些成语中描述同一声音特征的是( )A.①② B.②⑤C.③④ D.③⑤【思路导引】解答本题根据成语中的一些关键词,如低、细、悦耳、震耳等。
【精讲精析】选D。“隔墙有耳”说明声音可以通过固体进行传播;“掩耳盗铃”是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使自己听不到铃铛产生的声音,体现了声音的传播特点;“低声细语”的“低”指的是响度;“悦耳动听”说明声音音质比较好,指声音的音色;“震耳欲聋”说明声音比较大,指声音的响度大。故选D。
【方法归纳】描述声音特性的方法
【变式训练】(2012·兰州中考)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 “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唯一的。例如,“一名男低音歌手正在放声高唱”,这里的“低”是指 ,“高”是指 。【解析】本题考查音调与响度的区别。不同的歌手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调是不同的,根据音调的高低,一般都把歌手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男低音歌手声音的音调低,听起来感觉低沉、浑厚。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放声高唱”是指该歌手所发出的歌声的声音大、洪亮,即响度大。答案:音调 响度
从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逐步分析
【易错警示】对噪声的理解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休息等的一切声音,都称之为噪声。动听悦耳的声音如果干扰了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它也是噪声。
【典例3】(2013·广安中考)噪声是当代社会的公害之一,为了减少城市噪声污染,很多市区禁止机动车鸣笛,从 处减弱噪声。在考试过程中,假如考场旁边有歌厅正传出摇滚乐队的声音,这 (选填“属于”或“不属于”)噪声。
【思路导引】噪声 影响人们工作、学习、休息的所有声音减小环节 噪声的产生、传播、接收【精讲精析】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从考场旁边的歌厅传出的乐声干扰了考生的考试,对考生来说属于噪声。答案:声源 属于
【方法归纳】辨别减弱噪声途径的方法
【变式训练】下列做法属于在传播途径中控制噪声的是( )A.过楼道时轻手轻脚B.图书馆里不能大声喧哗C.飞机旁的工作人员戴上耳罩D.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解析】选D。本题考查噪声的防治。A、B选项都是为了防止噪声的产生,在声源处减弱噪声。C选项通过戴耳罩减弱噪声,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在高速公路两侧安装的透明板墙相当于隔音板,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选D。
1.实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设计与分析:(1)探究声音的产生。①把小纸片放在播放音乐的扬声器的纸盆上,小纸片会_____。②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发声的音叉会激起水花。分析可知: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产生的。
(2)探究声音的传播。①实验现象:放在玻璃罩中的音乐芯片随着玻璃罩内空气的减少,听到的声音_________。②假设与推理:如果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来,将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音乐芯片发出的音乐声。③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
3.问题探究:(1)为什么要将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为什么要将敲响的音叉靠近悬挂的乒乓球?提示:音叉的振动很微小,不易直接观察,需要通过水、乒乓球等物体的振动来间接反映发声体的振动。(2)用手摸一下正在发声的音叉,音叉会立即停止发声,为什么?提示:用手摸音叉,音叉立即停止振动,所以音叉会立即停止发声。进一步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玻璃罩内的空气不能完全抽出来,我们是怎样得出“真空不能传声”这个结论的,这利用了什么物理方法?提示:随着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少,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所以推论出:当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时,应该听不到铃声,即真空不能传声。这属于理想实验法或科学推理法。
【易错警示】(1)当发声体的振动幅度很小时,我们往往不能直接观察到物体的振动,但不能由此错误认为不振动的物体也会发声。(2)由于玻璃罩内的空气无法全部抽出,所以我们通过实验无法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这一结论。
【典例1】(2011·大庆中考)下列实验或实例,能用来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见到泡沫屑不停地跳动;用手按住鼓面,泡沫屑停止跳动,鼓声消失。说明____________ 。(2)用手机甲拨打放在真空罩内的手机乙,能看到手机乙显示手机甲的号码,却听不到手机乙响铃。说明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由“泡沫屑不停地跳动”可以推断:鼓面不停地振动,说明鼓声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由“泡沫屑停止跳动”可以推知:鼓面也停止振动,说明鼓面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听不到手机乙响铃,说明手机乙的铃声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同时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或振动可以发声)(2)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或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延伸探究】结合典例探究以下问题:(1)实验(1)中,如果没有泡沫屑,往鼓面上撒一些 ,也可以起到相同的实验效果。(2)由于实验室中没有真空罩,改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同一问题: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 )A.声音越来越大 B.声音越来越小C.声音大小保持不变 D.音调越来越低
【解析】(1)实验中,在鼓面上撒泡沫屑的主要目的:把“不宜观察的鼓面振动”转化为“容易观察的泡沫屑的跳动”,用“泡沫屑的跳动”来反映“鼓面的振动”。因此,只要换用容易跳动的“轻小物体”即可,比如:碎纸屑、细沙子、米粒、乒乓球等物体均可以。(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逐渐抽出玻璃罩中的空气时,会听到声音越来越小,我们在此基础上通过推理可以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答案:(1)碎纸屑或米粒等 (2)B
1.实验器材:纸片、旋转齿轮等。2.实验方法:___________。
3.实验设计:(1)如图所示,_____转动齿轮,用纸片接触齿数较少的齿轮,纸片振动得较___,听到声音的音调较___。(2)以_____的速度转动齿轮,用纸片分别接触齿数较多和最多的齿轮,纸片振动得较___,听到声音的音调较___。4.结论:声音的音调与振动的_____有关,振动得越___,音调越高。
5.问题探究:(1)实验中,为什么要控制转速不变?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是为了准确判断纸片振动的快慢。齿数不同的旋转齿轮的转速相同时,齿数越多,齿轮碰撞纸片的速度就越快,纸片振动得就越快;反之,齿数越少,齿轮碰撞纸片的速度就越慢,纸片振动得就越慢。如果齿轮的旋转速度不相等,将无法判断纸片振动的快慢。(2)如果只有一个齿轮,应该如何设计实验?提示:可以通过改变齿轮转动的速度,来改变纸片振动的快慢。
【典例2】(2013·盐城中考)微风吹过,金属管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明想探究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与长度、直径的关系。他选取了材料与管壁厚度都相同、长度和直径都不同的三根直管,将它们用细线悬挂,敲击后,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数据如表:
(1)用刻度尺测量1号管长度如图所示,读数是 cm。(2)三根管中音调最低的是 号。(3)根据表中数据,能否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直径的增大都会减小”的结论?请说明你的理由。答: (选填“能”或“不能”);理由: 。
(4)小明发现悬挂的金属管发出声音时在做有规律的摆动,认为金属管发出的声音是由于摆动所产生的。请设计一简单的实验来检验小明的想法,简要写出实验方案和判断方法。实验方案: ;判断方法 。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长度的测量和声音的特性。(1)此时刻度尺的读数是20.50 cm;(2)音调是由频率决定的,频率越低,音调越低,从表中可知,3号管的频率最低,音调最低;(3)表中数据是利用长度和直径都不相同的三根直管进行实验得出的,没有只控制其中的一个量不同,不能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直径的增大都会减小”的结论;(4)要想探究金属管发出的声音是否是由于金属管摆动所产生的,可将金属管悬挂,轻推使其摆动,若能听到其发声,则说明发声是由摆动产生的,反之则不是由摆动产生的。
答案:(1)20.50 (2)3 (3)不能 没有控制变量(4)将金属管悬挂,轻推使其摆动 若能听到其发声,则说明发声是由摆动产生的,反之则不是由摆动产生的
【延伸探究】结合典例探究以下问题:小明想利用上述器材,探究“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与管子直径的关系,请你帮助小明正确选取金属管:__________________(根据现有金属管进行改造)。【解析】本题考查控制变量法的使用。要探究频率与管子直径的关系,应该控制管子的长度相等,所以应该保证三根管子的长度相等。答案:分别从上述直径不同的三根管子上截取相同的长度
【方法平台】理想实验法当我们在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总结之后,根据一定的科学依据,对一些难以验证的现象或情况做出合理的推论,这种方法叫科学推理法,也叫理想实验法。它是比归纳法更能体现物理学本质的一种方法,我们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结论就使用了科学推理法。
1.如图所示,小华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震感。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A.声音产生的原因B.决定音调的因素C.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解析】选A。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把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震感,说明发声的物体正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说话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 )A.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音调发生了变化B.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C.声音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的速度小D.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解析】选D。鱼的周围全是水,它能听到人说话而被吓走,说明人说话的声音通过空气和水传给鱼,B项错误,D项正确。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速度会发生变化,但振动的频率不变,即音调不变,A项错误;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C项错误。
3.小强在使用小提琴前,常常旋动琴弦轴调节琴弦的松紧,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改变声音的( )A.响度 B.音调C.音色 D.速度【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声音三特性的理解。解决此题要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调节琴弦的松紧,就会改变琴弦的振动快慢,所以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改变声音的音调。故选B。
4.很多地市的地铁都在建设中,为解决噪声扰民的问题,地铁公司对部分设备安装了消声装置,这种减弱噪声的途径是在( )A.声源处 B.传播过程中C.人耳处 D.声源和人耳处【解析】选A。本题考查减弱噪声的途径。在设备上面安装消声装置,可以避免设备产生噪声,故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5.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造成了一定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下列说法中,你认为错误的是( )A.地震时伴有次声波产生B.地震时会产生地震波,这种地震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C.地震时产生的地震波不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D.受灾人员通过呼喊和敲击方式求救主要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解析】选C。地震时的振动会产生次声波,A对;次声波和地震波都属于能量波,都要借助介质传播,B对;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处辐射的弹性波,它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C错;受灾人员通过呼喊和敲击方式求救主要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D对。故选C。
6.如图,在物理课上,同学们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结果发现,闹钟的铃声越来越小了,这说明声音传播需要 。
【解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传播条件。在抽出空气的过程中,空气变得越来越稀薄,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声音传播的效果也越来越差,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答案:介质
7.接听电话时,很容易分辨出熟人的声音,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 来判断的;戴着耳机在嘈杂的公共场所听音乐时,往往需要增大音量,这是增大了声音的 ,若长此以往会导致听力下降。(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解析】不同人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根据音色的不同可以判断出是哪位熟人;增大音量,也就是增大声音的大小,声音的大小就是响度。答案:音色 响度
8.如图所示,用手拨动塑料尺,塑料尺 发出声音,用的力越大,塑料尺的 越大,改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会使声音的 发生改变。
【解析】本题考查对声音三要素的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用手拨动塑料尺,塑料尺振动发声。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而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快慢有关,改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会导致塑料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即发声音调不同。答案:振动 振幅 音调
9.我国自行设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挑战7 000米深度。“蛟龙号”具有先进的水声通信功能,声音从7 000 m深处的“蛟龙号”垂直传到海面需要多长时间?(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 500 m/s,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解析】由v= 得, 答案:约4.7 s
1.(2013·潍坊中考)小红同学喜欢利用复读机进行英语听力训练,在音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让复读机先正常播放一段录音,然后再快速播放同一段录音,则发出的声音( )A.响度增大,音调不变 B.响度减小,音调不变C.响度不变,音调升高 D.响度不变,音调降低
【解析】选C。本题考查声现象的有关知识。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声音的音调与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正常播放与快速播放时的音量不变,这就说明两种情况播放时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变,而快速播放时发出声音的频率变大,所以快速播放时发出声音的音调升高。
2.(2012·哈尔滨中考)如图,小演员正在进行击鼓表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观众听到的鼓声是鼓面振动发出的B.演员击鼓时,鼓面振动幅度越大,音调越高C.观众离鼓越远,感觉声音越大D.观众听到的鼓声主要是靠大地传到人耳朵的
【解析】选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鼓声就是鼓面振动发出的,故A对;鼓面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故B错;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离鼓越远,感觉声音越小,故C错;观众听到的鼓声主要是靠空气传入耳朵的,故D错。
3.(2012·东营中考)伦敦奥运会期间英国军方配备了一种远程声波安保设备,该设备工作时可以产生高达150分贝的声音,尖锐的声响会让人耳感到刺痛,既可用作高音喇叭,也可用作非致命性武器驱散人群。关于该设备,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该设备产生的是超声波B.该设备产生的是次声波C.“150分贝”是指所产生声音的响度D.“150分贝”是指所产生声音的音调
【解析】选C。本题考查声现象的知识。这种远程声波安保设备所发出的声音,人们可以听到,所以该设备所发出的声音既不是超声波也不是次声波,故A、B都不对。分贝是声音强度的单位,“150分贝”是指所产生声音的响度较大,故C是正确的,D是错误的。
【误区警示】正常的人听不到超声和次声,人们只能听到频率在20~20 000 Hz之间的声音。“分贝”是表示声音响度强弱的单位。
4.(2012·武汉中考)为了减小校园外汽车的噪声对教学的干扰,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在校园周围种树B.将教室的窗户打开C.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控装置D.每个学生都戴一个防噪声耳罩
【解析】选A。本题考查噪声防治的途径。噪声的防治主要从三种方式上来进行:一是在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在接收处减弱。在校园周围植树是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A对;将教室的窗户打开,校园外汽车的噪声更容易传入教室,对教学的干扰更大,B错;噪声监控装置只会测出噪声的分贝,不会减弱噪声,C错;学生戴上防噪声耳罩后,老师讲课声音也听不到,无法进行学习,D错。
5.(2013·株洲中考)下列现象说明声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A.利用声呐探测鱼群B.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C.医生通过“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D.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解析】选B。本题考查声音的利用。A项利用声呐探测鱼群,获得的是信息;B项振动击碎结石,传递的是能量;C项胎儿的发育情况是获得的信息;D项是否有障碍物或昆虫也是获得信息。
6.(2012·三明中考)如图所示,俊俊同学能听到同桌同学轻扣桌面的声音,说明 可以传声。【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声音传播介质的能力。俊俊能听到同桌同学轻扣桌面的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答案:固体
7.(2012·株洲中考)“掩耳盗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 ,又没有阻止声音的 ,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解析】当碰到铃时,铃振动发声,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偷铃人掩住耳朵,只是声音在进入自己耳朵时被阻断,没有阻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答案:产生 传播(可以对换)
8.(2013·福州中考)如图所示是用一根吸管做的笛子,在吸管上有五个孔,其中一个是吹孔。嘴对着吹孔吹,由于吸管内空气柱发生 产生笛声。用手指按住其他不同的孔吹笛,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这主要改变了声音的 。
【解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特性。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嘴对着吹孔吹时,引起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笛声。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还跟发声体的长度、粗细、松紧程度有关。用手指按住其他不同的孔吹笛,改变了发声体的长度,故改变了声音的音调。答案:振动 音调
9.(2013·上海中考)温度一定时,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 (选填“相同”或“不同”)的。图中蒙住双眼的小王能辨别周围同学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人声音的 不同,同时还可以根据声音的 来大致判断周围同学离他的远近。(均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全程复习方略专题三综合计算课件沪科版,共60页。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全程复习方略第十四章了解电路课件沪科版,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玻璃棒,橡胶棒,头发上带同种电荷,而相互排斥,同种电荷相互排斥,重新分布,静电植绒,用电器,其他形式的,定向移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全程复习方略第十章机械与人课件沪科版,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固定点,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F1l1F2l2,4三种杠杆,省力费距离,费力省距离,滑轮及其应用,不改变,等臂杠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